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藥材“毒”古今研究概評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市場價】
    1523-2208
    【優惠價】
    952-1380
    【作者】 杜冠華張永祥張莉高月秦雪梅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0668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066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542546
    品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9
    字數:422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杜冠華,張永祥,張莉,高月,秦雪梅

        
        
    "

    內容簡介

    《中藥材“毒”古今研究概評》對中藥的毒進行了繫統評價,明確提出中藥的毒與現代毒性的區別和關繫;指出“中藥有毒”是片面的認識,而“有毒中藥”這是錯誤的概念;也指出中藥作為天然的物質,其中含有有效成分是治療疾病的分子基礎,而從中發現有毒的成分也是自然現像。

    目錄

    上篇 概論
    第一章 中藥材“毒”的認識概論
    第一節 中藥“毒”的一般認識
    第二節 中藥材“毒”的臨床意義
    第三節 中藥材的“毒”與現代藥物毒性
    第四節 天然產物和中藥中的有毒化學成分
    第五節 中藥“毒”的現代認識
    第二章 《中國藥典》記載中藥材“毒”的概況
    第一節 歷版《中國藥典》收錄中藥材標識“毒”的概況
    第二節 《中國藥典》(2015年版)記載中藥材“毒”的概況
    第三章 中藥毒理學的理論傳承與發展
    第一節 中藥毒性概念的形成過程
    第二節 中藥毒理理論的發展
    第四章 中藥毒及毒性的現代認識
    第一節 中藥毒的傳統認識
    第二節 中藥毒的現代認識
    第三節 中藥毒的現代研究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第五章 中藥臨床應用中對毒性的防控
    第一節 炮制
    第二節 配伍
    第三節 制劑
    第四節 合理用藥
    第六章 中藥毒性現代研究文獻分析
    第一節 中藥毒性研究的中文文獻
    第二節 中藥毒性研究的英文文獻

    下篇 《中國藥典》(2015年版)記載有毒的藥材品種
    第七章 礦物類有毒記載的中藥材
    朱砂
    紅粉
    輕粉
    雄黃
    硫黃
    第八章 植物類有毒記載的中藥材
    丁公籐
    九裡香
    三顆針
    干漆
    土荊皮(土槿皮)
    大皂角
    山豆根
    千金子
    千金子霜
    川烏
    制川烏
    草烏
    制草烏
    草烏葉
    附子
    川楝子
    小葉蓮
    飛揚草
    馬錢子
    馬錢子粉
    天仙子
    天南星
    制天南星
    木鱉子
    巴豆
    巴豆霜
    甘遂
    艾葉
    北豆根
    仙茅
    白附子
    白果
    白屈菜
    半夏
    地楓皮
    華山參
    紅大戟
    芫花
    蒼耳子
    兩頭尖
    兩面針
    吳茱萸
    苦木
    苦杏仁
    苦楝皮
    金鐵鎖
    京大戟
    鬧羊花
    牽牛子
    鴉膽子
    香加皮
    重樓
    急性子
    洋金花
    臭靈丹草
    狼毒
    常山
    蛇床子
    豬牙皂
    商陸
    綿馬貫眾
    綿馬貫眾炭
    紫萁貫眾
    蓖麻子
    蒺藜
    檣籐子
    罌粟殼
    鶴虱
    南鶴虱
    翼首草
    第九章 動物類有毒記載的中藥材
    土鱉蟲(廑蟲)
    水蛭
    全蠍
    金錢白花蛇
    斑蝥
    蜈蚣
    蘄蛇
    蟾酥

