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夏書繫·未來課程想像力(教師職業發展,國內外課程建設,課程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608-880
    【優惠價】
    380-550
    【作者】 徐莉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873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873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514057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大夏書繫·教育觀察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字數:226380

    正文語種:中文(簡體)
    作者:徐莉


        
        
    "

    編輯推薦

    反觀自身,問詢教師職業發展新的可能;
    立足當下,尋找國內外課程建設的啟示;
    放眼未來,探尋課程變革的方向和路徑。

    作者徐莉,從教20多年,是一名名副其實的斜杠青年——教師/課程設計師/課程教練/閱讀推廣人/公益導師。多個身份的經歷,給了她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不同領域的探索,讓她對教育、課程的理解全面而深刻。
    作者在書中對國內課程建設若干關鍵問題的回答,深刻而不偏激,全面而有自己的主張,尤其讓人感動的是,在紛繁復雜的教育現實前,作者始終有著內心的堅守,明白自己在課程建設方面的初心。
    作為一個從教20多年的教師,作者在書中詳述了自己的課程理念以及探索課程改革的實踐,相信這些會給廣大讀者尤其是教師朋友們提供課程建設中素,助益他們打造屬於自己的課程體繫。
    作者堅實的教育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教學、個人閱歷,使得本書的論述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引人深思,可讀性強。不管是教育從業者還是關注教育的社會人士,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受益的點。

    推薦文章:
    《過度依賴懲罰摧毀學生的獨立判斷和決策能力》P003
    《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P014
    《做“教育家”?做“教育+”!》P028
    《過於注重秩序,創新怎麼辦?》P078
    《全球一起“核心素養”的時代,課程變革何為?》P093

    內容簡介

    《未來課程想像力》結合作者20多年的從教經驗,以及在我國香港地區、芬蘭的教育觀察經驗,希冀回答國內課程建設的幾個關鍵問題:1.全球一起“核心素養”的時代,課程變革何為?2.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哲學基礎。3.校本課程的內涵和開發路徑。4.在歷史和現實中確定教師的責任和身份。5.學校課程設計與實施案例的實用性探究範式。作者堅實的教育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教學、個人閱歷,使得本書的論述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引人深思,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徐莉,斜杠青年:教師/課程設計師/課程教練/專欄作者/記者/學習愛好者/閱讀推廣人/咨詢師/培訓師/策劃師/公益導師......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我隻遇見很少的“我們”001

    上 編尋找未來課程的暗示

    01超越以遵紀為基礎的教與學——內地教育實踐的檢討003

    過度依賴懲罰摧毀學生的獨立判斷與決策能力003
    “如果你對人有著占有心,就不應該當老師”006
    采取強制手段推進基於合作、追求自由的教育009
    等待結果的樹012
    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014
    減少對學習者身心的控制018

    02對未來課程的想像力——內地課程創新案例評點021

    不是白痴就是魔鬼?021
    如果錢不是問題026
    做“教育家”?做“教育+”!028
    自我粉碎以創造無限可能032
    站在孩子這一邊035
    “往下看”和“往上看”042
    誰有資格做教育052
    全球化,機遇和挑戰055

    03地平線上的最高點——北歐教育實踐的啟示057

    不教什麼,整天玩?057
    孩子的天堂061
    持份者多方互動063
    國家建構、法制、民主之間的平衡065

    04並不自由的自由——香港教育實踐的啟示069

    學校意識不到教育局的存在069
    學業水平測試是專業的事還是政治的事?073
    圖書館中的學校還是學校中的圖書館?075
    過於注重秩序,創新怎麼辦?078

    05一個人總要有點不可思議——課程改革的關鍵:給予教師更大的課程自主權082

    爭取課程自主權082
    走走停停,尋找好的教育084
    向誰學習?086
    後 來088

    中 編 探索教師執業新的可能

    06至少得知道不要什麼——課程建設的幾個關鍵問題093

    全球一起“核心素養”的時代,課程變革何為?093
    考究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哲學基礎099
    權威界定與社會選擇,重申校本課程的內涵102
    不試圖在歷史和現實中確定自己的身份,挑戰來自教師晉升制度?108
    從哪裡開始?學校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實用性探究範式112
    你們不知道,自己有多麼好117
    丁 方123

