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隱藏的自我 心理學 大衛·伊格曼 浙江教育出版社 應用心理學 “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308-448
    【優惠價】
    193-280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69095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690957
    商品編碼:63885206157

    開本:21開
    出版時間:2015-12-12
    頁數:261

    字數:200000
    代碼:62

        
        
    "

    產品特色

    /

    編輯推薦

    ● 大衛·伊格曼“自我進化”四部曲之一,揭示人類行為、決策背後的大腦運行機制!

    本書是自我認知領域裡程碑式的作品。從大腦的運行模式、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到做決策的過程,本書詳盡地剖析了我們的思考、感知、決策的隱秘機制,揭示了我們思維和行為背後的根源,讓你了解大腦,避免思維誤區和決策失控。

    ● 享譽的腦科學家、《西部世界》科學顧問扛鼎之作!

    伊格曼是享譽的腦科學家,任教於斯坦福大學,是大熱美劇《西部世界》的科學顧問,大腦可塑性、時間感知、聯覺和神經律等方面的quan威人物。

    ● 雄踞《紐約時報》榜26周,屢獲大獎,美國20多家主流媒體集體盛贊!

    本書已經上市就屢獲獎項,包括:

    《紐約時報》書

    Goodreads年度好書

    《波士頓環球報》、《休斯敦紀事報》年度圖書

    《華爾街日報》暑期必讀書

    《科學美國人》讀書俱樂部精選圖書

    ……

    ● 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長江學者、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周曉林,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武,浙江大學哲學繫以及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教授李恆威,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博士、《大腦使用指南》等作者趙思家,知名科普自媒體“神經現實”,《環球科學》雜志,聯袂推薦!

    ● 湛廬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 為什麼在意識到前方有危險之前,你的腳已經踩上了剎車?

    為什麼我們總喜歡在晚上發一些感性的文字?

    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發生婚外戀?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保守秘密?

    為什麼你總是管不住自己?

    ……

    ● 所有這些問題都與你對自己的認知有關,而實際上,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了解自己。卡爾·榮格說:“每個人的內心之中都有另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隱藏的自我》從腦科學的角度,為你揭示人類行為、決策背後的大腦運行機制,幫你重新認識“我是誰”。

    ●《隱藏的自我》是提高自我認知的一本jue佳讀物。作者大衛·伊格曼以進化的眼光,用豐富的實驗、經典案例、前沿科技,輔以哲學性的思考,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帶我們一窺人體中復雜又重要的器官——大腦。我們的希望、夢想、 恐懼、靈感、迷戀、幽默感和欲望,都源於大腦這個奇怪的器官,當它改變時,我們也會隨之改變。這本書幫我們認識到我們所看、所聽、所想的局限甚至謬誤,從而幫我們開闢更廣闊的認知進階空間。

    ● 伊格曼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生活中的案例,閱讀這本書,不需要你具備任何知識,隻需要帶著好奇心和自我探索的欲望就夠了!


    作者簡介

    [美]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

    ● 享譽的腦科學家,任教於斯坦福大學,大腦可塑性、時間感知、聯覺和神經律等方面的quan威人物,曾獲美國神經科學學會科學教育家獎,該組織是世界上影響極大的神經科學組織。

    ● 曾擔任熱播美劇《西部世界》的科學顧問,執導的電視節目《大腦的故事》(The Brain with David Eagleman)獲艾美獎提名。創作的《死亡的故事》(Sum)一書一推出即驚艷英美文壇,現已售出33個國家和地區,並被改編成歌劇和電影。深受英國知名演員史蒂芬·弗雷(StephenFry)、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等眾多大咖追捧。·

    ● 伊格曼還是BrainCheck公司、Neosensory公司的創始人。推出了判斷用戶是否患有腦震蕩的軟件,開發了幫助聽覺障礙者獲取聲音信息的exoskin背心。曾登上意大利《魅力先生》雜志封面,被稱為世界上有頭腦又能產生新點子的人,此前封面人物有布拉德·皮特等。


    精彩書評

    人們常認為“了解我的人就是我自己”,但哲學家早就了解到,認識自我何其艱難,而意識看成z復雜的心理。伊格曼教授是一位神經科學家,他從腦科學的角度結構自我意識及其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將晦澀的科學問題以兼具科學性、趣味性、易讀性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令人贊嘆。讀罷此書,讀者對“自我”的認識將更加深入。

