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教師如何做“小課題”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祝慶東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5558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555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762254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小學教育科研培訓叢書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0
    字數:27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祝慶東


        
        
    "

    編輯推薦

    《教師如何做“小課題”》中,“小課題”是指教師針對自己教育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困惑,利用各種經驗、方法、技術、理論,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加以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形成個人理論的課題研究形式。

    教師應成為研究者,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我們的大多數教師仍然僅充當著“教書匠”角色,離“研究者”還相差甚遠,這就大大制約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小課題的出現,以其獨特的優勢吸引教師從教育科研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從“門外漢”成長為“土專家”,從而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所倡導的“通過研究走上幸福的道路”


    內容簡介

    《教師如何做“小課題”》是一本論述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如何做小課題的專著。特別注意從基層學校老師的興奮點、困惑點切入,以小課題研究過程中踫到的主要問題為體繫,以教師身邊的研究案例為基礎,力求準確把握小課題的基本定位,幫助教師切實掌握從事小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學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文體形式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從而進一步增強參與新課程改革的信心和能力。具體特色如下:一是突出新意,避免雷同。寫作過程中查閱參考了大量的同類文獻,力求做到不重復、不雷同,有特點,有新意。二是突出簡潔,通俗易懂。注重用一線教師能夠接受和理解的簡潔語言來闡述,並以教師身邊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和佐證。三是突出實用,開卷有益。基於教師在小課題研究中的常見的15個問題來展開,介紹了小課題整個研究過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和策略。

    作者簡介

    祝慶東,男,1964年6月生,中學數學特級教師(2001),教育科研特級教師(2014),現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培訓中心主任。先後在兩所中學教數學課、當班主任,歷任年級組長、教研組長、教導處副主任、教務處主任、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曾任教師進修學校書記、副校長(5年)、上海市普陀區科研室主任(11年)等職。年輕時,追隨盧仲衡研究員主持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團隊,積累了長達十年的課題研究實戰經驗。先後主持三屆名師工作室,帶領學員持之以恆開發教育科研培訓課程,2011年被教育部評為教師培訓優秀課程資源。近年來,致力於推廣基礎教育領域的“上海經驗”,對滬外教師和校長的培訓每年一百餘場次。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課題準備編

    第一章為何要做“小課題”
    一、 教師“小課題”的概念
    二、 教師“小課題”的特點
    三、 教師“小課題”的價值

    第二章如何選擇“小課題”
    一、 研究問題的來源
    二、 梳理問題的策略
    三、 提煉課題的方法

    第三章如何設計“小課題”
    一、 課題名稱的表述
    二、 關鍵概念的界定
    三、 研究目標的確立
    四、 研究內容的分解
    五、 研究過程的安排

    課題實施編
    第四章如何用“文獻研究”釐清現狀
    一、 文獻研究的特點
    二、 文獻研究的類型
    三、 文獻研究的方法
    四、 文獻研究的步驟
    五、 文獻綜述的撰寫
    六、 寫作案例的評析

    第五章如何用“調查研究”說明事實
    一、 調查研究的類型
    二、 調查問卷的設計
    三、 調查過程的實施
    四、 調查報告的撰寫

    第六章如何用“觀察研究”探究真相
    一、 觀察的類型
    二、 觀察的方法
    三、 記錄的技術
    四、 實施的關鍵

    第七章如何用“個案研究”分析典型
    一、 個案研究的主要特點
    二、 個案研究的一般步驟
    三、 個案研究的常用方法

    第八章如何用“實驗研究”驗證假設
    一、 實驗研究的變量
    二、 實驗研究的步驟
    三、 實驗研究的要素

    第九章如何用“經驗總結”提煉工作
    一、 經驗總結的層次分類
    二、 經驗總結的一般步驟
    三、 經驗總結的文體結構
    四、 經驗總結的寫作要點
    五、 經驗總結的寫作示例

    課題總結編
    第十章如何以“敘事”講述研究歷程
    一、 教育敘事的領域分類
    二、 教育敘事的內容要素
    三、 教育敘事的結構形式
    四、 教育敘事的寫作要點

