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夏書繫·你也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96-576
    【優惠價】
    248-360
    【作者】 凌宗偉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5887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5887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9004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大夏書繫·教育常識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238000

    正文語種:中文(簡體)
    作者:凌宗偉


        
        
    "

    編輯推薦

    情理兼備。文字裡真正積累著一位著名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校長幾十年的經驗——反復強調“就事論理”的“理”,絕不僅僅是敘事而已,更重要的是真摯的情感流露:對國家、教師、學生,還有那些“法盲家長”們的情感。
    推進思辨。一位教育評論愛好者以一個批判者應有的姿態,尊重事實、尊重理性,堅決不嘩眾取寵。他批判教育,卻不隻是批評,更多的是思考與分析。其評論切中教育生態的要害,明晰教師的本分與責任,見解獨到,發人深思。

    推薦文章:
    《教育名人更應該慎言慎行》P62
    《還是要啃一點難啃的書》P122
    《恪守本分與責任》P190
    《你也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P221

    內容簡介

    《你也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精選自作者在《中國教育報》等媒體發表的幾百篇教育言論,這些文章的價值在於能引發思考,推進思辨。作者圍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像就“事”說“理”,盡可能在學理分析的基礎上推導出“正確的結論”,以避免陷入“立場正確”什麼都正確的思維框架,並努力使自己“從一種不會被任性的激情駕馭的視角”來就“事”說“理”。這也是作者呼吁教師慢慢來的深層涵義。

    作者簡介

    凌宗偉,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校長、中國教育報刊社簽約評論員、《中國教育報》“2012年度十大讀書推動人物”之一。江蘇省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近年來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學刊》《中國教育報》等各類報刊發表教育教學言論四百多篇。著有《好玩的教育:學校文化重建五講》《閱讀,打開教育的另一扇門》《有趣的語文:一個語文教師的“另類”行走》《語文教師的使命》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你也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似乎應該有那麼一段離開麻將、廣場舞、手機、電腦的時間,慢慢來,想想面對貌似不可改變的教育生態,我們能干什麼。 想什麼, 自然隻是自己的事, 而凌老師,隻不過告訴了我們他所想到的一些事而已。

    ——陳家琪

    目錄

    序一 在“本分與責任”之外 / 001
    序二 教育言論,不是為了嘩眾取寵 / 005

    輯一 “契約精神”和“邊界意識”
    現代教育需要“契約精神” / 003
    依法治教與“連坐”式管理 / 006
    教育行政管理要有“邊界意識” / 008
    如何在管理主義與人文主義中尋找平衡? / 011
    教師的權益靠什麼來維護? / 014
    依法治教不能敗給了“法盲家長” / 016
    假如我們真的想“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 019
    社會該如何看待教師的薪金收入? / 021
    “精神貧困生”的“脫貧致富”責任不單單在學校 / 023
    學生提前“進社會”有違教育初衷 / 025
    誰來保障教師的福利? / 028
    “名校”憑什麼收門票? / 030
    教育立法必須服務於教育目的 / 032

    輯二 做一個“得道”的老師
    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應符合公平發展的制度倫理 / 037
    做一個“得道”的老師 / 040
    選教材還是選“廣告”? / 044
    在線社會網絡紛爭與教育倫理 / 046
    是搞教育,還是搞新聞? / 050
    網絡致死絕不是危言聳聽 / 052
    “緘默文化”下的教育出路何在? / 055
    冷漠圍觀和暴力本身一樣可怕 / 058
    “堵”,隻因為黔驢技窮 / 060
    教育名人更應該慎言慎行 / 062
    網絡時代如何重建師生關繫? / 064

    輯三 傳統文化與素質教育皆非標簽
    過度集中辦學不利於學校管理 / 069
    改善教育公平如何避免“各說各話”? / 071
    “素質教育”不是標簽 / 073
    誰挖下了“學區房”這個坑? / 075
    高考改革需更多地考慮農村孩子的實際 / 078
    百萬年薪校長到底行不行? / 080
    根治教育“早跑”的希望在哪裡? / 083
    “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彰顯怎樣的“文化傳統”? / 085
    生源大戰是學校教育急功近利的產物 / 088
    作業“綁架”家長,失了責任邊界 / 090
    以“效率”為指向的教育是背離“兒童立場”的 / 093

    輯四 學會提問、休息和啃點難啃的書
    需要的是面向個體的教師培訓 / 099
    生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 101
    未成“經師”,何為“人師”? / 104
    “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 106
    學做“提問的人” / 109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 / 112
    勞動而不痛苦,休息而不墮落 / 115
    “對話式教學”的哲學價值 / 117
    還是要啃一點難啃的書 / 120
    教育,同樣要關注當下 / 123
    無識則無文 / 126
    如何就“事”說“理”? / 131

