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夏書繫·教育隨筆·教書記:朱煜教育小品文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53-512
    【優惠價】
    221-320
    【作者】 朱煜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303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303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3220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大夏書繫·教育隨筆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2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朱煜

        
        
    "

    編輯推薦

    朱煜先生以溫和、衝淡之筆書寫個人的閑適、育兒教書的感觸,把玩教書育人的“苦”趣。
    精致的硬精裝版本、簡潔卻意蘊無窮的封面,同時配以活潑的腰封,從裝幀設計上來看,《教書記》堪稱同類書籍中的精品。

    內容簡介

    《大夏書繫·教育隨筆·教書記:朱煜教育小品文》收入了朱煜從教以來關於教書、教學、讀書編書、育兒等方面的文章,共分為“教書漫思”“讀書札記”“編書餘墨”“寫書育兒”“讀教之餘”五輯。文中每輯配以清新的小圖,文字有小品文的清新雅致,圖文相輔相成。作者對於周作人的“苦”與“淡”有獨到體會和見解,《大夏書繫·教育隨筆·教書記:朱煜教育小品文》是朱煜“偷學”周作人的成果,整體呈現的是平淡如水的風格。

    作者簡介

    朱煜,中學高級教師,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執教於上海市建平實驗小學。喜歡讀書、買書,更喜歡和小學生一起學習語文,一起成長。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教書漫思
    牆外白楊瑟瑟搖
    抄抄也無妨
    一日
    說說閑暇
    主意的背後
    文化在哪裡
    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
    小溪流的故事
    發現趣味
    一見鐘情是一種化學反應
    關於成功
    怎樣教出喬布斯
    請看附錄
    課文的標準
    答友人
    簡單讀書
    當水磨腔不再悠悠
    都很難忘
    還怕聽到沒家教嗎?
    閱讀的樂趣
    王熙鳳說話太著急
    讀書札記
    把字寫好
    他讀得書多
    不妨一讀
    揚之水的日記
    一本全新的舊筆記
    編書餘墨
    《講臺上下的啟蒙》後記
    讓兒童自然成長
    《小學生朱自清讀本》前言
    《小學生朱自清讀本》後記
    寫書育兒
    淚與笑
    等著網絡來改變
    隻是推開一扇窗
    讀教之餘
    課評:從小販到導購員
    講演:職初教師必備的三種武器
    講演:有效的校本研修如同一池活水
    訪談:重要的是回顧自省自己的成長過程
    訪談:講臺上下的啟蒙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大夏書繫·教育隨筆·教書記:朱煜教育小品文》:
    揚之水的日記
    一九九五年的某天,好友謝君給我打電話,談及他新發現的一套好書——《書趣文叢》(第一輯)。謝君興致勃勃地將叢書裡的書名一一讀出,提醒我要買回看看。就這樣,我知道了“揚之水”和《脂麻通鋻》。
    十多年來,揚之水的書我買了不少。可畢竟底子薄,關於名物考證的文章,隻能讀個一知半解。常常翻閱的還是她的讀書筆記和遊記。
    婺源的綠,浸著水一般,綠汪汪,鮮靈靈。沒有一片瓦藍的天,沒有幾卷如絲的雲作綠的陪襯。它隻是在濛濛水氣中洇著,倒更見得腴潤。如帶的水,不載晴空,不將日影,隻是映著樹,映著竹,又托了幾葉竹排,潺湲流淌。讓人覺得整個婺源,就像是觀世音淨瓶中的一枝柳,那水,那綠,竟沾了仙氣似的。
    聽說揚之水初中畢業後插隊,回城後先當了貨車司機。於是,我常想,作者要花多少苦功纔能練就這般清雅韻致的筆墨啊。
    去年年底,揚之水將自己在《讀書》雜志當編輯時(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六年)的日記整理出版。共三冊,目前已出兩冊。購讀之後,上述疑問的答案找到了——很簡單——就是讀書。如果哪位讀者有心,依據日記中的記載,整理出一份書單,就會發現作者讀書數量之多、範圍之廣是叫人喫驚的。我非常喜歡讀別人閱讀心得,尤其是寫在日記中的,它們短小、靈動,常常是作者閱讀之後的第一印像。如:
