[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精裝正版 金庸小說論稿 嚴家炎 全集繫列第6卷 金庸俠義小說文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1003390593514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10033905935149
商品編碼:10034147161932

代碼:46

    
    
"

ca14bbc140f4f8df.png


叢書名

嚴家炎全集

書名

《金庸小說論稿》

作者/譯者

嚴家炎 著

ISBN

978-7-5133-4546-0

定價

46

出版時間

2021年08月

裝幀

精裝

開本/成品尺寸

16k/155*230

印張/頁碼

19.5印張/312頁

實際字數

252千字

文學史家、文學評論家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學術泰鬥

第二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領軍人物”

嚴家炎先生代表作

“也有人未經我授權而自行點評,除馮其庸、嚴家炎、陳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認真其事,我深為拜嘉之外,其餘的點評大都與作者原意相去甚遠。”——金庸

嚴家炎先生於1995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繫首開“金庸小說研究”專題課,並發表了一繫列有影響力的金庸研究文章,對金庸及其作品進入文學史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書即根據該專題課講稿及相關文章整理而成。嚴家炎,1933年生於上海。北京大學中文繫*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繫繫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第三屆學科評議員,北京市文藝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多屆會長。著作有《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論魯迅的復調小說》《金庸小說論稿》等二十餘種,主編或參與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新感覺派小說選》與《穆時英全集》等。

初版序言1

金庸熱:一種奇異的閱讀現像1

文化生態平衡與武俠小說命運6

豪氣干雲鑄俠魂

——說金庸筆下的“義”22

變幻百端筆生花

——說金庸筆下的“武”32

生死以之痴千態

——說金庸筆下的“情”48

論金庸小說的現代精神58

論金庸小說的情節藝術78

論金庸小說的生活化趨向92

論金庸小說的影劇式技巧107

金庸小說與傳統文化122

金庸的“內功”:新文學根柢138

文學的雅俗對峙與金庸的歷史地位152

金庸與大仲馬小說的比較研究163

我看金庸小說

——在中國傳媒大學的講演178

回憶我與金庸先生的交往203

高峰來自思想淬煉與境界提升

——金庸作品的魅力和文學養分206

金庸小說的傑出貢獻

——懷念金庸先生211

附錄一 相關散篇集存

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

——在查良鏞獲北京大學名譽教授儀式上的賀詞217

金庸答問錄222

《連城訣》簡評227

新世紀思想文化之光

——讀金庸、池田大作對談錄230

金庸筆下的大理

——1998年4月12日在大理“金庸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237

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閉幕詞241

附錄二 論爭史料存真

以平常心看新武俠247

如果這類邏輯能夠成立????

——質疑袁良駿先生對金庸小說的批判252

就《鑄劍》與金庸小說再答袁良駿先生259

批評可以編造和說謊嗎?

——對袁良駿先生“公開信”的答復268

也算“立此存照”

——答袁良駿先生《勿誤人子弟,毀我文學》一文276

再談金庸小說與文學革命287

增訂版後記302

“也有人未經我授權而自行點評,除馮其庸、嚴家炎、陳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認真其事,我深為拜嘉之外,其餘的點評大都與作者原意相去甚遠。”

——金庸

作為評論家的嚴家炎,三十歲前論柳青,因牽涉上世紀六十年代文藝思潮而被再三提及;六十歲後說金庸,更是在中國文壇及學界掀起軒然大波。

——陳平原

北京大學兩個大俠,一為郝斌,一為嚴家炎。

——宗璞


初版序言

1995年春開始,我在北京大學中文繫開設“金庸小說研究”課程。這部書稿便根據那時的講稿陸續整理而成。其中部分內容,1994年起曾以學術論文的方式,先後在香港《明報月刊》、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評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雜志、武漢《通俗文學評論》、廣州《東方文化》雜志、北京《中國文化研究》上刊載。現在集稿出版,又增補了當初為避免論文過長而有意節略的篇幅以及一篇課堂討論發言選錄,文字上也做了些潤飾修訂。

