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夏書繫·我在小學教語文:母語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552-800
    【優惠價】
    345-500
    【作者】 李竹平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00201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002010
    版次:1

    商品編碼:12874870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大夏書繫·語文之道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208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李竹平


        
        
    "

    編輯推薦

    特級教師李竹平創意開發和實踐母語課程的成果結晶。
    完整呈現課程開發的過程與有效做法,提升一線語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既有課程開發的方法指導,又有成熟課程樣本的示範,方便學習吸收與借鋻實施。
    助力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導向個性化教學,涵養靈魂有光的學生。

    推薦篇目:
    序 我的母語教育探索之路
    P12 母語教育呼喚母語課程
    P25 母語課程開發的四個路徑
    P70 母語課程實踐中的教師價值體現

    內容簡介

    《我在小學教語文:母語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展示了特級教師李竹平為豐富兒童的母語學習生活、拓寬兒童的視野、提升兒童的語文綜合素養,創造性地開發和實踐母語課程的成果與做法。全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輯說明了母語課程開發的緣起,第二輯闡述了母語課程構建的邏輯和路徑,第三輯展示了母語課程構建和實施的藝術,第四輯呈現了母語課程開發的成熟樣本,第五輯分享了母語課程的課堂演繹藝術。本書對於一線小學語文老師提高教學水平、開發特色課程、成為素養導向的卓越教師,具有很強的指導與借鋻意義。

    作者簡介

    李竹平,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名師專業發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現為北京亦莊實驗小學教師,多家刊物封面人物、簽約作者和專欄作者。在近30種報刊發表教育教學類文章300多篇。出版有《作文故事會——飛刀老師的16堂高分作文課》《春天是用來“揮霍”的》等作品。應邀赴各地進行課程培訓、講座、上課百餘場。

    目錄

    序 我的母語教育探索之路/ 001

    第一輯 母語課程開發的緣起
    追問兩個現實問題/ 003
    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 009
    母語教育呼喚母語課程/ 012

    第二輯 母語課程構建的邏輯和路徑
    母語課程構建的三個邏輯/ 017
    母語課程構建的四個特征/ 021
    母語課程開發的四個路徑/ 025
    母語課程與文體意識、文學教育/ 031
    多維拓展式母語課程構建思路/ 039

    第三輯 母語課程的構建與實施藝術
    統編版重構舉例/ 049
    用文本解讀助力課程重構/ 058
    文本解讀的四個關鍵詞:欣賞?批判?聯繫?建構/ 063
    母語課程實踐中的教師價值體現/ 070
    母語教育要發展“兒童的心靈”—— 以《鄉下人家》的另一種教學思路為例/ 074
    “湖光秋月兩相和”—— 母語教育與電影課程的整合/ 080
    一篇經典,一段課程生活—— 經由《鼕陽?童年?駱駝隊》展開的母語課程生活/ 086
    課程邏輯下的《射雕英雄傳》共讀/ 093

    第四輯 母語課程樣本
    主題課程“一鳥一春天”(三年級)/ 105
    主題讀本《十歲的天空》(四年級)/ 111
    主題讀本《一朵花的微笑》(四年級)/ 122
    主題讀本《歷史的足跡》(五年級)/ 132
    多維拓展式母語課程“一花一世界”(六年級)/ 138

    第五輯 母語課程的課堂演繹藝術
    真誠之心,感性之筆—— “一花一世界”主題課程之聊聊林清玄的成長故事/ 153
    每個故事都是屬於自己的—— “風箏的故事”主題課程教學實錄與反思/ 163
    回歸生活,體驗語言文字之美—— 《桂林山水》教學實錄與評析/ 177
    我用文字帶你賞風景—— “跟著美景去旅行”主題課程之習作指導教學實錄與評析/ 185
    讓時間留在心中—— 《毛毛》共讀交流課實錄與評析/ 193
    你一定會喜歡這樣講故事—— 《你一定會喜歡上播種》聽讀教學實錄/ 203
    被保鮮在一首詩裡的韭菜—— 《唐朝的韭菜》教學實錄與思考/ 213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母語教育呼喚母語課程

    首先,我們可以認為,我們所談論的和所實踐的語文教育、語文課程就是母語教育、母語課程。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科課程的稱謂,母語課程是對這一門學科課程的認識。

