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大夏書繫·為了大多數教師的課程實踐:陳大偉觀課議課對話錄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陳大偉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5515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5515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4556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大夏書繫·教師專業發展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9
字數:206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陳大偉


    
    
"

編輯推薦

《為了大多數教師的課程實踐:陳大偉觀課議課對話錄》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采用對話體,從理念探討、實踐應答、實踐案例三個方面,繼續宣講和推動觀課議課。在教師培訓變革的十字路口,陳大偉老師以自己全新的理念與實踐走出了一條新路。借由“觀課議課”這一工具,通過對“學生”的認識和理解這一支點,幫助“教師”獲得撬動地球——構建“理想課堂”的力量。

編輯推薦篇章:
《為了大多數教師的課程實踐》p3
《如何形成一種“同在共行”的關繫》p104
《讓觀課議課具有研究性》p193
《痕跡在身後,風景在前方,我在路上(代後記)》p201

內容簡介

《為了大多數教師的課程實踐:陳大偉觀課議課對話錄》定位在針對問題、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內容上大致如下:“理念探討篇”,主要涉及一些觀課議課的認識問題。“實踐應答篇”,從理解觀課議課、準備觀課議課、實施觀課議課的操作過程和其他方面回答一線教師的問題,主要提供思路、方法和策略。“實踐案例篇”提供了五個案例,旨在幫助中小學教師學會教學,有對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初中語文、初中數學課例的觀察和討論,值得廣大教師細細研讀。

作者簡介

陳大偉,成都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教師專業成長、課程實踐和教學改革,他所提出的“觀課議課”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被《人民教育》列為“創刊60年報道過的zui有影響力的事件”之一。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課程建設》《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等個人專著,被譽為“教師教育橋梁專家”。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我思考的是如何服務大多數教師的課程實踐。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大多數”,一個是“實踐”。所謂“大多數”,就是從更廣大的一線教師出發,以他們的生存土壤和實際的能力水平、工作條件為起點。就“實踐”而言,馬克思的墓志銘上寫著這樣的話:“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改革是什麼?改革是行動,是實踐。作為一種實踐,課程改革需要“課程”的操作性定義,以指導實踐、推動實踐。
——陳大偉

目錄

理念探討篇
003 為了大多數教師的課程實踐
015 變革教師培訓的理念與方式
029 如何做幸福的教師
045 為了教師的批判精神
——關於“觀課議課文化”的對話
053 以人為本,有效優先
——關於觀課議課和小學數學教學的對話
062 關於推進觀課議課縱深發展的對話

實踐應答篇
073 與聽課評課的主要區別
076 觀課議課的記錄工具和記錄方法
080 觀課議課如何以學論教
084 怎樣坐到學生身邊
089 觀課時如何發現和思考
094 觀課議課的視角和指向
099 議什麼?怎麼議?
104 如何形成一種“同在共行”的關繫
108 如何在觀課議課中研究案例
114 如何用觀課議課做教育科研
119 怎樣理解和追求觀課議課的實效
126 觀課議課的後續行動是什麼
130 名優教師的課如何觀察和討論
133 如何讓教研獻課走向常態
137 如何理解和看待他人的批評
139 學校如何推動觀課議課

實踐案例篇
145 《最後一頭戰像》課堂實錄與討論
167 探尋一個敞亮的教學視界
——記一次現場議課活動
180 教研,有一種力量叫喚醒
193 讓觀課議課具有研究性

痕跡在身後,風景在前方,我在路上(代後記) / 201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為了大多數教師的課程實踐[1]
【按語】
陳大偉,教育專家轉型的一個生動樣本。
用觀課議課取代聽課評課的方式重建教研文化;深入學校,不僅為一線教師作報告,而且親自給中小學學生上課;在教師面前,避免過分表現自己,努力成為教師自我反思的促進者和幫助者……成都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陳大偉行走方式的改變,契合了教育轉型對教育理論研究者的新要求。
以陳大偉為代表的教育專家的轉型,緩解了專家抱怨一線教師“專業素質亟待提升”、一線教師抱怨專家“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變革危險。
怎樣看待教師課程實踐的土壤,如何服務大多數一線教師的課程實踐,學校課程應該給學生什麼,教師如何提升自己的實踐智慧,等等,本報以這些問題專訪陳大偉,以期探尋教師轉型的新力量與新方式。
從實踐意義上重新定義課程