    第十一章如何以“案例”揭示案中之理
    一、 案例的基本特征
    二、 案例的寫作類型
    三、 案例的內容要素

    第十二章如何以“課例”再現課堂生態
    一、 課例的寫作類型
    二、 課例的結構形式
    三、 課例的基本要素
    四、 課例的評價標準

    第十三章如何以“論文”闡述研究結果
    一、 學術論文的特點
    二、 學術論文的構思
    三、 學術論文的結構
    四、 學術論文的修改

    第十四章如何以“報告”呈現研究全貌
    一、 研究報告的一般結構
    二、 研究報告的寫作要求
    三、 研究報告的寫作示例

    課題保障編
    第十五章如何提高“小課題”研究質量
    一、 以“學習”引領研究
    二、 以“反思”促進研究
    三、 以“實踐”深化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上海市“教育科研高級培訓班”課程方案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為何要做“小課題”

    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活動從研究力量組織的角度一般可分為小課題和大課題兩種形式。一般而言,“小課題”指的是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所進行的反思性和總結性課題,它基本可由教師個人獨立完成。小課題的選題一般源自日常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小問題或個人感興趣的問題。

    從多年的實踐看,教師小問題的研究大量存在,但真正能夠立項的課題卻極少。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九五”、“十五”、“十一五”三個五年計劃中,還未有過“小課題”研究。其實,教師“小課題”研究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有位中學教師,從教三十年中,一直致力於作文教學的研究。為了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他在學校成立文學社。先在文學社內進行小範圍的作文教學實驗,再在教學班內進行較大範圍的教學實踐。經過老師的輔導推薦,學生在各種報刊發表習作85篇,其中19篇被9本範文集收錄,作文教學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與此同時,這位老師也不斷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幾十年下來,發表文章400多篇,其中作文教學方面的文章有80多篇。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耿 申)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小課題”研究案例。

    “小課題”研究多是從總結自身工作經驗入手,研究內容往往是浸潤多年爛熟於心的東西,輕車熟路難度較小,一旦找著入門路徑,即可順利做下去。

    一、 教師“小課題”的概念

    “小課題”這一概念,目前被研究者和實踐研究者廣泛使用,但是卻很少涉及對“小課題”概念範圍的討論。“小課題”是相對於“大課題”而言的,故“小課題”研究也對應於“大課題”研究。大多數研究者把它當成約定俗成的概念運用。有學者認為,“小課題”是指研究內容微小、研究組織簡單,研究周期較短的課題,與時下人們所稱的“微型課題”、“個人課題”、“學期課題”內涵一致。張菊榮.關於小課題研究內容取向的實例分析[J].學校管理,2008(34).也有學者認為,“教師從日常的矛盾衝突、教學情境、教學反思、理論學習、生活細節中挖掘有價值的研究問題,進行歸納梳理,將最突出的問題或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為‘小課題’”。王艷霞.小課題研究: 旨在改進教師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的行動研究[J].科研指導,2013(35).

    本書中,“小課題”是指教師針對自己教育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困惑,利用各種經驗、方法、技術、理論,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加以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形成個人理論的課題研究形式。

    二、 教師“小課題”的特點

    “小課題”有別於“大課題”,講究“小巧、簡明、適用”,體現自主性、靈活性、獨特性、實用性等特點。

    (一) 研究選題的自主性

    選題的自主性首先體現為“小課題”是教師自主發現的問題,是教師自己遇到的問題,是教師“手邊”的問題。其次,自主性體現為“小課題”研究的課題是“我要研究”的課題。“大課題”沿循的往往是一種由上至下的研究形式,老師們往往認為這是“要我研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都處於較為被動的狀態,缺乏研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與“大課題”研究不同,“小課題”研究是在教師教育科研的主體意識充分覺醒狀態下,教師積極、自覺、主動、全情投入的課題研究。它既不是由上而下的過程,也不是由下而上的過程,而是一種由下而下的過程,即其所研究的課題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課題。

    上海南洋模範初級中學的張老師是一位物理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張老師發現存在兩個問題。1.學生個體之間的學習水平差異極大。在同一個班級中,最高成績是100分,最低的隻有29分。2.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習缺乏興趣,認為物理很難學。物理成績不及格學生占總數的26%。張老師開始深入分析存在這些問題的癥結,認為從學的角度分析,對物理缺乏興趣的學生在物理學科的學習中自信心明顯不足,自我效能低下。從教的角度分析,學科教學中的評價存在明顯的問題,是造成學生學習動機不足,成績低下的原因。原因找到之後,張老師開展了評價的方法提高初中學生物理學習自我效能的研究”。