    教育最本質的追求是“創造”,是探索更好的未來,而不是因循守舊,也不是全盤否定推倒重來。所以,對語文教育有了母語教育的定位,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這一認識基礎上的母語課程的探索。這種探索必然不是在現有的語文課程之外另起爐灶,而是將這一認識和理念貫徹落實到語文教育當中,在課程的建構上,有基於這一認識和理念的創造、創新,有面向未來的負責任的行動,同時也有對已有經驗、成果的繼承。

    我們作為母親的孩子,在母親的子宮裡吸收母體的營養發育生長,出生後吮著母乳在母親的哺育、呵護下成長,母親以及與母親緊密相關的一切事和物曾經構成了我們成長的特有境遇和背景,給我們的一生打下了底色。我們長大了,無論走到哪裡,離開母親有多遠,都覺得母親的目光一直注視著我們,母親的愛一直溫暖著我們,母親化身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無時無刻不在鼓舞著我們,支撐著我們。母親,是我們生命成長的源泉,也是我們生命前行的背景,這源泉和背景從生命傳承甚至精神成長的角度定義了我們到底是誰。那麼,母語教育是否也應該喚醒如母親之於孩子一樣的特有境遇和背景呢?回答是肯定的。

    強調母語教育,也就是要強調語文學習的文化傳承和精神涵養的價值,這在理念層面似乎早就有了定論,沒有什麼繼續討論的必要。但是,我們看看目前語文課程建設和實施的現狀,就會發現,從操作層面來看,理念並沒有轉化為相應的行動。當我們把孩子們的語文學習僅僅看成是諸多語種的學習之一,而非與我們的精神生命有“血緣”聯繫的“母語”的學習時,我們就已經背離了母語教育追求,語文學習也就隻能重復著無聊的“夢囈”,讓孩子們迷失在與精神生命成長無關的讀寫訓練當中。

    強調母語教育,強調的不僅僅是一種生命關懷和精神傳承的理念,還有與學生成長需求一致的課程生活方式。在操作層面上,就是讓母語背後所包蘊的廣闊的文化背景成為母語學習時的境遇之一,讓母語學習以自然的狀態與學生的“全生活”建立起聯繫,引領學生進入有聯繫的而非孤立狀態的語文學習生活中。唯有如此,母語教育纔能像母親哺育孩子一樣為學生的言語思維的發展、精神生命的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
    營養。

    母語教育一定要為兒童的“全生活”著想,就如同一個母親養育孩子,一定會為孩子的“全生活”著想一樣。關於這一點,葉聖陶先生在近百年前就已經明確地指出來了。

    1922年1月20日的《教育雜志》上發表了葉聖陶先生的《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一文,這篇文章集中體現了葉老的閱讀教學思想,也集中體現了他對母語教育的深刻認識和科學主張。他在文章中指出:“教育所以可貴,乃在能為兒童特設境遇使他們發生需求,努力學習。所以國文教授也須為學童設備一種境遇,引起他們的需求。我常有一種空想,以為學科的分開獨立,不適宜於小學教育。因為分開獨立,易於忘卻何所需此科;全部所習,復難得有統貫的精神;徒使學童入於偏而不全、碎屑而遺大體之途。理想的辦法,最好不分學科,無所謂授課與下課的時間,唯令學童的全生活浸潤在發生需求、努力學習的境遇裡。……一切學科所以有學習的必要,就因為吾人處於必要那些學科的境遇裡。擔任國文教授的教師啊,你們為兒童全生活著想,固當特設一種相當的境遇,即為國文教授的奏功著想,也當特設一種相當的境遇。兒童既處於特設的境遇裡,一切需要,都從內心發出。教師於這個當兒,從旁引導,或竟授與。這個在兒童何等地滿足,安慰,當然傾心領受,願意學習。單言國文教授,教師決不欲勉強教學童以國文,須待他們有記錄、發表、誦讀、參考的需要時,然後教他們以國文。果真如此,成功的把握已有十之六七。”