者:陳老師,以前您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教師專業發展和專業成長,寫出了《校本研修面對面》《有效研修》《怎樣觀課議課》等有影響的著作。2007年您的研究轉到了課程和教學,出版了專著《建設理想課堂——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改進》,並提出和論證了“學校的產品是課程”“教學有效性的三個維度”等觀點。您的這種轉向是自覺的嗎?您是否有了自己新的追求?
陳大偉:應該說在2006年就開始了這種自覺,《怎樣觀課議課》就不僅在關注教師專業成長,而且在關心課堂教學改進。必須承認,教師教育和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曾經有一個作教師培訓的朋友希望我就他的工作方式和方向提點建議,我說:“無論如何不能脫離課堂,不能不研究課程和教學。這是教師最需要的,也是所有教師最關注的。抓住了課堂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課程和教學就抓住了教師。”就我本人而言,做教師教育工作也是以課堂教學為基礎的,我的一位朋友說:“陳大偉的武功在課堂上,離開課堂等於廢去他的武功。”我認為這是對我最好的忠告,所以我不斷爭取機會到中小學課堂。
不過,你的觀察很敏銳。在重心和精力上的確有了轉向,以前我主要致力於建構實踐意義上的教師教育哲學,過去一年則主要致力於建構自己的課程哲學。也可以這樣說,過去主要在消費別人的課程和教學的觀念和認識,去年則在實踐中致力於建構自己的課程觀念和實踐體繫。
記 者:這應該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您在建構自己的課程哲學時,主要基於什麼樣的動機和目的呢?
陳大偉:我思考的是如何服務大多數教師的課程實踐。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大多數”,一個是“實踐”。所謂“大多數”,就是從更廣大的一線教師出發,以他們的生存土壤和實際的能力水平、工作條件為起點。就“實踐”而言,馬克思的墓志銘上寫著這樣的話:“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改革是什麼?改革是行動,是實踐。作為一種實踐,課程改革需要“課程”的操作性定義,以指導實踐、推動實踐。參與課程改革有不同的群體,在改革中,各自有不同的任務和活動方式,從操作角度看,課程在不同群體間也就應該有不同的理解。我想從操作性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課程。由於缺乏操作性的定義,我注意到,不同群體之間並不能很好地彼此理解和相互幫助。
怎樣看待教師課程實踐的土壤
記 者:陳老師,我注意到您很關注教師的生存土壤,您怎麼看待大多數教師的生存土壤?
陳大偉:我個人覺得有兩個東西我們要注意,一個是現實的社會土壤,二是傳統的教師文化土壤。
現實的社會土壤是盡管世界各個國家學生都要考試,都有應試,但從傳統看,中國人有更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光宗耀祖”“一代更比一代強”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從現實看,中國人口最多,就業壓力更大,渴望通過教育解決就業和生存問題的要求更加強烈。這樣,應試壓力大的問題是教育難以回避的矛盾,一線教師必須對此作出回答。
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是傳統的中國教師作用和角色的定位。傳什麼道?聖人之道。授什麼業?謀生之業,建功立業之業。解惑也是解已有之惑。基於這樣的定位,教師的任務是傳承,而不是批判和創新。生活在這樣的觀念中,教師自然很難有開發課程資源、批判性使用教材、對文本重新解構和建構的意願。沒有了這樣的意願,也就很難自覺去發展這樣的能力。在缺乏這樣的意願和能力的情況下,過多地把責任轉移到教師身上注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記 者:您的說法很有道理。在這樣的環境中,課程改革應該怎麼辦呢?
陳大偉:對教師進行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教師的課程能力,當然是永恆的主題和任務。但在目前大多數老師的現有水平下,期望過高就很不現實。我覺得應該明確課程改革是共同責任,同時要為不同群體勾畫出在課程改革中的不同目標和任務,讓大家首先各安其分,做好自己必須做好的。在各自的努力中當然應該相互關照,實踐的時候也應該相互靠攏,但首先是自己要盡到自己的責任,把該自己做好的事情做好。
學校的產品是課程
記 者:前不久,您論證了“學校的產品是課程”的觀點,您是否想在學校和教師的實踐層面探討課程改革如何實現?
陳大偉:這是其中的一個目的,但它的確是一個重要原因。在北師大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作家劉紹棠的一篇《師恩難忘》,文章說:“田老師先給二年級和四年級同學上課,叫三年級學兄把著一年級學弟的手描紅。描紅紙上是一首小詩:‘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後,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我還記得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子,牽著媽媽的衣襟兒去姥姥家,一口氣走了二三裡地。路過一個小村子,隻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兒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進一座亭子裡去歇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歡,想折下一枝來。媽媽攔住了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後邊歇腳的人就看不到花兒了。’後來,這兒的花越開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獃,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纔驚醒。……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在田老師那裡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在觀察課的時候,我在想什麼是好老師,學校大多數老師在課程改革中應該而且能夠做的事情是什麼。我意識到,他們能夠和應該做的就是利用手中的課程資源,創造影響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在這個故事中,田老師根據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用繪聲繪色的講故事方式,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培養了他們的道德行為,而且使他們在審美過程中得到了審美教育。
實際上,現在還不能期望絕大多數老師能夠批判教材。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並盡可能根據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創造對學生產生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就是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應該做的工作。

