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大夏書繫·父母的5堂必修課:家庭教育的心理學智慧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297-432
【優惠價】
186-270
【作者】 張雯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01426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014266
版次:1

商品編碼:13290930
品牌:ECNUP
包裝:平裝

叢書名:大夏書繫·成長階梯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21-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2
字數:1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張雯


    
    
"

編輯推薦

學了很多育兒方法和策略,
面對孩子仍然無計可施
5堂課提能力
幫助父母化解諸多教育難題

作為父母,總會有種種困惑:應該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愛和保護?什麼樣的家庭氛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當孩子出現各種問題和狀況時,父母到底應該施予援手還是應該放手自由?孩子所面臨的問題到底是個體心理發展中的必然,還是這個個體獨有的心理問題?孩子成長到如此這般,到底是個性使然,還是養不教父之過?……
很多父母有的時候甚至會陷入越學習越迷茫的泥淖,知道的管教方法越多,應用起來似乎越沒有效果。
到底是他人的靈丹妙藥不管用,還是你家的孩子實在太棘手?通過閱讀本書,你能有些答案。

編輯推薦篇章:
P9-14 關於接收——我們好好傾聽了嗎?
P136-141 生活小劇場

內容簡介

《父母的5堂必修課:家庭教育的心理學智慧》的核心是針對常見的家庭教育困擾,從心理發展的視角給予分析和探討,在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本質,幫助父母看到自身成長的空間,從家庭關繫的視角提供綜合的問題解決途徑。

作者簡介

張雯 博士,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督導師,注冊心理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特別研修員,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現任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督導師。出版專著《強迫癥與箱庭治療》《箱庭(沙盤)療法實務》,在中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是《學前教育》《心理與健康》等雜志的特約撰稿人。

目錄

序 言001
第一章 溝通
一關於傳達——我們表達清楚了嗎? 006
二關於接收——我們好好傾聽了嗎? 009
三溝通是一條雙向路,有來有往
——有效反饋的重要性 016
1 _ “不比較”的反饋 017
2 _ “不評價”的反饋 018
3 _ 帶著“共情”和“接納”的反饋 020
四溝通中的一些小技巧 025
1 _ “我”開頭VS“你”開頭 025
2 _ 開放式提問VS封閉式提問 027
3 _ 肯定的時候不要加“但是” 029

第二章 情緒
一關於情緒的幾個迷思 046
誤區之一 046
誤區之二 049
誤區之三 054
二家庭教育是關於一個人心智發展的全過程 056
1 _ 嬰兒與安全感 058
2 _ 幼兒與自主感 059
3 _ 學前兒童與主動感 061
4 _ 小學兒童與規則感 064
5 _ 青春期與探索感 065
三父母情緒穩定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066
四家長如何理解孩子的攻擊性 070
五家庭教育中可能出現的應對情感的不良方式 078
1 _ 忽視兒童的情感 078
2 _ 對兒童的情感進行負面評價 078
3 _ 以情感懲罰孩子 079
4 _ 對兒童的情感進行錯誤的歸因 080
六面對情緒的基本策略 081
1 _ 撫觸安撫 081
2 _ 用語言向孩子示範表達情緒的正確方式 082
3 _ 建立家庭和公共場合適用的情緒發洩方式 083

第三章 容納
一為什麼容納在家庭教育中很重要? 088
二在家庭教育中,容納意味著什麼? 091
1 _ 容納對孩子的意義 091
2 _ 容納對家長的意義 105
三增強心靈的容納性 110

第四章 界限
一自我邊界伴隨著個體的成長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120
二清晰而有彈性的邊界是健康人格的特征 122
三如何確立自我邊界 126
1 _ 從心理發展的階段來看邊界確立——養育者如何做 127
2 _ 從成年人自身的角度來看邊界建立——自我調節 154
四家庭中的界限 157
1 _ 健康的家庭邊界:清晰而有彈性 158
2 _ 不健康的家庭邊界:模糊、僵硬 159

第五章 覺察
一為什麼家庭教育需要覺察? 166
二身為家長,我們要覺察的是什麼? 168
1 _ 家長對自己的覺察 169
2 _ 家長對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覺察 174
3 _ 家長對當下環境的覺察 185
三覺察對家庭教育以及家長的意義 187
四提升覺察能力的方法和途徑 191

