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遇見景德鎮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1148-1664
    【優惠價】
    718-1040
    【作者】 蔡妙芳陳達舜陳鏡順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00861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0086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918583
    品牌:ECNUP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0
    字數:13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蔡妙芳,陳達舜,陳鏡順

        
        
    "

    編輯推薦

    匠心冶陶,以器名天下。一本帶你重新認識“世界瓷都”景德鎮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圖書。圖文並茂,四色印刷,薪傳立體圖書。


    1、《遇見景德鎮》是繼《遇見手拉壺》《遇見莞香》《遇見普洱》之後的又一本“薪傳立體圖書”。書中不僅有關於“世界瓷都”景德鎮的歷史文化背景介紹,還有全球化視野下傳統工藝的繼承與復興。


    2、以美文美圖加小視頻,串起一幅陶瓷和制瓷人的人文地圖;且以二維碼形式,打通與陶瓷品鋻、收藏的串聯。


    3、“中國z美的書”獲獎團隊精心設計,圖文並茂,四色印刷。


    4、薪傳立體圖書,紙上傳承中華優良傳統文化。

    內容簡介

    《遇見景德鎮》是一本從全球視角出發,重新認識“世界瓷都”景德鎮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圖書。作者從大英博物館中國瓷青花、汝窯天青、十二花神杯等中華文明的稀世珍品談起,引領讀者認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走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啟對中華文明的重新思考;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天價中國瓷器的洗禮下認知文化是無盡藏;隨後來到景德鎮,圍繞御窯博物館展開中國各時期陶瓷文化的故事講述,點出世界的景德鎮重新復興,也是中華文化的復興。

    作者簡介

    蔡妙芳,廣東青年作家、詩人。首屆潮人文學獎詩歌獎得主。


    陳達舜,詩人、生活美學踐行者。近年來致力推廣紅酒、茶、茶藝等現代時尚生活美學,尤其是潮州手拉壺和潮州工夫茶的推介。


    陳鏡順,廣州薪傳文化公司董事長、茶語網合伙人、網易嚴選茶葉顧問、國家評茶師,致力於茶文化的推廣。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景德鎮
    引 遇見

    第一章 走進博物館
    一 大英博物館裡的景德鎮陶瓷
    二 中國瓷,世界文物收藏拍賣史
    三 景德鎮陶瓷博物館的靜默時光

    第二章 摶泥成器帝國的密碼
    一 景德鎮的陽光和泥土
    二 御窯的前世與今生
    三 七十二招,摶泥成器
    四 陶瓷修復,是一門絕技

    第三章 一葦渡江從china到China
    一 china陶瓷,China中國
    二 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城市
    三 絲綢之路·中國瓷器

    第四章 薪火傳承大國華章
    一 匠從八方來——擇一業,從一生
    二 器成天下走
    三 薪火相傳浴火重生

    第五章 歲月清供器與用之間
    一 瓷之美
    二 歷代茶器談謶
    三 器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尾聲 也許是另外一種開始
    附錄 制陶燒陶陳列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陶藝街


    陶藝街是每一個到景德鎮的人都會騰出時間去走一走、逛一逛,淘些陶瓷器當手信拿回家的地方。

    張寧的店就開在陶藝街裡。五月份的南方午後,陽光一片灼熱,一下車,一股熱浪襲來。找到他的店裡,一個店員說他在新開的分店裡,還是在這陶藝街,從街口那裡拐過去就能看到。

    景德鎮是一個瓷器的天堂,也是一個個懷揣理想的年輕人自由表達文藝主張、實現自身價值的地方。張寧是一名80後“景漂”,2009年在淘藝街開了自己的小店,經營自己設計燒制的陶瓷產品,一晃就是十多個年頭過去了。