    輯五 家庭照亮教育
    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撐 / 137
    做教師的更應該教好自己的孩子 / 139
    男孩女孩的教育為什麼要有區別? / 142
    家庭教育莫成應試教育“幫兇” / 147
    勸君不要造“學霸” / 149
    不可讓你的孩子失去心靈的慰藉 / 152
    孩子掀“罵戰”,成年人需要反思什麼? / 154
    孩子喜歡上異性會出人命嗎? / 156
    為了孩子的未來,何必讓他們爭“第一” / 160
    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幸福是錯誤的 / 162
    缺什麼補什麼,用在孩子的教育上未必合適 / 164
    家庭教育要讓孩子看到生活的“B面” / 166
    多一些“前反思”,少一點“馬後炮” / 168
    一不小心就成了孩子的禍害 / 170

    輯六 恪守本分與責任
    核心素養要聚焦於人的“獨立思想” / 175
    教育為什麼要批判? / 178
    教育要朝著真理而去 / 180
    教育“新詞”與文化枯竭 / 183
    “新”“舊”之間 / 186
    恪守本分與責任 / 188
    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 192
    全民“吐槽”高考作文未嘗不是好事 / 194
    教育常識辨偽 / 197
    不少時候我們為什麼會寧信謠言而不求“真相”? / 199
    創新教育,不是學校博名的手段 / 201
    教育之愛是一種不可窄化的人間大愛 / 203
    所謂“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 205
    “一線教師”是個偽命題! / 208
    不能簡單地把“一切”都歸結於校長領導的質量 / 211
    學會珍惜每一個“今天” / 214
    教育不單單是為了升學 / 217
    你也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 219

    後記 關愛與批判是動態教育學整體的兩個部分 / 223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還是要啃一點難啃的書

