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德國精神的向度變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現代中國接受為中心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331-480
    【優惠價】
    207-300
    【作者】 葉雋 
    【出版社】中央編譯 
    【ISBN】978751172484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央編譯
    ISBN:9787511724847
    商品編碼:10001062755

    開本:16
    出版時間:2015-05-01

    代碼:55
    作者:葉雋

        
        
    "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德國精神的向度變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現代中國接受為中心
    • 作者:葉雋
    • 代碼:55
    • 出版社:中央編譯
    • ISBN號:9787511724847

    其他參考信息

    • 出版時間:2015-05-01
    • 印刷時間:2015-05-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202
    • 字數:240千字

    內容提要

    葉雋編著的這本《德國精神的向度變型--以尼 采歌德席勒的現代中國接受為中心》選擇尼采、歌德 、席勒這三位德國文學大師及其代表作在中國的接受 史進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以小見大,其研究思路是: 凸顯全球化與現代性的整體語境,強化“東 的文明太極一體架構,強調“東學西漸”與“西學東 漸”作為互動兩極之“流力”因素的重要性。在具體 設計中,試圖在傳統的比較文學層面,以影響研究為 基礎,形成多重層維度,包括“德-中語境 ”、“時-空相峙”、“詩人巨像-文學鏡像”、“ 原相變形-向度變型”、“主體原則-資源向度”( 本來民族地位-外來思想學說)等。其中既展現衝突 、對抗的一面,也注意呈現其融合、化生的成分。本 書討論的現代中國語境裡的德國精神向度變型,就自 然應將主體研究對像聚焦於國人本身,相比較此前或 繫統論述、或個案研究的研究路徑,這裡特別關注個 案本身之間的相互關聯,尤其是在相當數量個案研究 積累基礎之上上升到群體層次,注意總結和呈現群體 接受的特征,並進而嘗試不同群體之間的接受維度比 較的豐富場景,既要在具體史實層面盡可能回到現場 ,同時又能不為現場還原所限,而進一步探討“致思 ”的可能。在空間維度上,受制於資料,基本上還是 選擇精英敘述的“上層閱讀空間”,即多半是由教育 、文學、思想等不同文化場域的精英分子之發言、討 論;在時間維度上,上溯自1890年代由留日學人展開 的西潮湧動,下延至1950年代留德學人不得不隨之共 舞的民眾之聲。盡可能在有限的範圍之內,凸顯現代 中國語境的與時代遷變。當然如此呈現歷史 屏幕的大幅跨度,並非敢於“泛泛而論”。所有研究 基本都建立在對個案人物的深入探究後的“同情之理 解”基礎上,即便“雖不能至”,也是“心向往之” 。
        

    作者簡介

    葉雋,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歌德學會會長等。曾在英、法、德等國學術機構做研究。專著有《變創與漸常——僑易學的觀念》、《德國學理論初探》、《異文化博弈》、《主體的遷變》、《另一種西學》、《歌德思想之形成》、《歌德學術史研究》等;學術隨筆集有《大學的精神尺度》、《時代的精神憂患》、《中德文化關繫評論集》等;編撰培:大學的意義》等;主編有《中德文化叢書》、《民國學術叢刊》、《留學史叢書》等。學術興趣現集中於德國古典文學、知識史與僑易學等。

    目錄

    序言(夏瑞春,漢譯與德文原文)
    **章 緒論
    一、德風東漸與異國資源之僑易
    二、文化轉移與向度變型——從德國文學之東傳到中國主體之呈現
    三、作為比較文學理論資源的僑易學觀念
    四、理論資源與框架設計
    上篇 三座巨像
    第二章 清民之際尼采東漸的三道路徑
    一、尼采東漸的日本中轉站——以王國維、魯迅、李石岑等留日學人為中心
    二、高尚人格抑或酒神意志—培、楊丙辰到陳銓、馮至等一代留德學人的尼采闡釋
    三、尼采理解的美國維度——從胡適、徐志摩到林同濟、雷海宗一代的留美學人
    四、尼采東漸之路徑博弈與中國功用
    第三章 中國現代留德學人的歌德接受
    一、在“俠骨柔情”與“用世啟蒙”之間——馬君武對歌德的譯介
    二、文化建國者的“精神支柱”——宗白華的歌德觀
    三、救亡與沉潛——西南聯大時代馮至、陳銓對歌德的詮釋
    第四章 時代語境中的異國偉人鏡像變遷——以20世紀50年代馮至的“席勒詮釋”為中心
    一、席勒中國接受史的源流主脈及20世紀50年代的時代語境
    二、馮至20世紀50年代的席勒詮釋
    三、偉人意義之異國生成:兼與歌德的中國接受比較
    下篇 三種鏡像
    第五章 作為文化符碼的《蘇魯支》
    一、《蘇魯支語錄》所體現的中國知識精英之薪盡火傳——從魯迅、郭沫若的發凡起例到徐梵澄的譯介事業
    二、本土學人的理解:以楚圖南為中心
    三、我們需要怎樣的蘇魯支?——譯本批評的思想史意義
    第六章 建國時代“浮士德”的意義轉換——以現代中國若干知識精英的接受為中心
    一、回答這個問題:要不要譯《浮士德》?
    二、20世紀20—40年代接受主體的立場變遷:從留日學人到留德學人
    三、作為時代精神標簽的文學鏡像:以邁士特為參照的浮士德接受
    第七章 退爾鏡像的中國變形及其所反映的文化轉移
    一、作為開國英雄的退爾:革命時代譯介者馬君武的深意與漢譯本的意義
    二、本土作家的再創努力——宋之的與陳白塵改編本《民族萬歲》
    三、20世紀50年代的時代轉換及退爾功用——以馮至、張威廉等日耳曼學家的闡釋為中心
    第八章 結論
    一、“詩人巨像”與“文學鏡像互補
    二、接受維度的變形:德詩東漸對受者主體的規定性
    三、主體原則與資源向度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外文—中文對照表
    後記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