    張寧是山東高密人,陶瓷工藝是他自小的志趣,2003年他如願考到了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專業注重理論與實踐並行,在學長們的影響下,求學期間的他也到校外尋找機會學習制瓷技藝。2006年,張寧買了一個二手的拉坯機,在學校對面的陶藝街租到一處房子,既當宿舍又當工作室。

    當年的陶藝街房租十分便宜,一個月五六十塊錢就能租到一處不錯的房子。租了房子之後,張寧像其他陶大的學生一樣,把房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藝術空間。他整天泡在出租房裡,經常晚上不睡覺,拉坯就能拉整宿,隔天早上再回學校上課。回憶起當年這段熱情而又努力的學習經歷,張寧很是懷念,那是一個不斷學習思考、設計創作自己喜歡的東西的過程,同時,通過和別人交流、踫撞,也能產生出很好的創意。

    以前的陶藝街完全不是現在這個繁華的樣子。張寧租房子的時候這條街還是沙土路,沿路開的一些小店鋪基本就是陶大的師生在嘗試創業,生產推銷自己的作品。隨著陶藝街越來越受追捧,名聲越來越響,這裡成為了景德鎮的旅遊打卡點,也引來了眾多陶瓷商入駐。陶藝街現在的租金與最初相比已是漲了不知道多少倍,瓷器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現在這條新裝修的陶藝街大約400米長,街兩側大概共有四五十家店。這裡多數店面白天都關著門,據說擁有店鋪的老板們,除了陶瓷商外,還有很多是創業成功的當年陶瓷學院的畢業生,他們畢業之後留在景德鎮打拼,有一些就慢慢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白天大家埋頭創作,晚上纔有空來這裡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

    華燈初上,陶藝街開始進入營業高峰。街上的大部分店面都是瓷器店,瓷器又多以精致的陶瓷茶具為主,也有各種風格的陶瓷藝術品等。店與店之間,偶爾間插著一兩家高檔布藝服飾店,聽說是給陶瓷藝術家量身定做服飾的。還有餐廳、夜間酒吧,在夜色裡靜靜地接待逛累了的客人。

    陶藝街上的人行道顯得非常寬闊,當初景德鎮政府改建這條街的目的是想把它打造成商業步行街,因而車行道並不寬闊。街道兩旁站立著整齊的法國梧桐樹,每隔一段距離,樹下就有椅子供行人休憩。這裡的晚上,盡管滿街燈火輝煌,但街上卻顯得寧靜閑適,並不喧囂。

    陶藝街的店名都起得詩意盎然、耐人尋味。多家店以“堂”“軒”“居”字命名,還有“青雕希琢”“造悟堂”“悠雲漸”“快雪時晴”“千一閣”“沐心居”“藍印字”……每一間小店或工作室的名字,也許代表著店主人的創作或是經營理念,也可能代表著店家的一種人生心態。

    行走在陶藝街上,各家小店以個性化的裝修風格吸引著遊人:或古樸典雅,或日繫侘寂,或追求小野趣;小竹林、造型奇異的樹、假山小盆景、陶器養浮萍……方寸之間盡力經營閑情逸致,讓人路過便生出進去瞧一瞧的衝動。

    各家店經營的瓷器,青花、粉彩、顏色釉,風格迥異。性情爽朗的老胡說他的朋友就在這條陶藝街上開店,做高檔茶具批發,生意做得很大。他帶我們去看,又讓每人自選一個柴窯燒制的青花仿古杯,作為送我們的禮物。

    在陶藝街做主意的店主,有陶瓷大學或陶瓷工藝美術學院的教師,也有許多來自民間作坊的手藝人,還有一些是剛從陶瓷大學畢業不久的學生。不管是學院風,還是民間藝術風格,都能在這條街上找到對應的陶瓷器物。每天有很多人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與其說這裡是陶瓷商戶們相互競爭的擂臺,倒不如說是陶瓷人比拼纔華的舞臺。而這條街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街角邊巷子裡擺賣瓷器的地攤夜市。