者:這個故事很美,它對我們理解教師的任務很有幫助。我得到的另外啟示是,教師要學會從文本中的優秀教師身上學習如何當教師,教師的任務不是隻把課本上的故事告訴學生,讓學生記住教師。
陳大偉:是的,課堂上的教師不應該隻是教育學生,而應該先自我教育,從中得到教益。自己受到教益了,對文本有了興趣,學生也會受到影響。
課程成為學校產品的意義
記 者:陳老師,您剛纔說,基於實踐和操作隻是您提出“學校的產品是課程”的一個目的。對於這個問題,您的其他期望和願望是什麼?
陳大偉:就“學校的產品是課程”這個問題,我想討論的主要有三個問題。
一是認識問題。我想,我們再也不能把學生看成我們的產品了。學生是人,他們有生命、有情感、有主觀能動性,他們的發展是自我選擇和改變的結果,他們不是我們的產品,我們不能對他們進行加工塑造。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個魔鬼,在人的必經之地設了一個關卡,凡過路之人,他必塞進自己準備的一個箱子,從這個箱子裡出來的人都一模一樣。我在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忍不住想,這是不是在說我們的學校和教師:學校是人的必經之地,在教師對學生進行加工塑造的時候,教師成了魔鬼?但願不是。
同時,我們也不能說學校的產品是服務。就我的理解,產品應該有三個基本屬性:一是凝結了人類勞動,是人類勞動的結晶;二是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具有有用性;三是作為一種勞動的成果,總要表現為一定的形態。服務本身並不具備這樣的特性。學校要服務人的成長和發展,但服務是功能,實現這種功能需要一定的中介物,這裡的中介物就是學校提供的課程。學校的產品是課程,明確這樣的認識,我認為有利於提高學校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然課程是學校的產品,學校成員就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課程上,提供優質、有選擇性的課程,形成課程特色,更好地促進和實現學生發展。
二是實踐問題。從產品的角度,我把學校課程看成學校組織成員共同創生的、對學校成員產生影響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課程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方向,就是創造和建設有利於學校組織成員生存和發展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這是教師的本分,也是教師的職責,它是教師參與課程建設和實踐最有效的途徑和方式。課程建設者包括學校領導、教師、教育教學服務工作者和學生,作為具有能動性的人,他們一方面建設課程,另一方面又共享課程,既是“課程建設共同體”的成員,又是“學習成長共同體”的成員。