    瀋從文的文字,以前就喜歡,現在更喜歡。以前愛讀的是小說,現在愛讀的是小說以外的作品,——因為很早就不讀小說了。發現他真有見識,批判的精神,並不亞於魯迅,隻是文字的風格不同。讀他寫於半個世紀前的文章,所述種種,仍如今日。
    這是揚之水在獲贈一套《瀋從文別集》後寫下的感受。這樣的感受是最好不過的閱讀導引。閱讀它們,仿佛是在聆聽一位前輩的點撥。讀書是很需要這樣的指點的。
    日記中占據較多篇幅的除了讀書體會,尋師訪友約稿之外,就是對各種食物的記錄了。如果赴宴,揚之水總會詳細地記下席上各色菜名。即使出差在外,在路邊小攤買點心充饑,她也會記錄下來,並發表見解。比如下面一段:
    米線端上來之前,先有一小罐汽鍋雞,食器玲瓏小巧,雞湯滋味鮮美。過橋米線的碗,大概是那一種最大號的海碗了,一層油覆著熱湯,盤子裡切成薄片的雞、肉、魷魚及鵪鶉蛋等倒下來,果然幾分鐘就燙熟了。拌上米線一起喫,的確可口。
    我很喜歡喫過橋米線,讀這些文字,讓我饞涎欲滴。熱愛美食,是一種生活態度。能夠感受美食,是一種人生境界。我甚至認為這些早年間的記錄與揚之水近幾年的名物研究是有著某種關聯的。
    揚之水的日記不是工作日記,所以日常家居生活也常躍入讀者眼簾。讓我想不到的是日記中還記錄了一次她到兒子班中聽英語公開課的事。她聽完課覺得“教學過程很完滿。”
    後來問了兒子纔知道“原來講的是一節舊課。其中上臺朗誦的幾組同學,也是早就應了老師的吩咐,準備數日了的。”繼而揚之水感慨道:“這有什麼意思?等於是觀摩一場表演,從小就對學生們進行這種表演訓練嗎?”
    讀來不覺莞爾。
    有人說日記分兩種,一種是為了出版而寫,一種是為自己寫。我想,揚之水在寫下這些日記時,一定不曾想過有朝一日,它們會呈現在眾多讀者跟前。所以日記中頗多快人快語,這是她別的書裡沒有見到的。好在,快人快語被保留下來不少,這讓閱讀過程變得很有生氣。
    這部《〈讀書〉十年》信息量極大。除了上面提及的可以整理書單,了解一個讀書人的閱讀史,還可以借此研究《讀書》這本改革開放後文化界重量級刊物的發展歷程,或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界的情況。如果有興趣,將日記中文化名人們的事跡選摘出來,就能編成一本有趣味的筆記。我甚至胡想,具有經濟學背景的讀者如果針對那些菜名、物價作一番梳理,或許能寫出一份反映那十年社會經濟狀況的案例分析報告。那該多有意思。
    去年,揚之水密集推出新書。我不禁又想起她隻印了三百冊的第一《大夏書繫·教育隨筆·教書記:朱煜教育小品文》——《棔柿樓讀書記》。忍不住向出版社的朋友打聽是否會重印,回復說,作者不同意。揚之水解釋:
    它唯一的價值就是隻印了三百本,當然對於我個人來說,這本小書還是很有意義的。第一,它留下了兩位長者對我的關心和幫助,負翁其一,谷林翁其二(小書出版後持奉谷林先生一冊,翁曾為之校出幾十處錯字)。第二,它記錄了我曾經的讀書痕跡,而當年讀過的很多書今天早已不記得。第三,它由此開啟了我,以及後來的我們與遼教社合作的一扇門。然而除當事者之外竟還會有人對它感興趣,且肯出高價去找尋,真是太大的意外。對此我隻有慚悚和感念。
    雖然網上能找到該書的電子版,但終究不及紙質書讀著舒服。
    2012年8月13日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二零零八年十月的某一天,天氣很好,喫過午飯,我急急忙忙地打車去八道灣。住處離那兒很近,七八分鐘就到了。這是我第三次到這裡。
    八道灣胡同坐落在趙登禹路和西直門內大街的路口。記得第一次來八道灣前,專門請教了商友敬老師。老師是來過的,他取出一張北京地圖,標出八道灣胡同的位置,還對我說:“這個胡同真的要轉八個彎。”那次,我真的邊走邊數,但因為激動沒數清楚。那時,胡同很窄,土路,高高低低的。
    第三次見到的八道灣胡同,變化很大,胡同的第一段好像被改建拉直了,可以一眼看到胡同的深處。路上鋪了水泥,胡同兩邊的牆都被粉刷一新。胡同對面的老房子已被高層住宅小區取代。我舉著照相機,一邊錄像一邊往裡走。不一會兒就到了八道灣十一號的門口。與一九九七年第一次來時沒有區別,門框還是那樣低矮窄小。隻有門牌是簇新的。門口曬著衣被、煤球。一條很小的過道通往院內。我遲疑了一會兒,往裡走,並關掉了照相機的錄像功能。
    苦雨齋還在。樹也在。但搭建在院子裡的各種小屋子把它基本擋住了。隻能看到苦雨齋的屋頂。再往裡走,全是新搭的小房子。側耳聽聽,住戶說的都不是北京話,應該是來京打工的農民工。
    八道灣十一號成了真正的大雜院,破敗的大雜院。空間逼仄得叫人胸口一陣陣發悶。我從側門走出院子。又回到正門口,拍了幾張照片。站了一會兒,再次走進院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苦雨齋的屋檐下裝了很多柵欄,是為了防盜?這使得苦雨齋看上去像被鎖在了籠子裡。盡管這房子是院子裡最高的建築,可現在完全沒了氣勢,猶如一頭奄奄一息的困獸。除了這間房子,各種資料裡提及的與這個不平凡的院子有關的諸多遺跡我都辨別不出了。那些遺跡在新文學史上很重要。我給苦雨齋的屋頂拍了張照片。樹影婆娑下的屋頂顯得很是古怪。沒有風。即便有風,白楊的話也是聽不到了。