    (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 張 超)

    張老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通過“小課題”研究的形式來嘗試解決問題,他的“小課題”選題有著極高的自主性。

    教師最想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他自己更清楚。因為每個教師所處的環境及其自身的條件都不同,因此各人的需求不一樣。正因為小課題是教師自主選擇的課題,所以他們在完成這些課題時能夠充分調動自己教育科研的能動性,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盡管這裡沒有刻意的渲染、張揚,沒有轟轟烈烈的開題大會,沒有如現在一些學校那樣的課題掛匾儀式,但它的研究更為扎實,研究成效更為顯著,可謂“靜悄悄的革命”。

    (二) 研究形式的靈活性

    “小課題”研究啟動和終止的鑰匙就是“問題”。一個階段的研究是隨著問題的發現而啟動,也隨著問題的解決而結束。“小課題”研究的關鍵在於解決一個特定情境下的問題,其在研究方法、研究形式及研究時限等方面有極大的靈活性。

    20年前,作為小學音樂教師的我對怎樣上好一堂音樂課還感到很茫然。引發我走出音樂課的困惑還得益於學校的一次“公開課”: 同上《再見了,親人》,一位老師的導入方法是在聲情並茂的配樂朗誦中開始,另一位則以引人入勝的故事“炮火中的金達萊”切題。不同的導入方法,引發了我的思考——音樂課有些什麼導入方式呢?當我在不斷嘗試著“故事導入”、“激情導入”、“戲劇表演導入”、“釋題導入”、“設疑導入”等音樂課的導入方法時,一個小課題產生了——“小學音樂課導入方法研究”。

    在教研員的指導下,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對音樂教材內容進行了分類,並針對不同類型材料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逐漸總結出了十多種情趣盎然的開課形式。初涉教學研究的我嘗到了小課題促進教學水平提高的甜頭,逐漸形成了自己“趣、活、實、新”的音樂課堂教學風格,進而帶動了自己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從那以後,與教學緊密聯繫的“小學生歌唱習慣培養”、“教師體態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研究”、“歌詞朗讀方法研究”等“小課題”相繼產生,同時自己的研究力也在不斷提升。

    (http://www.sojump.com/jq/3106480.aspx)

    人人都可以研究,時時都可以開展,處處都可以進行,教師“小課題”體現出極大的靈活性。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取得成果及時總結,操作靈活,簡單方便,便於一線教師操作。教師針對教學中遇到的盲點、熱點、難點、疑點問題,隻要考慮成熟的,隨時可以申報;正在思考的問題甚至可以先研究後申報。什麼時候想研究了就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麼時候結題。

    (三) 研究內容的獨特性

    教師“小課題”大多是教學中一些永恆的話題,比如課堂教學的切入、問題的設計、教學的機智等等。如果用傳統的標準去衡量這些課題,很可能是一些上不了桌面的東西,至少在創新性上就顯得先天不足。但對於某一位老師,或者某一類課堂,卻是一個值得探索、需要打磨的問題。換句話說,“小課題”研究與老師的需求相吻合,興趣相契合,知識結構相匹配,價值追求相合拍。

    比如“背景或生平除了簡介沒有其他法子了嗎?”,就來源於一位老師在教學實踐中發覺僅僅通過介紹,好像談對像一樣,學生對背景的體驗,對生平的認識是膚淺的、表面的、零碎的,不可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深處,形成思想的震撼,產生行為的衝擊。敢問路在何方呢?他通過搜集資料,分析研究,課堂檢驗,最終得出結論: 通過閱讀名人傳記,聽奶奶講過去的故事、情景再現、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與名人“面對面”交流,讓學生與時代“零距離”接觸,這樣學生感同身受,體悟自然深刻!