寫在後面的話 193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家庭教育是關於一個人心智發展的全過程
很多人都覺得,所謂“長大”就是身體發育、認知發展、能力獲得的過程。因此,過分強調身體和智力發展為教育的內涵和目標而實施的教養行為導致了很多成長的困難以及人格發育的不健全。這種對“長大”的片面理解忽視了人格成長中最為關鍵的一面,即情感和精神層面的價值,因而導致人擁有智力卻喪失了快樂和幸福的能力。
當下的我們擺脫了物質匱乏的時代,GDP的高速發展極大地滿足了我們的物質需求,但當代人似乎並沒有因此更加快樂,精神疾病的確診量日益增多,難以消解的壓力感和孤獨感、生命的無意義感和無價值感是讓很多人備受困擾的議題。作為家長,我們教給孩子們十八般武藝,讓他們在這個世界生存和奮鬥,卻沒有教他們如何跟自己的各種情緒情感共處,這的確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缺憾。
新精神分析客體關繫理論認為,個體心理和人格的發展源自與最初照顧者之間的關繫,嬰兒和幼兒所接受的照顧類型對其內在世界的建立有巨大影響。正如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唐納德?溫尼科特在20世紀40年代所提出的:“沒有母親的照顧,就沒有嬰兒這回事。”關於依戀類型以及養育類型等兒童教育方面的相關內容已經有大量的書籍做了充分的闡釋,在這裡,我想借助心理動力取向的理論視角,談一談早期養育中父母對兒童情緒關注的內容以及意義。
我們姑且把兒童成長發展的過程按照發展心理學常用的階段來進行界定:嬰兒期(0~1歲),幼兒期(學步期,1~3歲),童年早期(學前期,3~6歲),童年晚期(小學期,6~12歲),青春期(中學期,12~20歲)。每個階段有各自的心理發展任務,兒童潛在的成熟成長伴隨著這些發育任務的完成與否,不僅包括身體層面,還有心智和個性層面。
1 _ 嬰兒與安全感
生命誕生之初是非常無助的,新生兒需要完全依賴身邊的大人纔能存活,至少需要有一個人全心投入來了解這個小生命,用適合TA天生氣質類型的方式來照顧TA。這也是為什麼哺乳期的媽媽需要產假,甚至現在越來越多的呼聲是爸爸也需要產假,因為實際上這個階段一個人是不夠的,照顧者需要全身心地照料嬰兒,而其他人需要對照顧者提供支持和幫助。
嬰兒最初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認為母親也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漸漸地,喂養過程中母親的時有時無讓嬰兒發現原來自己和母存在。隨著孩子的成長,小嬰兒從最初的無助逐漸體會到自己身體的力量和需求,也開始感受到對自己和他人強烈的情感衝動。這個轉變過程中所伴隨的強烈的體驗需要被充滿愛的大量照顧來處理並獲得支持,否則嬰兒會感覺到自己被巨大的情緒淹沒,抑或是過度的驚嚇,從而導致嬰兒將自己的感受最小化直至情感切除,讓自己體驗不到感受。我們在照料小嬰兒的過程中,經常會有類似的體驗,嬰兒可能無緣無故地大哭,或者突然手腳亂蹬,這個時候如果大人及時發現並輕哄安撫就能緩解嬰兒突然的情緒反應,幫助嬰兒度過這種突然的情感體驗。
這個過程,如果嬰兒與照顧者的互動一切順利,這會是嬰兒第一次體驗信任、安慰、支持和安全的階段。良好、穩定的依戀會讓嬰的母嬰關繫裡繼續發展自己的心智,感受與母親親密無間的二人世界。如果母親在這個階段足夠穩定和忍耐,以及能去容納母嬰關繫中產生的各種情感衝動,小嬰兒就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的情感反應以及感受來自母親的愛意,並在這樣安全和信賴的關繫裡確認對自己的感覺,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美好。缺乏足夠好的早期照顧經驗對嬰兒來說是災難性的,可能會導致基本的不安全感和對世界缺乏信任。
很多自閉癥兒童最初的異常痕跡可以追溯到六個月以前,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非常安靜,沒有互動性的微笑和情感反應,有些家長覺得嬰兒非常好帶,沒有任何哭鬧情緒反應,這時候需要警惕孩子究竟是安靜的氣質類型還是說有早期自閉癥的信號。自閉癥現在被確認為是一種發育性譜繫障礙,有基因和大腦發育的缺陷,從而也會導致某些心理功能的喪失,例如“心理理論”功能,會表現為情感反應淡漠或者不一致,情緒共鳴點與常人不同,對他人缺乏同理心等。