    從陶藝街拐進巷子裡,就能看到熱鬧的地攤,這裡是淘貨的好地方。地攤上的瓷器當然不如店裡精美,但勝在價格很美麗。除了一些出售老瓷片的中年大叔,剩下的大多是稚氣未脫的學生和剛剛走上創業之路的年輕人。一邊是打造精美櫥窗的瓷器店,一邊是“打遊擊”一般的陶瓷小地攤,看似檔次差別很大卻都在一條街上並存著。年輕的學生在這裡邊做小生意邊相互交流討論,互相成就。地攤是藏在陶藝街背後的風景。

    這條景德鎮政府重點打造的街道,由於這幾年景德鎮的房價一直在上升,店租也跟著上漲。有一些店因為不堪重負,慢慢退出,所以這條街店面主人的更換還是很頻繁的。

    一些品牌做得更有名的店,慢慢會把店面或是工作室轉移到陶溪川或者是三寶村,那裡是景德鎮最熱門的地段。也有一些不適應市場的店,從陶藝街撤走,去到租金相對低廉的地段。能在陶藝街開店,是屬於那種在陶瓷行干得還不錯的人。

    陶藝街,一條顯得高雅但食人間煙火的陶瓷藝術商業街。

    陶藝街的對面就是景德鎮陶瓷大學的老校區,這所學校的前身是1910年創辦的中國陶業學堂,當地人都稱其陶院,這是我國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高校,源源不斷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陶瓷藝術人纔,也使得景德鎮陶瓷業有了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而以前給這學校的學生提供實習場所,或者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檢驗教學成果的,就是陶藝街。

    張寧當年在陶藝街租的房子旁邊有一家工廠,廠裡的老板跟張寧熟悉之後,知道他是陶大的學生,就拿一堆產品過去請他幫忙看看,張寧就把自己喜歡的,和那些覺得可能有人喜歡的挑選出來。慢慢地,老板發現張寧挑的東西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作為回報,工廠會讓張寧隨便到廠裡的窯做實驗,廠裡的成品釉也給張寧隨便用。對當時作為學生的張寧來說,這樣的機會簡直是太好不過了。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張寧不僅學以致用,而且也培養了看產品的眼光和市場意識。

    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和畢業之後幾年的實踐,2009年張寧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瓷器店。對張寧來說,開店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他覺得藝術就是一種語言,尤其陶瓷藝術,開店賣出自己設計創作的產品,就是在尋找懂自己語言的人。

    說到高興處,張寧從博古架下面的櫃子裡掏出當年在陶藝街出租屋裡做的一些“試驗品”,每一個小作品都拙樸而獨特、前衛,可以想見年輕時的他對藝術的純粹之情和熱愛之心。

    但張寧在玩過很多花樣後,意識到瓷器應該回歸到生活實用上來,片面地追求藝術感太過虛幻了。市場觀念不錯的張寧看到當時茶具市場很火熱,但大多數人都在設計制作茶壺、茶杯,於是他決定當配角,做茶葉罐子。他選擇以瓷為質,而古樸的器型,是他對茶葉罐這個產品的市場判斷。

    在現在陶藝街的這家店裡,張寧用兩壁高達天花板的櫥架來陳列他自己設計的茶葉罐,地板中間也放了兩排——走進店裡的時候感覺這裡很像書店,色調沉穩,每一個茶葉罐子都像一本大書,排列有序。他的茶葉罐子從顏色到造型線條都帶著書卷氣,是帶著美感的實用器具。

    當我們離開陶藝街時,不知哪一家店的音響正沉沉地放著一首歌:“衷心訴了春過半,平生光影短,兒女情長愁麼愁,不如茶相伴……”