三是評價問題。我認為,把學生看成了學校產品是一些學校對應試教育趨之若鹜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把學生看成自己的產品,所以招生時要嚴把入口關,對生源挑三揀四,學生入學時要看這樣證書,那樣證書,也就有了重金收購優秀生源的現像。因為把學生看成產品,所以在過程中就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設好的課程上,而是眼睛死死盯住學生,擠壓時間讓學生加班加點,限制自由把學生關在教室,扼殺愛好使學生隻學要考的東西。教育不是在育“人”,而是育“分”;學生也不是學“生”,而是學“考”。也因為把學生看成產品,所以從結果上就有了中考高考結束後的幾家歡樂幾家愁,也就有了之風。隻是在這個時候,他們不會提及這些學生是提著一大堆證書進來的。
學校的產品不是學生而是課程,評價學校就應該立足於評價課程,課程評價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這裡的結果是課程給組織成員(主要看學生)素質發展和變化帶來的“增量”,而過程則是組織成員創設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是如何影響和改變組織成員的。對學校和老師來說,不是你有多少有名氣的學生,而是這些有名氣的學生是否記得你,是否會經常說起你。學校和老師因為什麼被記住和提及?在劉紹棠的故事裡,是田老師對他的發展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學生不是學校的產品,學校就不能貪學生成就之天功為己有,同時,學校又不必承擔學生身上種種不如意之無限責任,家長、社會不能把學生不成纔的板子全部打在教育身上,不能全部打在教師身上。
學校課程應該給學生什麼
記 者:陳老師,在您自己建構的課程哲學中,您的課程目標是什麼?這可是課程中最為關鍵和重要的問題。
陳大偉:我認為,教育哲學就是對教育根本問題進行終極追問過程中形成的認識和見解,課程哲學是在對課程根本問題進行終極追問過程中形成的。關於課程目標,我曾經進行了如下追問和回答: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三維目標,為什麼要三維目標?”我的回答是:“三維目標體現了全面發展,有利於全面發展。”
“那全面發展的目的又是什麼?”——“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生存和生活,更好地完善和實現他們的生命。”
“什麼是學生?應該怎麼看待學生的使命和任務?”——“學生學生,簡單地說就是學會生存,學習生活,也就是既要學習生存的本領和規範,又要學習生活的智慧和意義,以此完善和實現自己的生命。”
“學校教育、課程該讓學生得到什麼?”——“那就應該是生存的本領和規範,生活的意義和智慧,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再對“生存本領”“生存規範”“生活智慧”“生命意義”的內涵和要求進行追問,就可以建立自己對課程目標體繫的理解。
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就我自己來說,就像在茫茫的黑夜中尋找自己的“北極星”。“教育應該教學生學會生存,學習生活”,有了這樣的答案,我為自己找到了課堂教學的根基。同時,我也發現,從“生存和生活”角度引導教師思考課程改革的時候,因為與生存、生活、生命發生了關聯,教師表現出了更加主動和自覺的狀態。