    07在其外與在其中——以語文為例談談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133

    更多更快更難133
    不拘於一城一地的得失139
    精細與復雜145
    為什麼而教163

    08幾種合理性的踫撞——內地課程發展熱點評析178

    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是合作和學習發生了嗎?179
    PBL是最好的教學方式嗎?187
    從教學設計到課程設計什麼變了?什麼不變?191
    因為分科所以統整?194
    多了!199

    下 編一個人的合唱

    09慢慢知道我可以是誰——我的課程觀205

    作出變化以回應變化205
    我們所有人一起創造了這部機器207
    以他的眼光審視他210
    追問為何會走到這裡213

    10在明亮的房間裡點燃燭光——我的課程實踐214

    你是誰?220
    我者和他者222
    提供可選擇的課程224
    一周上完一本書224
    班級課程定制225
    兒童社會化發展項目之自由自主閱讀項目(FVR)228
    書法課不隻是教寫字229
    從看電影到講故事231
    當道德不再作為純粹的知識233
    把語文教沒了234
    合 唱235

    11教師提高課程設計能力的兩條進路——教育觀察技術舉隅238

    以觀察(評估)為基礎的決斷238
    將無意識轉為有意識241
    區分學習問題和社交問題246
    教育中最艱難的功課是理解兒童248

    12我的專業是課程設計與實施258

    完美課程不可得258
    教學組織的復合模式260
    肩負自由的疲憊264

    參考文獻267
    後記 再見,小兔子!269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做“教育家”?做“教育+”!

    2015年10月,應21世紀教育研究院之邀,我到四市利州區做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的科學教師培訓,培訓地點在該區小微學校聯盟盟主張平原校長的學校——石龍小學。
    雖然隻是一個區的教師培訓,很多教師仍然路途遙遠。我因此擔心校際聯盟的交流互助因時間成本太高難有其實,或者在解決一些問題的同時制造其他的問題。
    半年後,張盟主在朋友圈裡和我分享他們與教育公益聯盟、滬江網合作的新項目——微校聯盟的網絡課程。項目從鄉村教育最薄弱的藝術教育入手,18所聯盟學校統一藝術課時間,滬江聘請優秀的藝術教師在網上直播藝術課,展示6課時,各校學生在他們的帶領下開展藝術活動。其餘15課時由聯盟的優秀教師來上,一人上課,18校共享,將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與教師培訓結合在一起,提高鄉村藝術課程的質量。
    近年來,政府對農村學校的投入越來越大,在基礎設施和設備上,農村學校基本都實現了“班班通”和“校校通”,路鋪設好了,平臺上分享什麼?滬江這類的互聯網企業,願意在教育方式創新、教育資源的重組上投入人力物力,促成需求、技術和平臺的聯合,實現課程的創新。

