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我的教育覺悟/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市場價】
1049-1520
【優惠價】
656-950
【作者】 謝維和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5811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581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7626
品牌:其他品牌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98
字數:76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謝維和,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

    
    
"

編輯推薦

《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是由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組織編選的20卷本中國當代教育學家自選集《中國當代教育論叢》的繼續。兩者相得益彰,互為補充。
《文庫》主要采取論文精選的形式,荟萃了我國當代教育學家理論研究的精華,折射出新時期我國教育學家對教育科學和教育改革的艱辛探索與奉獻,是我圍教育理論學術成果的新總結、新展示。
《文庫》對於繫統、科學地整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理論的研究成果,廓清教育理論研究的發展過程,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智慧、揭示規律,為今後的教育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鋻,促進我國教育科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文庫》計劃20卷,按教育學家分卷,每人一卷。

內容簡介

《我的教育覺悟/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繫《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中的一本,是我國當代著名教育社會學家謝維和教授從事教學和研究成果的集萃,精選了作者富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學術專著中的部分章節、應邀做的學術報告、撰寫的圖書序言與後記等。
《我的教育覺悟/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主要包括教育社會學研究、基礎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青年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研究的反思等方面的主題。
《我的教育覺悟/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學,尤其是教育社會學學術研究的創新性成果,對促進我國新時期教育改革以及教育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我的教育覺悟/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對我國教育學學者的教學和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對我國中小學教師及高等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鋻作用,可供大中小學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管理人員閱讀和參考。

作者簡介

謝維和,1954年5月生,江西上饒人。現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獲廈門大學哲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南京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88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清華大學副校長等。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管理分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高等教育學科評審組組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工作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學術顧問等。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教育社會學、高等教育、基礎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的研究。先後主持並完成了國家、教育部以及世界銀行等研究項目十餘項。主要論著有《我的教育覺悟》《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一種教育社會學的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結構分析》《從分配到擇業: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的實證研究》《柵欄內外:中國高等師範教育百年省思》《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戰略與規劃》《教育的道理》《走向明天的基礎教育》等。主要譯著有《知識與控制:教育社會學新探》《未來的課程》《OECD教育政策分析譯叢》《重新定義第三級教育》等。在《教育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比較教育研究》《教師教育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人民教育》《中國高等教育》《中國教育科學》《中國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大學教育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多次參與教育部等有關部委和學術團體組織的重要政策法規的研討和制定,多次參與全國高等學校專業、學科的調整與規劃工作。

目錄

做教育真難
——我的治學歷程與學術感悟(代自序)

第一編 教育社會學研究
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意識
教育社會學的分析視角和方法
教育活動及其要素的社會學分析
教育活動中的互動與合理性分析
教師與學生的社會學分析
課程與教學的社會學分析
教育活動的制度分析
教育活動的結構分析

第二編 基礎教育研究(上)
公共利益:基礎教育改革的首要坐標
公平:教育的“絕對命令”
教育公平與教育差別
——兼談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義務教育中交往的“義務性”
素質教育的兩種取向及其選擇
關於“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
從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看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實施
學校品牌建設要符合教育規律
伯恩斯坦的“表意性秩序”理論及啟示
——一種關於學校德育管理的理論

第三編 基礎教育研究(下)
教師培訓:補充還是轉型
誇獎老師
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路徑選擇
中小學教材“可讀性”探析
——關於基礎教育階段教材難度的研究
樂在學中
還暑假獨立的價值和功能
認識孩子

第四編 高等教育研究(上)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及其主要取向
認識新時期大學的公共性
論高等教育對現代社會的適應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特點與戰略選擇
關於建立高教體制微觀基礎的思考
高教改革也應“往下看”
大學是一個文化機構
大學管理,管的是“理”
論當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四個基本關繫

第五編 高等教育研究(中)
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分析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中的結構問題
論師範院校改革與發展的三重目標
我國教師培養模式的制度改革
——兼評當前高等師範院校的改革與轉型
談學科的道理
大學文科的地位和作用
——在浙江大學“東方論壇”的演講
當前中國大學課程的變化與主要特點
相互聽課:大學教學的學術規範
高校教學水平評估的合理性及其反差
辦學層次等於辦學水平嗎
——關於優化高等教育結構的一點思考

第六編 高等教育研究(下)
大學生有資格當教學質量裁判員
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三種定義及其選擇
分層、標準化與證書
——高等教育內部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分析
對口與適應
——高校人纔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的兩種關繫模式
中國大學生就業體制的分析
今日研究生培養的質量,明天國家競爭力的水平

第七編 青年研究
青年社會學的幾個理論問題
論青年問題
社會責任與違規行為
對當代中國青年的本體論思考
論現代青年的分化
論青年學科的意義
論青年社會學的學科特征

第八編 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政策的基本含義與特點
教育政策分析的主要模式
教育政策分析的主要功能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新階段及其主要特征
影響中國教育中長期發展的三個問題
關於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幾點思考
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政策含義
統籌考慮補齊農村教育短板

第九編 教育研究的反思(上)
學科建設要結合社會和國家的實際
耐煩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談學術志趣的定位
最重要的是出思想
——在《解放日報》第62屆文化講壇上的演講
故事、理性和精神
教育:向年輕人學習
憂慮與期望
論教育科學的普及
論教育理論發展的時代特點
——教育學概念體繫的創新與轉型

