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紫陽學術發微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31-480
    【優惠價】
    207-300
    【作者】 唐文治樂愛國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222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222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565755
    品牌:ECNUP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4-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6
    作者:唐文治,樂愛國


        
        
    "

    編輯推薦

    《紫陽學術發微》繫民國間著名教育家、學者唐文治所著,“紫陽”是南宋大思想家朱熹的別稱。
    全書分“朱子為學次第發微”、“朱子己丑悟道發微”、“朱子心性學發微”、“朱子論仁善國發微”、“朱子經學發微”、“朱子政治學發微”、“朱子論道釋二家學發微”、“朱子辨金溪學發微”、“朱子辨浙東學發微”、“《朱子晚年定論》發微”、“九賢朱學通論上”、“九賢朱學通論下”十二卷,全面收錄反映朱熹儒學思想體繫的文章,包括朱熹本人本人的論文、後世學者的評述,並加有唐文治自己的按語,類似一部“朱子學案”,是民國間重要的朱子學研究專著,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內容簡介

    《紫陽學術發微》繫民國間著名教育家、學者唐文治編著,是當時重要的朱子學研究專著,全書凡“朱子為學次第發微”、“朱子己丑悟道發微”、“朱子心性學發微”、“朱子論仁善國發微”、“朱子經學發微”、“朱子政治學發微”、“朱子論道釋二家學發微”、“朱子辨金溪學發微”、“朱子辨浙東學發微”、“《朱子晚年定論》發微”、“九賢朱學通論上”、“九賢朱學通論下”十二卷。

    作者簡介

    唐文治(1865——1954),字穎侯,號蔚芝,江蘇太倉人。光緒十八年 (1892 年) 進士,授戶部主事。創辦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著有《茹經堂文集》、《十三經提綱》等。
    樂愛國,1955年生,浙江寧波人。廈門大學哲學繫教授。著有《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嶽麓書社2010年)、《宋代的儒學與科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科技》(中華書局2002年)等。

    目錄

    卷一
    朱子爲學次第發微
    卷二
    朱子己丑悟道發微
    卷三
    朱子心性學發微
    卷四
    朱子論仁善國發微
    卷五
    朱子經學發微


    卷六
    朱子政治學發微
    卷七
    朱子論道釋二家學發微
    卷八
    朱子辨金谿學發微
    卷九
    朱子辨浙東學發微
    卷十
    《朱子晚年定論》發微
    卷十一
    九賢朱學通論上
    卷十二
    九賢朱學通論下
    附録 唐文治 朱子學術精神論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點校説明
    ——唐文治《紫陽學術發微》的撰著及其緣由
    樂愛國