在大學開設“金庸小說研究”課,平心而言,並非為了趕時髦或要爭做“始作俑者”,而是出於文學史研究者的一種歷史責任感。早在1980年代初,我就主張現代文學史不應排斥鴛鴦蝴蝶派小說和舊體詩詞(見1980年發表的《從歷史實際出發,還事物本來面目》一文),並將張恨水寫入文學史教材。至於金庸這樣的傑出作家,當然更應入史並可開設課程。具體來說,我開這課,一是為了回應青年朋友們的殷殷期待,二是為了回答文界個別人士的無端指責。

錢理群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過他讀金庸小說的緣由:

說起來我對金庸的“閱讀”是相當被動的,可以說是學生影響的結果。那時我正在給1981屆北京大學中文繫的學生講“中國現代文學史”。有一個和我經常來往的學生跑來問我:“老師,有一個作家叫金庸,你知道嗎?”我確實是次聽說這個名字。於是這位學生半開玩笑、半挑戰性地對我說:“你不讀金庸的作品,你就不能說完全了解了現代文學。”他並且告訴我,幾乎全班同學(特別是男同學)都迷上了金庸,輪流到海澱一個書攤用高價租金庸小說看,而且一致公認,金庸的作品比我在課堂上介紹的許多現代作品要有意思得多。這是次有人(而且是我的學生)向我提出金庸這樣一個像我這樣的研究者都不知道的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問題,我確實大喫了一驚????

類似的情況我也同樣遇到過,而且還不止一次。“既然那麼多年輕人都喜歡讀,做老師的完全不了解似乎說不過去。”懷著這種心情,於是我試讀了《射雕英雄傳》,一讀之後,竟然就放不下來。1991年我在舊金山時,又有青年朋友鼓動我為當地一個華文文化中心講講自己對金庸小說的看法(陸鏗先生曾在《百姓》雜志上為此發了專文報道)。所以,我之閱讀、思考乃至研究金庸小說,可以說都在青年朋友的推動、督促之下,後來竟至漸漸覺得不為他們做點事就欠了感情的債,就會有重壓之感,覺得不開設“金庸小說研究”課程,既有愧於文學史研究者的責任,也辜負了年輕朋友的期待。

至於文界個別人士的無端指責,那是發生在1994年初鼕的事。此年10月25日,北京大學鋻於查良鏞(金庸)先生在法學(包括香港基本法起草工作)、新聞事業、小說創作等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授予他名譽教授稱號,我也在這一儀式上發表了題為“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的賀詞。不料,此舉遭到了一位雜文界朋友的刻意嘲諷和譴責,他在1994年12月2日出版的廣州《南方》上,刊發了《拒絕金庸》一文,說他雖然沒有讀過金庸小說,卻知道武俠小說“有如鴉片,使人在興奮中滑向孱弱”;說北大授予金庸名譽教授稱號是“北大自貶身份而媚俗”。這立即使我想起五四時期北京大曲研究課程① 竟受到上海文人攻擊一事。周作人曾在1930年寫的《北大的支路》一文中說:

北大的學風仿佛有點迂闊似的,有些明其道不計其功的氣概,肯冒點險卻並不想獲益,這在從前的文學革命、五四運動上面都可看出,而民六以來計劃溝通文理,注重學理的研究,開闢學術的領土,尤其表示得明白。別方面的事我不大清楚,隻就文科一方面來說,北大的添設德、法、俄、日各文學繫,創辦研究所,實在是很有意義,值得注意的事。有好些事情隨後看來並不覺得什麼稀奇,但在發起的當時卻很不容易,很需要些明智與勇敢,例如十多年前在大家隻知道尊重英文的時代加添德、法文,隻承認詩賦策論是國文學的時代講授詞曲,——我還記得有上海的大報曾經痛罵過北大,因曲的緣故,可是後來各大學都有這一課了,罵的人也就不再罵,大約是漸漸看慣了吧。

