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生存還是毀滅: 人生困境的坦率指南 大衛·貝納塔著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408-592
    【優惠價】
    255-370
    【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477350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47735046
    商品編碼:67437859717

    出版時間:2020-03-01
    頁數:296

    代碼:49

        
        
    "

    溫馨提示:新書預定,需單獨下單,和現貨書籍分開購買!

    熱門新書預定搶先購,預計2020年4月30日到貨,到貨後會立即發貨,請們耐心等候,著急的慎拍,給您帶來不便很抱歉!注意:預定圖書請與現貨圖書分開下單!謝謝

    預定期間退款請聯繫在線客服,退款原因請選擇為:不想要了,謝謝您的支持和理解~祝您生活愉快~!

    預定商品請單獨下單,到貨後將快速為您發出。若您將預定商品與其他商品一並購買,則該訂單默認在預定商品到貨後發出,拍下即視為認可,謝謝您的支持。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生存還是毀滅:人生困境的坦率指南
    開本:

    32開

    作者: 大衛·貝納塔
    頁數:
    代碼: 49.00 出版時間:

    2020-04-01

    ISBN號: 9787547735046
    印刷時間: 2020-03-02
    出版社: 北京日報出版社
    版次印次: 1
    編輯推薦

    ★ 理想國“現代人生”繫列新作

    ★ 廓清你我的隱秘心聲——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艱難苦恨、百無聊賴、拼命掙錢、花錢保命、日復一日、子子孫孫……這一切所為何來?許多人的心底都各自隱藏著某種若隱若現的答案,但不知如何或不敢明確表達出來。就讓這本書來幫你表達。

    ★ “你不是一個人”的慰藉——你分明感到是世界太過盲目甚至自大,希望如此稀缺,讓你難有承諾,卻又被周圍的人紛紛指責太悲觀、太喪?你不是一個人,錯的也不是你。

    ★ 真正幫助人的辯論——沒有進攻和煽動,沒有話術和巧言令色,卻考慮周詳,滴水不漏,致力於講清道理而非贏得面子,這樣的辯論真正幫人理清思緒,啟迪心靈。

    ★ 神秘作者,為自己代言——公眾了解作者的信息很少,甚至不知他和“家人”的確切關繫。他行走江湖,全憑著作:主題剛硬,論證嚴密,立場一貫,如處女作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本書繼續延續了這樣的風格。

    內容推薦
    我們出世,我們生活,我們一路上受苦,然後我們死去,此後永遠地被抹除。我們的存在不過是宇宙時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動。難怪很多人要問 :“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在本書中主張,對上述問題的正確回答是 :“說到底,不為什麼。”盡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況實際上仍是一種悲劇性的困境,這種困境無人可逃,因為困境不僅在於生,也在於死。
    ……
    書店裡有整片的“自助”書籍區及其他雞湯讀物,卻沒有“無力自助”區和“悲觀主義”區,因為這類思想的市場規模微乎其微。
    我不是在認真主張我們無力自助。我是認為存在一些事情,我們的確對之無能為力,但即使依據一種現實的悲觀看法,我們仍然可以做些事來減輕我們的困境。
    一本悲觀的書有可能慰藉到的對像,是已經有同樣看法卻因此感到孤獨或覺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發覺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這些看法有不錯的論證來支撐,這些人或許能因此得到安慰。
    ……
    無可否認,找到正確的道路很難,因為既要避免大而無當的宣言和過度修辭造成的故弄玄虛,也要避免深奧、乏味、細而又細的條分縷析。換言之,對復雜問題做出易懂、有趣而嚴格的探討,並非易事。……不過,本書的寫作確實有個目標,那就是既讓有悟性的非讀者能讀、能懂,又足夠嚴格,能滿足構成本書期望讀者群的另一部分人,即哲學家(及有志於哲學的讀者)。但願我取得了恰切的平衡。
    作者簡介
    大衛·貝納塔,南非開普敦大學哲學繫教授、繫主任,生物倫理學中心主任,純素食者。因刻意低調,公開的個人信息很少。

    ◎譯者簡介

    張曉川,業餘譯者,哲學讀者,xcjustin@vip.sina.com。

    目錄
    序言 
    閱讀指南
    第 1 章 引論 1
    第 2 章 意義 15
    第 3 章 無意義 41
    第 4 章 質量 75
    第 5 章 死 105
    第 6 章 永生 159
    第 7 章 自殺 183
    第 8 章 結論 223
    注釋 239
    參考文獻 269
    媒體評論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質 量
     