    (南京市雨花臺小學 姜正德)

    “小課題”來源於教師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教師的學科、教齡與教學風格均影響了“小課題”的選題。因此,“小課題”的研究內容具有獨特性。

    (四) 研究結果的實用性

    “小課題”研究立足於當前教學實際,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研究成果能很快地被應用到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並能在實踐中檢驗成果的有效性。

    我主持的“小課題”是關於初中物理課堂觀察的研究。通過分析觀察記錄表,我發現在短短四十分鐘內,我提出了70多個問題,我受到了極大的觸動。後來,我開始有意識地精練教學語言,不再啰嗦了,提出的問題,也有了設計,學生回答問題時,也知道了要有意識地等待,給他們思考的時間。我把這些經驗繫統地加以總結,應用於後來的課堂教學,教學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江蘇省寶應縣山陽鎮中心初中 陳 平)

    陳老師通過“小課題”研究的實施,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了討論與反思,教學手段更加豐富,教學語言更加精煉。

    課堂教學過程中,會發生一些突發事件,不同的教師面對突發事件有不同的態度。新教師可能因害怕而回避,大多數教師作一般性處理後就聽之任之,優秀教師則將課堂突發事件視為一種重要的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而開展研究。教師面對課堂教學中的突發事件,必須具有很強的處亂不驚的應變能力和運籌帷幄的能力。教師通過解決一個可能成為教育事件的突發性問題,可以變“害”為“利”,開發課堂教學資源,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水平。但課堂突發事件有千百種,幾乎沒有一種會雷同,而且每一次突發事件都有其特殊的“棘手性”。對此,為了提高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增長教學機智,某校老師確立了“課堂突發事件處理研究”的“小課題”,總結出突發事件的處理原則: 學生遇到的問題不一定要教師本人親自解決,也不一定要教師當場解決,更不一定要求教師直接解決。並形成了處理突發事件的策略: 與學生“打太極”,調動全體學生的力量,面對“難堪”,公示“難堪”,主動承認不知道,查閱相關資料後再解答等。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鄭慧琦)

    “小課題”從“教學問題”中來,又回到“教學問題”中去,最終解決“教學問題”,為此,能否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是衡量“小課題”研究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上述“課堂突發事件處理研究”活動“真實”,過程“踏實”,結果“務實”,是體現“小課題”研究實用性的典型案例。

    “小課題”是教師就自身的教學實踐問題而進行的應用性研究,某位教師的“小課題”研究的成果盡管對其他教師也具有啟發性,但由於受教育教學情境的限制,“小課題”研究成果的運用主要是研究者在其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的運用,或者說它的運用主要是在縱向維度上進行的。

    教師“小課題”的特點還體現在與“大課題”、教學反思的區別上。

    “大課題”集中優勢力量研究學校發展的重大問題,用課題研究來支撐學校的辦學目標,用課題研究來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用課題研究來烘托科研氣氛。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所以“大課題”往往是學校領導主持,絕大部分教師不可望更不可及。與“大課題”研究不同,教師人人都可以是“小課題”的研究者,人人都可以是課題主持人。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師,也無論其教育科研的能力是強、是弱,都可致力於“小課題”的研究。隻要你有教育科研的意望,你就可以進行“小課題”的研究。從研究的主體來看,“小課題”研究具有群眾性的特點。

    “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策略研究”和“相遇問題應用題教學的幾個關鍵因素研究”這兩個課題,前者是教育行政關注的內容,後者是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行為研究。“學校”決定了研究範圍,表明研究對像是多個資源的“整合”,“幾個關鍵因素”表明研究對像是有限的,且隻指向“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教學”這一單一目標;前者研究的難度肯定要比後者大得多,研究所要涉及的人力、物力、財力決不是後者所能比擬的;前者肯定是調查、統計、分析、比較等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纔能完成,而後者隻需要對教師的教學經驗進行比較,有針對性地篩選出相遇問題應用題教學的關鍵因素,提出解決方法即可。

