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腦與我們:擺脫絕望.走出怪圈於松中國書籍出版社9787506884120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320-464
    【優惠價】
    200-290
    【作者】 於松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8412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84120
    商品編碼:1003298606604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21-04-01

    頁數:248
    字數:null
    代碼:59

    作者:於松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大腦與我們:擺脫絕望.走出怪圈
    作者:於松
    代碼:59.0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4-01
    ISBN:9787506884120
    印次: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
    大多數人把心理學理解為一種哲學、文學、社會學,或者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學問。事實上,心理學是一門關於生命的科學,而且作為一門科學,其發展與其他科學的發展軌跡也有些類似。它從哲學、文學和等帶有人文色彩的文化當中萌生出來,並逐漸發展成為一門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獨立的科學體繫。

    本書以大腦和意識為切入點,介紹如何在可控範圍之內把握自己的命運。那些發生了的現像,無論它們是什麼,都無法迷惑一顆堅持真理和求真的科學探索之心。書中列舉了一些能夠引發精神心理問題的生活現實,為讀者們提供了一些自助性的建議。

      目錄
    章冰山

    節大腦005

    一、大腦的結能005

    1.大腦的結構005

    2.大能023

    二、大腦的學腦可塑性030

    1.大腦的學0

    2.塑造大腦的學建立神經回路032

    3.學的神經興奮/失調046

    4.大腦可塑性052

    5.大腦化056

    第二節意識061

    一、意識的產生061

    1.從反應到意識061

    2.自我與意識064

    3.表征、心靈與意識069

    4.身體、情緒與意識071

    5.作與意識076

    6.專注力079

    二、意識與文明082

    第二章怪圈

    節命定093

    一、神秘的概率094

    二、隱藏著的仲裁者104

    1.本能105

    2.本我106

    3.超我106

    4.自我106

    三、被記憶塑造117

    1.記憶與人格118

    2.記憶與認知122

    四、被囚禁的記憶125

    1.無言的記憶127

    2.消失的記憶131

    3.虛假的記憶133

    五、被記憶囚禁134

    第二節解救139

    一、身體裡的小人兒139

    1.神經—肌肉反應140

    2.陳述性記憶與程序性記憶145

    二、接納與平衡147

    1.驅力、需要與動機148

    2.一致性149

    3.接納與平衡153

    第三章旅程

    節災難171

    災難之一:家庭171

    災難之二:校園174

    災難之三:職場175

    災難之四:社會177

    災難之五:婚姻178

    災難之六:朋友180

    災難之七:機器人182

    災難之八:無知184

    第二節重建185

    一、神經遞質與神經遞質通路186

    1.神經遞質186

    2.神經遞質通路188

    二、戰勝抑郁190

    1.抗抑郁的190

    2.經顱磁刺激(TMS)192

    3.運動192

    4.飲食193

    5.心理193

    三、戰勝失眠195

    四、戰勝心理創傷199

    五、戰勝疼痛201

    六、戰勝成癮205

    第四章更新

    節存在215

    一、遺傳215

    二、教養217

    三、社群220

    四、文明223

    第二節遠征226

    一、請帶上身體226

    二、書寫一部《有關於你》的自傳227

    結語230

    致謝231

      

    心理學是一門關於生命的科學,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的發展與其他科學的發展軌跡也有些類似。它從哲學、文學和等帶有人文色彩的文化當中萌生出來,並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可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獨立的科學體繫。這本書並不是終止,它僅僅是一個開始。


      媒體評論
    心理學是一門關於生命的科學,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的發展與其他科學的發展軌跡也有些類似。它從哲學、文學和等帶有人文色彩的文化當中萌生出來,並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可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獨立的科學體繫。這本書並不是終止,它僅僅是一個開始。

      前言


    我接觸心理學大概有十多年了。不過,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要遠遠多於十年。我相信許多讀者也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心理學。而且,大多數人把心理學理解為一種哲學、文學、社會學,或者一門帶有神秘色彩的學問。也的確如此。不過,事實上,心理學也是一門關於生命的科學。而且,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的發展與其他科學的發展軌跡也有些類似。它從哲學、文學和等帶有人文色彩的文化當中萌生出來,並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可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獨立的科學體繫,這是讀者能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體會到的。

    這本書的章講述大腦和意識,在“大腦的結能”當中,我傾力用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去介紹大腦的生理結能。而且,我主要介紹了與我在本書中講述的內容相關的那部分大腦結構,它們也是與我們的精神心理問題十分相關的核心成分。不過,我仍然在“大腦化”當中給讀者呈現了完整的大腦結構,因為我不希望我在這本書的內容上所做的取舍和安排影響讀者對大腦留有完整的印像。在介紹“大腦的結構”時,為了嚴謹和客觀,我引用了從一些的解剖學圖譜中獲得的圖片,我在每一張圖片標注了出處,以便於讀者查詢。此外,我在這本書中使用了大量簡化版的大腦結構的模式圖和一些模型,一方面是出於客觀的需要,因為,今為止,認知科學領域的科學工作者對大腦的認識、理解和研究證據仍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我認為使用簡化的模式圖和模型對讀者理解本書的內容十分有助益,而且也十分必要。