    葉聖陶先生的這段話以及他在這篇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和希冀,正好為我們指明了母語課程建構的方向。母語課程的建構,一是要“為兒童全生活著想”,教師要有兒童立場,課程要服務於兒童成長的需要;二是要立足於相互聯繫的“全生活”,為兒童“特設一種相當的境遇” —— 這與現今提倡的學科融合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三是“全部所習”,要有“統貫的精神”,避免“偏而不全”,也就是要為學生擁有在未來社會獲得人生幸福並為社會做出應有貢獻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服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也好,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人”也好,都包含在母語課程建構的願景裡。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我的母語教育探索之路

    在全國共用統編版語文教材的背景下,一個新的課題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我們該如何“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雖然統編版教材是課程改革進一步探索和深化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價值引領性,但有兩個問題需要語文教師認真思考並在實踐中給出答案。第一個問題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教材僅僅是語文課程的一部分,如果教師隻是按“教材”的思路教語文,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語文課程的開放性和創新性,確保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全面提升語文素養?第二個問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創造性地使用統編版語文教材,促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讓受教育的所有人都用一個大腦思考,而是要讓每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與眾不同的自己,這樣每個人纔能活出自己的意義,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纔會有活力,纔會有無限的前途。因此,教師在使用統編版教材時,應在科學理念的指導下,大膽地創造性使用教材,開發出對學生母語學習有益的教室課程來。統編不是要“統”成一潭死水,而是要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價值,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和實際出發,讓語文課堂流淌出“活水”“清水”“浩浩蕩蕩的水”。

    在思考上述問題的過程中,我回想起自己這些年來在語文教學上的探索和實踐,覺得自己所經歷的三個成長階段,正好可以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答案。

    (1)基於一本語文書的教學探索。現在回想起來,參加工作的前十年,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名語文教師,更沒有意識到我是一名應該對學生的生命成長負責的教育者,我隻是每天按照教學參考書上的建議在課堂上做一下搬運工的事情而已。

    覺醒來自偶然。那是一次終生難忘的經歷:在一個大禮堂裡,被於永正、賈志敏、支玉恆的課震撼,如醍醐灌頂,如發現新世界 —— 語文教學原來不是自己以前看到的和自己一直實踐的樣子!語文書不是一本普通的書!一本薄薄的語文書裡到底有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多個角度去尋求,然後將它們綜合起來,纔能窺見其本真的面貌。第一,一本薄薄的語文書承載了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一個學期語文教育的目標主要蘊含於一本語文書之中,蘊含於書中的一、一篇篇課文、一道道思考題裡。教師隻有通過對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研讀,釐清了每個學段、每個學年、每個學期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纔能懂得從語文書中去發現相應的目標和內容是怎樣體、課文和習題當中的。若非如此,就不可能明白“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以及為什麼要用“這個”例子而不用“那個”例子,為什麼“這個”例子用在此處而沒有用在彼處。第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我們要用心去發現一本薄薄的語文書,何以與他們的成長建立起緊密的聯繫,成為他們的需要,而非被強加的任務。教師主題、課文內容、任務目標等與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言語思維發展需要等結合起來研究,找到它們的連接點,讓語文書真正鮮活起來。第三,作為教師,如何解讀語文書,如何解讀一個個文本,如何設計學習內容和活動,纔算是心中有標準,目中有學生,課中有“語文”,要做到了然於胸。下足了文本解讀的功夫,纔能明晰一篇篇課文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怎麼用,否則就會盲目地使用教材,徒然浪費學生和教師的時間與生命。

    照搬名師大家的教學設計或課堂是沒有用的,摹形容易得神難,這是我很快就悟出的道理。所以,我開始了文本解讀的自我錘煉。首先,我從單篇的課文入手,進行文本解讀的練習,用自己的眼光發現文本的特點,再從語言文字運用學習的角度聯繫課標提煉文本的本體性學習價值,然後思考它們與學生言語發展、心靈發展的需要有怎樣的關繫,最後做出取舍,設計課堂學習活動。這樣一來,一篇篇課文的教和學再也不像以往一樣千篇一律了,每一篇課文的學習和分享都是獨一無二的,每節語文課都是新鮮的、值得師生共同期待的。有了單篇解讀作為基礎,我又嘗試整體解讀、同題材不同文本的對比解讀等。這樣,我對文本的理解更豐富更深刻了,課堂學習活動也更加豐富多彩了。在文本解讀上有了幾年的實踐探索,我的文本解讀能力明顯得到了提升,課堂也越來越吸引學生。《例談下的文本解讀策略》《大地的話,媽媽的話》《文本解讀如何給力課堂》等多篇文本解讀的文章在專業刊物上發表,便成為水到渠成的事。

