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回歸藝術本身:藝術教育的影響力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30-624
    【優惠價】
    269-390
    【作者】 艾倫·維納塔利亞·R·戈德斯坦斯蒂芬·文森特蘭克林鄭艷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4892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4892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3945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OECD學習科學與教育創新譯叢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8
    字數:30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艾倫·維納,塔利亞·R·戈德斯坦,斯蒂芬·文森特-蘭克林,鄭艷


        
        
    "

    編輯推薦

    我們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呢?本書揭示了具說服力的原因——藝術教育能夠開發孩子的藝術思維習慣 ,諸如善於觀察和探究。藝術思維習慣的開發會讓所有的孩子受益,不論他們是否擁有藝術天賦。本書的研究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為何藝術教育是每個孩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內容簡介

    《回歸藝術本身:藝術教育的影響力》主要從兩大部分對藝術教育進行了討論。第一部分對不同藝術教育形式對認知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藝術教育、音樂教育、視覺藝術教育、戲劇教育、舞蹈教育對認知的影響和視覺藝術對閱讀的影響,第二部分考察了藝術教育對創造力、主動性、社交技能、腦力開發等非認知方面的影響。該書通過對大量研究的客觀而審慎的分析,提出接受一定形式的藝術指導將對某些具體技能的開發產生影響,特定藝術形式的學習會形成對應類型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可能“轉移”到其他領域。例如,音樂學習涉及聽覺訓練,聽覺提高會提升語音感知的技能,因而音樂學習就“轉移”提升了語音感知技能。另外,戲劇學習中涉及人物分析,因此會影響到理解他人觀點的技能。但該書同時指出,藝術教育對於創造性和關鍵思維、行為和社交技能的影響尚無法得出結論。
    展望未來對藝術教育影響力的研究,該書作者希望實施更多的實證性研究,並且建議優先在在方法論和理論性上進行提升。更加具體的建議則包括考察藝術思維習慣、探究具體藝術和特定非藝術技能間的聯繫、比較研究藝術形式的學習和“轉移”領域的學習等等。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鄭艷,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博士,華東師範大學音樂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哈佛大學音樂繫客座研究員,茱莉亞音樂學院音樂理論與分析繫客座講席教授,入選上海市浦江人纔、曙光人纔,2013年被授予哈佛大學Pforzheimer House客座藝術家。出版的專著有《印像主義音樂的先聲》(2012)、《結構主義視域下的序列主義音樂研究》(2015)。在《音樂藝術》、《黃鐘》等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萬字。音樂創作有《再別劍橋》、《玉芙蓉》、《觀獵》等。
    近年來,她專注於音樂分析與教育、哲學的跨學科研究。曾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2014)、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14)。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上海市精品課程、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點項目、上海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等。

    目錄

    執行摘要 16
    第一章 藝術教育的影響力:從倡導到實證 20
    我們的研究背景:創新教育、藝術倡導和藝術教育 21
    評估藝術教育對非藝術類學習成果的影響 32
    報告采用的方法 38
    結論預覽 44
    第二章 綜藝教育對認知的影響 67
    對綜藝教育和文化課進步研究的R分析 68
    REAP中的其它對綜藝和文化課進步展開的研究 83
    REAP之後進行的對綜藝教育和文化課進步的準實證性研究 84
    結論 87
    第三章 音樂教育對認知的影響 103
    音樂教育與文化課 103
    音樂教育與智商 106
    音樂教育、閱讀及語音意識相關的閱讀技能 110
    音樂教育與外語學習 121
    音樂教育與數學 122
    音樂教育與視覺空間能力 131
    音樂教育與專注度 137
    音樂教育與記憶力 139
    關於音樂教育和認知能力的總結 144
    第四章 視覺藝術教育對認知的影響 169
    視覺藝術教育與學習成績 170
    視覺藝術教育和閱讀能力 175
    視覺藝術教育和幾何/空間推理 178
    視覺藝術教育和觀察力 183
    概要和總結 185
    第五章 戲劇教育對認知的影響 192
    戲劇教育和學科成績 192
    戲劇教育和語文能力 194
    第六章 舞蹈教育對認知的影響 214
    舞蹈教育和學科成績 215
    舞蹈教育和閱讀 217
    舞蹈教育與視覺空間能力 218
    舞蹈教育、解決問題及批判性思維 219
    第七章 藝術教育對創造性的影響 226
    綜藝教育與創造性 229
    音樂教育與創造性 233
    視覺藝術教育與創造性 233
    戲劇教育與創造性 234
    舞蹈教育與創造性 236
    對創造性的影響:總結 238
    第八章 藝術教育對主動性的影響 246
    綜藝教育與學習動力 247
    對主動性的影響:結論 256
    第九章 藝術教育對社交能力的影響 260
    綜藝教育與學習中的自我概念 261
    音樂教育對社交能力的影響 261
    視覺藝術教育對社交能力的影響 266
    戲劇教育對社交能力的影響 271
    舞蹈教育對社交能力的影響 284
    藝術教育對社交能力的影響:總結 287
    第十章 藝術教育對大腦的影響 297
    第十一章 藝術教育的意義-概要與總結 305
    創新的技能和教育 305
    對藝術教育影響力的新評論 307
    未來研究的日程安排 312
    政策日程 318
    結語 321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藝術教育的影響力:從倡導到實證