    唐文治(一八六五—一九五四),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江蘇太倉人。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一歲入江陰南菁書院,受業於經師黃以周。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中進士。官至商部左侍郎、農工商部署理尚書。四十二歲後,他退出官場,從事教育事業。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就任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原名南洋公學)監督。一九一一年該校改名南洋大學,一九一三年又改稱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即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繼任校長。直至一九二年,因目疾日深而辭去該校職務。同年,應聘爲無錫國學專修館(後改爲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長,達三十年,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唐文治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在朱子學研究方面尤爲用功,自稱‘治朱子學五十餘年’,研究著作主要有:《性理學大義》、《紫陽學術發微》、《陽明學術發微》、《性理救世書》等;此外還有《茹經堂文集》、《茹經堂奏疏》、《十三經提綱》、《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茹經先生自訂年譜》等著述。
    據唐文治《性理救世書》所説:‘文治十五歲時,先大夫授以《御纂性理精義》,命先讀朱子《讀書法》與《總論爲學之方》,其時已微有會悟。逮年十七歲,受業於先師王文貞公(王紫翔)之門,命專治性理學。’(唐文治:《性理救世書》卷三)王紫翔告之曰:‘爲文先從立品始,然後涵濡於四子、六經之書,研求於史漢諸子百家之言,不患不爲天下第一等人,不患不爲天下第一等文。’又曰:‘士君子讀書貴在明理,不能明理,讀書奚爲?’因此,‘命讀汪武曹《四書大全》、陸清獻《三魚堂集》,曰:“此理學入門之始。”’(唐文治:《王紫翔先生文評手跡跋》,《茹經堂文集》第三編卷五)於是,唐文治‘日夜淬厲於性理文學’,初知入門之徑。(唐文治:《茹經先生自訂年譜》)
    在這一時期,唐文治讀朱子《小學》、《近思録》等,‘沉潛反復,頗有心得’(唐文治:《南菁書院日記》附録‘論日記’,《唐文治文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二五年,第七頁),‘理學乃日進’。十九歲時,‘讀《二程遺書》、《朱子文集》,並先儒語録等書’。(唐文治:《茹經先生自訂年譜》)
    二十一歲時,攷入江陰南菁書院,受業於院長黃以周之門。先是抄讀朱子門人陳淳的《北溪字義》,後來又作《宋明諸儒説主一辨》,對程朱以及其他宋明儒家的‘主一’思想作了論述。二十三歲時作《陳同甫與朱子辨論漢唐治法論》。
    一九一三至一九一七年間,唐文治在任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校長的同時,先後編《論語大義》、《孟子大義》、《大學大義》和《中庸大義》;其中《論語大義》和《孟子大義》採用朱子注;《大學大義》和《中庸大義》以鄭玄注、朱子注以及其他人的注相互參照。