    章第二節講述的關於“意識”的內容是這本書的核心,我認為釐清意識的來龍去脈是心理學能否從它的母體,即哲學、文學和等中分離出來並發展成獨立的科學體繫,展現出它的魅力的關鍵之處。因此,我用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紹它。

    第二章講述命運,我在這一章裡講述了是什麼在冥冥之中主導我們的命運,以及我們如何能在可控的範圍之內把握自己的命運。我在這一章仍在講述一門關於生命的科學,中國有一句盡人皆知的古話,叫作“眼見為實”。這也是說,對於那些已然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但還不能被科學解釋的東西是不能被否定的。這也是大部分堅持追求真理和的科學工作者們都認可的道理。而且,目前不能被科學解釋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它不能為科學解釋,也不意味著它不是科學。因此,那些發生了的現像,無論它們是什麼,它們都無法迷惑一雙堅持真理和求真的科學探測之眼。

    在第三章我講述了一些能夠引發精神心理問題的生活現實,我把它們稱之為災難。事實上,對於生活在社群當中的人們來說,這些災難幾乎人人難以避免,即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我在這一章給有需要的讀者提供了一些自助類的建議。不過,這些建議隻是為那些在夜裡行走的人們提供了一盞可以提在手上的明燈。我也在這本書中給讀者講述了為什麼我隻能提供一盞與現今社會那些隨處可見的明亮的路燈相比,看起來十分“可憐”的手提明燈。因為,幾乎每個人由經驗塑造的大腦都可能是不同的,重塑大腦方法學上來說,幾乎不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則。相反,它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也是為什麼相比一本事無巨細的自助指南,身處充滿矛盾與混亂之中的人們更喜歡那些普世的道理的原因。

    在第四章中我基於生命之上講述了我對於人文的一些思考,我希望它們會對讀者有幫助。不過,請記住,這本書並不是終止,它僅僅是一個開始。

    於松

    2020年8月



      摘要

    章冰山

    很多讀者可能會好奇,我為什麼要用“冰山”來做這本書章的標題?況且,章主要講述的是關於我們大腦的知識,這個主題究竟與冰山有什麼關繫呢?我不知道當看到或者聽到冰山這個詞兒的時候,讀者朋友們會聯想到什麼,是南極或北極大陸上那些白皚皚、冷冰冰的孤傲“統治者”?還是與讀者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的什麼東西或者場景呢?我想,冰山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說可能是從水平面上望過去可以看到的那塊兒“小尖角”。不過,在看見我有意呈現給讀者的圖片之後會知道,其實我們對冰山的了解甚少,我們了解的不過是冰山一角。

    我在章中要講述的內容如同我們從水平面上看冰山時對冰山的所知一樣。雖然,認知神經科學家們對大行了長達幾個世紀的研究,但是,我們仍然對我們大腦的運行機制所知甚少。這不僅指代對生物學大腦的認知上,括我們的意識。而且,對於我們的意識而言,除了能夠被我們認識到的那部分內容之外,括在一般情況下很難被我們認識到,或者不經過專業探測方法無法認識到的潛意識(又叫無意識)。不僅如此,那些很容易能夠被我們認識到的意識也如同冰山突露出水平面上的那塊兒小尖角,它隻占我們能很少的一部分。而很難被我們察覺到的潛意識卻好比位於水平面下的那部分,龐大、浩瀚、深邃、驚人和不可捉摸!

    一些接觸過心理學的讀者可能對潛意識這個概念並不陌生,如果這本書是你讀的本心理學著作,我想,潛意識對你來說可能會有些新奇。請你不要擔心,我在這本書中也會介紹潛意識,它是任何於心理學研究和實踐的人員都不可忽視的。不過,我仍然讀者去讀我已經出版了的《催眠人生:催眠學探索》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的科普著作。在這本書中,你會了解到,潛意識像居住在我們精神裡的小怪獸,它是人類潛能的源泉。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留下過一個個不可磨滅的足跡,創造偉績,推動人步的偉人們都能夠與自己的小怪獸和諧相處。不過,在這本書中,我會從另外一個重要的角度——生物學的角度介紹潛意識。

    在章,我會向讀者朋友們介紹數百年來,各國認知神經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的那些與我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成果。它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物的大腦,一個是神秘的意識。其中,對於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物性的大腦,我會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去介紹。宏觀層面主要講述人腦由哪幾個部分構成,每個部分在通常情況下主要負責能,在特殊情況下又是怎樣的。這樣,讀者會了解到,在我們精神、心理健康和異常的時候我們大腦的哪些部分在說話,哪些部分在沉默。借此,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訓練,維護好我們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況。

