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智能電網:基礎設施、相關技術及解決方案 工業技術 (美)斯圖爾特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894-1296
    【優惠價】
    559-810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149887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1498872
    商品編碼:70057531349

    開本:小16開
    出版時間:2015-06-01
    頁數:537

    字數:765
    代碼:149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智能電網:基礎設施、相關技術及解決方案
    作者:(美)斯圖爾特·博萊斯(Stuart Borlase)著
    代碼:149.0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111498872
    印次:
    版次:
    裝幀:開本:小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闡述了當前智能電網領域的基本理念、*技術、工業標準和相關政策法規,以及智能電網在範圍內的實踐情況,使讀者能對智能電網這一當今電力工業界的熱門話題建立起全局性的概念。書中的智能電網不是對當前電力繫統的簡單修補和數字化,而是對電力繫統的各個方面都有更新換代的要求,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本書通過大量技術細節的介紹,輔之以詳盡直觀的圖表,使對電力繫統任一側面感興趣的讀者都能獲得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而理解和把握相關的知識,乃至以之為基礎對相應領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書適用於從事電力繫統的規劃、運行、設備制造等專業人員及電氣專業學生和教師使用,也可以作為任何對智能電網感興趣人士的入門讀物。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序

    原書前言

    致謝

    本書作者

    貢獻者列表

    第1章 電力行業概況

    1.1 美國:電力行業歷史回顧

    1.1.1 電氣化和監管

    1.1.2 1965年美國東北部停電事件

    1.1.3 1973~1974年能源危機

    1.1.4 放松管制

    1.1.5 2000~2001年西部能源危機

    1.1.6 2003年東北部大停電

    1.2 其他地區

    1.2.1 西歐和東歐

    1.2.2 拉丁美洲

    1.2.3 中東和非洲

    1.2.4 亞太地區

    1.3 電力監管體繫

    致謝

    參考文獻
    第2章 智能電網是什麼?為什麼現在提出?

    2.1 智能電網還是更加智能的電網?