    地球不是處處都糟得像這個國家,但它畢竟屬於“上帝的地球”:同屬這個地球的還有索馬裡、津巴布韋、伊拉克、沙特阿拉伯、敘利亞、阿富汗、緬甸及其他一些亞洲國家—姑且舉幾個很多人生活狀況惡劣的地方。 就算在世界好的一些地方,也會發生可怕的事情。人身襲擊、強奸、兇殺時有出現,不義未能杜絕,兒童遭受虐待。幸好,這些惡行在西歐等地的發生率低於地球上狀況較差的地方,但我想說的是,這些事都發生在一位據說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的管轄區域內。我們同樣不該忘了地球上的人所患的嚴重疾病,不該忘了每天有數十億的動物被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動物殺死、喫掉。
    這些數字龐大到無法計算。不過為了稍微有點把握,可以參考一個研究發現 :伊比利亞半島大西洋沿岸的真海豚和條紋原海豚每年總共要喫掉 27500 噸沙丁魚、鱈科魚、無須鱈魚和竹莢魚,相當於日均 75 噸以上,這可隻是世界海洋一角的兩種捕食者喫掉的。範圍內,(保守)估計抹香鯨會喫掉 1 億噸頭足綱動物。 每年落入捕食者之口的牛羚,估計占這個被捕獵物種總生物量的 42%。 絕大多數海龜幼體在探出沙窩後就被喫掉或死於其他原因,甚至都沒來得及跑進大海待幾分鐘。此外又有些海龜死於海洋捕食者之口。“這些小海龜降生其中的是一個對它們垂涎已久的世界。”
    這些數字不過是管中窺豹,但也不應讓我們忘記動物個體受苦的嚴重性。當然,個體的受苦程度各有不同。有些獵物瞬間死去,而對於另一些獵物,死是漫長的。看看下面這段描寫 :
     
    母獅把它彎刀一樣的爪子扎進斑馬的臀部,利爪撕開堅韌的毛皮,深深扣進肉裡。受驚嚇的斑馬慘叫一聲,倒在地上。不一會兒,母獅從斑馬的屁股上松開爪子,把牙齒咬進斑馬的喉嚨,扼止了斑馬的驚叫聲。母獅的犬齒長而鋒利,但斑馬體型不小,脖子壯碩,皮下有厚厚一層肌肉,所以,母獅的牙齒雖刺穿了皮毛,但還刺不到大血管。這樣一來,母獅隻能采取窒息法殺死斑馬 :用它有力的爪子鉗住斑馬的氣管,切斷進入肺部的空氣。斑馬死得很慢……臨死的巨痛要延續五六分鐘。
     
    有些動物會被活喫。下面這段描寫裡,受難的是一頭成年藍鯨:
     
    這頭被困的藍鯨,拖著幾處傷口流出的股股鮮血,被兩邊各三四頭虎鯨包夾著。還有兩頭虎鯨遊在前面,三頭遊在後面。另有一小隊共五頭虎鯨,輪流在藍鯨的肚子下方巡邏,阻撓它下潛。又有三頭虎鯨遊在藍鯨頭頂上方,阻止藍鯨把噴氣孔抬上水面,使它無法呼吸。雄性虎鯨頭領帶隊出擊,咬下藍鯨大片的脂肪和肉。它們已經把藍鯨的尾鰭撕碎了。
     