    後記
    附錄:主要參考書目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藥材“毒”古今研究概評》:
    現代研究和記載中,20世紀50年代《中藥志》收錄的白附子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干燥塊莖。《中國藥典》(1963年版)將關白附、禹白附均單獨列出,《中國藥典》(1977年版)收錄白附子,且在白附子藥名下加用括弧標出禹白附,同時又另外列有“關白附”,而《中國藥典》(1985年版)白附子藥名下仍加用括弧標出禹白附,關白附不再收錄。之後歷版藥典隻單列白附子,不再加用括弧標出禹白附‘糾。
    另外,從白附子的本草考證和歷史沿革來看,歷史上“白附子”存在品種混用的情況。自唐代到清代期間歷代本草藥用白附子主要是以毛茛科的黃花烏頭即關白附為主流。而禹白附最早使用記載始於李中立所著的《本草原始》,而明末纔將禹白附、關白附並稱白附子入藥。禹白附為天南星科植物,而關白附為毛莨科植物,兩者並非同一物質。
    2.現代毒性相關研究
    (1)毒性的反應白附子作為臨床常用中藥,歷代有毒之說並不統一,一說有小毒,故歷代內服多以炮制品人藥。現代研究認為白附子口服無毒,注射有明顯毒性。但現今較為一致的說法是作為天南星科植物,其毒性反應與天南星相似,毒性反應主要表現在消化道、皮膚及中樞神經繫統,對口腔、咽喉及皮膚黏膜有很強的刺激性。誤食可致咽喉燒灼感、口舌麻木、黏膜糜爛、水腫、流涎、張口困難等癥狀,嚴重者窒息。繼則中樞神經繫統受到影響,出現頭暈心慌、四肢麻木,甚至昏迷、窒息、呼吸停止,有的可能引起智力發育障礙等。
    (2)毒性的物質基礎現代研究報道顯示,白附子的刺激性或毒性成分主要來自於其植物中所含有的草酸鈣針晶、草酸鈣針晶表面糖蛋白和微量的多糖,是毒性的物質基礎。草酸鈣針晶產生刺激性毒性的機制被認為與其特殊的針形晶型、針晶上所附的蛋白酶類物質及植物中黏液細胞相關。草酸鈣針晶通過單獨或與酶類物質共同作用,或通過特殊的黏液細胞對皮膚、黏膜、結膜、肌肉等局部組織產生較強的刺激性和腐蝕性。口服白附子後有發麻感,刺激咽喉和胃腸道黏膜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和泌尿道刺激癥狀。外用時刺激黏膜、皮膚,引起發紅、燒灼感、水泡,甚至潰瘍,可影響到肌肉組織。現在還有觀點認為有機酸類如桂皮酸等也與其毒性有關。
    (3)毒性的分子機制有報道白附子“毒針晶”中所分離出的凝集素蛋白,可誘導大鼠腹腔中性粒細胞遷移,活化巨噬細胞,激活炎癥信號通路NF-KB,導致炎癥反應,誘導炎癥介質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釋放。毒針晶蛋白含有的凝集素蛋白,能夠增強其刺激性毒性。但這一結論並不能很好解釋大劑量口服後的不良反應。
    3.毒性的臨床對策和表現
    歷代醫家都很重視白附子的毒性控制。采用的方法除了控制用量外,還包括炮制加工、配伍減毒等。
    將白附子藥材或飲片進行炮制後會降低或消除毒性或改變活性。歷代炮制方法有姜制、白礬制、黑豆制、皂角制、甘草制等。姜礬煮制法是白附子現今最常用的炮制方法,也是2015年版藥典所列炮制方法。礬制法解毒是由於礬水體繫與白附子草酸鈣針晶分子中的草酸根離子結合促使草酸鈣分解,針晶的剛性支撐被破壞,同時酸性礬水體繫可使毒針晶中蛋白溶解,晶體結構破壞,從而使毒性減輕或消失。也有人認為加入白礬後Al(OH),在水中呈凝膠狀態,本身帶有電荷,易與禹白附毒性成分結合或吸附而減毒。另外有報道炮制後水溶性成分,如有機酸等,含量明顯減少,而這些成分與毒性具有一定相關性。但炮制過程中加熱時間、加礬量與所炮制飲片的質量和毒性密切相關。現代工藝通過超微粉碎技術可破壞白附子針晶引起刺激性的特殊結構,也可有效降低其毒性。
    4.毒性和藥效評價
    (1)毒性的特點及與藥效的關繫目前報道的白附子的藥理活性比較廣泛,包括抗腫瘤、抗炎抑菌、鎮靜、鎮痛、抗驚厥、免疫調節、祛痰、抗破傷風毒素、祛痰.美容等作用。
    白附子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以苷類(腦苷)、氨基酸、有機酸、甾體類β-谷甾醇、脂肪酸、膽堿、植物蛋白凝集素等成分含量較高,為其主要藥效成分。但其藥效和毒性與化學成分之間的關繫目前尚不明確,特別是炮制後藥效與成分含量變化的關繫有待進一步研究。
    (2)毒性在復方中的表現白附子具有祛風痰、息風止痙,解毒散結,止痛功效。《中國藥典》(2015年版)中收錄含天南星的復方有8個:小兒至寶丸、抱龍丸、牛黃鎮驚丸、玉真散、醫痫丸、清眩治癱丸、醒腦再造膠囊、復方牽正膏。在復方中除復方牽正膏外,均內服,且內服藥中制白附子和生白附子均有應用。該藥在配方中配伍與減毒作用無關。
    (3)藥效學特點與毒性的防控基於現代研究可知,白附子發揮藥效作用的主要成分可能為有機酸類、甾醇類、凝集素類等,但毒性研究結果顯示,白附子作為天南星科植物,其刺激性毒性主要源自植物中所含有的草酸鈣針晶、草酸鈣針晶表面糖蛋白和微量的多糖,其安全範圍小,生品多外用,內服多為炮制品。臨床應用時不僅要考慮控制使用劑量,采用炮制、配伍、制劑等減毒方法,更需加強對其活性成分與毒性之間關繫的研究,促進白附子的臨床應用。白附子安全範圍小,因此要嚴格控制劑量,既要限制每次用藥劑量,還要限制用藥時間,防止藥物在體內蓄積中毒。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藥物是防治疾病、解除病痛、維護人類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和與疾病鬥爭的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探索和經驗總結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防治疾病的健康保障體繫,包括防治疾病的物質基礎(藥物)和使用這些藥物的理論和技術體繫。
    中藥是我國中醫學臨床應用的藥物的總稱。中藥包括中藥材(飲片)、中藥制劑(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藥材通常是用於生產制備成藥的原材料,飲片則是指藥材經過炮制後可直接用於中醫臨床或制劑生產使用的處方藥品。中藥的制劑通常稱為中成藥,是中醫學用藥的重要形式之一。在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將中藥分為三類,一是藥材和飲片,二是植物油脂和提取物,三是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在中藥發展史上,藥物也至少包括飲片、成藥和湯劑三方面的內容,簡單地稱中藥對於討論科學問題就不夠準確。本書將要討論的中藥材毒的有關問題,主要針對藥材和飲片,而對於中藥方劑和成藥,僅進行了簡單的描述。
    中藥學伴隨著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而發展。在中華民族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中藥在保障健康、治療疾病、療傷御疫、解除病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通過歷代醫藥學家的辛勤勞動,內容不斷豐富,理論不斷成熟,療效不斷提升。中藥學包含著豐富的科學和文化內涵,也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奉獻。
    中藥是傳統藥學形成的物質基礎。與其他學科和知識領域一樣,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修正和完善。既需要繼承,又需要修正;既需要研究,更需要創新。隻有發展和創新,纔真正能夠使傳統的知識積累不斷發展,在防控疾病過程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