者:陳老師,在教育歷史上,關於生存和生活,相關的觀點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也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我注意到,您在把生存和生活分開來說。不知道您有什麼特別的考慮?
陳大偉:杜威和陶行知都是教育的大哲和先賢,他們的見解博大精深,正是他們的認識啟發我們去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對人生的意義。我這裡想分開來說,也是基於實踐的考慮,基於引導大多數人思考的需要。
什麼是生存?什麼是生活?雨果曾經說:“人有了物質纔能生存,有了理想纔談得上生活。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關於人的本質,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完整的個體的人,人是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體。換一個角度可以這樣表達:作為完整的個體的人,人是生物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體。
我個人認為:生物屬性是基礎,人要喫、喝、拉、撒、睡以及有性的需求,滿足生物屬性要求,教育必須教給人謀生的本領和能力;但僅僅有生物屬性,並隻追求生物體的需要滿足,人不是人,是“畜生”。社會屬性使人合群,並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缺乏基本規範,學生就難以融入社會;滿足社會屬性的要求,教育必須傳遞基本的社會規範,使人社會化;但如果人僅僅滿足於社會規範的獲得而沒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人又隻是奴隸。精神屬性是人的內在品性,體現人的高貴性,人因為有理想、有追求,因為向往自由以超越生物屬性的局限和社會屬性的羈絆而顯得高貴;也正是人的精神屬性和精神追求,使人具有創造性,社會不斷進步,人性不斷完善。我把學習生存看成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滿足,把學習生活看成滿足精神屬性的基礎。
荷爾德林說:“世界充滿勞績,人卻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我理解,“在大地上”是人的生存背景,是人的生物屬性、社會屬性的真實寫照,“詩意地棲居”是體現人的精神屬性的理想追求。具體在課程實踐中,一方面我們必須關照學生的現實生存處境,滿足升學、就業等競爭需要,另一方面又要著力建設學生的精神家園。實際上,使學生學習生存、學習生活、追求生命的完善與實現就是追求靈與肉的和諧,社會化適應和個性化發展的統一。
教學生生存和生活的實踐智慧
記 者:您能不能用具體事例說一說?
陳大偉:有一位家長在孩子讀幼兒園的時候,對孩子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4隻點燃的蠟燭,吹滅了1隻,第二天早上,還剩幾隻蠟燭?”經過啟發,孩子意識到4-1=1。“一隻長方形的桌子,截掉1隻角,還剩幾隻角?”孩子發現4-1=5或者4-1=3。“一棵樹上有4隻小鳥,獵人打死了1隻,樹上還有幾隻小鳥?”經過分析,孩子知道在這裡4-1=0。“魚缸裡,有4條金魚,死了1隻,魚缸裡還剩幾隻金魚?”孩子學會了思考,也自己得出了結論4-1=4。
孩子進小學了。老師在作業中寫出了“4-1=”的題目,孩子興奮地把自己知道的“4-1=1”“4-1=5”“4-1=3”“4-1=0”“4-1=4”都寫出來,老師不明所以,在“4-1=3”後打“√”,其餘的都打了“╳”。孩子哭著回家告訴媽媽。媽媽對學校教育開始失望,並向老師提意見。
當然,對老師來說,在面對如此多樣的“4-1=”答案的時候,最好還是先應該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些答案”,不要簡單判斷和輕易否定。在了解學生、肯定學生對生活現像的觀察和認識後,我認為,老師當然應該讓學生知道“4-1=3”這個約定俗成的東西。這就是為了生存的需要,知道這樣的計算,的東西,售貨員就不會算成“4-1=0”,而購買者則不會堅持“4-1=5”。可以想像,如果這些基本的東西都沒有了,社會一定會亂套。人又怎麼生存?
再說一個關於學習生活的例子。《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課文。我觀察了兩個老師上這一課,兩個老師都是在寫課題時把“畫家”二字寫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寫得小一點。然後提問:“請同學們觀察,老師的板書有什麼特點?”同學回答:“‘畫家’寫得大一些,‘牧童’寫得小了一些。”老師接著說:“是的,這裡的畫家是一個著名的畫家,牧童是一個十分普通的牧童,而且是一個小孩。”邊說邊在“畫家”“牧童”下面分別寫上“著名”“普通”,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是分析戴嵩畫畫的水平如何出神入化,一個如此著名的畫家在不絕於耳的贊美聲中,面對一個牧童的指正如何從善如流……
