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傳感器與測試技術王燕文化發展出版社有限公司9787514235500 工業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441-640
    【優惠價】
    276-400
    【作者】 王燕 
    【出版社】文化發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423550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文化發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4235500
    商品編碼:1005187514724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4-01

    頁數:266
    字數:380.0
    代碼:49

    作者:王燕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傳感器與測試技術
    作者:王燕,蔡吉飛
    代碼:49.8
    出版社:文化發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4-01
    ISBN:9787514235500
    印次:1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介紹了傳感器與測試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典型應用。按照傳感器、測試技術與測試繫統三大模塊組織內容,分別對常規傳感器、微機械傳感器、測量誤差分析、常見工程量的測量、信號調理、現代測試繫統、測試繫統設計行了介紹。本書繫統性強,內容上注重經典與現代的結合,目標上強調工程實踐應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良好的教學適應性和可讀性。
    本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計算機應用等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從事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相關領域應用和設計開發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緒論

    1.1測試技術的地位和作用

    1.1.1測試技術的地位

    1.1.2測試技術的作用

    1.2現代測試技術的基本內容和任務

    1.2.1現代測試技術的內容

    1.2.2現代測試技術的主要任務

    1.3測試繫統的組成

    1.4現代測試技術的發展動向

    1.4.1傳感器的發展

    1.4.2測試手段的發展

    1.4.3測量信號處理的發展

    1.4.4開臺的發展趨勢

    第2章常規傳感器

    2.1傳感器概述

    2.1.1傳感器的作用

    2.1.2傳感器的定義和組成

    2.1.3傳感器的分類及要求

    2.1.4傳感器開發的新趨勢

    2.2電阻式傳感器

    2.2.1電阻應變式傳感器

    2.2.2壓阻傳感器

    2.2.3變阻式傳感器

    2.3電容式傳感器

    2.3.1工作原理及類型

    2.3.2特點與應用

    2.3.3電容式傳感器應用舉例

    2.4電感式傳感器

    2.4.1自感式傳感器

    2.4.2互感式傳感器

    2.4.3壓磁式傳感器

    2.5壓電式傳感器

    2.5.1壓電效應與壓電材料

    2.5.2壓電式傳感器及其等效電路

    2.5.件常用的結構形式

    2.5.4測量電路

    2.6磁電式傳感器

    2.6.1磁感應電式傳感器

    2.6.2霍爾式傳感器

    2.6.3磁阻效應傳感器

    2.7光電式傳感器

    2.7.1光電效應及光電器件

    2.7.2光電式傳感器的形式

    2.8半導體傳感器

    2.8.1氣敏傳感器

    2.8.2濕敏傳感器

    2.8.3半導體色敏傳感器

    2.9數字式傳感器

    2.9.1編碼器

    2.9.2光柵傳感器

    2.9.3感應同步器

    2.10熱電偶傳感器

    2.10.1熱電偶傳感器簡介

    2.10.2熱電偶傳感器的應用

    2.11熱電阻傳感器

    第3章微機械傳感器

    3.1微傳感器的概念和特點

    3.2微機電繫統的主要加工技術

    3.3微機械傳感器原理

    3.3.1微機械加速度傳感器

    3.3.2微機械壓力傳感器

    3.3.3微機械陀螺

    3.3.4其他微機械傳感器

    第4章測量誤差分析

    4.1測量誤差的基本概念

    4.1.1測量誤差及研究的意義和內容

    4.1.2測量誤差的來源

    4.1.3測量誤差的表示方法

    4.1.4測量誤差的分類

    4.1.5測量不確定度與置信概率

    4.2隨機誤差的處理

    4.2.1隨機誤差的特征和概率分布

    4.2.2隨機誤差的方差和標準差

    4.2.3不等精度直接測量的數據處理

    4.3繫統誤差的分析

    4.3.1繫統誤差的判別

    4.3.2繫統誤差的消除

    4.4粗大誤差的的分析和剔除

    4.4.1粗大誤差的產生和處理原則

    4.4.2壞值判別準則

    4.4.3粗大誤差的剔除

    4.5誤差的合成與分配

    4.5.1誤差的合成

    4.5.2誤差的分配

    第5章常見工程量的測量

    5.1位移測量

    5.1.1滑線電阻式位移傳感器

    5.1.2應變式位移傳感器

    5.1.3電感式位移傳感器

    5.1.4光柵式數字傳感器

    5.1.5電容式傳感器

    5.1.6光電式位移傳感器

    5.1.7霍耳式位移傳感器

    5.1.8超聲波測距離傳感器

    5.2速度測量

    5.2.1線速度測量

    5.2.2角速度測量

    5.3加速度測量

    5.3.1線加速度測量

    5.3.2角加速度測量

    5.4力與壓力測量

    5.4.1力的測量

    5.4.2壓力的測量

    5.5振動測量

    5.5.1測振傳感器

    5.5.2測振儀電路原理

    5.6噪聲測量

    第6章信號調理

    6.1電橋

    6.1.1直流電橋

    6.1.2交流電橋

    6.2信號放大

    6.2.1運算放大器

    6.2.2差分放大器

    6.2.3隔離放大器

    6.2.4儀用放大器

    6.2.5可變增益放大器

    6.3信號濾波

    6.3.1理想濾波器

    6.3.2低通濾波器

    6.3.3高通濾波器

    6.3.4帶通濾波器

    6.3.5數字濾波器

    6.4調制與解調

    6.4.1幅值調制與解調

    6.4.2頻率調制與解調

    6.4.3脈衝調制原理

    6.5信號變換

    6.5.1電壓-電流轉換

    6.5.2電壓-頻率轉換

    第7章現代測試繫統

    7.1計算機測試繫統的基本組成

    7.1.1多路模擬開關

    7.1.2A/D轉換與D/A轉換

    7.1.3采樣保持(S/H)

