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23輯 2015年秋) [English and American Li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市場價】
    396-576
    【優惠價】
    248-360
    【作者】 李維屏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4070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4070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1090
    品牌:外教社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English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3
    字數:336000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作者:李維屏


        
        
    "

    內容簡介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23輯 2015年秋)》主要內容包括:20世紀末期蘇格蘭小說的發展述評、論《尤利西斯》中愛爾蘭的三大弊俗、亨利·詹姆斯中期三部曲的女性意識、論巴特勒對權力話語空間的性像秩序批判等。

    目錄

    學者訪談
    批評理論與批評實踐——張中載先生訪談錄
    英國文學
    20世紀末期蘇格蘭小說的發展述評
    論《尤利西斯》中愛爾蘭的三大弊俗
    亨利·詹姆斯中期三部曲的女性意識
    自我、時間與意義——《時間中的孩子》的“缺失”敘述
    司各特的匿名與焦慮
    《貴婦畫像》的責任倫理敘述
    “保守奧斯丁”的歷史化研究
    瑪麗·雪萊的《最後一個人》:死亡主題與無神論思想
    美國文學
    論格蘭斯戲劇作品中當代印第安生存困境的真實再現
    美國戰爭小說中的單獨媾和主題
    收藏“死亡”:《死亡之匣》的圖像敘事與廢墟感受力
    《美國》三部曲與文學上的蒙太奇
    瑪莎·諾曼的戲劇《特魯迪·布魯》中的疾病敘事和自我重構
    華裔美國文學中地方意識與全球意識共存的“全球地方”生態思想研究
    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族裔意識研究
    托尼·莫裡森作品中非洲史詩的歷史素
    《所羅門之歌》的伴隨文本研究
    《哈利·波特》引發的道德恐慌對西方現代性基礎的顛覆
    心醉·心碎:植物王國和城市迷宮——評貝婁《更多人死於心碎》
    唐·德裡羅恐怖主義主題小說的全息簡圖
    論《女勇士》中湯亭亭的女性哥特藝術
    從《阿麗爾(復原版)》還原普拉斯的“重生”主題
    投河的總統女兒——第一部非裔美國小說<克洛泰爾》與實證主義法學
    打破失語、癱瘓與孤獨的魔咒——“睡美人”當代改寫中的女性主體性構建
    朱納·巴恩斯的“憂郁”生命寫作
    文化與敘事:任璧蓮新作《老虎手書:藝術、文化與相互依存的自我》評介
    評價理論框架下《女勇士》態度意義分析
    選擇的焦慮與困惑——論韋爾奇的《吉姆·羅尼之死》
    文學理論
    “政治無意識”基本構成再探——詹姆遜敘事政治學主符碼評析之一
    文學作品的闡釋與批評理論的流變——以菲茨傑拉德研究為例
    論巴特勒對權力話語空間的性像秩序批判
    利維斯是何種意義上的“反哲學家”批評家——論文學批評與哲學和文論的關繫
    工程的構建:論經典名著的女性主義譯本
    “歷史書寫與文化闡釋”——上海外國語大學第五屆英美文學國際研討會綜述
    征稿啟事
    本輯人物:金莉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23輯 2015年秋)》:
    我們對一切事物(包括自我)的感知都是在時間中得以展開和實現的。所以,時間是自我感知的媒介,更是自我實現意義的媒介。然而,在這個見證變化、認知“孩子”的過程中,時間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它在自我意識中已然開啟了編碼的程序,並逐漸轉為符號化的時間(即被自我意義化的“時間”)。在這個關於缺失的文本中素都卷入了符號化(釋義)過程,包括時間。
    女兒丟失之前,時間如其所是,並未落人自我的視域。史蒂芬拒絕為時間進行編碼,更多的是“被”時間安排的一個角色。凱特在時間中的戛然而止迫使其感知時間,並漸漸將空缺作為思考的對像。換言之,時間對自我而言不再是自然而然。原來靜止不變的生活反而成為生命中不堪的負擔。時間在孩子的缺失中,逐漸顯明自身,迫使自我與之直視,從而感知的媒介成為被感知的對像——曾經擁有孩子的時間,作為過去,已經不復存在;重返完滿的“時間”作為將來,就在那裡,目睹自我缺失的裂口越來越大。可這個尚未存在的“時間”除了成為孩子缺席的標記,隻剩下一副意義的空皮囊。在對“缺失”的恐懼中,史蒂芬意識到,沒有意義的時間(即時間成為感知對像而非感知媒介時)是令人恐懼的。所以,當時間重新被設立目標,成為願望滿足的媒介時,時間被贖回來了。對自我意識而言,它可以失去,可以編碼,可以贖回,可以感知。缺失使自我得以在時間中逆向成長,從而打破成人敘述構建的真相。
    當敘述行為時間(narrationtime)與被述時間(narratedtime)出現明顯差距時,作為感知媒介的時間就轉為作為符號的時間,卷人了意義世界。如在史蒂芬經歷車禍那一段敘述中,“發生了一繫列飛快的事件,可它們卻好像在放慢的時間中一個接一個出現”(麥克尤恩98)。史蒂芬在短短幾分鐘內,幸運地逃生於車禍,之後又順利營救了危在旦夕的陌生人,這一繫列的快鏡頭序列,作為被述時間是十分短暫的,卻占用了長達五頁的敘述時段。在時間的放慢中,事情有了一種全新的開始。人物對時間的感知也出現了“時差”,因為自我為時間注入了意義。
    符號的存在是以意義之闕如為前提的。“孩子”與意義自然統一於愛中,故無需再現。成人修辭敘述所構建的“孩子”是缺失的必然結果。反過來講,再現“孩子”的敘述世界必是指向缺失的自我之符。而在這個符號化的過程中,時間也完成了從媒介到符號的過程(即從意義的中立感知媒介,逐漸卷入無限衍義的過程)。正如“孩子”從實實在在的存在變為指向缺失的符號那樣;“時間”從獨立於我的感知媒介卷入了指向缺失的符號——隻要自我尚能感知、言說時間,時間就提示著自我的缺失。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