看到老師這樣教學,我們不禁要討論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學習的是謙虛這種品質,還是名人的謙虛品質?‘小’與‘大’的對比是成就的,還是人格的?這樣處理是不是從小就在培養學生的‘名人崇拜’心理?”學習生活就是要學習人格的平等性、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對名人不迷信,尊重敬佩而不崇拜。
理想課堂的四個目標
記 者:陳老師,您在2007年完成了《建設理想課堂——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改進》,能不能簡要介紹一下您的理想課堂的圖景?
陳大偉:在我的理想中,課堂應該追求四個目標。第一,要讓學生享受幸福快樂的課堂生活。第二,理想的課堂需要指導學生如何生存和生活,教給他們生存的本領和生活的智慧。第三,理想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的。第四,理想的課堂有利於教師提升教學生命質量,享有成長和收獲的快樂。
這裡我主要想說一說第一個目標和第二個目標的關繫。
在教育面向現實和未來的關繫上,我首先定位於現實的快樂。我認為,在我們的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對學生現實幸福的關懷,由此帶來了很多擔心和憂心。比如,我們可以搞一個調查,看一看:滿懷學習熱情來到學校的學生比例是多少?離開學校時,感到學校和學習生活快樂,並且對新學習充滿期盼的學生比例又是多少?我們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保護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在多大程度上壓抑和泯滅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渴望?……我估計,調查的結果將是失望多於欣喜。
我認為,學習生存的第一個條件是熱愛生活,願意生活。而熱愛要因為可愛,珍惜是因為值得珍惜。對學習的愉快感受和體驗是未來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證,當學生在課堂上、在學校裡對現實生活滿意,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以後,他們纔能也更容易對未來充滿期望,也纔願意為未來生活努力,未來的幸福生活纔有基礎。如果為了未來,把生活的熱情、學習的動機和積極性都丟掉了,學生的未來將很難幸福。
理解現實和未來的關繫還可以這樣提問,那就是人生是長跑還是短跑?教育的眼光隻是學生從這裡畢業,還是他今後的一生?當我們意識到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百米賽的時候,當我們確定教育對學生一生具有義務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不能讓學生在開始的時候太辛苦、太艱難,以至於對未來充滿恐懼。因為恐懼,有的人已經通過放棄生命而逃跑,有的則輟學,更多的是在課堂上“心逃”,采用放棄學習、逃避學習的方式。
作為中小學教師,對大的社會環境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但在自己的課堂上,我們可以追求“讓學生蹦蹦跳跳上學,高高興興回家”——
“蹦蹦跳跳上學”是他們對學校充滿期望,生活有激情,有活力;“高高興興回家”是他們在學校裡,在課堂上快樂幸福,有成長,有進步。在“讓學生蹦蹦跳跳上學,高高興興回家”中孕育著未來,孕育著希望。
記 者:那您怎麼看待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必須克服困難呢?
陳大偉:我同意學習需要克服困難,需要培養學生的意志力,而且教育在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戰勝困難的意志力方面現在也比較欠缺,但不要認為克服困難就一定意味著痛苦。現在有很多老師說學生不愛學習,於是對學生實施強制學習。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的理論和做法都值得商榷。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內容豐富,但對我啟發最大的就是,智力生活充滿樂趣,要讓學生享受智力挑戰的智力生活樂趣。他說:“教育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快樂。”我認為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和基礎。
很多孩子喜歡玩遊戲,為了玩遊戲他們克服了很多困難。我們可以想一想,遊戲為什麼吸引學生。遊戲之所以吸引人,就我看來,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參與者可以在約定俗成的規則下“我的事情我做主”,遊戲中參與者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保障,這種主體地位是通過互動影響、及時反饋的方式實現的。其次,遊戲沒有外在的強制的功利追求。第三,吸引人的遊戲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身臨其境的情境性。第四,多媒體所營造的圖像、音效也讓人著迷。除了這些,我認為遊戲吸引人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遊戲的挑戰性。好的遊戲讓你在玩的時候全身心投入,它調動你的智慧、激發你的潛能,使你沉醉在智力活動的快樂中。