    2.2 智能電網的驅動力

    2.3 利益:不僅僅是商業上的論證

    2.3.1 電力公司的利益

    2.3.2 用戶利益

    2.3.3 環境利益

    2.3.4 提高可再生清潔能源的比重

    2.3.5 電動汽車與電網的整合

    2.3.6 協同收益

    2.4 美國電力行業面臨的挑戰

    2.4.1 發電和能源結構的變化

    2.4.1.1 煤

    2.4.1.2 天然氣

    2.4.1.3核能

    2.4.1.4 燃油

    2.4.1.5可再電

    2.4.1.6儲能技術

    2.4.1.7用戶需求管理

    2.4.2 輸電線路擴建

    2.4.3 新的需求

    2.4.4 新技術帶來的機遇

    2.4.5 監管所面臨的挑戰

    2.5 聯邦政府對美國智能電網的影響

    2.5.1 2007年能源獨立與法案,第XIII編

    2.5.2 2009年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

    2.5.3 美國能源部

    2.5.3.1智能電網示範項目和投資補貼

    2.5.3.2智能電網工作組

    2.5.3.3電力咨詢委員會

    2.5.4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2.5.4.1智能電網互作性工作組

    2.5.4.2智能電網咨詢委員會

    2.5.5 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

    2.6 條約和非政府組織

    2.6.1 條約和談判

    2.6.2 國家、地區的行動和先例

    2.6.2.1亞洲洋地區

    2.6.2.2歐洲

    2.6.2.3非洲/拉丁美洲

    2.6.3 非政府組織

    2.7 智能電網行業計劃

    2.7.1 EPRI的IntelliGrid方法

    2.7.2 EPRI智能電網示範計劃

    2.7.3 智能能源協會

    2.7.4 智能電網協會

    2.7.5 智能電網架構委員會

    2.7.6 電工委員會第57技術委員會

    2.7.7 IEC智能電網戰略小組(SG 3)

    2.7.8 英國低碳轉型計劃

    2.7.9 電力網絡戰略小組

    2.7.10 OFGEM低碳網絡基金

    2.7.11 歐洲可再生能源戰略

    2.7.12 可持續電力和分布式發電中心

    2.7.13 智能電網信息交換中心

    2.8 智能電網的市場前景

    2.8.1 市場驅動力

    2.8.2 市場潛力

    2.8.3 智能電網和IT支出預測
    第3章 智能電網技術

    3.1 技術驅動力

    3.1.1 電網改造

    3.1.2 智能電網的特征

    3.1.3 智能電網技術框架
    3.2智能能源

    3.2.1可再電

    3.2.1.1智能電網下的市場調控與驅動

    3.2.1.2集中式發電與分布式發電

    3.2.1.3可再生能源技術

    3.2.1.4智能電網中的可再生能源需

    3.2.2儲能繫統

    3.2.2.1儲能技術在智能電網條件下的市場調控與驅動

    3.2.2.2集中式與分布式儲能繫統

    3.2.2.3儲能技術

    3.2.3電動汽車

    3.2.3.1智能電網下的市場調控與驅動

    3.2.3.2電動汽車技術

    3.2.3.3電動汽車對電網的影響

    3.2.4微網

    3.2.4.1微網的定義

    3.2.4.2發展微網的驅動力

    3.2.4.3微網的收益

    3.2.4.4微網的挑戰與機遇

    3.2.4.5微網試點工程

    3.2.4.6微網的類型

    3.2.4.7微網的架構

    3.2.5新能源接入的挑戰、收益及方案

    3.2.5.1接入標準

    3.2.5.2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影響

    3.2.5.3電動汽車接入的影響
    3.3.智能變電站

    3.3.1 保護、監測和控制設備(IED)

    3.3.2傳感器

    3.3.3監控與數據采集(SCADA)

    3.3.3.1主站

    3.3.3.2遠程終端設備

    3.3.4變電站技術步

    3.3.5智能饋線臺

    3.3.6互作性和IEC61850

    3.3.6.1過程層

    3.3.6.2 間隔層

    3.3.6.3站層

    3.3.6.4IEC61850的優點

    3.3.7基於IEC61850的變電站設計

    3.3.7.1變電站設計模式的轉變

    3.3.7.2IEC61850變電站層次結構

    3.3.7.3IEC61850變電站架構

    3.3.7.4基於站層總線的架構

    3.3.7.5站層和過程總線架構

    3.3.8變電站在智能電網中的角色

    3.3.8.1工程與設計

    3.3.8.2通信基礎設施

    3.3.8.3運行和維護

    3.3.8.4企業集成

    3.3.8.5試驗與調試
    3.4輸電繫統

    3.4.1能量管理繫統

    3.4.1.1能量管理繫統的歷史

    3.4.1.2當前的EMS技術

    3.4.1.3智能電網能量管理繫統的發展

    3.4.1.4 控制繫統網絡方面的考慮

    3.4.2柔性交流輸電和高壓直流輸電

    3.4.2.1 電力繫統的發展

    3.4.2.2 靈活交流輸電繫統

    3.4.2.3 高壓直流輸電

    3.4.3廣域監測、保護和控制(WAMPAC)

    3.4.3.1概述

    3.4.3.2 WAMPAC的技術驅動力及其優點

    3.4.3.3智能電網中的WAMPAC需求

    3.4.3.4主要的WAMPAC應用實例

    3.4.3.5WAMPAC在智能電網中的角色

    3.4.4輸電繫統在智能電網中的角色
    3.5配電繫統

    3.5.1配電網管理繫統

    3.5.1.1配電網SCADA

    3.5.1.2配電網SCADA及控制的發展趨勢

    3.5.1.3配電網管理繫統現狀

    3.5.1.4配電網管理繫統的發展趨勢

    3.5.2電壓無功控制(VVC)

    3.5.2.1電力傳輸損耗

    3.5.2.2配電網的電壓波動

    3.5.2.3電壓對負荷的影響

    3.5.2.4VVC的動機、目的和效益

    3.5.2.5變電站內的VVC裝置

    3.5.2.6饋線上的VVC裝置

    3.5.2.7VVC的實現

    3.5.2.8電壓無功優化(VVO)

    3.5.3故障監測、隔離和恢復供電(FDIR)