    (2)語文不僅僅是一本語文書。我讀小學和初中的時候,老師是不允許讀課外書的 —— 那時候的農村,也沒什麼課外書可讀。等到自己當了多年語文老師之後纔發現,不讀課外書,哪怕將一本本語文書都爛熟於心,學生除了會考試,對於自己所身處的世界,基本上還是“睜眼瞎”。沒有課外閱讀生活之語文,一定是視野狹隘、思維僵化、了無生趣的語文。甚至,因為閱讀囿於一本語文書,孩子們極有可能成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之人”。當學校有了互聯網,了解了更多外面的世界,也訂閱了更多刊物之後,我突然意識到,囿於一本語文書的語文學習是可怕的。我開始了突破語文書的語文教學探索。

    十幾年前的農村學校教師,走出去學習的機會還是十分有限的,如果隻是寄希望於去模仿已經走在前面的名師大家,新的探索和實踐步伐不一定有邁開的機會 —— 當然,如果不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進行積極反思、實踐和繼續學習,缺乏成長的訴求,即使是學習越來越便捷的今天,很多教師也還是心甘情願地做一隻隻自以為是的“井底之蛙” —— 也隻能成為“井底之蛙”。意識到語文不僅僅是一本語文書,首先是從2001年版的課程標準獲得的啟蒙,但將這一理解貫徹於行動之中,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起初,不過是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諸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一類的讀物,高年級也就局限於“四大名著”的推薦而已,因為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也沒有親自讀過更多能推薦給學生閱讀的書籍。

    我先自己補課。我一邊學習有關課外閱讀指導的文章,努力獲得免費參加相關研討活動的機會,一邊大量閱讀各類兒童書籍,用心選擇認為合適的整本書。終於,我啟動了班級共讀活動,精心選擇共讀書籍,認真設計共讀方案,細致組織班級共讀。這一嘗試很快收到了回報,以前不知課外閱讀為何物的孩子們發現了閱讀的巨大樂趣,不再滿足於共讀的節奏,紛紛走進了小鎮的書店……從整本書閱讀開始,我的語文課程悄然發生著變化,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讓孩子們喜愛了。以故事分享為主要方式的聽讀課慢慢成熟起來,孩子們在聽讀課上學習故事構建的策略,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同時得到提升,發展了批判性思維。不久,《小學教學》發表了我的第一篇聽讀課案例《聽讀:提升兒童閱讀素養的有效渠道》,給了我更大的信心和動力,繼續進行實踐探索和研究。

    突破語文書的探索並不僅僅局限於豐富了語文課程的內容,有了整本書共讀、聽讀課以及晨誦,還帶來了我對一本語文書本身如何使用的重新思考和實踐。首先,我嘗試著對語文書中的文本進行大膽取舍和重組,教學時間重新進行規劃,實現了每學期隻用一半時間學習教材文本,且目標落實清晰而扎實。其次,我在教學策略上也進行了新的探索。例如,教學《小英雄雨來》和《夜鶯之歌》,先開展文本之間的對比閱讀,再與電影《伊萬的童年》進行融合、對比,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和思考戰爭。教學《春潮》和《三月桃花水》,在進行對比品讀之後,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感受身邊春水,寫自己眼裡春水的故事。對比閱讀、融合(整合)閱讀、文體閱讀等策略給課堂帶來了新的氣像,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挑戰的同時,更激發了他們對語文的熱愛。而我自己體驗到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成就感,更是無比寶貴的。

    我常常感激那段不斷進行實踐性反思和反思性實踐的教育探索,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那些或具體或抽像的“擺渡人” —— 例如名師、讀物、身邊的同事等,更離不開自己的執著、勇氣和實踐,甚至是對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質疑和否定。