    ——周曉林

    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長江學者、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隱藏的自我》通過大量令人驚嘆的例子和科學發現以及作者本人睿智的見解,帶領讀者走進自己的大腦和心智,深入探究另外一個隱藏的“自我”。本書將會顛覆讀者對自我的認知,並將使讀者對神奇的大腦產生更深的敬畏。

    ——李武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人的行為和思想既不完全是由純粹的基因和固化的神經回路決定的,也不完全是由“純粹自我”的有意識的自由意志決定的。人就處在這兩個極端的“純粹”之間,既“神聖”又充滿著生物性,是一個仍然需要哲學和科學去深入剖析的復雜的混合體。《隱藏的自我》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我們自認為是一個有意識的、具有自由意志的自我背後,還有一股隱藏的強大力量在塑造著自我。思及於此,似乎既讓人欣慰又讓人氣餒。

    ——李恆威

    浙江大學哲學繫、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教授

    令人細思極恐的一件事是:我們以為“我即大腦,大腦即我”。但實際上,大腦每日所造的,你我大多一無所知。正如作者所說的,我的大腦裡有個人,但那人不是我。8年前次讀完原書時,我在讀大二,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身在這個時代何其幸運:能探索大腦這個已知宇宙中復雜的東西。更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大腦竟然能自己“研究”自己。

    ——趙思家

    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博士,著有《大腦使用指南》等

    被判無罪的殺人者,可以“聽”到顏色的人,能“品嘗”聲音的人,簡稱自己沒有失明的盲人……大衛·伊格曼通過這些匪夷所思的故事,帶領我們重新理解我們對自身、對體驗到的世界的認知。作為人類,我們很榮幸,大腦給予我們足夠的啟示,引導我們研究它、了解它。看完本書,你會意識到,原來“我”僅僅是大腦呈現的冰山一角。

    ——知名科普自媒體“神經現實”

    大腦雖然很小,但它和宇宙一樣復雜。意識是如何從上千億和上萬億個神經連接中湧現出來的?我們所做的某些決定,到底是我們有意識地思考之後的結果,還是大腦自主運行的結果?作為世界上極會講故事的科學家之一,大衛·伊格曼把一些腦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帶到我們面前,讓我們離大腦之謎的謎底更近了一步。

    ——《環球科學》雜志

    心智是種巧妙的戲法,心智大師伊格曼解釋了這種戲法是如何運作的,論理明晰,處處驚奇。你的心智會感謝你。

    ──凱文.凱利(Kevin Kelly)

    級書《失控》作者,影響喬布斯的“硅谷預言家”

    讀者或可發現許多可珍視玩味之處──包括他們不容輕忽的眼前生活……離奇,偶爾令人不安……處處不乏嶄新觀念,都以別具一格的筆法鋪陳展現。

    ──《獨立報》

    我完全沉浸其中。伊格曼寫得好,他彙集神經研究荒野岸濱的精彩故事,針對一個復雜至極的領域,闢出一條明確的穿越路徑……這是一本可以與你長相伴隨的書。

    ──BBC Focus

    高纔博學的神經科學家大衛·伊格曼論稱無意識行動的力量強大,無遠弗屆,足以貶謫意識心智……伊格曼的論述合理,寫來引人入勝,令人信服。

    ──《華爾街日報》

    書中披露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真相……從下意識令人敬畏又難以捉摸的力量談起,引人入勝。

    ──《泰晤士報》

    令人大開眼界,帶我們一探“我”背後的“我們”。伊格曼以他慣見的優美流暢文筆,全面披露了被我們稱為現實的認知錯覺背後的神經魔法。

    ──喬納·萊勒(Jonah Lehrer)

    聰明人寫給聰明人看的有趣讀物……本書當能吸引新生一代,好好尋思他們的內部運作

    ──《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針對神經科學和社會學交叉點的相關艱澀課題做這類討論是當務之急,也來得正是時候。對於伊格曼這般明晰地闡述新興的腦部知識,我們應予擊節稱許。本書是一本令人不忍釋手的精彩好書,讀之可以讓各位來一趟前額葉鍛煉。