    一九二二年,唐文治在主持無錫國學專修館的同時,不顧目疾日深之困擾,編成《性理學大義》,分爲:《周子大義》二卷,《二程子大義》二卷,《張子大義》一卷,《洛學傳授大義》一卷,《朱子大義》八卷;‘每卷各冠以敘文及傳狀,發明大義,篇中精要處,各加評語、圈點。學者得此講本,可窺性理學之門徑’(唐文治:《茹經先生自訂年譜》)。唐文治《朱子大義序》指出:‘癸亥歲,爲國學館生講《朱子大義》,乃詳加選録,擇其尤精者著於篇。’又説:‘朱子之書,猶夫子之宮牆也。其義理之精博而純粹,猶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也。百世而下,儒林之士,講求道學,誦習師法,莫之能違也。……蓋其畢生精力,窮極乎天人性命之原,博綜乎《詩》、《書》、《易》像之奧,聖功王道,物理人情,靡不兼賅而洞矚焉。’(唐文治:《朱子大義序》,《茹經堂文集》第一編卷四)《朱子大義》選録朱子的重要奏稿、書劄、論文以及各種序、記,此外還有黃榦的《朱文公行狀》。次年,唐文治組織王蘧常、唐蘭、吳其昌等人編輯《朱子全集校釋》,
    並命王蘧常編纂,
    得十餘萬言,同時還撰《朱文公文集校釋序》。一九二四年,唐文治爲重刻《朱止泉先生朱子聖學攷略》作序。
    據《茹經年譜》記載,一九二七年鼕,六十三歲的唐文治在全面研究清代朱子學的基礎上編成《紫陽學術發微》。唐文治的學生馮振稱該書‘於紫陽畢生學術,,洪纖畢備。自李榕村(李光地)、王白田(王懋竑)兩先生後,未有能道此者,可謂體大而思精矣’。
    一九三年,正值朱子誕辰八百周年之際,唐文治爲所編《紫陽學術發微》作‘序’,並付印。
    同年,唐文治還輯《陽明學術發微》,書成後,即付印。該書主要闡述陽明之學,同時也討論陽明學與朱子學的關係:卷一‘陽明講學事跡攷’,卷二‘陽明聖學宗傳’,卷三‘陽明學四大題’,卷四‘陽明學貫通經學變化神明’,卷五‘陽明學通於朱子學一’,卷六‘陽明學通於朱子學二’,卷七‘王龍溪述陽明學髓’。
    唐文治晚年所撰《朱子學術精神論》指出:‘餘治朱子學五十餘年。初輯《朱子大義》八卷,繼撰《紫陽學術發微》十二卷。覺其精神之高遠,識見之廣大,思慮之閎深,條理之精密,一時莫測其津涯。’可見,唐文治推崇、研究朱子學,並撰《紫陽學術發微》,首先是爲朱子之學術所折服,同時又爲其‘精神之高遠’所震撼。在《朱子學術精神論》中,唐文治把朱子的講學精神歸結爲‘孝’、‘仁’,而且還説:‘朱子一生出處精神,惟以氣節爲重。讀壬午、庚子、戊申、己酉封事諸篇,浩然正大之氣,溢於楮墨之表。嗚呼!盛矣!厥後文文山先生廷對策問,謂政治之本,在於帝王不息之心。其説實本於朱子《戊申封事》。而謝疊山、陸秀夫諸賢接踵而起,豈非講學之精神有以致此!然則宋末氣節之盛,實皆朱子提倡之功,有以激厲之也。而餘向所深佩者,尤在攘夷狄、復疆土兩事。特節録於左,以興起吾人愛國之精神。’顯然,唐文治推崇、研究朱子學,並撰《紫陽學術發微》,也是爲朱子之氣節所感動。該文最後還説:‘餘嘗謂:居今之世,欲復吾國重心,欲闡吾國文化,欲振吾國固有道德,必自尊孔讀經始。而尊孔讀經,必自崇尚朱學始。’所以,唐文治
    推崇、研究朱子學,並撰
    《紫陽學術發微》,既有學術上的攷量,也希望通過提倡朱子理學而達到‘善國性、救人心’之目的。
    其實,早在一九二年,唐文治在所制定的《無錫國學專修館學規》中就列入‘理學’一項,並指出:‘二程、張子皆理學正宗。朱子集諸儒之大成,旁搜遠紹,所謂“爲往聖繼絶學,爲萬世開太平”者也。……綜覽歷史,理學盛則世道昌,理學衰則世道晦,毫髮不爽。吾輩今日惟有以提倡理學、尊崇人範爲救世之標準。’(唐文治:《無錫國學專修館學規》,《茹經堂文集》第一編卷二)在後來的《紫陽學術發微》中,唐文治又指出:‘國家之興替,係乎理學之盛衰,理學盛則國運昌,理學衰而國祚滅。人心世道恆與之爲轉移。’(唐文治:《紫陽學術發微》卷十二)晚年,除了《朱子學術精神論》,唐文治還在《性理救世書》所收録《朱子學爲今時救世之本論》中對朱子學之救世作了論證,並且説:‘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朱子則祖述孔、孟,師法周、程,一脈相承,爲人心、民命之所依賴。欲救今日之世界,當自尊孔讀經始;而尊孔讀經,當自學朱子之學始。’(唐文治:《性理救世書》卷二)在《送周予同先生赴臺灣序》中,他還指出:‘吾常謂:欲淑人心,必明心[性]理,而欲明性理,非昌明閩學不爲功。理學明,則人心善而國運以盛;理學晦,則人心昧而國運亦衰。徵諸史書,毫髮不爽,非虛言也。’(唐文治:《送周予同先生赴臺灣序》,《茹經堂文集》第六編卷三)這裏所謂‘閩學’,即朱子學。顯然,唐文治始終認爲,朱子理學關乎人心之善惡、國家之興衰。由此可見,唐文治推崇、研究朱子學,並撰《紫陽學術發微》,更多的是出於當時的世道人心。