    紅店街裡做出來的黃金搭檔


    走進紅店街,復刻歷史經典。紅店街,傳統仿古瓷工藝師的扎堆地。在明清甚至20世紀50年代初期,制瓷師傅都是如工廠流水線的工人,無論社會地位還是經濟收入都屬底層勞苦大眾之列。他們比不上宮廷畫師的身份地位,僅僅依靠一門手藝謀生。隨著時代的變革,藝術走向生活化,讓仿古瓷這門需要下苦功、歷經多年磨煉的行當,迎來了新機。文化的復興與經濟發展使得紅店街、樊家井也走出了“國大師”,他們依靠一門手藝足以養活一家人;知識的開放讓工匠手藝得以進化為藝術,歷史的變遷讓諸多手藝成為了非遺。袁世斌和李國俊兩位老搭檔,制瓷30餘年,擇一業、從一生,從小看著父輩拉坯、繪畫,如今子女在大學裡也研讀藝術,他們這些在景德鎮看起來不起眼的世代工匠,悄然之中也在成全這千年瓷都的傳承。

    袁世斌、李國俊都是景德鎮土生土長的制瓷藝人,在他們看來,一位制瓷藝人能說(能言善辯)又能做(技藝超群),那麼這個人就是天纔。他們評價自己是不善言辭,隻是會做,隻是一個踏踏實實前行的陶瓷藝人罷了。

    從小生活在瓷都,父輩都是制瓷藝人,所以兩人對陶瓷的興趣就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認定自己今後的道路一定是與瓷相伴。

    袁世斌說,他1994年大學一畢業就開始從事陶瓷制作,最開始從日用生活瓷器做起,那時制作的大多都是技術比較簡單的大型器物,比如裝醬油的缸。後來在一些港澳客人的建議下纔開始制作仿古瓷,從此放棄大型生活瓷器的制作,開啟了他仿古瓷的探索之路。

    “紅店街”就在景德鎮單棚門一號,毗鄰蓮社北路。走過青磚灰瓦建築風格的陶瓷一條街,踏著青磚鋪就的臺階,穿過曲徑通幽的弄堂,就能尋到袁世斌和李國俊的陶瓷作坊。

    袁世斌和李國俊不僅是大學同窗同學,也曾一起任職於景德鎮十大國營瓷廠。兩人因技藝精湛,後都成為了明清官窯仿古瓷的技術骨干,有超過30年的仿古瓷制作經驗,尤其擅長制作明成化鬥彩和清朝粉彩瓷。袁世斌擅長釉上彩,熟知明清皇室御用瓷的繪制,畫工技法精湛。李國俊專攻釉下彩,對歷代明清瓷器樣式與器型了如指掌。

    明清瓷器復刻,需要同時結合釉上彩和釉下彩的技法,李國俊和袁世斌強強結合恰到好處,他們倆可謂“復刻界的黃金搭檔”。

    為了復刻出一件精美的古瓷器,老袁、老李每次都需要對實物和歷史拍賣資料進行深入研究,訪御窯、陶瓷博物館及親赴大小拍賣會現場觀摩,隨後纔展開復刻工作。

    古人對工藝的精益求精與對美的追求,很大程度上超越今人。而歷史上的經典之作雖然大多源自皇家御制,工藝卻在民間傳承,文化價值的根都在民間。

    拍賣場上那些動輒千萬級別的古董瓷器,普通人隻能隔屏觀望,不能親手觸踫,委實令人感到遺憾。而復刻繫列,卻能讓這些長久保存於博物館的歷史文物走入尋常百姓家,讓這些以古法工藝復刻的、具有歷史文化藝術氣息的經典復刻藝術品,得以進入更多人的視線,被近距離欣賞、品鋻。

    老袁感嘆:“復刻的價值在於傳承傳統技藝,還原皇家經典,致敬歷史、傳承文化,讓博物館與拍賣會的驚世巨作成為茶臺上的美器。我們對於景德鎮瓷器傳統技藝的傳承或許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創新,可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總得有人做一個守藝人,守住這片藝術土壤的靈魂。這也是我和老李兩人,作為茗家私享瓷器品牌主理人的理想與堅持。”