    讀者可通過本章了解全書的背景框架、我們所研究的問題和本書采用的方法論。你可以看到,決策者們不僅開始重新強調創新技能,而且鼓動將藝術教育作為此政策議題的一部分。同樣的,藝術教育的倡導者們也日感藝術教育的“瀕危”,為此他們聲稱藝術教育對非藝術類的技能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本書的目的旨在告訴讀者們,這些說法中哪些是有實在的研究結果作為證據來支撐的。我們將為讀者呈現本報告的研究範圍,討論“轉移”的概念,並簡述本次報告的目的和采用的方法。最後我們將預先介紹下我們的結論。

    包括決策者在內的大多數人都認為,藝術教育能夠激發人類的創造力或者培養人們一些有助於改革創新的能力。在這個“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創新就是驅動經濟發展的引擎,而藝術教育作為超越形式手法和文化疆界的一種教育手段,其培養人們創新所需的能力和態度的效果也越來越被大眾認可。但是,藝術教育在人們非藝術類創造活動上真能起到積極作用嗎?它真能提高我們的數學、科學、閱讀成績嗎?-此類學科在我們所謂的“知識時代”實在是太重要了!它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自信心和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嗎?在創新型社會,它真能積極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社交技巧(這一點被認為對創新型社會來說至關重要)嗎?本書將通過考查最新的關於藝術教育對不同種類技能的影響的實證知識,來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讀者可通過本章了解全書的背景框架、我們所研究的問題和本書采用的方法論。你可以看到,決策者們不僅開始重新強調創新技能,而且鼓動將藝術教育作為此政策議題的一部分。同樣的,藝術教育的倡導者們也日感藝術教育的“瀕危”,為此他們聲稱藝術教育對非藝術類的技能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本書的目的旨在告訴讀者們,這些說法中哪些是有實在的研究結果作為證據來支撐的。我們將為讀者呈現本報告的研究範圍,討論“轉移”的概念,並簡述本次報告的目的和采用的方法。最後我們將預先介紹下我們的結論。
    我們的研究背景:創新教育、藝術倡導和藝術教育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決策者們不得不一遍遍檢查孩子們的課程表,以確保學生們具備適應和驅動創新型社會的能力(經合組織,2010)。如果可以的話,我們究竟該在學校課程大綱裡,設置多少節藝術教育課程?教授這些藝術課程的宗旨應該是什麼?考慮到學校藝術教育的邊緣化處境,藝術教育倡導者始終堅持:藝術教育也能夠促進學生的非藝術類學科技能發展。人們開始重新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也提出了一些與藝術教育預期效果的傳統主張伴隨而來的新問題。
    藝術教育與改革創新的需求
    教育繫統與各種培訓體繫正逐步被看作是提高人們創新技能的有力武器。由於在當今社會,創新和知識就是人類生生不息和安居樂業的要素,因此201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部長級會議上來自35個國家的部長聯合表態:他們將考慮各國國情,讓各國人民能夠通過相關教育和培訓來鍛煉和提升創新能力。幾個月後,在另一個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上,來自38個國家的教育部長也討論了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即如何讓21世紀的學生們用技能“全副武裝”自己,奔向美好生活。他們已經達成一致,即嚴守基礎技能的高標準不放松,並強調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例如:創業精神、創造力和溝通能力)之間需要取得“適當的平衡”。在會議討論中,一些國家部長著重強調了藝術教育的激發性特點,並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達成上述目標的重要手段。
