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腦機穿越:腦機接口改變人類未來 人工智能科普百科書籍 腦機接口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441-640
    【優惠價】
    276-400
    【作者】 米格爾·尼科萊利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58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5835
    商品編碼:10036382238451

    出版時間:2021-08-01
    代碼:79
    作者:米格爾·尼科萊利斯


        
        
    "

    內容簡介

    ● 《腦機穿越》講述了“人機融合”的未來,即“腦機接口時代”的到來!在未來科技的驅動下,科幻大片的場景已逐漸走入現實。人類通過思維控制人造工具,如今聽起來無法想像的事情,在未來會成為常態。從海洋深處到超新星禁區,甚至到我們體內細胞間的微小裂縫,人類的觸及範圍將追上我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野心。

    ● 《腦機穿越》也是“腦機接口”的簡要發展史。作者尼科萊利從腦機接口對傳統神經科學的顛覆,到早期的“信息輸出”,即機器如何讀取大腦信息;再到現在科學家苦心鑽研的“信息輸入”問題,即反饋信號如何作用於大腦……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類未來新圖景!

    ● 在未來,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不斷完善,很多漸凍人患者、嚴重癱瘓患者也將從中受益。腦機接口有望讓這些病患重新恢復功能性運動,重新學會行走。同時,腦機接口並不隻局限在醫療康復領域,作者正在進行的“大腦校園”項目將是多學科合作的典範,它將提升人們的教育、健康及生活標準。甚至,我們能進入祖先的記憶庫,下載他的思想,通過他私密的感情和生動的記憶,創造一次你們原本永遠都不可能經歷的邂逅……對於腦機接口將為人類帶來怎樣的未來生活,這些僅是窺豹一斑。


    作者簡介

    [巴西]米格爾·尼科萊利斯

    ● 世界dingjian科研機構巴西埃德蒙與莉莉 薩夫拉國際納塔爾神經科學研究所聯合創始人,美國杜克大學神經工程研究中心創始人,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

    ● 法國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常在《自然》《科學》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4年被美國科普雜志《科學美國人》評為全球z具影響力的20位科學家之一,其研究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10大z具突破性的科技創新之一。

    ● 2014年巴西世界杯“機械戰甲”發明者,2020年騰訊WE大會特邀演講嘉賓。



    精彩書評

    來有兩個熱點:技術是生命體,生命是一種機器。各種觀點多出自隱喻、類推或臆想,言之有物、有理、具有科學實證基礎的卻寥寥可數,這本《腦機穿越》就在此之列。尼科萊利斯用大量有趣且使用的神經科學實驗,繪制了穿越大腦與機器邊界(以及腦與腦之間)的地圖:從還原論(辨別單個區域的“獨特聲音”)走向分布論(轉而聆聽分布群組合而成的“交響樂”);從意念控制(遠程)機器,轉而又將機器與時空環境的作用反饋回大腦,讀來真如腦洞大開。

    ——吳甘沙 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

    尼科萊利斯教授是腦機接口領域享有世界聲望的學者之一,在《腦機穿越》這本書中,他運用大量實驗讓我們了解到認知科學與技術在當今的發展與突破。這對於人類未來而言,具有預見性、前瞻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具有現實性。隻有把心理學與現代科技、現代技術聯繫起來,纔能夠造福人民。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腦機接口技術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了一種新型的信息交互與控制通道,將使漸凍人以及腦神經損傷病人恢復生活能力的夢想成為現實。本書介紹了尼科萊利斯博士的創新研究歷程,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充滿激情的陽光大道——會聚神經、認知、信息、工程等多學科的科學家,發揚探索冒險精神,深入認識腦功能,理解腦的通信、認知和交互,挖掘人類認知潛能,一定能在未來腦機融合的研究中開拓出一條光明與荊棘並立之路。值得推薦,並與我國年輕人共勉。

    ——鄭筱祥 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教授,求是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如果有人認為“腦聯網”或者“腦機接口”可能帶來可怕後果,即某段代碼的自我復制使得機器人僭越人類、接管整個地球的話,那麼,他的“科學觀”可能還停留在笛卡爾時代——幾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是這個戲碼。尼科萊利斯教授樂觀地認為,我們需要的恰恰是“將大腦從身體的局限中解放出來”。

