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馮契文集第六卷: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下)(增訂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8588-12448
    【優惠價】
    5368-7780
    【作者】 馮契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365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365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5800
    品牌:ECNUP
    包裝:精裝

    叢書名:馮契文集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4
    字數:2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馮契


        
        
    "

    編輯推薦

    馮契先生是20世紀中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早年師從金嶽霖、馮友蘭、湯用肜。經過一生的沉思,建構了“智慧說”的哲學體繫,成為新中國極少數具有自己理論體繫的哲學家之一。繼馮友蘭之後,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兩種中國哲學通史著作。代表作有“智慧說三篇”(《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邏輯思維的辯證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學史兩種”(《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

    《馮契文集》新版本的增訂工作主要包括:
    1、搜集、整理了原先沒有編入文集的文學作品、政論短文、理論札記及部分學術論文,編為《馮契文集》第11卷;
    2、訂正了原書字句上的一些錯漏;
    3、對於先秦以後的典籍引文,盡可能參照近些年出版的整理點校本,加注了頁碼、出版社、出版年份;
    4、重新編制了人名、名詞索引。

    內容簡介

    1996至1998年間,馮契先生的著作、論文、講演錄和哲學通信等彙集成十卷本的《馮契文集》,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相繼出版。近20年來,馮契的哲學思想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為了給學術界研究馮契哲學思想提供更好、更完備的文本,2014年開始,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繫發起並承擔了文集增訂版的整理工作,對前十卷精心校勘,訂正錯漏;並搜集、整理了原先沒有收入文集的有關作品,編為第十一卷,除哲學著作外,還包含了先生早年創作的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

    《馮契文集第六卷: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論述宋至清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哲學發展過程。宋代以降,儒學主要以理學的形式重新取得了獨尊的地位。在這總趨勢下,存在著不同學派的爭論。這些不同學派的爭論,是圍繞著這一時期哲學論爭的中心“理氣(道器)”之辯和“心物(知行”之辯而展開的。

    作者簡介

    馮契(1915-1995),原名馮寶麟,20世紀中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早年師從金嶽霖、馮友蘭、湯用肜等。經過一生的沉思,建構了“智慧說”的哲學體繫。代表作有“智慧說三篇”(《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邏輯思維的辯證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學史兩種”(《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