    (3)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對一個事物的認識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探索的深入,變得越來越豐富、深刻。我對自己越來越喜愛的語文教學的認識亦是如此。什麼是語文?什麼是語文教育?語文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到底是什麼?這些看似高大上的問題,卻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並給出明確答案的重要問題,因為語文學習不僅關繫到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還關繫到學生心靈的發展,因為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真正理解到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我用了20多年時間。任何語言都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唯有當一種語言是母語的時候,它纔自自然然帶有文化傳承的基因,讓一個人因為浸潤其中而找到生命和文化的歸屬感。傳統語境中的“語文教學”隻有還原為母語教育,對學生生命成長的價值纔是全面的、完整的,纔不會導致“本體性知識技能”與精神、文化和思維的疏離。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我對語文課程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探索。

    母語教育必須強調語文學習的文化傳承和精神涵養的價值,這在理念層面早就有了定論,但在操作層面,理念如何轉化為相應的行動呢?通過大量閱讀和學習,我從葉聖陶先生的著作中,發現了一條通向母語教育課程建構之路 —— “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母語課程。

    閱讀開闊了我的教育視野,寫作深刻了我的教育理解,仿佛水到渠成,我逐漸看見了真實的兒童,並堅定了探索和實踐“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教育之信念。當然,我也十分清楚,沒有前面多年讀寫實踐的積累,沒有自我的努力成長,即使有人明明白白將“為兒童全生活著想”這一母語教育理念和智慧呈現到我的面前,我也無法心動,更不可能有腳踏實地的行動。

    秉持理性的教育行動纔能成就教育的真正詩意,母語課程構建的前提是理解兒童,理解兒童身處的生活世界,並盡可能地朝向兒童將來的生活世界。在教育因為社會的浮躁、人心的焦躁而找不到方向的當下,各種教育理念和實踐的探索風起雲湧,新鮮、時尚的教育名詞不斷湧現,且被解釋得詩意、明亮、高大上,而學生依然在各種教育現場中糊裡糊塗地掙扎著、沉浮著、煎熬著。我相信多數探索和實踐是真誠的,我也相信多數探索和實踐是為了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但是,當懷著一顆責任心去考察和追問時,總會發現,那些被報道的成果,或者探索和實踐者自己撰寫的文字,大多“看上去很美好”,實際上不一定經得住邏輯的、現實的考驗。畢竟,教育的對像是人,教育場域中每個人的成長發展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每個人自己的體驗纔是最真實、真切的;而教育的成果,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檢驗的,兩三年,至多五年的教育實驗,並不能證明某種教育理念、模式的科學性和成功指數。雖然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不僅僅豐富了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同時也促進了教育思想的發展,比如腦神經科學為教育如何在個體生命中產生作用提供了新的證據,但因材施教、教學做合一、平等對話等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思想,至今依然是富有生命力的。正是有了這樣的思考和認識,我開始努力回到教育的原點,回到最樸素的教育生活中來,尋求自己可以皈依的教育理念和立場。

    在不斷學習、探索的路上,我重新與葉聖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相遇,慢慢地被他提出的“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母語教育理念和實踐智慧吸引。教育是為人的成長發展服務的,任何課程的建設和實施都要以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本。

    在語文課程建構和實施上,“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理念讓我對母語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不再從表面上追求語文課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是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讓母語學習與學生的“全生活”建立起真實、自然、緊密的聯繫。我主持編寫母語教育讀本(教材),力求使學生的母語學習符合三個課程邏輯:理念邏輯、內容和目標邏輯、兒童成長邏輯。有邏輯的語文課程建構和實施,纔能幫助學生認識生活、豐富語言、發展思維和心靈。《歷史的足跡》是一本以歷史為主題的母語教育讀本,在五年級編寫、使用這一讀本,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母語的同時,初步建立中國歷史的全景視角,啟蒙學生的歷史觀,讓學生在歷史敘事中學習母語,從歷史的維度促使學生的母語學習與“全生活”建立起了聯繫。其實,突破傳統的學科壁壘,以聯繫的眼光看待母語學習,讓母語學習真正回歸生活,融入生活,創造生活,也正是葉聖陶先生當初的美好願望,而我,不過是在用行動繼承他的教育思想而已,而成果,是微不足道的。

    教育是需要情懷的事業,更是科學而專業的工作和行動,要勝任它,就要不斷進行自我教育。在語文教育探索和實踐的歷程中,我深切地認識到,語文教師唯有大膽而智慧地構建“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母語課程,纔能真正擔當起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任。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