2 _ 幼兒與自主感
嬰兒繼續成長的過程中,這種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衝動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變得更加復雜和多樣化。進入到學步期,幼兒開始更多地體驗自主性,此時的兒童更加獨立,也更加個體化,開始表現出更加清晰的個人性格,先天的氣質類型與後天生長環境中跟重要他人的互動和認同都在塑造著他們的性格。與此同時,母嬰關繫也迎來了新的挑戰。
幼兒一個很重要的發展任務是分離與個體化,早期安全、信任的母嬰關繫是分離得以發生的前提。我們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兒童一方面想要離開母親探索周圍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又時不時地轉回頭看看母親是否還在視野範圍內,甚至要經常回到母親身邊溫存一會,像是“充電”。他們開始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跑開——被尋找——重聚,這個遊戲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他們在用自己的運動能力創造與母親之間的距離,用遊戲的方式消解伴隨身體技能發展產生的一種矛盾性的焦慮:既擔心擺脫不了母親,又擔心離母親太遠而失去母親。這種矛盾感是親子衝突的開端,也會爆發成強烈的情緒,很多媽媽都有“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這種養育經驗,這跟孩子當下的心理發展任務是對應的。
隨時可能爆發的壞情緒恰恰說明了幼兒在這一階段內在的衝突、矛盾以及感受復雜性是多麼的難以承受,他們一方面需要通過分離擁有空間去發展獨立自主的個體感,另一方面又會因為這個過程充滿挑戰和挫折而感受到憤怒和挫敗,需要被照顧者理解和安撫,同時可能因為發現自己不再是一個小嬰兒,而是一個大孩子而感受到某種悲傷。成長為更大、更獨立的兒童,這可能是孩子們希望的,也同樣可能是他們害怕的。這些內在衝突會表現成有問題的行為,他們糾纏母親,既要分離又害怕分離,前進著又退行著,經常在憤怒和愉快之間往返、矛盾,這對母親和孩子來說都可能是一種情緒挑戰。對孩子來說,他們當下的心智發展依然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些情緒感受,他們經常被十分強烈的感受壓垮,需要成人的陪伴來獲得平靜,調節這些過度爆發的感受。
如果你正在養育一個兩歲多的嬰兒,你會發現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喜歡玩“扔出去——撿回來”,或者“藏東西——找東西”的遊戲,在這樣類似“消失又出現”的遊戲裡樂此不疲。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還沒有掌握恆常性的概念,所以對消失了又出現的東西感到非常有趣。從動力學的角度看,孩子在用遊戲的方式體驗分離個體化的發展任務,處理自己因為逐漸長大跟媽媽分離而產生的焦慮。此外,孩子在這個階段也會非常想去嘗試自己做一些事情,但也會在做的過程中因為勝任力不足而備受挫敗,從而有情緒的爆發。媽媽(養育者)需要平衡“放手—讓孩子有機會去鍛煉”和“支持—在孩子失敗後去給予安撫而不是指責”這條線,養育的過程中,這條“放手—支持”的平衡線需要一直調整和拿捏。
3 _ 學前兒童與主動感
順利度過幼兒期發展任務的孩子,從被照料逐漸轉向自我照料,他們能感受到自己對身體的擁有感,能適當地管理自己的身體,獲得了如廁自由的能力。在獲得牢固的自體感後,幼兒開始尋求健康的自尊體驗。這個階段的兒童非常可愛,他們通常對自己十分滿意,喜歡炫耀和展示與身體有關的能力,獲得他人的贊賞和肯定。這個階段來自大人的認可和贊許能極大地幫助兒童鞏固這種健康的自尊。與此同時,他們的情感也變得更加細膩,開始體驗到諸如關懷、共情、內疚、羞愧、厭惡和愉悅等復雜情感。這些情感的發展有利於他們去構建各種關繫,增強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促進了合作遊戲的出現。