    日本學者外山滋比古在他的《閱讀整理學》中是這樣看為什麼有些人隻喜歡讀“讀得懂”的文字,而見到讀不懂的文字就頭大,就逃避這一問題的:“大眾傳媒如果失去讀者就無法立足,隻好不斷地用平易的寫法吸引讀者,讀者也隨心所欲,變得越來越懶惰。”快餐式閱讀的彌散,使得許多人隻喜歡讀“讀得懂”的文字,一遇上讀不懂的文字便習慣性地放棄,這恐怕就是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卻無長進的緣故。
    閱讀在某種程度上就如喫東西,讀那些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喝粥,幾乎不用咀嚼就可以喝下去,這樣讀著讀著,“牙齒”的咀嚼功能就慢慢衰減了,“腸胃”的消化功能也慢慢退化了,於是稍微喫一點需要咀嚼的東西,不僅會感覺牙口喫不消,腸胃也撐不住。好嚼的東西,喫起來固然方便,但總是喫那些並不是件好事,得不到咀嚼的喜悅不說,身體也會受到影響。同理,無需推敲的閱讀,也就難以體會閱讀的樂趣,甚至還容易心生厭倦。
    一個閱讀者,總是選擇“讀得懂”的文字閱讀,思維就會一直在低層次上徘徊。回過頭來看,許多“讀得懂”的文字,也未必真讀懂了。許多文字原本就不是那麼容易“讀得懂”的,因為每個人的言詞背後總有他特定的經歷、思考與認知,這些往往是閱讀者所未曾有的。所謂“讀懂了”,也隻不過是個人當時的體驗而已。不同的讀者對同一本書,甚至是同一段話的理解方式是不一樣的,除了因為人類理解事物的方式本來就不一樣,還與讀者的個人稟賦有關,每個人的遺傳基因不一樣,家庭背景不一樣,生活的社區不一樣,接受的學校教育不一樣,更為重要的是個人的興趣不一樣,讓一個對足球毫無興趣的人去讀關於足球的書,即便寫得再通俗易懂,恐怕他也沒有興趣去讀。
    閱讀的價值除了消遣,更重要的是求知。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的已知早已經無法幫助自己很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了,如果沒有及時進補,早晚是會被這個世界淘汰的。總是不讀難懂的文字,就無法獲得知識的更新,也會阻礙自己的認知,使自己的思想停留在原有的框框中無法逃脫。
    一本我們原本不熟悉的領域的書,自己居然能夠“讀懂”它,除了僥幸,可能與自己的人生閱歷和近期的關注點有關。比如我讀《教育與腦神經科學》《基因或教養》《腦的爭論》《腦機穿越》以及關於大數據的書籍就是如此,這些書中專業性很強的那些東西,不一定非要去讀懂它,但是作者在這些專業知識的推導下得出的結論,我們可以調動已有的“社會資本”與“決策資本”來幫助自己掃除閱讀的障礙。如果因為不熟悉就不去讀它們,那麼永遠隻能被拋在門外。
    我們的問題還在於隻能用頭腦了解書的內容,根本沒想到要在生活中具體實踐書中所說的道理。許多看起來難以讀懂的文字,我們一旦聯想到具體的人生經歷和社會現實時,就會覺得不那麼難以理解了,當自己有意識地運用書中提到的某個觀點,介紹的某種新技術、新方法的時候,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消除“難讀”的意識,轉而滿懷信心地讀下去。
    在許多時候,閱讀就如解碼一樣,急不得。希望很快地讀完一本書,並“讀懂”它,隻是一種幻想。閱讀需要聯想和想像參與其間,要在文字的前後勾連中發現其內在的邏輯,進而尋找表達的脈絡,判斷文字的價值,獲得新的認知。任何一個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總是會有無法理解的煩惱,但當我們硬著頭皮讀下去,讀到後續的文字的時候,往往就會豁然開朗,原來道理在這兒等著呢!
    對具體的個體而言,毫不費力就能“讀懂”的文字,往往是沒有多大價值的。有閱讀價值的文字,往往是要費思量的。像《理想國》《純粹理性批判》《個人知識》《教師作為知識分子》這些書,對我而言,就是很難讀懂的,但反反復復地翻閱,就會發現這些書中為讀者提供了許多讀懂它的路徑,比如我可以從其提供的文獻資料中找到就我現在的“個人資本”能夠“讀懂”的與其相關的書籍和文字,也可以在它的表述中回溯相關的歷史,反觀現實的世界以幫助自己去解讀它。這樣斷斷續續讀下去,也就慢慢可以“讀懂”一點。
    閱讀,其實和教育一樣,都是急不得的事。當我們慢下來,“開始用內心的耳朵去傾聽”的時候,就可以“無意中聽到”作者以及書本中的人物的聲音以及知識、技術、故事暗含的意義與價值。《理想國》《優雅的辯論》《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民主、專業知識與學術自由》《遊戲改變世界》等書,我就是這樣“聽”過來的。
    許多難讀的書,是要細細地讀,慢慢地啃的。3萬字左右的《康德論教育》,我前前後後讀了十多遍,做了上萬字的批注,愛因斯坦幾千字的《論教育》可以說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句句經典,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感受。像《理想國》《民主主義與教育》《愛彌兒》這樣的教育經典以及《懺悔錄》《逃避自由》《社會契約論》《思想錄》《人性論》《烏合之眾》《我思故我在》《世界通史》《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等比較難啃的書,隻要耐著性子去啃,多多少少還是可以進入並有所收獲的。
    其實難與不難在乎心,真的想讀,並堅持讀下去,原本覺得“讀不懂”的或許就“讀懂”了,原本以為“讀懂”了的還想回過頭去重讀。這就是閱讀的樂趣所在。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序一 在“本分與責任”之外
    陳家琪