    (上海市啟星學校 徐 勇)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叢書總序

    慶東讓我為本叢書寫序,我欣然同意了。一方面是出於朋友的情誼,另一方面我確實有話想說。但臨到動筆時,我又猶豫了,不知道寫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寫。平時,由於工作關繫,我在不同場合講過許多話,談過一些對教育科研、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看法,但現在回想起來很有梳理與澄清的必要。
    一、 歷史變換:教育學科發展與研究範式演變
    教育研究與教育科研存在區別,但許多時候,我們把它們同等對待。教育研究與教育學科的形成如影相隨,教育研究的發展直接導致了教育學科的產生與發展,而教育學科的形成又影響和推動了教育研究的發展,所以回顧教育學科的發展有助我們對教育科研的理解。就西方教育學科的發展而言,葉瀾教授認為:在教育學前學科時期,人們以自己的感覺器官和頭腦作萬能的工具,由哲學直接演繹出教育價值觀與目的觀,有關教育的觀點往往散見於哲學、政治、倫理等著作中;在學科形成時期,隨著自然主義哲學、心理學的發展,教育研究逐步關注學校教育內部的問題,教育研究的獨立領域初步形成,教育理論指導實踐的功能開始顯現;在學科體繫形成時期,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特別是統計方法、心理測量與實驗和教育測量與實驗的發展,教育研究的相關學科逐步拓展,教育研究的範圍逐步擴大,教育研究的方法從偏重實證向綜合發展,教育研究的體繫結構進一步成熟。葉瀾著.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8—88頁.中國古代存在許多至今仍有影響的教育思想,但真正的教育學科形成比較晚,主要是在借鋻國外教育經驗與理論的過程中形成的,明清之際通過日本學習西方教育理論,20世紀早期以學習美國為主,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學蘇聯為主,改革開放後全面學習西方,尤以美國為甚。在借鋻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學科。
    隨著教育學科的發展,教育研究也在不斷演變。1962年,美國科學史家庫恩(Kuhn,T.S.)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範式”概念。他對“範式”概念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但認為科學家之所以能夠對共同研究的課題使用大體相同的語言、方式和規則,是由於他們具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標準方式,即範式。此後一段時期,我國許多學者對教育研究的範式進行了分析,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瀋劍平、瞿葆奎先生認為在教育研究中主要存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範式瀋劍平,霍葆奎.教育研究範式簡論[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0年第1期.,馮建軍認為教育研究主要有實證主義的研究範式、理解的研究範式和復雜性研究範式馮建軍.教育研究範式對整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第23卷,2003年第10期.,張武升、廖敏認為教育研究主要存在邏輯演繹的研究範式、自然類比的研究範式、實證分析的研究範式和人文理解的研究範式張武升,廖敏.教育研究範式的變革與發展趨向[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5期,2005年9月.,等等,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研究範式,但也形成了一些共識:大家都認為教育是一種復雜現像,需要綜合的研究範式,同時不同的研究範式各有短長,可以相互補充與並存。
    二、趨勢判斷:綜合研究範式與智慧研究範式
    回顧歷史可以明白教育研究發展的軌跡,展望未來可以進一步明確教育研究發展的方向。通過上面的回顧,我認為綜合研究的範式是值得關注的範式之一。
    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由於統計方法、心理實驗、教育實驗等方面的進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逐步進入教育學領域,而且備受推崇,於是使教育研究出現了實證化的趨勢,自此教育的科學化問題受到人們關注,狹義的教育科學在當時大概就是指應用自然科學方法進行研究的教育學,教育科學研究大概就是指借助自然科學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的教育研究。但是人們發現,教育研究方法實證化運動並沒有給教育理論或實踐帶來期望的重大進步。其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本身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像,正如葉瀾教授指出的:教育活動是人為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活動以人為直接對像,以影響人的發展為直接目的;教育活動具有雙邊、共時、交互作用性和要素關繫的復合性;教育活動具有預策性與活動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教育活動的本質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動中有目的地使社會對學習者的發展要求,向學習者的現實發展變化,使學生的多種潛在發展可能向現實發展轉化。葉瀾著.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14—325頁.可見教育活動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綜合性、整體性和動態性等,單靠自然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難以準確全面詮釋教育現像,也難以真正有效解決教育實踐問題。因此,面對當今仍然在大行其道的實證研究,我們要理性看待。作為對中國以往過於沉溺於思辨研究的糾偏,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如果過於誇大它的價值,甚至作為唯一科學的研究範式來崇拜,歷史已經作出了否定式的回答。
    正因為這樣,許多學者倡導復雜性研究範式,如馮建軍認為:復雜性要求教育研究整合多種研究範式。復雜性所要求的教育研究範式,不僅是後現,而且還強調整合,這種範式雖然把理論與實踐、事實與價值、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理性與非理性等看作是不同的方面,但他們不是對立的、靜止的、不變的,而看平等的、聯繫的、同一整體事物的不同方面。馮建軍.教育研究範式對整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第23卷,2003年第10期.葉瀾教授在肯定教育綜合性的前提上,認為教育研究是對教育實踐的“事理”研究,在此基礎上她提出了與教育現像、精神世界相區別的“教育存在”概念,劃分出教育活動型存在、教育觀念型存在和教育研究反思型存在三種類型,並進而指出教育研究主要有尋找實踐依據的基本理論研究與改進教育實踐提升實踐效果的應用研究兩種類型。葉瀾著.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06—322頁.在我看來,綜合性研究應該有三個關鍵點:一是相信教育是復雜的社會現像,存在著立體多層的復雜因素,且各因素間的關繫十分復雜,同時教育的發展過程也是多種形態的綜合;二是要用復雜思維來看待教育,不是簡單線性思維,不是對立,共振、整體繫統思維;三是在研究方法上,現存的方法、其他學科的方法,隻要能有助於認識教育和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都可以使用,但在應用時要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及方法的適用條件進行恰當匹配。