    唐文治的《紫陽學術發微》,以朱熹著述爲依據,精選其中重要的書劄、奏稿、論文、著作篇章和各種序、跋、記等,並在清代朱子學研究的基礎上,分朱子爲學次第、心性學、仁學、經學、政治學以及朱子與道釋、陸子學、浙東學的關係等諸多專題,分別予以評述,並附若干專題研究論文,既反映了朱熹的主要學術思想,又展現清代朱子學研究的基本要點,同時表明了作者對於朱熹學術思想以及清代朱子學的基本觀點,是民國時期重要的朱子學研究專著,且資料選取之精審、理論分析之深入,實爲民國時期朱子學研究的傳世精品。更爲重要的是,作爲一名教育家,唐文治把朱子學研究當作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旨在通過教育實現其朱子學救世之理想,實乃弘揚朱子學精華之典範。
    本書據民國時期排印本點校。個別錯字、漏字另加方括號。書後另附唐文治所撰《朱子學術精神論》,可供參攷。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紫陽學術發微自序
    文治既編《朱子大義》八卷,比年以來,教授學者,復博蒐舊藏,及見在所得紫陽學各書,繁細不捐,顯微畢燭,略得要刪之法,爰輯《紫陽學術發微》十有二卷。序曰:自黃氏勉齋臚述《朱子行狀》,朱子文孫在編《晦庵集》一百卷,《續集》五卷,《別集》七卷。厥後研朱子學者,代有傳人。然爲之者鮮得要領,何哉?蓋編書之法,不外兩端,曰編年,曰分類。朱子集既無編年,朱子偶有自注年歲,亦不過十數篇。而又僅以文體分類,不以事隸屬,矧所著過多,爲古來所未嘗有。故綴學之士,但覺其茫無津涯,或轉病其亂雜而無章,是豈爲朱學者之咎哉!風氣未開,而董理之方未得也。
    於是有裁割鱗爪,獨守偏隅者,如張氏伯大、齊氏充甫所訂《朱子讀書法》是也。其書於入門適道之序,燦然秩然,且間有爲《文集》所未載者,可貴已。有攷訂事實,鑽研成編者,如王氏白田《朱子年譜》、童氏龍儔《朱子爲學次第攷》是也。王氏兼詳出處學術,童氏則注重於論學,各竭其畢生之精力,俱有專長。而王氏《朱子論學切要語》與《白田草堂雜著》提要鉤深,與《年譜》並行,江河不廢矣。有抉擇精義別樹一幟者,如張氏孝先所選之《朱子文集》、朱氏止泉之《朱子分類文選》是也。二選皆純粹,而不宜於初學。有以古文義法作選目標準者,如朱氏竹垞之《朱文公文鈔》、周氏大璋之《朱子古文讀本》、杜氏庭珠之《朱子文鈔》是也。朱氏選本,獨取有關時事感奮激烈之作。周、杜二書,則皆以南豐爲先河,紫陽爲後海者也。有自出己意以區類者,如邱氏瓊山之《朱子學的》、龍氏曉崖之《朱子講學輯要》是也。邱氏稍優於龍氏,而妄擬《論語》,皆蕪雜而無用。有輯拾朱子語以疏釋經義者,如陳氏鏦《朱子文集纂》是也。其書類《四書大全》,義理亦泛而雜,有精心評
    騭,而不免門戶之見者,如陳氏清瀾之《學蔀通辨》、程啓暾《閑闢録》、陸氏稼書之《讀朱隨筆》、《三魚堂集》是也。陸氏畢生治朱學,精密無倫,於三家中尤爲傑出。然微病其專闢異己,盡有餘之言。夫孟子之道,本於性善,知言、養氣,其功豈僅距楊、墨、告子而已乎?又有集大成挈要旨以成書者,如陸氏桴亭之《儒宗理要》、孫氏夏峯之《理學宗傳》、劉氏蕺山之《聖學宗要》、黃氏梨洲之《晦翁學案》、李氏榕村之《朱子全書》、朱氏止泉之《宗朱要法》是也。李氏書最繁,劉、朱二家極簡,陸、孫、黃三家得其中;然皆注重躬行,不貴徒騰口説,胡可幾也。又有殫精私淑,口誦心維,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者,其惟朱氏止泉之《聖學攷略》、秦氏定叟之《紫陽大指》、夏氏弢甫之《述朱質疑》乎!秦氏書較遜於朱、夏。顧文治編輯此書,雖綱絡羣言,然實本此三家,以爲準則也。此外廣論朱學而降,有若吳草廬、薛敬軒、羅整庵、胡敬齋、高景逸諸人。近代有若顧亭林、呂晚村、江愼修、章實齋、唐鏡海、倭艮峯、劉虞卿、曾滌生、羅羅山、吳竹如諸人,雖所見偏全不同,要皆粹然壹出於正。而陳[蘭甫]《東塾讀書記》之論朱子,不獨用攷據法述義理,兼採近世新學,傅翼而闡揚之,聖賢之道,恢恢乎無所不包,豈非然哉!《禮記·中庸》篇贊仲尼之大,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禮運》篇贊大順之治,曰:‘深而通,茂而又間,連而不相及,順而不相害。’造化之行,一陰一陽,宇宙之合,一虛一實。教也者,民之寒暑也。事也者,民之風雨也。在提倡宗風者,斡維之而已矣。