進入童年早期的兒童開始有了性別意識,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性別恆常性並完成對性別的認同,兒童在這個階段也從母關繫轉向家庭最初的三角關繫,即父親、母親和孩子。渴望占用異性父母並感受到與同性父母的競爭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繫列充滿復雜和矛盾的情感體驗貫穿了整個學齡前階段(在很多書裡也稱之為“俄狄浦斯期”)。兒童開始對性別特征非常好奇並渴望探索,既擔心失去已擁有的性別器官,也對未擁有的性別器官感到羨慕和失落(當然這一切的感受可能都是無意識的,但是可以被觀察到以及臨床證實)。他們會體驗到因為性別差異而帶來的一繫列不可名狀的快感、願望、擔心和恐懼。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階段語言也進入了飛速發展期,兒童逐漸學會用詞語來描述自己的感受,越來越能夠運用自己的心智而不是軀體手段來表達自己,減少了用行為表達情緒的傾向,增加了協商、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家長在這一時期需要協助和鼓勵兒童與自己溝通,與他人交流,讓他們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故事。當兒童有能力將內心深處的感受用言語來表達時,他們承受的情緒困擾也會減少很多。
此外,在這一階段,遊戲繼續承擔著促進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使命,兒童在玩耍的過程中去表征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和感受復雜的情感體驗,並在遊戲中建構和整合自己的內部感受和外部經驗。家長也可以在陪伴兒童遊戲的過程中通過鼓勵和支持讓兒童體驗到滿足、樂趣和自尊,並最終在遊戲中完成對未來學習的準備。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我從事心理學的專業學習接近二十年,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臨床工作十多年,講授家庭心理與兒童教育相關的課程也有十年左右。感謝我的學員、學生和來訪者們,他們當中很多人比我年長、優秀,在其他領域有著非凡的成就,他們信任我的專業能力,喜歡我的培訓課程,欣賞我面對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所以纔有了這本書的策劃、構思和寫作。此書雖然定位於家庭教育心理學的專業層面,但是我更願意將其看作我和家長們的對話與探索。
我研究了許多家庭教育類書籍。我發現它們一部分是以年齡為主線來講述不同年齡段家庭教育的重點,例如0~3歲、幼兒、小學兒童、青少年等;另一部分是以問題為主線,圍繞著諸如“厭學問題” “網癮問題” “非暴力溝通問題”等來進行家庭教育的討論。我相信既有的書籍從多個方面能為很多家庭和家長帶來有意義的指導。
那我的這本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我想從一個更加本源、立體、動態的角度來談一談我理解的家庭教育、家庭關繫,還有父母與孩子這些事。
在我看來家庭教育是一件很立體、很動態的事情。它的立體表現在每個人都有其個性化的部分,沒有哪個孩子會完全按照已定的發展階段來發展;它的動態表現在同樣一種方法會因為孩子的不同、家長的不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效果。
比如,你會發現有些家長學了很多很多,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可在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上效果卻並不好,甚至完全沒有用。而有的家長,好像從沒學習過任何理論和技術,他的孩子成長似乎非常順利,沒有讓人頭痛的或者明顯的發展問題。
隨著這麼多年臨床工作的實踐和思考,以及不斷加深的理論學習和研究,慢慢地我發現,在家庭教育中有些東西是超越了年齡、家庭背景、父母受教育水平和理論流派的。這些東西是每個父母都需要去面對和修煉的部分,是每個成人都需要去不斷提升的方面。甚至,這些東西也超越了角色,即便你當下不是為人父母,隻要你是處在關繫中的一個人,你都會需要它們。隻是這些內容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加重要而已。