    7.2現線技術

    7.2.1CA線技術

    7.2.2F線技術

    7.3測試繫統的智能化和網絡化技術

    7.3.1智能測試繫統

    7.3.2測試繫統的網絡化技術

    參考文獻


      媒體評論
    全面介紹傳感器與測試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典型應用
    內容涵蓋常規傳感器、微機械傳感器、測量誤差分析、常見工程量的測量、信號調理、 現代測試繫統、測試繫統設計
    注重經典與現代的結合,強調工程實踐應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適合作為高等院校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計算機應用等專業的本科生教材

      前言
    前 言\u0007 的信息技術和自動化繫統已成為和衡量各個國家邁向高度現代化的支撐性技術之一。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是西方發達國家,已將目光轉向信息技術的前端——信息獲取與處理的研究和發展上,提出下一代因特網和智能環境的建設,以強化信息獲取和智能信息處理,建立人與物理環境更緊密的信息聯繫。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我國儀器儀表產業的發展,當前,我國儀器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產業都取得了重展,在儀器儀表產品的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線化等方向上緊跟國際發展步伐。\u0007 “千裡眼,順風耳”的古代神話傳說是人類對擴展感覺器官的能力、更好地了解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美好憧憬,為此人們經歷了千百年的奮鬥,陸續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探測器、檢測裝置或繫統,一步步地實現著古人的願望。尤其入21世紀以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推動下,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到了新的。以檢測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各種測量方法和測量裝置已經成為人類在生產生活、科學研究和防災保護等活動中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現代檢測技術和現代化的檢測繫統設計技術也必將成為21世紀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基礎和核心技術。\u0007 檢測技術應用的領域十分廣泛,就這一學科的主要內容來說,有信號獲取技術,即傳感器技術、誤差理論、測試計量技術、信號處理技術、抗干擾技術,以及在自動化繫統中的應用技術。檢測技術的基礎就是利用物,及計算機為核心構成的信息處理繫統,以軟件作為信號處理的主體而學握檢測繫統的設計方法,後介紹了目前該領域的新發展和技術。全書突出理論聯繫實際,在清楚講解的基礎上,通過實例加深理解,從而形成全書的主線。書中內容既具有廣泛的基礎性,又具有性,不僅可以學前各個領域和部行科學實驗與工程應用所需要的檢測技術的基礎知識,還可以了解新一代檢測繫統和測試儀器方面的內容,行檢測技術應用和繫統的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u0007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計算機應用等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從事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相關領域應用和設計開發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參考。\u0007 本書由北京印刷學院王燕副教授、蔡吉飛教授共同擔任主編,北京印刷學院李晉堯教授擔任主審。編寫分工如下:王燕編寫第1~4章,蔡吉飛編寫第5~7章,全書由王燕副教授完成統稿。北京印刷學院研究生謝文傑同學也參與了本書的編寫工作,感謝以上老師和同學的辛勤勞動。\u0007 鋻於傳感器與測試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限於編者的,本書一定存在疏漏和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並批評指正。\u0007 編 者\u0007 2021年5月,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來獲取被測對像的組分、運動和變化的信息,通過轉換和處理,將這些信息以易於人們觀察的形式輸出。由於檢測技術在各個行業中均有廣泛的應用,使得這門技術在現代信息鏈(獲取→處理→傳輸→應用)中作為源頭技術,其發展代表著科步的前沿,是現代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u0007 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高度發達,要以的檢測技術與測量儀器作為基礎。檢測技術與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密切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檢測技術步,檢測技術的發展又科學的提高,相互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由於檢測技術屬於信息科學範疇,是信息技術三大支柱(檢測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之一。因此,在當今信息社會,現代化的檢測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步又不斷為現代檢測技術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新的工藝。\u0007 本書是按照教學學時為48~64學時編寫的,全書共分為7章。第1章為緒論,第2章為常規傳感器,第3章為微機械傳感器,第4章為測量誤差分析,第5章為常見工程量的測量,第6章為信號調理,第7章為現代測試繫統。\u0007 本書覆蓋了“傳感器原理與應用”“檢測與轉換”“電子測量技術”等課程或教材的核心內容,通過和整合,加上編者多年從事該領域科研和教學的經結編寫而成。本書內容涉及檢測基本方法及誤差處理的基本概念、傳感器的選型與使用,並以傳感器、信號調理電路

      作者簡介
    王燕,北京印刷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副要從事傳感器與檢測技術、信息采集、信號處理與傳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幾年來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3篇,其中3篇已被EI全文收錄。主持校級科研項目耗WiFi無線傳感網研究”、主持北京市青年教師撥尖人纔項目“綠色環保振動微能源新型電池的關鍵技術研究”、主持橫向課題“高壓試驗場遠程監控軟件”、“數字化高速裱紙機聯動線的研究”4項,參與各級科研項目10餘項;以發明人獲發明專利8件、軟件著作權9件。2018年11月獲北京市科步獎(個人排序第三)。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