    朱子之於像山也,高明瀋潛,虛實相濟,舊學新知,相觀而善,琢磨同在一室,巧力各有千秋,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連而不相及’。而彼入主出奴者,呶呶於黨同伐異之私,顧不陋哉!明王氏陽明編《朱子晚年定論》,攷其年歲,大都在己丑悟道以後,故多涵養精微之論,而説者以爲顚倒早晚,並宇宙間虛實之理而不能辨,顧不隘哉!抑如張氏陽和《朱子摘編》採自然恬適之文,亦豈可厚非耶?若夫永嘉、永康學派之分支也,朱子對於士龍執後進之禮,無論矣。如呂子約之襄輯《士禮通解》,氣節屹然,亦未嘗不欽重其爲人,特以其徒喜攻乙籍,恐其心麤而氣浮,故常貽書誥誡之,而子約亦留心於存養、克己之方,是永嘉派固在朱子陶鎔之列者也。至於止齋、水心,講求經制,書札往還,各相師而不相非,和而不同,君子之道,固宜爾也。東萊既歿,永康之燄遂熾。龍川天資豪邁,朱子深加器重,力斥其‘義利雙行,王霸並用’之説,引而進之於道。而龍川始終跅於歧途,且痛詆朱子以爲空談性命,學無實用;不知南宋時若無朱子,則秦檜之徒,將接跡於天下,而如文文山、謝疊山、陸秀夫、張世傑諸賢,又烏能聞風興起,造就其爭光日月之節哉!而朱子對於永康派教誨諄諄,苦言不懈,是永康派亦未嘗不在朱子達材之列者也。天之生聖賢豪傑也,必有以拂亂而挫折之,非特其生前爲然,即身後之名,亦往往時顯而時晦。孔孟且然,遑論餘子。朱子立朝之時,排擊之者林栗、韓侂冑、胡綋、瀋繼祖、餘嚞是也。不謂數百年後,好古如毛大可,精博如戴東原,閎通如焦禮堂,亦復挾其勝心,詆毀之不遺餘力,且必欲掃除理學而後快。夫‘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孔子之言也,心之所同然者,‘理也,義也’,孟子之言也。‘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古禮家之言也。天理外之人情,非人情也。若必徇情而滅埋,則古聖賢之辭,皆爲謬妄矣。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苟出其言不善,則人心世道皆因之偏激而失中,馴至於不可收拾。此章氏實齋、夏氏弢甫輩所爲欷歔而太息者也。
    文治自弱冠以迄艾耆,竊嘗尚論先儒言行,以爲必平心而攷其世,實事而求其是,惟通其道而後能論其道,惟知其心而後能原其心。故凡論學之中正和平者,必其人之出於忠恕者也;凡論學之叫囂隳突者,必其人之工於忌克者也。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心術之分,於是可見,而紫陽學術之本原,更有握要以述之者。昔先聖贊《易》曰:‘《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此朱子悟未發、已發之宗旨也。又曰:‘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是朱子體用本末、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本原也。聖門家法,道德學問,功業文章,務在一以貫之;漢、唐 後能實踐此詣者,蓋朱子一人而已爾。斯道至大,來者無窮,比聞遐方殊域,且有能爲朱子學者。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心理固無不同。此書一出,儻有人引而伸之,斠而正之,迻而譯之,發揚而光大之,則紫陽氏之絶學,雖百世常新可也。時在紫陽八百歲周攬揆之辰私淑弟子唐文治謹序。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