    到2017年年末,滬江的“互+美麗鄉村小學網絡公益課程”項目已經發展到有十大主題繫列課程任選,試圖幫助解決大部分鄉村學校因為師資匱乏,難以開齊開足科學、音樂、美術等國家課程的問題。
    提供這些公益課程的,有公立學校的教師、教育機構、公益組織。“線上支教”對於城鄉教育平權,重新定義學校與學習,重新理解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農村教師的專業培訓與支援等,都帶來新機遇。
    回想2006年,作為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新課程國家級遠程培訓”的項目指導教師,我先經歷了幾天的導師培訓,然後帶領一個區域,在專家網絡視頻授課之後就學員的課後作業跟蹤指導、在線交流,並就每日學習活動情況提交簡報。
    十年前的這個教師培訓項目涵蓋了十年後最時新熱鬧的在線教育的許素——導師培訓(Mentor Training)、網絡視頻授課(MOOCs)、基於互聯網的分享互動、資源(Resources)、資料搜集(Data Collection)和指導[e-Mentoring(eMSS)]、小組合作學習和參與式、體驗式研修等。而完素及對其價值的接納、認識,並將之轉化為更為廣泛的實踐,用了將近十年。
    其實,早在參與項目試點的2005年,我就已經發現並意識到,大規模的在線教育,雖然在參與人數,即規模上較之線下集中培訓有巨大增長,但參與度和完成度卻並不理想。可惜,互聯網教育的十年發展,仍是一味追求並滿足於信息越來越多,更新越來越快,品牌越來越強大,互聯網技術過於急切地試圖改變教育,卻是並不理想的改變。互聯網技術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首先要考量教育品質的提升,然後纔是做流量、做品牌。
    從2017到2018,時隔一年,再次遇見常州北郊小學的校長徐青,他已經從一個不斷在互聯網上尋找在線課程資源,推送給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課程“海淘人”和“推廣人”,轉為運用微信小程序督促反饋學習狀況以提高學生對線上課程的參與度和完成度,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狀況訂立諸如“每位學生每學期隻能選修三門線上課程”之類的規則,想開設書法課就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合意的書法老師並說服他線上執教等的課程開發者和運營者,在課程規劃與實施方面表現出更強的專業傾向。
    這是新技術與新觀念相互作用越來越劇烈的十年,從QQ、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到高質量的微信訂閱號,從新浪公開課、網易公開課、超新星、TED、一席到在行、跟誰學、猿輔導,互聯網+帶來的是更注重交流分享,是開的文化氛圍,是專家、精英與大眾等各種邊界的模糊。互聯網讓時空彎曲折疊,讓不能遇見的人“相遇”,知識觀念的傳遞不再依賴傳統的學校、學校裡的任課老師,不再被各種社會晉升渠道隔離開,而是讓學校變形甚至消失,讓教師自由執業變得可期,讓城市和農村信息同步共享成為現實。但更多更快更強並沒有帶來事實上的知識面前人人平等,受教育者篩選獲得更有價值信息能力差異造成的不平等成為新的問題和挑戰。
    我特別關注無處不在的科學技術及線上產品加速的教育變革、微小創新。比如,在行獎勵了那些想親近大師,渴望獲得第一手研究心得和資訊的人;分答的機制鼓勵了那些善於代大眾提出大眾關心的問題的人;在線公開課滿足了願意終身學習的人,大大降低了專業學習的門檻,令專業課程走向普羅大眾;TED和一席鼓勵人們從自己所喜歡的事業中尋找價值和樂趣;遊戲教育學的蓬勃發展正改變大眾對遊戲的定見……
    按照多爾的後現代課程觀——任何知識都可以以合適的方式教授給任何年齡的孩子。當扎克伯格給剛出生的女兒讀量子力學時,整個世界都在激動地模仿。在線課程面向所有人,包括面向低幼兒童開發出的哲學、藝術史、科技史、天文學、文字學……琳瑯滿目。當大師們發現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居然可以讓一家老小成為同學,一齊追隨,不知道驚喜是不是多於意外,他們是否意識到大學專業課程低幼化、平民化是一股潮流,也容易成為對低齡孩子的新的壓迫?低齡的孩童可以接受理解甚至喜歡,並不表示真的需要和適合。
    實際上,經典文學名著和經典科普讀物的版權所有機構,早就通過編撰幼兒版、青少版,把強大的需求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收益,活躍繁榮的圖畫書市場則宣稱適合0—99歲的所有人。當所有行業都試圖把那些看起來最有學習意願,還沒有被題海淹沒的低齡兒童(當然由他們的父母買單),看作主要服務對像的時候,當各行各業紛紛加入教育創業大潮,將教育看作商機無限的投資領域的時候,“教育+”心態表示教育行業願意與各個領域開放互動,願意合作共贏,願意主動求取對接外部支持,願意主動將自己碎片化,以被其他行業納入其中。當是時,教育從業者既有優勢,也肩負責任。
    “互聯網+”是技術渴望在一切中發揮作用,不再以讓一切為我所用的心態參與社會變革。那麼“教育+”準備好了嗎?或者說,教育是否不惜將自己碎片化以方便參與各項社會變革,是否有意願有能力主動連接各種社會資源,不再一心做一個將一切吞沒的大怪物,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無所不能?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我隻遇見很少的“我們”