    精彩書摘

    憶佩弦先生(附馮像注)
    讀其文,想見其人,在中學裡的時候,總以為朱先生是個翩翩佳公子,風華清靡,一如“荷塘月色”。後來進了清華,在迎新會上,有同學遠遠指給我看一個身材矮小,連走路的姿勢都活像日本人的教授,說:“那就是朱自清先生!”這使我非常失望。
    我不是中文繫學生,大一國文也沒被編在朱先生那一組。所以平時和朱先生根本沒有接近的機會。但當時他住在清華園的東北角上,門前有個土山,長滿綠草。我晚飯後,愛到那邊散步。有一次,我經過他門前,見他挺在躺椅上,凸起腹,駕起腿,好像還歪著嘴巴剔著牙齒。十足的中年人的神態,在青年人看來,是難堪的。我低頭避開他的視線,卻不想忽然聽得他在叫我了。這很使我奇怪,他怎麼認識我?而當我走近去時,他卻又誇獎了我一句:“聽說你的白話文寫得很不錯!”白話文!他為什麼不說文章、散文,而要說白話文呢?我滿心不快。
    不過此後路上踫見,就免不了要笑笑,點點頭了。“一二九”之後數月派大兵抄檢清華園。很有幾個榜上掛名的同學,躲在朱先生家裡,得免於難。而且聽說非常優待,夜裡請同學睡沙發,早晨又是每人一個荷包蛋*。這使我對他開始有了好感,雖然接近的機會還是不多。
    一直到昆明,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夏天*,清華文科研究所成立,我纔有將近一年的時間,跟朱先生在一起生活。
    那時朱先生的胃病和家庭負擔,都已十分嚴重。他把朱太太和孩子全部送到成都,寄在親戚家,自己孤零零的在昆明過著和尚一般的生活。清華文科研究所在鄉下,離昆明城相當遠。如果步行,得走一個半至兩個小時;如果繞道去搭一段馬車,可減少半小時。朱先生在西南聯大有課,所以必須兩面奔跑,半星期在城裡,半星期在鄉下研究所。如果到時候不見他回鄉下,我們研究所裡的人,就猜到他的胃病又發作了。
    研究所的教授和同學,除了聞一多先生之外,合組一個伙食團。雇了個鄉下人做飯,是個可愛的戆徒。人是忠誠極了,飯燒糊,菜沒煮熟,也不忍責備他。有次異想天開,去田裡捉了許多螞蚱,炸了捧到飯桌上來孝敬大家。弄得每個人搖頭,他還笑嘻嘻的直說,“滋味好吶好!”而忽然謠傳“有吏夜抓丁”,我們這位戆徒就馬上逾牆而走,常常數天甚至半個月不回來。於是一早起來,一群秀纔手忙腳亂的生火,淘米,挑水,趕街子……終至於整個研究所翻身,弄得每個人垂頭喪氣。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喫點這樣的苦,算不了什麼。但是一個有病而又長期過慣家庭生活像朱先生這樣的中年人,怎麼受得了呢?然而,他在我們當中,是最不發怨言的一個。
    到過後方的人,都知道“公米”的味道。那是需要一個如雞肫一般的胃來消化的。朱先生平時跟大家喫公米,隻有當胃病發作的時候,纔喫烤面包。那面包是用又黑又粗的配給面粉,自己在火油箱裡烘成的。論滋味,並不比公米強,不過比較容易消化罷了。他瘦得厲害,“骨瘦如柴”不足以形容他。我從前見過的那種“凸起腹,挺在躺椅上”的神態,不用說,是再也沒有了。為了營養,他每天早晨添個雞蛋。這是早餐桌上常談的話題之一:打碎煮好呢,帶殼煮好?煮三分鐘好,煮五分鐘好呢?……但後來雞蛋漲得厲害,這一點小小的滋補品,似乎也裁去了。
    過著這樣的生活,大家在一個大房子裡,在叢書、類書、經解、注疏……的圍困之中,做著“抱殘守缺”的工作。朱先生私人有幾架書,也擺在研究所裡。他的桌子後面,豎著一個同圖書館的目錄櫃似的舊櫃子,一二十小抽屜裡塞滿卡片。內容如何,不得詳知。隻知道他寫文章時,總要去查一查。有時拿出一兩張來,遠遠瞥見,卡片上是螞蟻一般的小字。我心裡奇怪,要寫滿這麼多卡片,得化多少時間啊?朱先生治學之嚴謹,於此可見一斑。
    那時聞先生正在考證伏羲是葫蘆,女媧是個瓜;朱先生大概已開始寫“詩話”。聞先生寫文章,喜歡在落筆之前,先說出口來;銜著煙鬥,喊:“佩弦,我有個很好的idea……”於是接著總是一場熱烈的討論。朱先生的習慣不同,他默默無聲就脫了稿,捧著稿子交到聞先生面前,謙遜地說:“一多,請你看看,看有問題沒有?”似乎隻有一次例外。一天晚上,他握著筆,忽然抬頭對大家說:“我覺得王靜安的無我之境很難說。”為這問題,討論很長久。我以一個門外漢的資格,也說了一點意見,大意是“無我即忘我”。還記得那次討論,是以朱先生的謙遜的話語作結的,他說:“這樣的討論很有意思,我受益不淺。”
    朱先生的生活很有規則。早晨總是他第一個起床,我愛睡懶覺,他到底幾點鐘起來,始終弄不清楚。隻知道他洗漱之後,總要到大門外的曬谷場上跑兩圈,練幾節健身操。在鄉下人看來,這是很有趣的。所以起初,常有些女人和孩子,遠遠的立定了看他,議論他。晚飯後,照例是一道在田野間散步,或者聚在曬谷場上聊天。聊些什麼,多已忘記。隻記得有次談起清朝的漢學大師,數他們的年紀,一個個活到七八十歲。聞先生就說:“做漢學家可以長壽。”朱先生說:“是因為他們長壽,纔做得到漢學大師。我身體壞,不敢存這妄想。你卻行。”聞先生就笑起來:“能不能做大師,不敢說。活七八十歲,我絕對有把握。”言猶在耳,說有把握的竟遭毒手;自知身體壞的,到底也接著給窮困之手扼死了!
    窮困迫人謀出路。後來昆明的教授們便開始以治印、鬻字、賣文為副業,共同訂了個潤例,十多個教授一道具名,朱先生也參加了。湖南有個朋友給我寫信,說要找名人代他的一個親戚寫篇壽序。我馬上想到朱先生,便去求他,也希望因此對他的經濟小有幫助。壽序寫好了,按照共訂的潤例,我開了價格去,仿佛記得是八石米的市價。卻不想那個朋友的親戚竟覺得價錢太貴,回信說不要了。弄得我哭笑不得,隻恨自己拿不出八石米來買這篇文章。我好沒意思的跑去向朱先生表示歉意,滿心準備挨一頓罵,再沒料到他竟又謙遜地說:“我練習練習,這樣的文章從沒寫過,寫得不好。”
    想起這事,我至今尚覺慚愧,我無意中跟他開了個大玩笑。原來希望以後或有機會,補償這一過失。而現在竟不可能了,永遠不可能了。
    朱先生著作俱在,平日的言論印在青年們的腦子裡,也決不會磨滅,他對於民主與文學的功績,盡人皆知,用不著我多說。草此短文,記瑣事數則,駐筆低眉,倍覺黯然。

    注釋
    佩弦(朱自清)先生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二日病逝於北平,終年五十歲。此文原載《時與文》三卷十八期,1948,據照片校訂。
    *原文:三個荷包蛋。據母親《憶孫蘭》訂正: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大批軍警闖入清華園搜捕“一二九”運動積極分子,母親和八姨(徐驏寶)跟中文繫同學韋毓梅(孫蘭)躲在佩弦先生家,同去的還有王作民、魏蓁一(韋君宜)。“朱先生是大哥的好友,我進清華時,大哥就把我介紹給朱先生……他和師母安排我們睡在沙發上,又從樓上送來毯子。次日清晨喫早點,還給每人煎了一個荷包蛋”。
    孫蘭,原名韋毓梅,江蘇鹽城人,父親為滬上律師。一九三六年入黨,曾跟隨宋慶齡、許廣平做婦女工作,宣傳抗日,孫蘭(孫男)是宋慶齡給改的名字。解放後歷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上海市教育局局長,文革中慘遭迫害,跳樓成仁。
    *原文:一九四二年夏天。但據《馮契文集》卷十所附年表: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變,白色恐怖降臨,地下黨決定疏散,“群社”停止活動。遂避居昆明郊區龍頭村北大文科研究所,“王明為他在數百函《道藏》的包圍中安了張書桌,搭個帆布床”。同年夏,大學畢業,進清華研究院哲學部,搬至司家營清華文科研究所,從湯用肜、金嶽霖二先生讀書。至四三年,敵機轟炸稍減,纔回城寫論文。四四年完成《智慧》(發表在《哲學評論》十卷五期,1947),受聘雲南大學,講授哲學、邏輯學。
    (馮像校注)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