    另外,在信息化社會和人工智能時代,智慧研究也將是重要的研究範式之一。一般地,教育研究主要是圍繞教育實踐及問題解決過程,收集證據、分析證據,理出各因素之間的關繫,對某種教育實踐提出一個解釋框架,或證明某種問題解決的程度。在過去,收集證據與分析證據是一個難點,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物聯網、虛擬技術、交互式設備等的出現,讓證據收集和分析變得更加便捷和客觀,但同樣基於龐雜、紛亂、結構化程度低的數據,我們也面臨如何挖掘和分析的難題。其背後要基於什麼理念,應該采用什麼思維,也是需要探索的。在此時代更迭的當口,我們隱約感覺到新的研究範式即將來臨,一些有識之士已經進行了先行探索。如圖靈獎獲得者吉姆·格雷(Jim Gray)認為科學研究可分為實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和數據密集型科學。其中,數據密集型科學以大數據為基礎,通過對大量有關教育教學和科研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以可視化的工具和方式呈現教育教學狀態。王戰軍、喬剛認為,在此背景下,一種動態範式逐漸形成,即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思想、思維、理念和方法,對教育現像進行全樣本、全過程、全景式研究,揭示教育規律、動態呈現教育現狀,持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適應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王戰軍,喬剛.大數據驅動的教育研究新範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第16卷第1期,2018年1月.。這一範式以大數據驅動為核心,強調數據來源的廣泛性,以分析、診斷、描述、研判等方式,通過數據之間的交互,發現數據的價值,進而直觀呈現教育教學狀態,預測教育教學發展趨勢、預警教育教學質量。鄒太龍、易連雲認為,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從各種紛繁復雜的教育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和探索“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現像和規律,並利用海量數據作為研究證據和支撐材料,將是新的歷史時期科學共同體遵循的基本研究範式。鄒太龍,易連雲.從“始於假設”到“基於數據”:大數據時代教育研究範式的轉型[J].教育理論與實驗,2017年第4期.這種範式與傳統“始於假設”的教育研究範式不同,是以數據為中心、以數據為驅動的自下而上的知識發現過程。我個人認為,借助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教育研究技術將會獲得質的飛躍,在這個時代,研究的關鍵特征將是基於數據,數據的收集將更加靈活、開放,數據的分析更為快捷、準確,結論的呈現將更為多樣、個性,研究的方法將進、綜合,部分數據收集、統計分析及研究報告的生成將由人工智能取代,人在研究中的創造性與主體性將得到進一步彰顯。
    三、學校重心:應用研究與行動研究
    我們這裡所提的學校主要是指中小學與幼兒園。這些學校的老師開展教育科研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裡的教師從事的教育科研有所不同。一般地,教育科研可以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就中小學與幼兒園的老師而言,因為他(她)的主業是教育教學,開展教育科研主要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提高實踐效能,因此他們的主要任務應放在將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通過創新實踐技術,提高問題解決的有效性湯林春.群眾性教育科研的堅守與創新[J].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11期.。同時,隨著教師素養的提升,加之教師做研究,使研究者與實踐者的身份合二為一,也就把研究與實踐融合了起來,使實踐成為有研究的實踐,使研究成為扎根實踐的研究,所以使扎根研究成為可能。因此,少數中小幼教師能通過教育科研將散在各處的、碎片化的經驗梳理出來、有效提升,形成實踐理論或本土理論,並通過進一步的實踐加以驗證與豐富。
    正因為中小幼教師從事教育科研,在主體上是研究者與實踐者的統一,且主要從事應用基礎理論解決實踐問題的應用研究,所以中小幼教師最適宜采用行動研究範式。正如陳桂生教授認為的那樣:通過同中小學教師的合作研究,初步證明“教育行動研究”是比較適合中小學教師運作的研究範式。而且他還把教育行動研究劃分為技術的教育行動研究、實踐的教育行動研究與解放的教育行動研究三類。陳桂生.什麼是比較適合中小學教師運作的教育研究範式:“教育行動研究”要義[J].教育探索與實踐,2002年9月.
    教育行動研究尚無統一的定義,但基本意涵是問題解決的邏輯。美國學者馬卡南(J.Mckernan)在總結前人解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比較概括的定義:“行動研究是在一個特定的問題情境中的反思過程,在這個情境中,人們試圖提高實踐或個人理解。實踐工作者開展研究,首先,明確地界定問題;其次,確定行動計劃,包括提出假設、檢驗假設和面對問題采取的行動;接著進行評價以監督和確立所采取的行動的有效性;最後,實踐工作者開展的繫統的自我反思的科學探究,其目的在於改進實踐。”朱雁.行動研究初探[J].中學數學月刊,2014年第8期.總的來看,教育行動研究應有以下特征:一是研究對像為教育行動,凡是正式教育機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行為都在研究之列,包括已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教育行為。所以研究問題應該來自於教育實踐;二是研究者主要是中小幼教師,具有研究者與實踐者合二為一的特性,但也可以是實踐者與外部專家的合作,開展合作研究;三是為了實踐的研究,教育行動研究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改進實踐、優化實踐,以解決實踐問題,提升實踐效能為主旨;四是在實踐中進行研究,也就是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研究方法與實踐方法既高度交融,又存在重要區別。教育實踐既是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行動,同時又是要研究的干預因素,對此因素產生的效果,不僅要用到日常實踐中的反思與經驗總結等方法,但更重要的是采用規範的科研方法收集證據,分析效果,理清線索,得出結論。這樣的方法得尊重教育是一種復雜性社會現像的事實,根據問題及研究的需要靈活恰當使用,因此的、綜合的。
    本套叢書,既有理論闡述,又有實踐指導,但更主要的是為中小幼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提供參考。叢書中的許多觀點隻是反映了我們在這個時段的思考水平,許多事例還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把它呈現出來,我們是試圖與讀者對話,以期提高對中小幼教育科研的認識,優化中小幼教育科研的實踐,進一步形成群眾性教育科研的良好局面。期待著大家的批評指正。
    湯林春
    (教育學博士、研究員,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所長、
    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所長)