    我默默走出院子,在胡同裡逗留了很久。這裡還留著不少四合院,八道灣十一號是最不像樣的。
    那時商老師已經過世,我再也無法像前兩次那樣將苦雨齋的狀況說給他聽。商老師編過一本《苦雨——周作人小品精萃》,一九九四年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薄薄一冊,卻很能反映老師的周作人觀。巧得很,商老師送我的第一本書是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的《知堂小品》,送我的最後一本書是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太平書局出版的周作人的《苦口甘口》。記得那是在一個傍晚,我去看望重病在身的老師。他坐在書桌後,環視書房,對我說:“很多書都賣掉了,知道你喜歡周作人,給你留了一本。”說著,就把《苦口甘口》遞給我。我的心猛地一沉——老師開始散書了。
    《苦口甘口》是周作人總結自己思想的開端之作。他在書中說:“蓋據我多年雜覽的經驗,從書裡看出來的結論隻是這兩句話,好思想都寫在書本上,一點兒都未實現過,壞事情在人間已全做了,書本上記著一小部分。”有人說,魯迅是熱的,知堂是冷的。我以為不確切。周作人說了如此沉痛的話,卻又在書中提出“中國現今緊要的事有兩件,一是倫理之自然化,二是道義之事功化。前者是根據現代人類的知識調整中國固有的思想,後者是實踐自己所有的理想適應中國現在的需要,都是必要的事。”倫理自然化,是要反對封建禮教,糾正種種不合人情物理的現像,要“疾虛妄”“愛真實”。道義事功化,是要反對一切八股化,落實真正的人道主義。以知堂老人的見識,在一九四四年底,他應該能根據時局大致猜出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他依然熱衷於文化批判,思想啟蒙。“倫理之自然化,道義之事功化”早就是寫在書上的好思想,是否實現,真不好說。我隻知道,人情物理的常識還要靠寫文章做講演來傳布。近幾年,這類文章我寫得不算少,檢點一下,倒也可以編成一本小書。踫巧,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朱永通君也有此意,於是這些文字便又有了接受更多讀者批評的機會。
    花幾分鐘讀一兩千字的文章,如果隻是明白一點常識,在當下未免有點不經濟。文章要經營——何處連,何處斷,材料的處理,觀點的出現——都要費心思,那樣纔能讓讀者的體驗。好文章如同一個健康的人,除了肢體健全還要講究血脈氣韻通暢無礙。說說容易,做起來真難。好在有知堂老人的文章在。比如《苦口甘口》一文,老先生用大部分篇幅勸青年人不要以文學為業,他將這些勸告稱為“苦口”。直到文章最後一節纔用一則筆記來提醒讀者“甘口”的危害。他說這是他發明的“新式作文法”。再如《遇狼的故事》,前有正文後有附記,講舊筆記裡的狼,講自己年輕時遇狼的故事,甚至還提及西方的狼人,可就是不講那會說人話的狼是誰。周作人對這些“不切題”“跑野馬”的文章是滿意的。我讀了,很喜歡。一是信息量大,每次讀都會有收益。二是不平鋪直敘,有餘味,一邊讀一邊總忍不住去琢磨老先生為什麼這樣寫。讀著想著,就覺得美妙愉快,於是夢想著也能把文章做得像藝術品,不想落入教育教學隨筆案例的窠臼,想當一株牆外的白楊,輕輕地發一點自己的聲響。多年來,讀讀寫寫,孜孜矻矻,可成績並不好。不過好文章的標準我是知道的,求上進的心思一直還在。
    一九九六年底的某一天,我在商老師的書房裡閑坐。老師說友人傳真了一篇董橋的文章給他,題目叫《苦雨齋蕭寂得像古寺》。我接過來讀,文中說周作人與藍姆一樣“博讀,閱世也深,隻是不甘隨俗,所思與所行往往不能一致,不幸手上那支筆又格外通靈,文章於是處處是朦朦矓矓的乾坤。”還說周作人出任偽職是因為“天真的矯情性格和魯莽的反叛心理”。文章裡摘引了周作人寫給章衣萍的信:“北京也有點安靜下來了,隻是天氣又熱了起來,所以很少有人跑了遠路到西北城來玩,苦雨齋便也蕭寂得同古寺一般,雖然齋內倒算不很熱,這是你所知道的。”現在找來重讀,忽然發現字句雖淡,意思卻濃。一九四五年八月,周作人的《立春以前》在太平書局出版。書中有一組舊詩,題為《苦茶庵打油詩》。第一首是“燕山柳色太淒迷,話到家園一淚垂。長向行人供炒栗,傷心最是李和兒。”有些人有些事實在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想得透、說得明的。
    望著窗外黑漆漆的夜色,情不自禁地想,如果老師還在,還能坐在他的書房裡,在柔和的陽光中,翻翻書,說說周作人,談談教室內外的故事,講講允成的趣聞,那該多好。
    2014年5月28日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