    ──《自然》


    目錄

    01 大腦通常是以隱藏模式運行的

    什麼是意識

    人類認識大腦之旅

    人類認識意識之旅

    02 我們感知的世界都是由大腦構建的

    馬赫帶現像:為什麼我們會忽視明顯的事物

    變化盲視:為什麼眼見不一定為實

    運動後效:大腦也會犯錯嗎

    為什麼“看”也需要學習

    不同的感覺可以相互代替嗎

    大腦內部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活動

    我們看到的世界一定是真實的嗎

    03 我們的大多數行為是由無意識決定的

    內隱記憶:為什麼意識無法獲取大腦所有的知識

    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是無意識的嗎

    內隱偏見:能否從個人的行為了解其真正的想法

    內隱自我主義:我們為什麼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事物

    大腦可以被無意識地操作嗎

    預感到底準不準

    大腦能學習所有的知識嗎

    04 我們體驗事物的本能受生理限制

    大腦是主動構建還是被動記錄現實

    為什麼我們意識不到自己在做什麼

    我們對美的感知是無意識的嗎

    行為傾向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

    05 我們的行為是大腦不同繫統競爭的結果

    大腦中有多少個“自我”

    兩黨制:大腦是理性的還是情緒化的

    電車困境:我們的理性和情緒如何平衡

    偏好逆轉:為什麼大腦會與“魔鬼”交易

    尤利西斯合約:為什麼我們甘願受約束

    左右腦是合作關繫,還是競爭關繫

    大腦真能分成不同功能的區域嗎

    斯特魯普干擾:大腦中存在哪些未知的衝突

    解釋器:大腦“編故事”是一種自我保護嗎

    為什麼我們會有意識

    為什麼保守秘密不利於大腦健康

    會不會出現“聰明的”機器人

    06 對大腦所做的決策進行“問責”不可取

    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能自主選擇

    為什麼男性容易犯罪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從責備到科學:我們到底受什麼控制

    為什麼追究責任歸屬不可取

    我們能否建立更完善的法律體繫

    如何訓練大腦的衝動控制能力

    為什麼說生而不平等有利於人類進化

    如何更妥當地處罰罪犯

    07 大腦不是決定自我的參與者

    廢黜自我意味著什麼

    我們真能認識自我嗎

    我們是否擁有脫離物理生物基礎的靈魂

    為什麼說大腦不是決定自我的因素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電車困境:我們的理性和情緒如何平衡

    理性繫統和情緒繫統之間的爭鬥可以通過哲學家所謂的電車困境(trolley dilemma)來闡釋:一輛失去控制的電車正沿著軌道飛速駛來,軌道前方有5 名工人正在施工,而你作為一個旁觀者正好經過,並很快就意識到他們都即將被碾死;不過你也注意到附近有一個開關,可以將電車轉向另一條軌道,而在那條軌道上隻有1 名工人。假設沒有其他辦法,你會怎麼做?

    如果像大多數人一樣,你會毫不猶豫地按下開關:死1 個人比死5個人要好得多,對吧?這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對這個困境做個有趣的改動會怎樣:同樣是電車失控,同樣是前方有5 名工人,但這次你站在軌道上方的人行天橋上,且恰好有1 位肥胖的男性站在天橋上。你意識到,如果你把他推下橋,他的身體足以擋住電車並拯救5 名工人。你會把他推下去嗎?

    如果像大多數人一樣,你就會因為要謀殺這個無辜的人而感到愧疚。但細想一下,這與你之前的選擇有何不同?不都是以1 個人的生命去換5 個人的生命嗎?

    那這兩種情況究竟有什麼不同?遵循康德主義的哲學家提出,這兩種情況的差異在於人是如何被使用的。在種情況下,你隻是將糟糕的情況,即5 個人的死亡,變成一個不太糟糕的情況,即1 個人的死亡。而在第二種情況下,站在天橋上的人是作為被利用的工具而死去的。這是哲學著作中流行的解釋。但有趣的是,我們也可以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理解為什麼人們會做出相反的選擇。

    神經科學家喬舒亞·格林(Joshua Greene)和喬納森·科恩(Jonathan Cohen)提出了一個新解釋:兩種情況的區別在於一個情緒性因素——是否真正觸踫到某人,也就是說,是否與對方有近距離的接觸。如果可以通過一個開關使天橋上的人掉下去,那將會有很多人選擇讓他掉下去。而如果需要與那個人近距離接觸,那與接觸相關的某種因素就會阻止大多數人將他推下去。為什麼?因為這種人際接觸激活了情緒繫統,它將抽像的、非個人化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個人的、情緒性的問題。

    在人們思考電車困境時對其進行腦成像觀測,可以看到他們的大腦裡發生了什麼。在天橋情景中,負責運動計劃和情感的區域被激活;相比之下,在開關情景中,隻有涉及理性思維的側面區域被激活。當要把某個人推下去時,人們就會卷入情感;當隻需要按下開關時,人們的大腦就像《星際迷航》裡的史波克一樣冷靜。