換句話說,我想要在這本書中寫家庭教育過程能力”,即成為父母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如果你準備成為父母,那你就需要開始著重提升自己這幾個方面的能力。如果你已經成為父母,已經有了小寶寶,或者你是一個兒童、青少年的父母,這幾個方面能力的提升會幫你化解很多的教育難題。
我相信是存在能力的,我希望我能寫出來,並通過我多年的臨床經驗以及我所了解的故事讓它更詳盡,更有說服力。
那麼,有能力”呢?
第一是溝通能力。在面對家庭教育的時候,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溝通。在溝通這個部分,我會講溝通意味著什麼,我們應該怎樣和孩子溝通,作為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同時我會添加很多案例來講解,比如,跟小孩怎麼溝通?跟青少年怎麼溝通?跟特殊情況的孩子(比如多動癥的孩子)要怎麼溝通?不同的家長在看的時候,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需要的部分。
第二是情緒能力。情緒能力包含了每個人對自身情緒的了解和認識、對別人情緒的了解和認識,以及情緒的穩定性,即情緒控制的問題。很多人對情緒的認識有誤解,常常認為自己應該修煉到喜怒不形於色是最好的,但其實不是。我們需要保有豐富的情緒感受力,同時能夠保持情緒的穩定性。
第三是容納能力。正如孕育生命需要子宮,養育孩子也需要一對能容納孩子各方面的父母。擁有較好的容納能力的父母意味著能接納孩子的本性,對養育過程中的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能容忍未知的和不確定的事件,並努力理解和消化來自自己、孩子以及雙方關繫中的種種反應。
第四是界限能力。擁有邊界意識在所有關繫體驗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界限既是一種保護,同時也讓我們體驗到了愛與自由。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家長需要調整自己的邊界,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從而為孩子的自我發展和外部發展留有空間。
第五是覺察能力。一個好的家長一定是有敏銳直覺並善於思考的,因為直覺是一種本能,而思考則能夠幫助人們創造新的解決方案。家庭教育中的反思和領悟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家長的高度和胸懷。不斷學習和反思纔有可能引導家長成為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專家。
現在很多家長都希望通過學習一些技術來管理和應對孩子,所以類似“育兒一百招” “怎樣對付熊孩子”這些話題很受歡迎,我知道這是家長們特別需要的。雖然我也認可技術方法在解決問題上的重要性,但我認為方法一定要為理念服務纔行。
從我接觸的家庭案例來看,我覺得這個時代的家長缺少的不是具體的理論和方法,而是缺少自己對家庭教育中一些本質問題的思考。有些家庭教育中困境問題的解決,不是依賴技術方法,而是需要家長突破自身人格層面的局限,從自身成長的角度帶動問題的解決。
鋻於此,本書的核心是“針對常見的家庭教育困擾,從心理發展的視角給予分析和探討,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本質,幫助父母看到自身成長的空間,從家庭關繫的視角提供綜合的問題解決途徑”。
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家長們通能力”的學習和自我成長,促進家長們的自我反思和建構能力的提升,讓家長們有機會看見真實的孩子,同時,也能看見真實的自己,成為新時代有思辨能力的“成長型”(非學習型)父母。
生命就是一場修行,生、老、病、死、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五蘊盛……養育的過程也是一個生命場,會遇到各種難題。如果做好了準備,願意去面對這樣的生命場,擁抱這個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不因畏懼而止步不前,不因未知而惶恐不安,相信自己、家人和孩子的潛能,不斷地學習和成長,願意突破舒適區,那麼你就能勝任這個過程,最終體驗到愉悅和成就感。