    3.5.3.1配電網繫統故障

    3.5.3.2FDIR的驅動力、目標與益處

    3.5.3.3FDIR設備

    3.5.3.4FDIR的實現

    3.5.3.5智能電網的可靠性要求

    3.5.4停電管理(OMS)

    3.5.5配電變壓器
    3.6通信繫統

    3.6.1通信:智能電網的關鍵條件

    3.6.2智能電網通信需求

    3.6.2.1計量體繫中的通信技術

    3.6.2.2智能電網運行的通信技術

    3.6.2.3家庭局域網

    3.6.3智能電網的無線網絡解決方案

    3.6.3.1蜂窩通信

    3.6.3.2 射頻無線網狀網絡

    3.6.4通信標準和協議

    3.6.4.1IEC 61850

    3.6.4.2DNP3和IEC 60870-5

    3.6.4.3IEEE 37.118

    3.6.4.4IEC 61968-9和MultiSpeak

    3.6.4.5ANSI C12.19、ANSI C12.18、ANSI C12.21和ANSI C12.22

    3.6.4.6高可用性協議

    3.6.4.7時間同步協議

    3.6.5智能電網中的通信問題

    3.6.5.1技術復雜性的處理

    3.6.5.2遺留技術整合、轉移、和技術生命周期

    3.6.5.3通信服務規劃和演變趨勢

    3.6.5.4無線網絡的網絡

    3.6.5.5管理和組織的挑戰

    3.6.6智能電網通信:集成路線圖
    3.7 監視和診斷

    3.7.1體繫結構

    3.7.1.1層次1:就地層

    3.7.1.2層次2:站/饋線層次

    3.7.1.3層次3:中央控制室層次

    3.7.2無線傳感器網絡

    3.7.3診斷

    3.7.4未來的趨勢
    3.8地理空間技術

    3.8.1技術路線圖

    3.8.1.1紙質地圖的時代

    3.8.1.2 數字地圖的出現

    3.8.1.3從地圖到地理空間信息繫統

    3.8.1.4在電力企業各層面的應用

    3.8.1.5發展中國家地理空間技術的應用

    3.8.2發展中的電網

    3.8.3地理空間中的智能電網

    3.8.3.1核心空間功能

    3.8.3.2電網的規劃和設計

    3.8.3.3電網的運行和維護

    3.8.3.4移動的地理空間信息技術

    3.8.3.5吸引用戶

    3.8.4智能電網對地理空間技術的影響

    3.8.4.1規模上的處理

    3.8.4.2向實時化轉變

    3.8.4.3支持分散的用戶

    3.8.4.4可用性

    3.8.4.5可視化

    3.8.4.6相關標準

    3.8.4.7數據質量

    3.8.4.8更加開放:傳感器和其他數據源

    3.8.4.9更加封閉:出於性考慮

    3.8.4.10更加封閉:出於私密性考慮

    3.8.5未來的方向

    3.8.5.1結構

    3.8.5.2雲計算

    3.8.5.3新地理技術(Neo-Geo)的地位
    3.9 資產管理

    3.9.1資產管理的驅動力

    3.9.1.1性

    3.9.1.2可靠性

    3.9.1.3經濟性

    3.9.1.4監管體制

    3.9.2資產利用優化

    3.9.3資產管理的實施

    3.9.4當智能電網遭遇商業行為:電力運行部門眼中的資產管理

    3.9.4.1資產狀態監測

    3.9.4.2 對勞動力更有效的管理

    3.9.4.3電力部門資產管理應用實例

    3.9.5當智能電網遭遇用戶實際需求:用戶眼中的資產管理

    3.9.5.1現場發電

    3.9.5.2能量需求及消費的管理

    3.9.6集中化數據驅動的資產管理

    3.9.6.1數據采集

    3.9.6.2數據集成及分析

    3.9.6.3基於數據的決策

    3.9.6.4決策的實施

    3.9.7資產管理與地理空間信息的整合

    3.9.8智能電網背景下的資產管理技術
    3.10智能電表及計量體繫(AMI)

