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學附中創新人纔培養:與大學深度合作的視角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96-576
    【優惠價】
    248-360
    【作者】 徐向東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7763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77633
    版次:1

    商品編碼:12403553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6
    字數:2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徐向東

        
        
    "

    編輯推薦

    大學附中,從其產生的一刻起就有著獨特的教育使命與擔當。
    如何將“大學”與“附中”兩個看似不同教育學段又有密切聯繫的兩個辦學主體聯繫起來共同審視創新人纔培養,是我們著力思考的問題。
    大學與附中應該秉持何種理念、依據何種邏輯、采取何種舉措、形成何種模式來進行深度合作是本書探討的主要話題。
    《大學附中創新人纔培養:與大學深度合作的視角》作者立足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辦學實踐,通過其與大學合作的體制、機制、課程、師資等方面的做法,提煉出培養創新人纔的經驗,結合利益相關者、主體間性等理論就如何促進大學附中與大學的深度合作,以提升大學附中培養創新人纔的有效性提出建議。

    內容簡介

    在國家普通高中特色化發展和人纔培養方式轉型的背景下,繫統分析了國內外大學與大學附中合作的歷史與實踐邏輯,結合交大附中與大學合作的辦學實際,提出了大學附中與大學深度合作培養創新人纔的理念、策略與做法,提出了“基於深度合作的創新人纔培養實踐模式”,即:“自由心靈、自覺追求、自主探索”應當成為創新人纔的核心素養,同時也應是大學附中與大學合作的文化基礎。

    作者簡介

    徐向東,男,中共黨員,教育學博士,上海市特級校長。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嘉定分校校長兼書記、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閔行分校校長兼書記。他主持的高中生生涯規劃研究項目獲得首屆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主編《高中生涯規劃》等5本書籍。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學與大學合作的時代背景
    一、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
    二、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需要教育創新
    三、教育創新過程中“名大學附中”責任
    第二節 中學與大學合作研究的文獻基礎
    一、普通高中培養創新人纔的研究
    二、大學附中培養創新人纔的研究
    三、大學與大學附中的合作研究
    四、文獻研究的啟示
    第三節 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目標
    三、主要研究內容
    第四節 研究思路、方法與難點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難點

    第二章 中學與大學合作的歷史考察
    第一節 國外中學與大學合作的歷史
    一、國外中學與大學合作的歷程
    二、與大學升學對接的課程開發的合作
    三、在教育制度上銜接的大學預科合作
    第二節 我國中學與大學合作的歷史
    一、我國中學與大學合作的歷程
    二、我國高中與大學合作培養創新人纔的發展歷史
    第三節 我國大學附中與大學合作培養創新人纔的歷史
    一、實施載體主要集中在各類實驗班的創設上
    二、合作主要體現在大學附中利用大學的優勢資源
    第四節 中學與大學合作歷史考察的啟示
    一、充分重視高中階段創新人纔的培養
    二、大學附中在創新人纔培養方面具有獨特價值
    三、課程為核心開展創新人纔培養的合作研究

    第三章 大學附中與大學合作培養創新人纔的現狀調查與問題
    第一節 大學附中與大學合作的調查研究
    一、調查研究及有關說明
    二、問卷調研統計數據分析
    三、調查初步發現
    第二節 當下大學附中培養創新人纔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創新人纔培養課程的改革
    二、創新人纔培養生涯教育的設計與實施
    三、創新人纔培養的專業師資開發
    四、創新人纔培養評價體繫的完善與創新
    第三節 大學附中與大學合作的六種模式
    一、大中小一條龍整體教育改革模式
    二、大學附中與大學合作創辦實驗班模式
    三、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為載體的銜接模式
    四、教育行政部門主導的項目推進模式
    五、大學附中與國外高校的雙贏合作模式
    六、大學附中與大學資源互通的實踐模式
    第四節 大學附中與大學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合作的同質化問題突出
    二、合作的功利化傾向易見
    三、合作的空泛化特點明顯

    第四章 大學附中與大學合作培養創新人纔的理論分析
    第一節 關於創新人纔培養的理論分析
    第二節 大學附中與大學合作的理論分析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理解
    二、共同體理論及其理解
    三、主體間性理論及其理解
    第三節 關於創新人纔培養的深度合作理論
    一、深度合作的理論
    二、反思性實踐理論及其借鋻
    三、深度合作實踐的理論架構

    第五章 大學與中學合作的美國經驗
    第一節 美國大學附屬中學的發展概況與特點分析
    一、大學創辦大學附中的動因多樣而復雜
    二、部分傳統的大學附中自身轉型
    三、在線大學附屬中學發展迅猛
    四、培養創新人纔是大學附中的追求
    第二節 中美大學附屬中學發展過程中的啟示
    第三節 美國大學附屬中學的典型案例
    一、案例之一:紐約城市學院附屬數學、科學和工程高中
    二、案例之二: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

    第六章 一所大學附中與大學深度合作的實踐探索
    第一節 共同願景——深度合作的基礎
    一、大學與附中的共同願景
    二、共同願景在附中的內化
    第二節 課程共建——深度合作的實踐突破
    一、科技實驗班的早期探索
    二、拓展型及研究型課程的共建
    三、創新人纔課程體繫的創建
    第三節 教學活動——附中與大學深度合作的日常抓手
    一、創新人纔培養的教學模式
    二、創新人纔培養的評價體繫
    三、創新人纔的甄別選撥途徑
    四、生涯指導課程與教學的設計
    第四節 教師互動——附中與大學深度合作的基本保障
    第五節 資源互通——附中與大學深度合作的支撐條件
    第六節 深度合作的成效檢驗
    一、實驗成果的展示
    二、學習方式的變革
    三、教學方法的創新
    四、課程建設的成效
    五、調查數據的論證

    第七章 關於大學附中與大學深度合作的政策建議
    第一節 逐步建立深度合作的“分層運作”教育體繫
    一、深度合作的基本原則
    二、“課程”作為深度合作的“率先突破”
    三、“教學、德育、管理”的繫統跟進
    第二節 “多方聯動”作為深度合作的運作方式
    一、政府的管理體制
    二、外來的教育資源
    第三節 “一致協同”作為深度合作的秉持理念
    一、擱置爭議,深度合作
    二、先行先試,逐步推廣
    三、發展眼光,立足長遠

    結語

    附錄
    一、調查問卷
    二、對在校老師的訪談提綱
    三、對2010-2014屆部分畢業生的訪談提綱
    四、對部分大學附中校長的訪談提綱
    五、50所美國大學附中名單

    參考文獻

    致謝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