關於本書其他幾個重要問題的回應。
問:為什麼把這本書的主題界定為家庭教育,而不是育兒或者親子教育?
我覺得家庭教育是比育兒、親子視角更大的一個概念。育兒偏重於兒童早期,指的是父母對年幼兒童(包含新生兒、嬰兒、幼兒、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照顧、撫育,雖然這個階段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非常重要,但是很難用育兒這個概念來談論小學高年級及初中以上孩子的教育問題。
當我們在談論“家庭教育”這個概念時,意味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應當與家庭生命周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生命周期”是將生命視為一種隨個體或組織的發展,社會關繫或角色不斷轉換、循環的過程和階段。
在家庭研究領域,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一繫列根據家庭結構與規模變化劃分的為人父母的不同階段。通常的劃分標準為:年輕人離開家庭(單身階段)、結婚組成新家庭(新婚階段)、孩子降臨(滿巢階段1)、擁有少年的家庭(滿巢階段2)、孩子離家獨立生活(空巢階段)、步入晚年(退休階段、鰥寡階段)。
從家庭生命周期這個概念來看家庭教育,意味著將教育與發展聯繫起來,從更加動態的視角去反思個體和關繫的變化,契合當下畢生發展觀的基本思想;意味著我們從獨立的那一天就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以成人的姿態去尋找伴侶、去創立家庭、去成為家長、去撫育子女成長”。
畢生發展觀將個體發展的內涵延伸到生命全程,即我們相信個體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存在著變化的可能性。一個家庭也如個體一樣,在家庭生長的每個階段,家長、家庭中的主要角色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繫,都是動態變化、不斷成長的。所以我覺得家庭教育比育兒更豐富,更有內涵。
其次,家庭教育中還包含著 “家庭全納”的概念。當我們談家庭教育的時候,我不希望大家想到的隻是媽媽教育或者爸爸教育,我在本書中將更多地用到“家長”這個詞。家長包含了參與家庭活動過程的所有角色——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希望大家能從“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情”這個刻板印像裡面脫離出來。教育其實應該是家庭成員都參與的一件事。
這就意味著,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的時候,必須兼顧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繫。也就是說,家庭教育並不是一件孤立於其他家庭成員以外的存在,不能說“我在教育孩子呢,其他人別管”。我認為孩子是在一個環境當中成長起來的。這個環境裡除了親子關繫以外,還包含很多其他變量,如成人之間的關繫、家庭氛圍等。
目前,廣義上的家庭教育,指具有增進家人關繫與家庭功能的各種教育活動,其範圍包括: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和其他家庭教育事項。
問:從臨床心理咨詢師的視角來看待家庭教育,會有什麼獨特之處嗎?
因為我是心理學學科背景出身,心理咨詢的臨床經驗比較豐富,我覺得從教育的視角和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家庭教育是有些不同的,尤其是心理咨詢師的視角。
首先,心理咨詢師的視角更偏向微觀,更個體化,更強調每個個體的不同或者特殊性。而教育學者的視角會更宏觀,研究的更多的是普遍性、規律性、哲理性的部分。
其次,從咨詢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或針對每個家庭、每個孩子來談教育問題的時候,我們更多地會考慮到雙主體。我覺得教育孩子是一個雙向相互建構的過程。一個好的家長,不僅能夠對自己的小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也能接受孩子對他的教育,即雙主體教育。
過去我們認為,孩子是需要我們去訓化、去教導、去塑造的教育對像。比如,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比喻:孩子是一張白紙,孩子未來圖畫的美麗或丑陋是父母描繪的結果。這種觀點認為教育是單向的,隻是父母面向孩子的過程。但現在我們更多地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他是一個有別於大人的、獨立的個體。他擁有自己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思考的角度。
家長必須看到孩子是教育活動中一個主要的變量,影響著各個環節。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他有無限的可能性和屬於自己的內在使命。
再次,心理學是教育的客觀理論基礎,教育要尊重孩子心理發展的現實。因為無視孩子心理發展階段來教育孩子是很難的,也是不科學的。
皮亞傑的理論告訴我們,在2到4歲的孩子身上很難使用符號來開展教育活動。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處在具像思維發展階段,甚至是前運算階段,他們無法理解符號。心理學史上很多經典實驗都說明了,脫離孩子的心理發展階段去培養他,去談教育,得到的隻能是一個空中樓閣而已。這裡也體現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學科關繫。
所以在我的這本書裡,一方面體現了我多年心理學理論學習、臨床實踐經驗所帶給我的對心靈、兒童、教育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會有很多供家長參考的可操作性的實戰策略和方法。
問:你怎麼看待兒童?
意大利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耶羅?費魯奇曾經寫過一本非常棒的書,叫《兒童是個哲學家》,書中的很多觀點讓我很有共鳴。
首先,我覺得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兒童和成人是不一樣的。所以當你拿著成人的標準去衡量他的時候,你必然會受挫。隻有你看見了兒童獨有的個性,看見了他作為一個生命體獨特的需求,這個兒童纔能充滿昂揚的生命力。
當下我們的社會中充斥著很多“小神童”,他們像成人一樣精於各種舞臺表現;我們也會看到有些小孩眼神中沒有靈氣,很小的孩子就已經老態盡顯了,一點童真都沒有;甚至有些孩子會讓我們感覺到像是復制出來的一樣……這些問題都與我們不夠尊重孩子,看不見孩子的獨特性有關。
任何一個生命都會因為你看不見他而變得很沮喪、難過,隨之他必然會想辦法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可能會對你進行反抗,用盡全力去做一些大人不允許的事情,最終的目的卻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價值,讓你能看見他。這個過程中,因為你看不見他而帶給他的那種沮喪,也會讓他很憤怒。如果能夠被看到,就能增加很多改變的可能性(機會、契機)。但如果你看不見,或者是說你對他憤怒的這個部分非常排斥和打壓,那就很有可能會讓一個孩子走向萎縮(生命力的萎縮)。