    ——段永朝 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

    尼科萊利斯教授將他的人生故事與對神經科學重大問題的反思結合在一起,締造了這部既饒有趣味又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著作。未來,殘障患者能夠利用大腦直接控制計算機與機械裝置,從而恢復運動能力或交流能力。尼科萊利斯教授與他的同事在這個領域取得了激動人心的新進展。

    ——喬恩·卡斯 美國範德堡大學傑出神經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在《腦機穿越》中,尼科萊利斯提出了有關人腦的新觀點以及腦機接口對康復醫學等領域的重要意義,引人入勝。

    ——彼得·阿格雷 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腦機穿越》是一本創意指南,它引導著腦機接口領域的前沿發展,它在改善人類生活方面具有非凡潛力。從第一次在杜克大學聽到尼科萊利斯教授突破性研究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他做的事情非常特別。本書既包含了豐富的科學內容,又很具可讀性,它必然會激發人們對這個重要領域的好奇與希望。

    ——比爾·馬裡斯 Google Ventures執行董事

    閱讀《腦機穿越》是一件樂事。尼科萊利斯教授提出了發人深思、新穎獨到的觀點。他告訴我們機器如何對大腦信息作出回應。本書既包含大量科學內容,又非常通俗易懂。它不僅適合這個領域的專家閱讀,也會吸引大量普通讀者。我強烈推薦這部傑作。

    ——托馬斯·卡魯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神經繫統學家,美國神經科學學會主席


    精彩書摘

    [引言]

    用意念掌控生活

    想像你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裡:人們通過思想來操控電腦、駕駛汽車、與他人進行交流,不再需要笨重的鍵盤或液壓方向盤……在這樣的世界裡,依靠身體動作或言語來表達意圖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你的想法會被有效而完美地轉化為納米工具的精細操作或者應用了尖端科技的機器人的復雜動作。不用動手輸入一個字,也不用動口說出一個詞,你就可以在網絡上與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進行交談。即使足不出戶,你也能夠體驗到觸摸遙遠星球的表面是什麼感覺。

    在這樣的世界中,你可以把思想轉化為有形的動作、印像或情感,這種轉化可以發生在你身邊,也可以發生在遙遠的火星表面。你隻需要動腦想一想,而完全不需要收縮你的任何一塊肌肉。

    這種驚人的能力不僅可以讓正常人神通廣大,也可以讓殘障人士獲得新生。通過神經義肢,殘障人士能夠重新獲得運動能力,神經義肢是一種大小類似心髒起搏器的裝置,它通過健康的大腦電活動來調節絲綢般纖薄的可穿戴機器人。它是一種像第二皮膚一樣柔軟精致的馬甲,卻又像甲蟲的外殼一樣具有保護作用。這樣的衣服可以支持一個人的體重,可以讓曾經失去希望的殘障人士重新邁開雙腳,甚至開始奔跑,讓他們得以自由地探索世界。這不是奇跡,也不是魔法,一切都源於思想。這是不是很令人著迷?而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奇觀不再隻出現在科幻作品中,它正在我們的眼前慢慢形成—就在此時此刻。

    這本書會帶你領略大腦研究領域近期出現的一繫列革命性的科學突破,它們將看似不可能的腦機融合變成了驚人的現實。前沿的出版物和研究者已經認識到了腦機接口的新發展所具有的深遠意義。2001年,世界一流技術出版物《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把腦機接口稱為將會改變世界的10大新興技術之一。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評價,是因為腦機接口在最初的10年中獲得了非凡的成就。在這短短的10年中,我們的實驗室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實驗室在動物實驗和初期的人類研究中已經證明,在身體沒有任何動作的情況下,被試可以隻通過腦活動實時地控制機器人手臂和腿的運動,這種控制可以是本地控制,也可以是遠程控制。

    這些快速取得的發展成果成了當代歷史上最偉大、最激動人心的科技與醫學探索之一。然而,目前還沒有一本書來描寫促成這一領域誕生的設想,也沒有一本書向我們展示使癱瘓的人們重新行走的一繫列科學突破。現在,科學家已經能夠利用大腦信號來控制機器了,但沒有人探索由此產生的令人鼓舞又令人擔憂的想像。

    本書從這一新興領域的先驅者的視角,運用清晰的科學解釋、現實的預測以及幽默而熱烈的語言探索了這個迷人領域的方方面面。書中探討的驚人發現和科學壯舉使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已知的最復雜的“星塵”產物—人類的大腦。我們“內在的宇宙”沒有形成星繫,而是孕育出了生命的本質:意願、夢想、記憶、愛、恨、欲望和痛苦。大腦就像一個宇宙,它所容納的細胞就像天上的星繫一樣多。它是自我的基本結構,使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但同時每個人又是如此相似。