在一定難度的情境中自主參與智力活動,並能享受智力活動的樂趣,這就是遊戲之所以吸引人的秘密。這時,困難成了挑戰,成了激發人的創造性的源泉。困難就不是困難,與困難為伍本身就成了樂趣。當然,讓課堂教學達到遊戲一樣的吸引水平,這個要求的確太高,也顯得過於理想。但另一方面,我又認為這種思考和研究對認識學生,對改進課堂教學很有意義和價值。
不做變革的旁觀者
記 者:您的觀點可以給教師很多思考。在我們的交流即將結束之際,我想問您在建構自己的課程哲學時,您的動力和方法是什麼?這可能會給教師更多的啟示。
陳大偉:美國歷史學家卡羅·金茲堡在被問到“是不是作為一個觀眾來與這個世界發生關聯”的時候說:“僅僅作為一個旁觀者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我希望把這句話融入我的骨髓和血液。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對於課程改革,我和中小學教師“同在共行”,教育本身是我目前的生活,我絕不做旁觀者。不做旁觀者,一是對教育不做旁觀者,有多大力量就使多大力量,是一片樹葉就產生一線蔭涼;二是和中小學教師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快樂和痛苦,面對共同的問題,解決共同的困難。
另外一句話是蘇格拉底說的。他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生活。”我希望自己不要僅僅把思想當成名詞,而是多用作動詞。也就是不能僅僅一成不變地接受和消費別人的思想,我要自己參與進去,用自己的腦袋思想。在我們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目標和路線進行持續審視和思想的時候,我們就在建構自己的生活哲學,就在為自己尋根。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2015年繼續宣講和推動著觀課議課,一喜一憂一愧疚。喜的是受眾對觀課議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表達了繼續學習和參與實踐的極大的熱情;憂的是從提出到現在,已經十年過去了,還有那麼多教師(包括名優教師)對觀課議課不了解,自己過去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愧疚的是,因為分身乏術,不得不謝絕很多講觀課議課的邀請。大致有這樣幾個原因,有了再出這本書的想法。
已經寫過幾本,這一本應該要有新的面貌和內容。定位在針對問題、解決實踐中的問題,針對問題最好是一問一答,於是選擇對話體、訪談體。我對訪談體似乎有一種喜好,又似乎相對擅長:說喜好是想追慕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蘇格拉底與其學生的對話;說相對擅長是因為觀課議課本身就是一種對話,觀課議課鍛煉了自己的對話。還要報告的是,我2015年也趕了一下時髦,開始是用微信推出自己曾經刊出的文章,後來用微信公眾號的平臺。沒有想到,對於過去的一些文章,微信朋友圈、QQ群的朋友還不吝表揚,比如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教育發展中心科研培訓室主任李海燕在轉發相關文字時就說:“陳大偉老師2008年的對話錄,至今讀來甚覺歷久彌新。”看一次這樣的表揚,就有一種再讀相關文字的衝動,自己也越讀越滿意。(各位親,這裡是不是太自戀了?)而且知道,這裡面很多文字很多人還沒有讀過,別人說重要的事說三遍,我想,觀課議課的重要文章,沒有讀過的是不是也可以好好讀一遍?對話、觀課議課的重要文章,兩者結合,就成了您現在看到的東西。
內容上大體分一分:“理念探討篇”主要涉及一些觀課議課的認識問題,“為了大多數教師的課程實踐”是對立場和使命的開宗明義;觀課議課是教研變革,需要“變革教師培訓的理念與方式”;觀課議課具有鮮明的教師立場,目的是幫助大家“做幸福的教師”;後面是涉及理念、原則和方法的三篇關於觀課議課的對話。“實踐應答篇”大致從理解觀課議課、準備觀課議課、實施觀課議課的操作過程和其他方面回答一線教師的問題,主要提供思路、方法和策略。“實踐案例篇”提供了五個案例,有對我自己執教的《最後一頭戰像》的觀課議課(我以為一線教師的課堂觀察和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學會教學,在觀課議課中我學會了中小學的教學,觀課議課能幫助中小學教師學會教學,我驕傲),有對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初中語文、初中數學課例的觀察和討論,我以為很值得大家玩味。
除了“實踐應答篇”的部分內容尚未公開發表,其餘的文章大多已在期刊和報紙上發表過(我想,這也可以證明本書內容的水平)。出於對相關朋友、相關期刊和報紙權利的尊重,在組編稿件時,我注明了相關來源,也盡量保持了原貌。當然也有修正和調整,修正的原因一是可能有了新的認識;二是不同對像訪談的文字可能出現某些內容的重復,為了盡可能避免重復,也需要作一些刪節和調整。
在此要特別感謝參與訪談和對話的各位老師!感謝相關期刊、報紙的編輯!感謝提出討論問題的各位老師!同時還要特別感謝您,感謝您對本書的賞識和批評!
親,期待您的對話和問題哦!
寫於2016年春節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