    同樣的,《歐洲議會及歐理會關於終身學習能力的聯合建議》(2006年12月18日,2006/962/歐共體)突出強調了包括文化意識和表達能力在內的八個主要能力,並表示“批判性思維、創造力、主動性、解決問題能力、風險評估、決策力和良好的情緒控制力都在這八大能力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
    一些由政府和企業贊助的國內外調研小組和科研項目推出了他們各自定義的“21世紀纔能”,包括:強大的學術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維以及社交和情感技能。舉個例子,由各國政府(澳大利亞、芬蘭、哥斯達黎加、荷蘭、俄羅斯、新加坡和美國)和信息技術公司(思科、英特爾和微軟)聯合資助的“21世紀纔能評估和教育”計劃就推出了他們認可的21世紀纔能,包括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決策能力以及學習、交流與合作能力。另一個例子,美國政府和一些著眼於21世紀全球經濟競爭優勢的IT公司,聯合組建了“21世紀纔能合伙人”這個聯合體,並公布了他們認可的“纔能框架”(特裡林和法德勒,2009)。他們的“纔能框架”由四個要素組成:包括藝術在內的核心學科能力、學習和創新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決策能力以及合作溝通能力)、運用信息技術和媒體的能力、生活和事業能力(應變能力、自主自覺性、自我導向力、社交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生產力、誠信度、領導力和責任心)。
    盡管上述項目所定義的纔能不盡相同,但它們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超越了不同學科中的內容性和程序化的知識,期望在不同“技能組”間尋求一種平衡。他們不僅重新強調要追求對各類繁多的有益的學習成果的認可,而且重申了對有關高階思維技巧的周期性爭論。加德納(Gardner)關智力”和“未來思維”的研究工作(加德納,1983,1993,2006)強力地支持了前者。我們此次調研便是建立在這些項目及其想法和理論的基礎上,本書中我們把技能和學習成果簡單分為三大類:學術和認知能力,它包含人們在特定學科(尤其是基礎學科)領域中的知識和專業能力;思維和創造能力;社交和行為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讓學生做事更積極主動和持之以恆、有更好的溝通能力、能更好地控制情緒和更加自信。
    盡管人們對於哪一條路最能培養創新能力有不同的見解,但藝術教育,無疑是其中一條,並且多數人都是認可的。以下文本是美國教育部長阿恩·鄧肯(Arne Duncan)2011年的發言,作為一個例子,它可以證明,政治談話是如何支持藝術教育作為一種培養未來創新社會 的合適技能的方法的。
    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凸顯。在全球化的經濟中,創新就是一切。為了成為高效而富有創造力的勞動者,今天的人們,需要的不僅僅隻是知識和技能。且看蘋果手機的發明者和谷歌的開發人員,他們擁有智慧的同時還有著非凡的創造力。通過這二者的結合,他們改變了我們的交流方式、社交方式、甚至做生意的方式。對於工程師、商務經理和成百上千的專業人員來說,他們每天的工作都離不開創新。為了今後的成功,美國兒童需要善於創造、足智多謀和富於想像力。而最好的培養創造力的方式,就是藝術教育(美國總統藝術人文委員會,2011,P.1)。
    的確,相關證據表明藝術畢業生,或許應該說藝術教育,是創新的重要因素。基於一項對大專院校畢業生畢業5年後的就業特點的國際分析,阿維薩蒂(Avvisati)、雅各汀(Jacotin)和文森特-蘭克林(Vincent-Lancrin)(2013年)發現,在產品創新方面,文科類的畢業生也非常可能正在從事高度創新類的工作,一點兒不亞於工程學和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高度創新類工作不僅要求工作人員為創新機構工作,還要能夠為團隊貢獻個人創新力量)。根據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的自我描述,雖然藝術教育項目吸引的人群本身持有的技能就使他們更容易趨向選擇這類職業,但專門的藝術教育磨練並加強了這些技能也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見圖1.1)