第十編 教育研究的反思(下)
把教育的基本概念搞清楚
中國的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科學的話語繫統
教育合理性的重建
——論教育批評的實質與意義
文本的闡釋也是一種學問
從條目的集合到論文的繫列
——關於教育社會學工具書的文本分析
我國應該建立自己的教育標準
水木清華,務實開拓
——《中國社會科學報》訪談錄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我的教育覺悟/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
(一)從生存空間的擴大到思維空間的拓展
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根本性變化是什麼,這是回答和認識信息社會教育及其特點和性質的基礎。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革。由於勞動工具的變化,以及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突破了傳統的和比較封閉的自然經濟的限制和束縛,走出了非常狹隘的生活範圍和生存空間。與傳統的農業社會比較,工業社會的出現極大地擴大了人們的生存空間。這種生存空間的擴大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種生存空間的擴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標準,人們開始學會從一種更加普遍的角度看待各種社會和人生的現像,並且按照一種比較普遍的標準來衡量各種是非曲直,根據更加豐富的參照繫來塑造自己的生活。
我們不可能十分詳盡地討論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及其意義,但是,這種轉變及其主要含義卻為我們認識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變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在關於這種新的轉變的理論和看法中,至少有這樣幾種觀點是值得我們借鋻和思考的。
首先是奈斯比特的觀點。他認為,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技術知識成為新的財富,工業經濟時代誕生的“勞動價值論”,將被新的“知識價值論”所替代。第二,時間觀念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人們既不像農業社會那樣習慣於面向過去的經驗,也不像工業社會的人那樣注重眼前和現在,而是更強調面向未來和如何預測未來。第三,生活目標的變化,即更加激烈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而不僅僅是人與各種自然的競爭①。
其次是貝爾的“後工業社會”的理論。在提到工業社會與後工業社會的比較時,貝爾這樣認為,工業社會是一個商品和產業的社會,而後工業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因為信息處於後工業社會的中心地位。在貝爾看來,後工業社會的經濟形態已經由過去的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型經濟;在職業結構中,專業與技術人員處於主導的地位;在社會結構方面,理論知識處於中心地位,成為社會改革和發展的源泉②。
除了上述兩位以外,我們還可以列舉出托夫勒等人的理論,他們的看法和觀點都從一定的角度為我們認為信息社會的特征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啟發。如果說從與教育更加相關的角度進行選擇和各種比較,美國學者嘉格倫在《網絡教育:21世紀的教育革命》中的論述和觀點給我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像。他說:“同工業社會相比,信息社會本身的進化速度要快得多。信息社會的首要資源是信息。信息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資源。它通常沒有重量,看不見摸不著,而且可以同時存在於不同的地點。信息社會的工具的主要功能,就是制造、存儲、發送和更改信息。如果說工業社會使得人類活動擴展到了地球的各個角落的話,那麼知識革命的主要特點,則是它能夠大幅度擴展人類的思維空間。……人類思維空間的延伸,再輔之以生產力的進步,就產生了一個全新的人類社會。在這個新社會中,人的思維,而不是宗教或自然力量,成為這個星球上威力最為強大的力量。”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整理和選擇自己的教育文選的內容,輯成《我的教育覺悟》-書,仿佛是把自己幾十年來學習、教學和研究的歷程又重新走了一遍。雖然不是那麼的清晰和歷歷在目,但每一篇文章、每本書的每個章節,都讓我看到了自己從幼稚走向比較成熟的過程;每一個主題和段落,也都使我想起了自己對教育的認識從片面走向比較全面的經歷;每一個階段的研究,每一個觀點的提出,以及每一次對話的發生,也都喚起了我對自己在教育領域中如何從懵懂魯莽到比較清醒和冷靜的回憶……實事求是地說,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迷惘的、曲折的。同時,毫不誇張地說,這個過程對我而言也是愉快的、幸福的。如果讓我用最簡單的話概括自己的諸多體會,那就是:做教育真難!
一、生命的癢處
做教育的這種難,首先是我們究竟應該在浩如煙海、汗牛充棟般的知識中,選擇什麼樣的知識、能力和品質進行學習,並且教給我們的學生。因為在今天信息化的社會中,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往往並不是知識資源太少,而是太多,以至於在其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我們學習本身的目的,或者是把那些並非十分重要的知識給了我們的學生。
做教育的這種難,也表現在教育既要培養人的社會認同,使兒童和青少年能夠融入社會,理解社會的規範和基本的價值與道德標準,適應社會的一般要求;同時,教育還必須培養和發展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幫助他們發展和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生存方式,包括他們自己的形像和價值選擇,以及在不同場合中的個人風格。教育既要展現出一種對兒童和青少年學生的愛,使他們感受到世界和社會的溫暖,同時也要防止過於放縱或溺愛;既要用心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幫助,又要避免束縛了兒童和青少年的激情。這些不同取向的價值和要求及其相互之間的衝突,在教育中表現得最明顯。
做教育的這種難,還表現為教育的“門檻”太低,許多人甚至錯誤地認為,教育沒有什麼專業性,隻要讀過書、帶過孩子的人,都有資格評論教育,都可以對教育指手畫腳,以至於關於教育的專業化的聲音不僅被淹沒在各種各樣的噪聲中,而且時常被指責為“不接地氣”;學校的改革與教師的權威也常常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挑戰,而無法對教育實施真正有效的指導。
做教育的這種難,與教育本身的學科特點也具有一種內在的聯繫。教育學科不像一般知識性的學科那樣具有本身非常內在一貫的邏輯繫統,而是一種與環境、海洋學科相類似的領域性的學科。它以教育作為一個領域,集中了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與理論,形成了一種多學科知識的彙合。由於這種領域性學科沒有一個可以覆蓋整體的單一的核心概念,因而在評價上往往出現化的標準。這也常常使得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與實踐難以一以貫之,而總是出現眾口難調、搖擺不定的現像,很難給出一個高度認同的觀點。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