    喬治?R?R?馬丁(George Raymond Richard Martin)的名字真長,長得足以讓人一眼就可記住這位奇幻大師。阿黛拉真冷,她長得跟母親一模一樣,讓她的父親永遠忘不了妻子是因生她而去世的。父親說:“我愛她,可她從來沒有回報。她不關心我們中的任何人,她隻是個冷冰冰的小女孩。”
    直到阿黛拉遇到冰龍,這個永遠冷冰冰的女孩纔第一次有了牽掛和依戀,有了“我們”。冰龍是她的一部分,她保守這個“我們”,就是保守那個最初的自己,不合群的自己。冷冰冰的小女孩,冷冰冰的冰龍,冷冰冰的“我們”中卻有深情。隻是這世上無人知曉,連阿黛拉自己也不知道。
    戰爭來了,摧毀消滅了一切,在意的和不在意的,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戰爭也讓人在面臨喪失時明白,什麼是傾盡所有也要去維護的,什麼是比生命、比“我”更重要的。
    對哈爾叔叔而言,作為戰士要守護國土和家人。對父親而言,作為子孫和父親要守護家園。阿黛拉隻想保護冰龍,保守那個冷冰冰的“我們”。可當她目睹並不喜歡的哈爾叔叔為了保護家人而喪命,看到一直隔閡疏離的家人即將被毀滅,從不流淚的她淚流滿面。她和冰龍選擇回到家人身邊,選擇守護,選擇戰鬥。直到此時,父親和兄姐纔發現,阿黛拉是愛他們的。阿黛拉纔發現,自己心底早已接受了家人的愛,接受了一份責任。
    冰龍死去了,冰龍消失了,阿黛拉失去了一部分自己,喪失的過程總是令人難過的,但她擁有了另一個“我們”。父親對阿黛拉說:“哈爾去了,我的地也沒了,我很難過。萬幸的是,我的女兒終於回來了。”這樣的阿黛拉,會哭會笑的阿黛拉,能讓家人感受到愛的阿黛拉,纔真正回到了“我們”之中。
    是借著愛,“我”與他人、與這世界產生聯結,成為“我們”。很多時候,這並不理所當然,孤獨、孤僻的阿黛拉們舍掉部分或全部的自己並不容易。整個故事中,戰爭,國家傾覆,無數人身殘命喪、流離失所,似乎隻是為了讓這個冷冰冰的孤僻女孩發現並接受自己的愛與責任。《冰龍》告訴我們,愛一直在那裡,需要發現,需要認識,也需要表達。
    在阿黛拉身上我看到自己。少年和青年時的我,刻意疏遠家人,疏遠世界,迷上隻我一個人的感覺,迷上冷冷的酷酷的,迷上無所掛礙的灑脫。不願意也不認為自己能被家人、世界了解。他們的擔憂、指點,讓我感到煩亂和窒息,讓我更加想逃離。
    當家人都主張我去讀高中的時候,我自己私拿戶口本去師範報名,拒絕陪伴獨自一個人去面試,堅持住校,堅持兼職,減少回家次數,找無數借口獨自一個人背包旅行,不論工作生活,所有的決定自己作出再自己承擔……
    出於對這一渴望的了然,2017年春節前,我為不到14歲的女兒訂了往返機票,讓她獨自飛過半個中國,來香港和我一起過年。雖然因此承受無數的擔心,但是我以為這種煎熬是值得的。這種“我一個人也可以”的相信,是一種積極的內在力量,它讓我在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時,有份安然堅定。但願女兒也是。
    很多人一生都沒有機會發現並接受自己對家人、對這世界的愛與責任。幸運的是,沒有毀滅和喪失,我也終於能夠發現它,並因此與自己的童年和解,與家人及這個世界和解,笨拙地向家人、向伙伴、向這個未完成的世界表達自己的關切。我期望,即便在失能的晚年,也盡力保持經濟上、情感上的獨立,不要求家人和社會的扶助回饋。時時刻刻收拾好自己,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甘願付出,是我對家人、對這世界的好意。
    愛與責任讓人甘願舍己,而不是犧牲,因為對方的喜樂會讓付出的和失去的成為令我們更加欣悅的獲得。我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人,我希望成為這樣的人,願我的女兒也是幸運的,即便沒有傾國傾城,也能在我們的愛中發現並接受彼此的愛。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