    書中的內容還有助於我們理解,當我們有能力弄明白大腦中的電風暴所產生的私密信息的意義時,作為一個物種,我們可能成為什麼以及我們應該怎麼做。雖然這風暴像夏日夜空中劃過的驚雷一樣具有渾然天成的優美與無邪,但解讀這些雷電的秘密不僅會給充滿敬畏的我們帶來無比的快樂,也會使我們陷入錯綜復雜的困境。

    因此,我非常欣喜地將這本書的中文版介紹給中國的讀者,希望你們有非凡的閱讀體驗。

    前言/序言

    跨越盧比孔河

    段永朝

    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

    這是一部值得從頭仔細讀到尾的書。 在本書正文的最後,作者尼科萊利斯教授提到了一個盧比孔河的典故,寓意深邃。

    盧比孔河是古羅馬時期意大利與高盧的天然邊前49年,凱撒統一整個高盧地區之後,揮師南下,來到亞平寧半島盧比孔河的北岸。按照羅馬帝國當時的法律,任何帝國指揮官都不可以跨越盧比孔河進入羅馬,否則將視為背叛。然而,凱撒心意已決,決定渡河。在渡河時,他說了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話:“The die has been cast(骰子,已經擲出)!”從此,這位未來的凱撒大帝,邁出了征服歐洲、締造羅馬帝國的第一步。

    尼科萊利斯教授將這一典故放在全書的最後,可謂意味深長。

    一部內容翔實的實驗室日志

    這首先是一部資料翔實、脈絡清晰的實驗室日志。我不是神經科學專業的,但即便如此,讀完這本書後,我也頗覺受益匪淺。尼科萊利斯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還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在尼科萊利斯妙趣橫生的敘述中,大腦皮放電的過程仿佛變成了一首首迷人的交響樂曲,讓人驚奇不已。

    在普通讀者眼裡,神經科學這一領域堪稱“高大上”的典範,一說到顳葉和頂葉、內啡肽和多巴胺、腦電圖和腦磁圖,大家的正常反應大約都是“不明覺厲”。2013年初,美國政府和歐盟不約而同地宣布未來10年是“腦科學的10年”,從而使得這一尖端科技,日漸走入尋常人的視野。

    順著尼科萊利斯的講述,我們可以辨認出一條充滿艱辛、痛苦但也有歡愉的科學探索之路。但最令人掩卷長嘆的恐怕還是尼科萊利斯所面臨的挑戰。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為了說服神經生理學界的大多數人接受我們的研究發現,我們費了很多口舌,發表了大量文章”。那麼,他要說服的是什麼?

    25年的尋找、驗證、思考、對比,尼科萊利斯和他的導師、學生、合作者所突破的並非僅僅信號測量的難題,而是橫亙在諸多神經科學家面前的思想藩籬:“經過25年對大腦風暴的觀察、聆聽和記錄,我發現,皮層的放電活動似乎不隻局限於或不在意傳統細胞結構學所認定的邊界。相反,它們會越過邊界,就好像那些邊界隻是某些人大腦幻想出來的東西。”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建議讀者觀看尼科萊利斯教授2013年2月在TED大會上的演講,親耳聆聽讓尼科萊利斯一生為之著迷的“大腦風暴交響樂”。

    開啟新的可能

    在神經科學領域,人們尋找祖母細胞(又稱祖)的努力一刻也沒有停息。2005年6月,《自然》雜志發表了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羅迪戈·奎安-奎羅(Rodrigo Quian-Quiroa)和他的團隊的研究論文《人類大腦中單不變的視覺表征》。奎羅教授認為,他們找到了對於每張臉來說大腦所對應的單。早在1969年,這就被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傑爾姆·雷特溫(Jerome Lettvin)命名為“祖母細胞”。在近半個世紀的科學研究中,很多學者都聲稱自己發現了“祖母細胞”,有人找到了“比爾·克林”,有人發現了“哈莉·貝”、“詹妮弗·安妮斯”等,不一而足。