    圖1. 1專業領域的大專畢業生從事高創新度工作的百分比

    有關藝術教育的舉措
    盡管藝術教育仍然處於邊緣化地位,但是為了使教育更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基於藝術教育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正一步步取得進展。這些舉措均試圖在教學方面給學生營造一種富有創新氣息的文化氛圍,借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成績、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質,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
    舉個例子,新加坡信息交流與文學藝術部(MICA,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在2008年成立了新加坡藝術學校(the School of the Arts),他們旨在發展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全面發展各種技能(而不是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應試技巧)。這所獨立的高中為13至18歲的學生提供了一個6年的藝術教育計劃。學生在學習常規科目之餘,每周還要至少花10個小時學習他們所選擇的藝術課程。學校已經采取了“關聯課程”(珀金斯, 1993)作為它課程計劃的一個切入點,即通過藝術課教授學術類科目。例如,學生可以通過雕塑課學習物理原理,通過給東西上釉和陶藝學習化學原理,通過音樂學習數學原理。此外,讓執業藝術家與學生一起在學校進行藝術創作,也是為了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更強調實驗、表達和探索。藝術體驗,不僅被作為一種培養專業技術能力的一種手段,也被用來塑造孩子的情感與感悟。
    2013年,新加坡藝術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全部通過了國際文憑考試,幾乎44 %的學生獲得了40或以上(這使他們在參加考試的學生當中排名前5%)的分數。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學術成果,因為學校每年隻通過新加坡“直接招生計劃”(DSA,Direct School Admission)招收約200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其中包括那些根據小學畢業考試成績(據統計)來看不太可能進入大學的學生。不過按時間來看,DSA在小學畢業考試成績知道前就開始進行了,這個小學畢業考通常在新加坡教育體繫中被視為入學和政策的風向標。對於學校的教學進程和教學結果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在陳(Tan)和篷努薩米(Ponnusamy)最初的分析裡,他們把這所學校的成功歸結於“關聯課程”的設置,學校借此營造了教師們在教學中協作解決問題的氛圍。這種做法不僅促進了教師的積極性,同時也給了他們自由和時間來在實踐中不斷打磨自己的課程設置,並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已經作為學習知識的方法被人們重新審視並得到合法化,它再也不是從前那個畏縮在正規教育邊緣的“課餘活動”了。
    在英國,非營利性組織“創造、文化與教育”(CCE,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開發了一個有趣的計劃:創意合伙人計劃。2002年至2011年間,該計劃與來自英國5000多所學校的超過9萬名教師和一百萬名兒童合作了8000餘個項目。該計劃的顯著特點在於,他們在學校設置“創新代理人”崗位,並對代理人進行訓練和部署,以解決他們覺得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於這些代理人主要來自創意和文化產業,雖不全是藝術家,但他們在學校往往扮演來訪者的角色(與教師角色相反)。例如,在2005年,普拉德霍社區高中(Prudhoe Community High School)(位於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啟動了一項以電影音樂為主題的名為“諾森伯蘭頌歌”的項目。在納入城市中的其他學校後,學生們在音樂家的幫助下學會了為電影場景作曲並演繹他們所作的新樂章,最終在創作和公開表演其中一曲時全場氣氛達到了高潮。
    對該企劃的一項獨立研究表明,它對學生的幸福指數,學識成就和記憶力,對教師的職業發展和學校的日常運做均有積極的作用(CCE,2012)。盡管調研將其積極影響歸功於富有創造力的專業人士在課堂上塑造的教育學方法(這在後來也被教師們采用並運用到他們的日常教學實踐中),而並沒有歸功於作為專業學科的藝術學習,我們必須看到該計劃還是非常注重藝術教育和開展藝術項目的。由於其對學生的積極影響,這種做法引起了世界範圍的興趣。2013年,許多項目效仿“創意合伙人”的運作機制,在德國、立陶宛、挪威、巴基斯坦等國紛紛湧現,還有其他一些國家也正在醞釀中。例如,德國聯邦政府和幾個州(巴登-符騰堡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柏林、圖林根和漢堡)就聯合推出了被稱為“文化代理人”的項目,它支持通過加強學校、藝術機構和藝術家之間的關繫來增強人們的社交能力。
    國家政策層面的以發展非藝術技能為目的的藝術教育培育事例,超出了本書討論的範疇。但我們可以僅舉幾例。在智利,受到藝術教育可以提高小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的他們的社交、行為能力的理念的影響,從2012年起,增加了藝術教育課程的時間。針對藝術教育是如何開發這些能力的一項評估也在計劃安排中了。在奧地利,由教育部資助的“對話”欄目,支持學生們在上課時間同藝術家、教師協同完成學校的一些藝術項目。對該項目的評估將重點放在學生對他們學習成果的總結上:我們普遍發現,團隊合作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的增強是較為突出的學習成果(肖伯和艾斯萊斯納, 2007)。在法國,2013年的一項改革將學校一周的時間做了重新分配。同時,法國政府還建議學生利用空餘時間來參加體育、藝術和文化活動,並聲稱這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增加他們的求知欲。斯洛文尼亞每年會舉行一次“文化集市”活動,它雖不是正規的政府項目,但它的目的是鼓勵學校、幼兒園、文化機構(博物館,劇院等)之間建立合作關繫,為孩子打造高質量的藝術教育平臺。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把藝術教育融入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越來越成為一種新趨勢。韓國曾經推行了一個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 and mathematics)項目,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們在藝術教育中獲得的自信並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在美國,一個提倡融合藝術與設計並把它提上國家教育議程的運動也開始受到廣泛支持和關注。2013年,新成立的國會專題研究核心小組(以及眾議院51號決議)認為,在STEM領域中“增加藝術與設計”能夠“刺激創新、促進美國經濟的增長”。已經響應該項號召的學校包括:亞特蘭大的德魯查特學校(the Drew Charter School),紐約的布魯學校(the Blue School)和波士頓城外的安多弗公立學校(Andover Public School)等。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