    這一過程會持續過五個小時。
     
    ……
     
    癌癥領了可怖病癥的名聲,受之不虛。因癌而死非常痛苦,但治療惡性腫瘤一般所必需的治療,帶來的痛苦隻多不少。情況壞時,病人除了受治療之苦,還要受治療失敗之苦。
    若尚無促成診斷的癥狀,那麼次打擊就來自診斷本身。亞瑟· 弗蘭克說,得知自己有惡性腫瘤的消息時,他覺得仿佛“身體散成流沙”,讓自己陷了進去。 但這隻是開始。例如,食道癌放療讓克裡斯托弗· 希欽斯竭盡全力也要避免那不可避免的吞咽需求。一旦發生吞咽,“一陣地獄般的痛苦就湧上喉嚨,後會覺得像是後腰被騾子踢了”。 露絲· 雷科夫在接受乳腺癌放療後,說自己“五髒生疼”。 治療可能導致惡心、嘔吐、便秘、腹瀉和牙齦及牙齒的疼痛,食不甘味,胃口盡失。不出意料,這些都導致體重下降、身體乏力。放療的副作用還包括神經繫統疾病和脫發。這些癥狀,有許多即使在治療過程停止或整個治療結束之後,仍會經歷。此外,腫瘤如果壓迫大腦、腸胃、骨骼,也能造成劇痛。疼痛如能控制,代價則時常是失去意識,或至少是降低清醒程度。
    癌癥是駭人的遭遇,但(在人們一般不會因傳染病更早死去的國家)也屬常見。據估計,在美國,每兩名男性和每三名女性當中,就各有一名會患癌癥 ;每四名男性和每五名女性當中,各有一名會因癌癥死亡。 近來有人提出,對一生中患癌風險的估計,可能因一些人不止一次患癌而誇大。但即使取更保守的數字,也就是估計初次患原發性癌癥的風險,我們仍發現,英國有 40% 的男性和 37% 的女性會患上癌癥。 不得癌癥的人,也依然要承受其他數百種可能的受苦原因施加的風險。
    當然了,患癌的更多是年長之人。 可是,雖然其他條件相同時,年輕時死去比年老時死去是更糟, 但就癌癥以及因癌癥而死而言,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癥狀一樣駭人。
    有許多狀況都伴隨著疼痛,可我們還要記得,很大一部分疼痛並不伴有可見的狀況,這是沒在經受疼痛的人難以注意到的。一位遭受慢性疼痛之苦的人形容它“使人衰弱”,還說疼痛“能控制人的生命,損耗人的能量,抵消快樂,衝淡幸福”。 
    並非所有受苦都是身體上的,雖然心理疾患無疑可以有身體癥狀。威廉· 斯泰隆描述他的抑郁時說,終“身體會受影響,感覺像被抽干、耗盡”。 他寫到自己“反應放慢,快要癱瘓,內心的能量值幾乎掉到零”。 他因抑郁無法安睡,凝視“張開大口的黑暗深處,因自己心智的損毀而疑惑、輾轉反側”。 他告訴我們說,受抑郁之苦的人,“就像戰爭中的步行傷員”。 
    此外,人還可能落入他人之手而遭傷害,其種類多到令人發指,包括遭到背叛、折辱、蒙羞、詆毀、中傷、毆打、侵犯、強奸、綁架、拐騙、拷打、謀殺。 
    我們可以歷數上述每項恐怖,但暫且考慮強奸這個例子。強奸能在受害者被侵害前和被侵害中持續向其輸入恐懼。瘀傷、撕裂傷等身體傷害,作為人身侵犯的結果並不少見。強奸可能帶來持續一生的心理影響,如暴怒、羞恥、一無是處之感及建立密關繫方面的困難。若受害者能生育,則強奸還可能導致懷孕。即使可以自由選擇墮胎,終止妊娠也可能帶來內心創傷。若懷胎到足月,心理則可能更為痛苦。強奸受害者還可能被侵害者傳染上性傳播疾病,那就又會對身體產生多種有害影響,對心理也會造成巨大創傷。
     