    凌宗偉老師幾年前曾聽過我的一次演講,我倒真不認識他。後來,王麗琴把他介紹給我,於是就收到了他寄來的三本書,有他自己所著的《好玩的教育》《閱讀,打開教育的另一扇門》和王麗琴主編的一本關於“城中村”教師生存實錄的《被遺忘的燭光》,他大約是這一課題的關注者。
    王麗琴告訴我,凌宗偉老師是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校長,現在在南通通州專事培訓中小學教師。重要的並不是這些頭銜和成就。第一,對我來說,倒是“南通”這個地名更為吸引人。我認識的許多極為優秀的中小學校長或老師都是從南通出來的或與南通有關,如成尚榮、李慶明、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校長戚韻東,恐怕還有優秀教師周益民等人。總之,自張謇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立通州師範學校以來,南通這個地方就成為我們這個國家在東南沿海一帶培育中小學教師的中心或搖籃。我對這個地方充滿崇敬之意,覺得從那裡出來的每個人都值得尊敬。第二,王麗琴告訴我,凌老師很有個性,非常努力,現正帶一批老師攻讀杜威與加涅的書。從他的這本《你也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中就可以看出,他閱讀廣泛,涉獵範圍極廣,盡管大都與教育學有關,但如果把“關愛”與“批判”視為動態教育學的兩個部分,那麼要討論的問題就不僅僅是教育學領域裡的問題了。然誠如凌老師所言,批判性思維不能對人不對己,許多時候更應該是對己的。需要強調的是批判性需要判斷力,而判斷力不隻是知識的問題,它本身是知性與情感的糅合。
    作為一位有著幾十年語文教學經驗又曾當過校長的優秀語文老師,他自然很清楚什麼是自己的“本分與責任”。在這本文集中,我們也可以不斷讀到他關於教師的“本分與責任”的文字。首先應該承認,文字裡真正積累著他幾十年的經驗——而經驗,自然是經觀念整理後的所得,即他在這本書中所反復強調的“就事論理”的“理”,絕非一般地隻是敘事而已;其次,或者說,更重要的,就是那種真摯的情感流露了:對這個國家、對學生和老師,還有那些“法盲家長”們的情感。
    除了韓愈那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之外,我們幾乎可以在所有的學校看到大體類似的“校訓”,都在強調為人師者,要有“本分與責任”意識,就是說,要做好自己的分內事,盡到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
    但我相信,並沒有多少人去關心這些千篇一律的“校訓”,更少有人會意識到韓愈這句話中的“傳道”是什麼意思。當了老師,講什麼、怎麼講,似乎一切早已定好,後來者照辦就是了,隻有很少的人會真正上心地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而對這些人來說,所面對的又大都是自己的“本分與責任”之外的事。
    凌老師專門有一篇文章談教師的本分與責任是什麼,但你把這本文集讀下來,又會發現所涉及的問題似乎大都超出了教師的本分與責任,比如: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把我們的孩子修剪成平庸而又自滿的造分機器”;學校相互之間在上面的要求下不停地攀比、評獎、排名次、定指標;以運動或整風的形式讓老師們端正態度、提高素養,於是使得“虛榮、浮誇、攀比之風甚囂塵上。而這所有惡習的‘影子’,都可以從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教學中所施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找到‘範本’。更可悲的是,當發現了孩子中間的不良現像時,我們就開始祭出嚴苛的學校制度,或是所謂的班規班紀,將那‘警告’‘禁止’‘開除’等極端手段當成了屢試不爽的利器。毫不誇張地看,我們正是在‘正義’的化身下,為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對孩子天性和本真的扼殺推波助瀾”;還有我們那些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日日夜夜盼子成纔的家長。但實際上人們並不是十分清楚何為真正的關愛。
    於是,我們在不少地方就看到了高考後走向自殺的學生,《成都晚報》還摘要公布了一位學生發表在QQ空間中的最後一篇“日志”:“死了,我的心自由了!”自由,多麼可貴的概念,非要以死纔能獲得嗎?
    我真的很少能想像到一位中學校長能如此寬容地理解“早戀”(其實也隻是彼此喜歡而已);能看到教育不是經濟問題,但搞成了經濟問題,不是政治問題,但搞成了政治問題,不是軍事問題,但搞成了軍事問題;能在“真理”的意義下提倡懷疑與批判。我們看看這本書,《“名校”憑什麼收門票?》《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應符合公平發展的制度倫理》《是搞教育,還是搞新聞?》《冷漠圍觀和暴力本身一樣可怕》《誰挖下了“學區房”這個坑?》等文章所反映的問題,事關教師的本分與責任嗎?可以說有關(有些至少與校長有關),但更明顯的是關繫不大。你管不了那麼多,你也改變不了更多的人在丑惡面前隻能“緘默”,無法讓他們明白圍觀鬥毆與實施暴力幾無兩樣,無法讓那些老師或主要是家長們不認為男女同泳就有失文雅,或者說男女就應該分餐就食,等等。
    整個社會中正慢慢彌漫著的失範、戾氣、兇殘和仇恨,正積壓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以什麼方式影響到我們孩子們的心靈,我們又當如何?
    我有時想,凌老師真應該讓更多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們了解到,當他們的孩子或學生,成為了名牌大學的學生後會是一種什麼樣子,還有在大學期間就不得不關心的戀愛、就業等方面的問題對我們的孩子的另一種逼迫與強制。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慢慢來呢?
    我們的小學、中學是什麼樣子,我們的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子。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
    凌老師這樣問著,我們每個為人師者是不是也應該在“本分與責任”之外更多想想那些看似無關的問題?比如,我們這個時代到底有什麼特征,文化與制度二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繫?什麼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恐懼與無知?我們在普遍的緊迫與壓抑下如何讓孩子們活得更自在一些,更能在“自由”的名義下享有自己的尊嚴與平等?歷史真的有方向、有進步嗎?小學、中學、大學能不能視為人生的幾個階段,而“階段”又意味著什麼?在某一階段,當不了第一或考不上理想的學校又有多麼了不起?如此等等。我想,凌老師是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參與對話的。
    對話,是我們誰都離不了的公共生活。你能離開公共生活的政治性去奢談仁愛,去向往教學中的詩意、綠色、草根,去區分“真假語文”的文化特征嗎?
    “你也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似乎應該有那麼一段離開麻將、廣場舞、手機、電腦的時間,慢慢來,想想面對貌似不可改變的教育生態,我們能干什麼。想什麼,自然隻是自己的事,而凌老師,隻不過告訴了我們他所想到的一些事而已。