    * * *

    在《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這部美劇中,人腦的理性繫統和情緒繫統之間的爭鬥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有一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

    穿著大衣的陌生人突然出現在一個男人的家門口, 並提出了一筆交易——“這是一個盒子,上面有一個按鈕。你需要做的就是按下按鈕,然後我會付給你1 00。”

    “按下按鈕會發生什麼?”男人問道。

    陌生人告訴他:“當你按下按鈕時,某個離你很遠,你甚至都沒聽說過的人會死。”

    這個男人整晚都因為這個道德抉擇而難以入睡, 按鈕盒放在廚房的桌子上,他盯著它看,踱來踱去,額頭上滲出了汗珠。

    後, 在對自己糟糕的財務狀況進行了評估之後, 他猛地衝向盒子。按下按鈕後,什麼都沒發生,周圍安靜得有些可怕。

    不一會兒, 門響了。穿著大衣的陌生人就在門口, 陌生人把錢交給他,並拿走了盒子。

    “等等,”男人喊道,“發生了什麼?”

    陌生人說:“ 現在, 我要把盒子拿給下一個人, 某個離你很遠,你根本不認識的人。”

    這個情節突出表現了在不涉及個人情緒的情況下按下按鈕是多麼容易,而如果讓這個人手殺死某個人,他就更有可能會拒絕這項交易。

    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任何手、腳或棍子所能觸及的範圍之外的事物,人們都無法與之接觸。這種接觸的距離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我們的情緒性反應起作用的距離。而現在,情況有所不同,比如軍人發現他們在遠處也可以殺人。

    在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中篇》(Henry VI’Part 2)中,反叛者傑克·凱德挑戰賽伊勛爵,嘲笑他沒有自上過戰場:“哪一次打仗你出過力?”賽伊勛爵回應道:“偉人的攻擊是著眼於遠方的,我常能打擊那些我從未見過的人,而且能把他們徹底摧毀。”

    在現代,我們隻需按一下按鈕,就可以從波斯灣和紅海的海軍艦艇甲板上發射40 枚戰斧地對地導彈。幾分鐘後,導彈操作員就可以通過電視直播看到,巴格達的建築物在煙塵中崩塌。接觸感沒有了,情緒性反應也隨之消失了。發動戰爭不會觸動個人情緒,這一特性令人擔憂。在20 世紀60 年代,一位政治思想家提出,發動核戰爭的按鈕應該植入總統密的朋友的胸膛。這樣一來,如果總統想要發動戰爭,他首先要切實地傷害他的朋友,打開他的胸膛按下按鈕。這至少會使他在做決策時啟動情緒繫統,從而避免他做出冷酷的選擇。

    由於理性和情緒的神經繫統都要爭奪的行為輸出通道的控制權,因此情感能夠影響決策的天平。這項由來已久的爭鬥在許多人身上已經變成了一種信條:如果感覺某個事物不好,那可能就是這個事物錯了。當然,很多時候這是不成立的,例如,某人可能對另一個人的性取向感到厭惡,但卻仍然深信這樣的選擇在道德上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用它來指導決策還是很有用的。

    情緒繫統在進化過程中存在已久,因此許多其他物種也有這種繫統;而理性繫統是後來纔出現的。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理性繫統後出現並不一定代表它。如果每個人都像史波克一樣隻有理性,沒有情感,那麼社會並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好。相反,大腦內部的對手之間相互平衡纔更有利。我們對於將人從人行天橋上推下去的行為感到厭惡,這一點對於社交互動至關重要;而人們在按下按鈕發射導彈時感到無動於衷,這對文明社會是不利的。我們需要在情緒繫統和理性繫統之間達成某種平衡,而人腦中的這種平衡可能已經通過自然選擇進行過優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民主社會一分為二可能恰到好處——任何一邊占優勢都不會更好。

    古希臘人有一個比喻捕捉到了這種智慧:你是一名馬車夫,馬車由兩匹駿馬拉著——代表理性的白馬和代表情緒的黑馬。白馬總是試圖把你往路的一邊拉,黑馬則往另一邊拉。你的任務就是抓緊韁繩把它們控制住,這樣你就可以沿著中間的路繼續走。

    情緒繫統和理性繫統不僅控制即時的道德決定,在另一種熟悉的情境中也起作用:我們的當前行為。


    ^_^:aef239349bd2abffdb940e40ac8bf2da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