    復刻瓷對畫工精細度要求高,工藝步驟煩瑣,一件成瓷要40天纔能制作完成,而且一旦畫錯就要從頭再來。不少陶瓷藏家和愛好者慕名上門求購,都要等到大半年後纔能拿到,可謂一瓷難求。

    袁世斌認為標杆作品不過是一時的,哪怕某一件作品現在看來非常好,等過上幾年也會覺得沒那麼厲害。人的技藝總是在不斷的追尋中慢慢成長,而作品是不會變的,一旦完成,它的時間就已經定格,等待著新的作品來將其超越。

    李國俊說在藝術的追求上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他也是在不斷的失敗中慢慢摸索成功的方法。他說有時候為了做一件滿意的東西,需要燒一二十次,一遍一遍地和實物進行對比,就是為了達到要求的色素。

    他們認為自己的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嚴謹,經得起推敲;干淨,看上去清爽。他們復刻的作品都有故事,瓷必有意,意必吉祥,能夠經得起推敲,有傳承,有故事。

    以古人的智慧為創作源泉,以傳承、發揚為己任,做能被世人認可的瓷器,這就是老袁和老李。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我思故我在。本質上,我們每一個活在當下的人,都是歷史人文的傳承者。從時間的維度去看待文化的薪火相傳,每一個個體都在不知不覺中,共同構建著人類生命共同體。
    遇見景德鎮,再一次讓我們通過歷史的傳承,感受到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蘊,並從中獲得那份一往無前、走向未來的信心。
    將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培養一種可以通向未來的藝術的能力。我們在遇見景德鎮的同時,何嘗不是在遇見自己。
    景德鎮僅僅是這人世間弱水三千中的一瓢,我們通過“遇見”這樣一種閱讀歷史、書寫藝術、創想未來的方式,去挖掘那些流傳千年的文化故事,認識一個城市背後折射的歷史演變,接觸那些傳承數百年、數千年的制瓷技藝,感受那些擇一業、從一生的匠人,借由人、事、物窺見不同的生命版本與活法,從而讓自己的生命得以豐富。
    局部即整體,用有限的認知去窺見無盡的歷史,奇妙無窮。御窯廠裡遺留下來的有著800年歷史的官窯瓷器碎片,猶如一個個充滿故事的生命體,講述著那個傾舉國之力創作藝術臻品的時代傳奇。遍布在景德鎮地下的民窯瓷器碎片,“生”於達片土地,又反哺達片土地,潤養著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景德鎮人砥礪前行。
    透過中國陶瓷博物館,我們回到了景德鎮的緣時期,高嶺土使用價值的發現,推動了景德鎮制瓷產配方”制胎法的產生,使景德鎮瓷器由低火度的軟度瓷轉變為高火度的硬度瓷,完成了中國瓷業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奠定了景德鎮成為“世界瓷都”的基礎。
    歷經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如今的景德鎮高嶺村與東埠,依舊保持著完整的古街巷、古店鋪和古碼頭,時間仿佛被定格在了歷史的某一個瞬間,曾經的輝煌歲月消逝在參天大樹與磨光的石板橋背後,這個曾影響了世界商貿的“海上絲綢之路”源頭,到如今,隻可追憶。
    行走在達片土地上,河邊婦人搓洗衣服的歡笑,纔是今天這個鄉村的真實寫照。外來人總是比本地人更加懷念過去的時光,那些我們通過歷史遺留的碎片拼湊起來的輝煌。但到了最後,平和、美好的生活,纔是我們終極的向往。