    20世紀80年代,還在巴西聖保羅醫學院求學的尼科萊利斯打算進入這一激動人心的領域時,神經科學的主流聲音還是所謂的“局部論”,即認為大與身體行為、直覺意向之間有著清晰的對應關繫。早年西班牙神經科學家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paniard Santiago Romóny Cajal)發明染色法,以及1861年法國醫生皮埃爾·保羅·布洛卡(Pierre Paul Broca)在失語癥患者大腦中發現的運動語言中樞(被稱作布洛卡區),德國醫生韋尼克(Wernicke)1874年又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了語言理解中樞的韋尼克區等,所有這些神經醫學研究都包含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的假設:人類的外在行為和能力,與大腦某個部位的功能有直接的聯繫。

    在大學教科書裡模型、布洛德曼分區是標準模型,大承載著明確、清晰的功能定位也是基本假設,而神經科學家的使命就是找出這些內在的映射和關聯。在尼科萊利斯的科學生涯中,他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就是如何重新解釋身體行為、知覺意向以集群之間的關繫。

    從1989年到美國費城哈內曼恩大學做博士後研究開始,尼科萊利斯就堅持這樣的信念:不能個體看作大腦運作秘密的全部,而應當將大腦皮層想像成一個“強大的時空連續體”。基於這一信念,2002年,尼科萊利斯完成了“意念控制”的動物實驗,通過訓練一隻名叫貝拉的猴子,他們成功地將猴子腦中的意念活動通過腦機接口導出,控制了一隻機械臂的動作。2008年1月的一天,更加驚人的成果呈現在世人面前:一個遠在日本東京的機器人的行走動作完全由美國達勒姆實驗室中一隻猴子的意念控制—整個控制閉環所需要的時間比猴子將自身的大腦意念傳遞到自身肌肉的控制時間還短20毫秒!

    尼科萊利斯通過腦機接口技術證實了此前未來學家、科幻作家暢想過無數遍的場景,這一場景類似於電影《阿凡達》中的場景:人的大腦可以通過電纜與機器相連,人可以通過意念活動進入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尼科萊利斯證實了這一點!

    然而,我想說的是,對人類大腦的思考現在纔真正展開。

    尼科萊利斯清醒地知道,他需要跨越的“思想河流”並非那麼浪漫、溫情。在他看來,思想依存性涉及一個歷史悠久的哲學思想,即人類的現實觀、判斷、信仰、解釋以及科學理論都受到了強加於人類思維的強烈偏見的玷污,而且這種玷污是不可挽回的。

    越來越多的思想者開始認識到人類思想在受到笛卡爾哲學深度“格式化”之後所面臨的窘境。美國著名神經心理學家、超個人心理大師肯·威爾伯(Ken Wilber)對笛卡論”方法做出了這樣的評述論或者‘分而治之’這種理論的毒害如此之深,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論的謬誤已經形成了思維的根基,因此無法通過思維來將其‘連根撥起’了。”

    不僅如此,基論”的科學觀同樣令大眾的科學思維受到了毒害。尼科萊利斯堅定地支持著名進化論科學家、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古爾德(Stephen Gould)的觀點:“社會偏見以及帶有偏見的思維模式對我們了解世界的方法有著強有力的影響,然而,每一位科學家在探究任何問題時都會運用帶有偏見的思維模式。有關‘科學方法’完全理性、客觀的刻板印像,把科學家看成是合乎邏輯的且可以互換的機器人,這種刻板印像隻是自利的神話。”美籍華裔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復雜繫統科學家歐陽瑩之在其1998年出版的《復雜繫統理論基礎》一書中曾這樣寫道:“科學主義過分炫耀科學且背離科學精神,這激起了許多科學家對科學驚人的敵意。我們不要僅僅抱怨公眾不願意支持科學研究,或許我們應當檢查自己,看看是不是我們做得太過分了,而成了科學主義。”

    在我看來,我們承接、延續著500年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科學理性精神的光輝,享有並繼承著豐碩的文明成果,但與此同時,我們思想的“底座”不幸被“格式化”為笛卡爾主義的,不幸將還原論、確定論和可分離原則作為一切思考的基本方法。我們所形成的浸潤其間的“工業思維”以及受其母體的邏各斯中心主義(西方形而上學)塑形的這個大腦,已成為橫亙在我們面前的“盧比孔河”。

    穿越大腦與機器、大腦與身體、一個大腦與另一個大腦之間奔湧著的“河流”的旅程剛剛開始,而跨越思想鴻溝的道路卻依然漫長。

    過河?過河!