    3.10.1電表的演化過程

    3.10.2電表讀數方法的演化過程

    3.10.3建設計量體繫的驅動力及所帶來的效益

    3.10.4 計量體繫的通訊協議、標準及典型方案

    3.10.4.1ANSI C.12.18及C.12.19

    3.10.4.2IEC 61968-9:通用信息模型

    3.10.4.3IEC 62056 DLMS-COSEM標準

    3.10.4.4北美電力可靠性委員會:關鍵設施繼電保護性需求書

    3.10.4.5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

    3.10.4.6 智能能源規範

    3.10.4.7通用信息模型

    3.10.4.8802.16e

    3.10.5計量體繫的性

    3.10.5.1計量體繫的戰略

    3.10.5.2計量體繫的性需求

    3.10.5.3AMI性方面所面對的威脅

    3.10.5.4AMI的實用性規範

    3.10.6智能電網中的計量體繫需求

    3.10.6.1計量數據的讀取

    3.10.6.2 內部設備的管理

    3.10.6.3遠程配置

    3.10.6.4固件升級

    3.10.6.5時鐘同步

    3.10.6.6確保本地訪問

    3.10.6.7試驗和診斷

    3.10.

      編輯推薦

    關於本書(前勒口)
    智能電網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它受到了如此廣泛的關注?電力企業、設備供應商和監管者正在為發展智能電網做些什麼?為了回答這些問題,以及更多的相關問題,《智能電網:基礎設施、相關技術及解決方案》一書為讀者給出了更加清晰的描述,使讀者能夠更好理解當前電力工業界*為熱門的話題——智能電網的發展驅動力及相關基礎設施。本書彙集了一大批**專家和行業在各自領域所擁有的知識和觀點。
    本書主要特征: 
    描述了電力工業界試圖發生改變的內在動力;
    探討了智能電網理念的商業驅動力、預期收益及市場前景;
    審視了智能電網建設方案及其支撐技術的技術框架;
    描述了智能電網領域中技術發展及標準協調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在為實現智能電網而努力的過程中出現的多種新理念和新組織;
    同時展示了業界當前的技術及新技術中所蘊涵的前瞻性觀點;
    從電力企業、監管方和消費者等不同的視角深入探討了成功建設智能電網所需面對的各種障礙和關鍵因素;
    總結了全範圍年來關於智能電網的**成果;
    對下一代智能電網的內在驅動力和必要技術做了展望。
    智能電網的內涵不於其字面含義,而在於其為電力企業、用電用戶、社會和環境所帶來的巨大效益。本書在對相關領域目前的發展程度及未來將面對的挑行廣泛研究的基礎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的視角,告訴我們智能電網如何將21世紀的新技術與20世紀的電網**地結合起來。





     

      媒體評論
    本書評論(後勒口)
    “電力工業界的技術管理者們將會發現本書是有趣的,因為它的所有闡述都基於一繫列全新的觀點,介紹了各種可能的全新技術,可以為我們帶來全新的產品及業務內容。電力工業界的技術人員也會發現這本書是有價值的,他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智能電網的未來發展,以及基於目前技術基礎上的各種新技術。電力監管者和標準制定者同樣會把本書當作有價值的信息源,基於書中介紹到的各種新的技術標準和監管策略,他們可以把握電力工業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新政策。”
    —IEEE電氣絕緣雜志,2013年11月/12月
    “本書作者從相關領域的科研和工程實踐中歸納總結出大量有用的信息,讓讀者得以了解如何把當前的輸配電網升級成‘智能電網’,介紹了如何利用相關技術來從更高層面對電力繫行有效的了解和控制。”
    —美國電力公司Thomas F. Weaver,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譯者序