周作人在文中表示:“我希望北大的這種精神能夠繼續發揮下去。”其實,這種精神也就是魯迅所稱贊的“北大的校格”:“常為新的、改進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我觀北大》)北大對金庸的推重,猶如“五四”當曲、推重歌謠一樣,都是開風氣之先,同樣體現了這種一貫的精神。在美國教中國文學的華人教授陳世驤,三十年前就曾直接將金庸小曲,他在致金庸的信中說:

弟嘗以為其精英之出劇之異軍突起相比。既表天纔,亦關世運。所不同者今世猶隻見此一人而已。此意亟與同學析言之,使深為考索,不徒以消閑為事。談及鋻賞,亦借劇之名言立意,即王靜安先生所謂“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於意境王先生復定其義曰,“寫情則沁人心脾,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出其口”。此語非泛泛,宜與其他任何小說比而驗之,即傳統名作亦非常見,而見於武俠中為尤難。蓋武俠中情、景、述事必以離奇為本,能不使之濫易,而復能沁心在目,如出其口,非纔遠識博而意高者不辦矣。藝術天纔,在不斷克服文類與材料之困難,金庸小說之大成,此予所以折服也。

當初北曲的課就受到攻擊,如今推重被陳世驤教授比劇異軍突起”的金庸小說,又復受到譏嘲,這真使人感嘆歷史仿佛就是轉圈,在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何其艱難!但正因為如此,我也就不自量力,決心將金庸小說搬上講臺,讓大家來共同討論和鋻別,顧不得這一做法是否妥善或前了。

這部書稿,隻是寫了我讀金庸小說後若干突出的感受、心得以及連帶引發的許多想法,內容並不全面,論點也未必成熟。要論金庸小說的藝術成就,本應首先對他創造的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做出研究,我卻並未專門論列。所以如此,除時間、精力所限外,一則因為此前已經出版過一批這樣的著作(如倪匡《人物榜》,吳靄儀《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的女子》,曹正文《金庸筆下的一百零八將》),二則因為我從各種角度探討金庸小說時,仍要涉及書中各種各樣的人物形像,不專門論述,反而能避免重復。當然,今後如果主客觀條件許可,我還想就金庸創作的若干方面(如金著藝術想像的特點,金著對中國傳統小說形式和語言的傳承與創新等),繼續做點研究,以完整地了卻自己的心願。

應該說明的是:盡管我接觸的“金學”或研究武俠小說的著作有限,卻仍然從自己讀到的一些學者、作家(如香港的劉紹銘、倪匡、吳靄儀、楊興安,內地的馮其庸、章培恆、陳平原、陳墨)的論文、著作中獲得許多教益。即使有些看法與我並不一致,同樣啟發我去思考。我要在此向諸位先生、女士表示衷心的謝意。如果說這部書稿尚有可取之處,可能在於它思考、探討了其他學者尚未涉獵或來不及充分展開的問題,並將這些思考加以學理化、繫統化而已。

後交代一下附錄的幾篇文字。《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發表於1994年12月香港《明報月刊》,文內小標題亦繫該刊編者所加,本人至今對全文論點見解毫無悔改之意,而且相信,如果廣大讀者讀讀這篇文章並對照相關文字,定能判斷當年媒體的炒作以及由此引發的批評實在是多麼輕浮和不負責任。《金庸答問錄》是我1993年3月訪問金庸先生所做的提問與回答的記錄;《新世紀思想文化之光》是我為新近出版的金庸、池田大作對談錄《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所做的書評;兩文中都保留了若干有關金庸生平、思想、創作的重要資料,對了解金庸其人、其文會有幫助。《〈連城訣〉簡評》意在消除某些讀者有關金庸這部小說主旨的誤解。筆者相信這些文字對“金庸迷”或有志於研究金庸小說者也會有一些參考價值。

是為序。

1998年9月20日

^_^:1cf053031d0f8d7b1367985c01197794



^_^:5cffccad7949999400d8afbfa297bedb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