    朝的浮梁瓷局開始,因南宋的能工巧匠南逃珠山,景德鎮奠定了彙聚人纔的基礎。豐富的高嶺土資源,讓手藝人得以發揮自己巧奪天工的青花用的蘇麻朝貿易的全球化,打開了景德鎮那扇通向世界的大門。明朝御窯廠的設立,官窯精細分工協作的制度,使得景德鎮成為當時全世界最為興盛的第一座工業化城市。說到此處,我腦中幻想浮現,不知洪武璋是否是一個未來穿越到過去的人?他為什麼能在那個沒有化學、物理、機器的時代,可以將一件瓷器的制作拆分成72道工序,通過72個血肉之軀的人工智能協作完成?
    在河運商貿時代,昌江河仿如一條大動脈,將景德鎮生產的瓷器輸送至全國各地;黃山豐富的松木資源,讓景德鎮的窯火燃燒千百年。歷代帝王對瓷器的熱愛,使景德鎮的瓷器得以百花齊放、延續千年。這個“世界瓷都”在歷史人文的沉澱中,不斷地進化。而景德鎮制瓷業之前因種種原因造成的短暫的停頓,或許隻是打了個盹兒,為了在大國崛起與東方文明復蘇的今天,重新翻開藝術的新篇章。
    從御窯廠到民窯,從官窯貢品到茶器用品、生活用具,景德鎮的窯火傳承不息,一代又一代的工匠、手藝人、管理者、文人、商人和消費者,猶如一塊塊窯磚,在土與火之歌中,基於歷史又融人歷史。
    瓷器,是時代的語言。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貴族氣質與煙火氣息在景德鎮達座城市裡完美融合。
    御窯廠,是全世界瓷器藝術的殿堂。而景德鎮,就像是一座封存著中國人極致生活趣味與品位的寶庫。今天,御窯廠裡一件考古修復的青花鏤雕繡墩,都是如此精美絕倫;中國古代,皇家連一張凳子都堪稱時代的藝術品,達讓我不禁汗顏,自己過去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多麼的匱乏。
    凌晨4點的景德鎮,“鬼市”在昏暗的燈光和閃亮的手電筒照射下開始人頭攢動。這裡聚集了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收藏家、骨灰級陶瓷愛好者、揣著發財夢的倒爺,以及各級古玩愛好者。如今的“鬼市”,延續著遺風,雖然繁榮不再,但每周一凌晨三四點的開市,依舊可以感受景德鎮的民間煙火藝術氣息。“鬼市”雖小,卻是一代又一代景德鎮手藝人借古學習與修煉的道場。
    在陶藝街、陶溪川、三寶村,在景德鎮的每一間作坊裡,在這片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藝術沃土上,傳統是骨骼,創新如血脈,讓這座城市處處煥發生機。一代又一代的景德鎮人,與世界各地追尋藝術而來、扎根在此的“景漂”,持續地刷新著不一樣的景德鎮。
    透過瓷器,從生活的角度窺見文化進步與社會演變,景德鎮本身就是一本跨越了時間、空間、文明與信仰的書籍。我們窮其一生的智慧也無法寫出完整的景德鎮。這樣一種失落的情緒,在寫達篇序的時候被多維度的世界觀所取代,我們並非生於窯火中的匠人,抑或一生追尋創作的藝術家,我們都是在固定的文化裡、規矩中形成了不完美的自我風格。對於所見所恩的認定,僅僅隻是一種認定。任何一種認定,必然會排斥其他的可能。而衝突與矛盾,又是所有文化形成的必然基礎。
    在采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自己作為一個歷史記錄者的不完美,也看到擇一業、終一生的人們美好的匠心。我們尊重且欣賞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存在與每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
    閱讀歷史人文的深度越厚實,越發感到我們這群人僅僅是景德鎮煙火裡的塵埃。曾經存在過,卻又未曾擁有過。歷史告訴我,我隻是一粒塵埃,欲望卻說我就是全部,於此之間,生活既夢幻又真實。
    人對世界的認知,無外乎兩種方式:一種是知識的認知,一種是感受的認知。原諒了自己對景德鎮的膚淺認知,也堅信再微小的事都具備歷史意義。
    願《遇見景德鎮》,可以為您帶來一點別樣的趣味。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