      摘要
    電力工業邁入21世紀,已經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電力繫統所服務的現代文明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新技術、新理論層出不窮,使得我們當前生活的極其豐富多彩。一般而言,新技術的出現總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讓我們適應和改造的力量更加強大,因此通常都會被人們積極地接納和采用。然而當電力繫統面對這些新生事物時,卻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惰性。毫不誇張地說,電力工業可能是當今接受新技術最慢的行業之一。正如本書原文中所說:“盡管一個世紀的時光已經過去,我們會發現當前的電力繫統相關技術與19世紀末相比並無顯著區別。當時使用的銅質電纜、木質電線杆、變壓器以及各種計量表計等設備,目前仍然是電力繫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書中所描述的是美國的情景,但在中國的電力工業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類似的現像。
    造成這一局面有諸多深層次的原因。首先,眾所周知,電力工業是現代社會真正的支柱行業,對經濟、社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講都是不可或缺的。為了確保電力繫統始終具備持續供電的能力,業界往往傾向於采用已被實踐證明成熟的技術,而不是更加(同時相對而言也更加不可靠)的。其次,電力企業的組織架構往往具有分層分片的特征,客觀上來說這為電力繫統的靈活運行帶來了重要保證,已經在全範圍內得到了充分驗證;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過多的層次和過於復雜的管理體繫也會削弱電力企業內部采納新技術和新理念的效率和積極性。最後,電力工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工業,規劃建設的輸配電項目動輒涉及數千萬乃至的投資,某種新技術或新設備被引入電力繫統,往往意味著一大批同類乃至相關的昂貴設備被替換,出於電力企業經濟性和資本的考慮,決策者和政策制定者也不得不采取慎重的策略。
    然而,當前源環境已迫使電力工業不得不接受新技術和新理念來拓展自身的展空間。一方面,隨著人們生的提高,對能源的需求也急劇增加。舉例來說,我們通常所用的個人電腦的功率隻有幾十上百瓦,而大型企業的數據中心消耗功率可達上千千瓦,像谷歌、這樣十分依賴數據分析技術的IT企業,為支持企業基本業務所需的耗能更是天文數字。另一方面,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危害有目共睹,嚴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的共識,電力工業作為主要的(有可能是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若繼續沿用已存在數十上百年的陳舊技術,則電力工業將面臨被時代淘汰的嚴重後果。可以說,目前在全範圍內出現的建設智能電網的熱潮是被電能生產和使用兩方面倒逼的必然結果。
    當然,是否意識到需要建設智能電網是一回事,如何把智能電網真正建設起來又是另一回事。電力繫統作為最復雜的人造繫統,幾乎涉及到當今所有的學科。仔細想來,從最基本的數學、物理、化學,到的IT技術、材料科學,乃至經濟學和法學領域的成果,在電力工業界都大有用武之地。既然建設智能電網並不是簡單的技術改造,或不僅僅意味著電力繫統的數字化,就必然涉及到前面所提到的所有內容。在開始著手建設真正的智能電網之前,必須要理清思路,對智能電網的發展沿革及所涉及各方面內容做全面把握。為達到此目的,本書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資源。
    原書卷帙浩繁,基本涵蓋了目前關於智能電網的各方面的內容。全書的結構比較特殊,由於智能電網主要還是一個技術問題,故關於智能電網的技術所占篇幅(第3章),幾占全書篇幅的80%左右,所論述的內容包括電能生產、輸送、使用的各個環節,以及通信、監測診斷、高級計量體繫、智能電網下的新管理手段和新技術、各種IT技術等諸多方面。本書其他的內容涉及當前全球電力發展概況、智能電網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盡管當前智能電網領域的理論和技術發展迅速,但本書具有相當的前瞻性,所涉及內容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有的參考價值。
    本書翻譯的分工如下:戴棟負責第1~2章、第4~6章及第3.1節,鐘慶負責第3.2及第3.5節,李海峰負責第3.3~3.4節及第3.7節,朱林負責第3.6節、第3.8節和第3.13~3.14節,武志剛負責第3.9~3.12節和第3.15節。武志剛負責全書的統稿和校對。羅玲、林亞君、高蘇、王素雲也參加了部分翻譯工作。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翻譯組的各位同事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在完成繁重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同時,力爭給讀者提供最準確的譯文表述,以及最有價值的專業知識。與此同時,在翻譯過程的各個環節都得到了機械工業出版社劉星寧編輯的大力幫助和指導,值此譯稿完成之際致以深深謝意。
    由於譯者能擠壓出的時間有限,以及囿於專業知識和翻所限,讀者所能見到的譯稿定有很多疏漏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