    從宏觀出發了解大腦,好比入職一個單位時首先要弄清楚單位中有哪些部門,每個部門負責些什麼等。之後,我會從微觀層面介紹大腦,了解這部分內容也十分有必要。因為,我們入職後要開始學所在部門的具體業務了。實際上,大腦的微觀是大腦細胞,以及在腦細胞之間和腦細胞內部發生的各種事件。常生活中的所有活動,如感知、運動、思維、記憶、意志、動機等等,都是由大腦中多個部位以數學中的排列組合的方式聯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順序放電引起的。不僅如此,這些數不清排列組合起來的數不清的放電模式與常生活中的幾乎各種思維和行為活動都是相對應的。在一些實驗條件下,認知神經科學家們通過探的放電順序,能夠推測出行為,反之亦然。可見,人類的思想活動和行為都具有生物學基礎,它們並不是“無根之樹,無源之水”,而人類本身也是能夠思考和行為的生命。

    幾個世紀以來,研究意識曾經是認知神經科學領域中的大難題。科學家們一直在質疑意識是不是真的可以被科學研究與認識,因為它實在是太主觀了。但是,為了避免意識陷入不可知,科學家們不斷地開發和研究方法,現今已經有了許多十分可靠和可行的方法。目前,意識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們在有關意識的某些方面已經有了一些共識,我將在本章第二節為讀者介紹它們。了解這些不僅可以啟發我們如何思考和行動,還與我們認識自己,自覺性地在生活中做出各種有益於我們自己的選擇息息相關。現在,我邀請讀者先了解意識之下的物質基礎——人類的大腦。

    節大腦

    一、大腦的結能

    1.大腦的結構

    (1)大腦的宏觀結構

    認識一個復雜事物的方法恐怕是從“看圖說話”開始了,圖1-1是一張大腦外側面結構圖。它是從一個人左邊望過去,位於這個人的頭顱之內的大腦組織的樣貌。從右邊看過去與左邊是對稱的。大腦總共分為四個腦葉,位於前額內部的區域被稱作額葉;頭頂內部的區域叫作頂葉;後腦下部,我們睡眠時與枕頭接觸的那部分腦區被劃分為枕葉;雙耳所在部位內部的腦區被稱作顳葉。讀者在本章後面的內容會看到,每個腦葉都有各能。不僅如此,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能可以互相支撐和遷移。我們稱之為大腦的“可塑性”,我將在本書中介紹它。

    在圖1-1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大腦中有很多紋路,這些紋路又叫作大腦皺褶。它們是由龐大的大腦組織折疊產生的。由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復雜多樣,而且一直在發展變化,我們的大腦組織也在積年累月中不化。不但體積在變大,也越來越沉重,以便支持人類作為地球上級的生物適應這個復雜多變的。如果把大腦組織展開來,大概有一張報紙那麼大,由大約14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面積如此龐大的腦組織把自己折疊之後“蝸居”到人類有限的顱骨空間中,如同旅行前把大量的生活用品後塞入皮箱一樣。大腦組織折疊之後會形成我們可以在圖1-1中看到的腦溝結構,它是由腦組織向內折疊形成的。被折入內部的大腦皮層結構,如腦島、扣帶回等我們無法從外表面看到;腦溝與腦溝之間的部分叫作腦回,它是顯露在外面的腦組織。大腦組織的折疊方式能相關的,合作緊密的腦區相互毗鄰,這使得各個腦區之間的相互支持與合作變得更容易和更。除了四個腦葉之外,大腦還有許多更具能分區(如圖1-2),每個區域負化而來的一些能。比如,前額葉皮層主要負責分析、推理、決策和執能;初級運動皮層和前運動皮層在不同水平上加工運動信息;初級軀體感覺皮層和軀體感覺聯合皮層在不同水平上加工感覺信息;初級聽覺皮層和聽覺聯合皮層在不同水平上加工聽覺信息;初級視覺皮層和視覺聯合皮層在不同水平上加工視覺信息;等等。其中,額葉皮層的面積含了35億個左右神經細胞,視聽覺、軀體感覺皮含不到25億個神經細胞,可以看出額葉皮層在人類的大腦中具有重能。通常情況下,大腦一刻不停地接收、加工和整合來自身體內、外部環境中的各種信號刺激,使我們做出反應並接受反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學會了如何有效地認識和適應我們所在的和我們自己。

    除了從外表面可以看到的皮質結構外,大腦的其他結構都位於皮質的內面,我們可以稱它們為大腦零件。相比大腦皮層,這些位於皮層內部的零件化上更加古老,我會在本章的“大化史”中對它們做完整的說明。這裡,我想先給讀者介紹兩個重要的零件,即海馬和杏仁核。它們被研究得多,與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像,比如學憶和情緒等密切相關,這些都是本書關注的主題。此外,海馬還與近些年發病率越來越高的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獃)相關。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圖1-3和1-4來了解這兩個零件。它們位於顳葉皮層的內側,在顳葉受到損傷時很容易受到牽連。


      作者簡介
    於松,主治醫師,心理咨詢師,北京大學醫學院應用心理學碩士。

    瀋陽市博樹恆心理咨詢工作室創辦人,於精神心理醫學領域從業13年餘,在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多篇,已出版作品《催眠人生:催眠學探索》。

    擅長各類神經癥、抑郁癥、ADHD、青少年學,以及其他各類由心理問題引起的障礙,經驗豐富。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