    序二 教育言論,不是為了嘩眾取寵
    凌宗偉

    作為一名教育評論愛好者,我常常思考的是:我們為什麼發表教育言論?如何將教育言論寫好?一篇短小的教育言論背後需要作些什麼準備?評論是不是就為一吐為快?發表教育言論要不要理論的支撐?言論所持的判斷需要注意些什麼?
    我以為發表教育言論不能意氣用事,也不能隻圖一吐為快。教育言論的價值是引發人們的思考,推進思辨,不能不講邏輯、不顧學理而自說自話。《權衡:批判性思維之探究途徑》的作者認為:批判性評價,並不意味著不要標準,一個科學的評判,“需要解釋證據的能力以及現有理論之間的關繫”。我以為,一篇好的評論的特質就是對理性的尊重。
    譬如,許多家庭教育專家和評論作者總喜歡說,“問題兒童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或者從另一個極端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勤快父母帶不出勤快的孩子”。粗一聽這些推論似乎言之鑿鑿,仿佛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不錯,現實中確實也有不少問題學生背後有一個問題家庭的例子,也有一些窮人家的孩子,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都很有出息,但也有一些生於成天吵吵鬧鬧的家庭的孩子,卻通情達理、善解人意。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在談及“希望和樂觀”時,承認了這樣一個普遍的現實:“一些長期被忽視、被虐待的兒童,或者父母不和、分居、離婚的兒童,很難發展出充滿希望的特質。”但他又告誡我們,“有時家庭環境中存在特殊壓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形成堅韌和充滿希望的特質”,因為他們“把不幸看成是挑戰發展機遇而不是障礙”。卡爾的觀點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諸如“問題兒童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的說法是不可以反推的。也就是說,一些成長在問題家庭的孩子,未必就一定會成為問題兒童。同理,那些窮人家出身的孩子,也未必個個能夠早當家。
    類似“問題兒童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的邏輯,在一些評論中並不少見。比如,不少作者喜歡大談校長的不是,似乎天下沒有一個好校長。是的,在現行體制下,一些校長確實存在問題,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校長“不懂教育”,但這能推出所有的校長都不好嗎?我們在分析問題、表達觀點的時候,能不能講點邏輯,盡可能不以偏概全呢?要知道這是一個崇拜專家的時代,你的言論可能會贏來一大批“庸眾”。
    對同一個教育問題存在不同的思考和分歧再正常不過了,因為各人的價值取向不同,態度自然也不同。問題是當我們討論教育問題的時候,總是帶著個人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在討論中控制不住的時候,就難免偏執一端而喪失理智,最終以謾罵或誤解而告終。這原本也不可怕,問題是許多時候誰的嗓門大,誰會忽悠,貌似誰就真理在握。而這正是我們發表教育言論時需要力戒的。
    靠譜的教育言論,總是會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在充分剖析某個教育問題產生的背景,努力尋找“額外”的信息,盡最大可能了解他者的觀點,以及支撐其觀點的理論及事實的基礎上,探尋“第三種”可能,尋找“第三選擇”。換句話說,一篇好的評論,其實就是對某一個教育問題的探究,既然是一種探究,作者需要力戒的就是要拋棄自己已有的觀點,以批判者應有的姿態,不簡單地接受或者排斥他人的觀點以及自己所讀到的文字和已有的知識,從批判教育學的視角而言,我先前的所知和言說,現在已經過時。
    當然探究問題遠不隻是停留在信息的收集與分析上,最終總得有一個判斷,或者力圖有一個明確的主張,這個判斷或主張還要盡可能是合理的、尊重事實(對方)的、適當的。這恐怕就是評論難寫的重要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的話,一篇評論的判斷最好不要絕對化,行文還要講邏輯。更為要緊的是,好的教育言論是能啟發見所未見的,是有感而發的,是能給人以啟迪的。因此,我們所寫的,一定是建立在自己“弄清楚,想明白”的基礎上的。
    我的態度是,如果為了嘩眾取寵,不說也罷。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