我想強調的一點是,當父母以普適性的規律來要求自己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某種程度的“看不見”。例如,有些家長看到自己兩歲半的孩子還不如別人家一歲半的孩子說話好,就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問題,因而非常焦慮。雖然從發展的一般規律來說,兩歲半的確開始進入語言的飛速發展期,但是每個孩子的發展是有著自己的節奏的,而且有著自己的水平和優勢。
過於依賴發展階段的一般性規律去評價和比較孩子,很容易讓家長活在“別人家孩子”的焦慮中而看不到眼前真實的個體,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其次,我覺得每一個來到人間的兒童都是指引父母成長的天使。臨床中很多案例都說明了這一點。有些家長自身很優秀,可是卻養育了一個跟他截然相反的孩子(比如學習很差)。這樣的親子關繫非常有挑戰,但是假如這個家長能放下自己,跟隨孩子的指引去看到自己需要調整和改變的方面,他們的個人成長和親子關繫都將迎來非常不同的體驗。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孩子是來度化家長的。孩子有時候會放大家長們身上的不足,讓家長有機會更深刻地看清自己真實的一面。比如,你覺得自己是個挺有耐心的人,可孩子會在某些情況下讓你看到你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有耐心。那這個時刻就是幫你看見自己的時刻。這個過程可能不是那麼的痛快,甚至還有些痛苦。
很多家長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傾注在孩子身上,也會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觸踫了自己的羞恥心而情緒躁動。好多家長最不能忍受的一點就是孩子的一些行為讓自己有羞恥感,比如說在大庭廣眾之下哭鬧打滾,很多孩子因此要挾家長並成功滿足了自己的願望。
如果家長不能把孩子當成是另外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是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和孩子高度綁定,家長就會被孩子控制。當家長被孩子控制的時候,孩子呈現出來的不良行為就被等同為家長自身,其負面情緒以及相關的負面自我評價會被深度喚醒,家長就會選擇用最快速滿足孩子的方式來逃離這部分羞恥感,而這種解決問題的做法又恰恰強化了孩子通過哭鬧獲得滿足的行為。
養育其實也是一場修行。作為父母,如果我們做好了準備去面對這樣的生命場,擁抱這一路的真實,虔誠地面對各種困苦,相信生命的力量和潛能,那麼這段旅程就會豐富而有趣。否則,這個過程可能讓人倍感艱辛,同時又非常失落和沮喪。
最後,我覺得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中國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特別有道理。仔細玩味這句話所傳遞的樸實道理,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家長的育兒焦慮。
更重要的是,它傳遞了一個事實:孩子的命運不是由家長來操控的。說白了,孩子隻是借由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家長的責任和使命是在孩子還沒成人之前,給他更多庇佑和照料,幫助他更好地存活下來。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還能更大程度地尊重他,創造一個安全且自由生長的環境就更好了。這裡所說的“自由”並不是沒有邊界的隨心所欲,而是在限定和規則內對生命原本樣子的尊重和接納。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隻需要做到“不干涉”就已經很好了。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再稍稍有些促進(此促進不是家長們所認為的報興趣班或過早地讓孩子學習一些東西),我覺得真正的促進是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人文主義——無條件的關注和接納、理解和支持。也是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所講的“足夠好的媽媽”的概念。足夠好的媽媽,意味著你對孩子的需要能及時回應但又能留出發展空間。隻有在愛、尊重、接納的環境下,個體的生命潛能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正如世界知名細胞生物學家布魯斯?H?利普頓在他的著作《信念的力量》一書中說到的那樣:對人類的嬰兒和成人,最好的生長促進劑是愛。
2019年9月我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來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院訪學一年,師從美國心理臨床領域“功能分析治療”(Functional Analytic Psychotherapy,簡稱FAP )創始人羅伯特?科倫伯格(Robert J. Kohlenberg)及其夫人梅維斯?蔡(Mavis Tsai),後者在FAP的基礎上開創了ACL模式(Awareness, Courage and Love),旨在通過簡單的指導語和練習活動促進個體提升親密關繫構建的能力,增進生活幸福感和推動社會和諧。
本書正是在兩位學者的殷切關懷之下完成的,他們關於生命、心靈、關繫以及存在等很多方面的思考和觀點給了我非常多的啟發,我在與他們學術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滋養和成長。2020年春夏,我在美國經歷了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肆虐、對生命的塗炭、對關繫的衝擊、對社會的影響。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事情都在對我們的生命進行重塑,而我們在歲月裡種下的果,自己嘗下,便是遠方。
家庭教育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議題,它很重要,但它也不是唯一。當家長能正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又能將自己的其他角色與家長這個角色區分和整合,將家庭教育與家庭關繫、家庭發展、家庭社會等所處環境聯繫起來,從生態繫統等角度加以考量,認清自己的特點和長短板,善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有機會成為陪伴孩子成長的最好的伙伴。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