    悲觀與樂觀
     
    “樂觀”和“悲觀”的概念很是含糊,因而難以把捉。為有助於增進一點清晰性,我們先把樂觀者和悲觀者會產生分歧的不同領域區分開。其一是事實領域。一個樂觀者可能認為某種阨運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一個悲觀者則可能認為自己會遭此阨運。二人都認為阨運可怕,但對它會不會降臨,二人看法不同。 這個例子本身是未來導向的,涉及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分歧也可能關乎過去或當前的事實。例如,關於有多少人死於歷史上的某場災難,某人相信的數字可能多於或少於實情,又例如,關於目前有多少人在挨餓,某人相信的數字可能多於或少於實情。
    樂觀者與悲觀者會產生分歧的另一個領域是對事實的評價。有可能樂觀者和悲觀者在事實上達成了一致,卻在對事實的評價上有分歧。有個例子雖然舉濫了,但很典型 :究竟杯子裡是滿了一半,還是空了一半。 這裡的分歧不是針對杯子裡有多少飲料,而是針對這事實的好壞。樂觀者從剩下多少液體出發,宣稱事態很好,悲觀者從杯子裡本還可以有多少液體出發,為事態感到悲哀。如果這個例子顯得瑣碎,那麼看看下面這個幽默卻有分量的例子 :“樂觀者宣稱,我們生活在所有可能的世界當中好的世界,而悲觀者擔心這恐怕是真的。” 
    至少在涉及某些大問題時,相爭的看法中哪些算悲觀哪些算樂觀,並不總是很清楚。原因是,同一個看法,有時既可以說成樂觀,也可以說成悲觀。例如在第 6 章,我討論並評價如下看法 :永生是壞事,因為那種生活會變得乏味。那麼這個看法究竟是對永生給予了負面評價,從而是悲觀的 ;還是它說實際情況——即人生有限——是好的,從而是樂觀的?
    至少有些論者覺得上述看法是悲觀的。 我則感到這樣用詞很怪,所以我提議按下面這樣來使用“樂觀”和“悲觀”這兩個詞。任何對事實的看法或評價,隻要以正面色彩來描繪人的境況,我都稱之為樂觀的看法。與之相對,我會把任何以負面色彩描繪人的境況的看法稱為悲觀的看法—如此一來,說永生會是壞事就算作樂觀,因為這種說法暗示了生之有限不如我們一般所想的那麼壞 ;假如我們事實上是永生的,那麼認為永生是壞事就是悲觀的了。
    這種用法隱含著下面幾點。首先,某人可以對人的境況的某一點樂觀,而對另一點悲觀。換句話說,可選範圍不限於對人的境況的每一點都樂觀或者都悲觀。這不妨礙我們描述一種對人的境況總體上悲觀或樂觀的看法。這樣的描述將基於對各單點評估的加總。我稱自己立場為悲觀的時候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想說我對人類生命的每一點均持悲觀看法。
    第二點推論是,樂觀和悲觀是程度問題,並不非此即彼。如果說人的境況的某個特點是負面的,那麼它可以很負面,也可以不很負面。同理,如果說某個特點是正面的,那麼它可以很正面,也可以不很正面。
    於是很顯然,某人對人的境況既可能過於樂觀,也可能過於悲觀。如果某人把事情所是(曾是,將是)看得比實際所是(曾是,將是)要好,此人就是過於樂觀。如果某人的評估比應有的評估要壞,此人就是過於悲觀。我將會論證,總體上悲觀的看法是更現實的看法,也即更準確的看法。
    對人生大問題的悲觀回應並不流行,這大概不令人意外。不流行是因為難以接受。人不喜歡聽到壞消息,至少不喜歡聽到自己的或近之人的壞消息。實際上,收到壞消息時,一種普遍而廣為人知的回應就是否認。但人類還有其他多種應對機制。例如在巨蟒組的電影《萬世魔星》(Monty Python’s The Life of Brian)的後一幕裡,布萊恩被釘死在十字架時,就(語帶譏諷地)這樣勸告我們 :“要看生活的光明面。”此外,人們會發明合理解釋,會讓自己分心,還會編造令人振奮的(宗教的或世俗的)敘事,這類敘事要麼盡力解釋殘酷的現實,要麼提供對更光明的未來的希望,而希望若不在此世,就在來世。(我會在後續章節表明,來世不必是個宗教觀念。對和平美好的未來狀態的設想,有些是完全世俗的。)
    但重復樂觀消息的強烈衝動反倒顯出這些消息有點不夠安撫人心,在黯淡的時世尤其如此。重復“好消息”之所以必不可少,仿佛正是因為它與世界的面貌殊不相符。雖然樂觀者對生命大問題有自己的回答,但那些回答並不正確,或者說我將為此給出論證。人們相信樂觀者的答案,這時就也會相信樂觀者,但那是因為人們太想相信樂觀者,不是因為他們給出了強有力的論證支持了自己,讓我們必須相信他們。
    有些人既不相信樂觀者的回答,又不能接受殘酷的現實,遂陷於迷亂之中。這些人不敢相信事情會像悲觀者說的那麼壞,但也沒有被樂觀的輿論導向家說服。
    人生大問題之大,在於分量之重。然而與初看上去相反,問題之大不在於無法回答。隻在於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一般而言難以下咽。這裡面沒什麼大奧秘,卻實在有很多恐怖。正是因此,我認為,對“人的境況”準確的描述是“人的困境”(predicament)。而設想被推入這困境的人能避開其恐怖也是錯的。雖然有時能做有限的改善,但這其實相當於人生層面的姑息療法,它對某些癥狀有所處理,但不治病根,而且不是沒有代價的。 

     

    ^_^:7b5411c73637594f4e9e23ab12009731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