    聆聽大腦“交響樂”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般愜意。這不是在音樂廳,我們聽的也不是肖邦或者貝多芬的樂曲。

    有些人可能擔心“腦聯網”或“腦機接口”會帶來可怕的後果:有朝一日,某個的“老大哥”或某個技術超群的天纔會控制整個世界,或者更糟糕的是,某段代碼通過自我復制使機器僭越人類,進而接管整個地球。對於真有這種擔心的人來說,他的“科學觀”可能還停留在笛卡爾時代—幾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是這個戲碼。尼科萊利斯可不這麼看,他樂觀地認為,我們需要的恰恰是“將大腦從身體的局限中解放出來”。

    在回顧人類飛行器的發明史之後,尼科萊利斯指出,人與機器結成意義深遠的聯繫,將導致一種新的“身體圖式”產生。這種身體圖式是大腦對觸覺信息產生的某種感知,這種感知仿佛進入了骨骼、肌肉,成了身體的延伸。

    “身體圖式”的概念最早見於100多年前英國神經科學家亨利·海德(Henry Head)和戈登·霍姆斯(Gordan Holmes)的觀點。尼科萊利斯深化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就像猴子和人類精通於使用人造工具一樣,大腦也將這些工具同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成為與身體無縫連接的真實外延。正是由於這些身體圖式的存在,我們纔擁有將超過自身極限和有關姿勢、動作及位置的認識投射到手中的工具之上的能力。”工具被“同化”到大腦之中,這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洞見。

    德國現像學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在其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德語:Sein Und Zeit)中,曾細致地分析過器具之於人的“上手”狀態。海德格爾認為,人的日常生活總是與器物打交道,這器物包括錘子、鑰匙、扳手,也包括道路、橋梁、樓梯和餐桌,與器物打交道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而打交道是一個使用的過程,而並非認知的過程(這一思想可以讓迷戀認知科學的科學家更加深思)。海德格爾將人和器物的存在劃分為兩種狀態,一種是“存在”,另一種是“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前者是現像學的存在而不是古典哲學中抽像的本體,而後者則是被俗世包裹、纏繞、羈絆之下的存在狀態。

    海德格爾還有一個中心概念叫作“煩”。簡單來說,就是指器物和人之間如果“不上手”或“疏離”,人就會生出“煩”的情狀。“上手狀態”則是人與器物之間的“同化”。

    再來看看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莊子的著作《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們就會對這種“人與器物之間的同化”報以會心的微笑。

    尼科萊利斯對其長達25年的研究工作進行了敘述,並總結出了10大原則和2個假設,它們正是本書的思想精華。比如對於“可塑性原則”,尼科萊利斯指出:“皮所創造的關於世界的表征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不穩定的。在我們的一生中,根據新經驗、新的自我模式、外部世界的新刺激以及新同化工具等的不同,這一表征會進行不斷的調整。”

    “工具是人的延伸”這一古老的信念在神經科學家這裡獲得了全新的意蘊:這種延伸並非隻是“器物”層面的,不是一截木棍再捆綁另一截木棍的“幾何延長”,而是通過經年累月的打磨之後,大腦對這種“人–工具復合體”的認知反應並重新經組合之後產生的“上手狀態”。

    尼科萊利斯指出,“邊界”有三重不同的含義:其一,大腦的運作並非靠孤立的個,而是集群(這一點超越了單定位–功能主義的局部科學觀);其二,集群的活動與身體的相互塑形聯繫起來,突破大腦–身體“兩分法”的邊界;其三,讓大腦超越身體,延伸到另一個身體–大腦,延伸到任何器物或機器上,進而延伸到外部世界。用著名互聯網預言大神凱文·凱利(Kevin Kelly)的話來說,我們將迎來“人的機器化和機器的生命化同步展開”的時代。未來的科技將作為與有機體共同發育、成長的素”,成為這個世界”。

    尼科萊利斯暢想大腦在星際空間的漫遊,暢想跨越生死邊界,將思想、情感與愛保存下來,當超越虛實世界的分野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期待更加富有激情的“大腦交響樂”或“大腦間交響樂”將會在未來10年、20年激情澎湃地上演?

    尼科萊利斯已經站在了盧比孔河的岸邊,甚至神經科學家們也已踏上了渡河的征程。過河?過河!

    我們已經過河,或者,我們正在過河……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