    序言

    教師“小課題”研究,是教師面臨自身工作中的現實問題,通過學習、實做和反思、改進,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或者形成個人理論的一種課題研究形式。這種研究,受工作責任的驅動,極富個性與創造力,雖然並非刻意於立項、評獎,卻對每位教師的專業成長十分有效。另一方面,大量教師這種切實可行的研究活動,又是團隊合作、大型攻堅研究必不可少的群眾基礎。因此,這樣的“小課題”當今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推崇。
    本書編著者通過他的特級教師工作室,以魔燈(MOODLE)網絡平臺為載體,積累了教師怎樣做“小課題”的鮮活經驗,特別是著力探索了“小課題”培訓課程建設的兩個核心內涵: 一是課程開發針對教師的需求,二是培訓模式合乎在職學習的特點。
    教師培訓是個老話題。多少年來,功夫下得不少,效果並不搶眼。有識之士紛紛反思,有人提出培訓不是萬應靈丹,隻能做有限的定位;有人指責現有培訓空對空,缺乏針對性,因此要轉向按需施訓,等等。近年來的實踐出現了多種轉機,歸納現有成果,他們大都用專業歷練的方式取代以往單純的注入式培訓。這方面的實踐表明,隻有當教師的業務學習是以學校為基地進行,並嵌入日常教學工作的時候,這種學習纔富有吸引力,纔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這是教師培訓基點轉移的良好開端,也是可以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專業學習。正如哈佛大學埃爾莫爾(R. Elmore, 2004)所說,“提高,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在你工作的環境中學習做正確的事情的活動”。
    當前的問題是,教師忙於工作,少有時間和機會,在課堂中做自我觀察和同事間的相互切磋,然後就工作中的故事與困惑進行持續的相關學習,並在此基礎上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招數。本書編著者以“小課題”研究為抓手,集中解決教師在職學習的上述瓶頸,人人學會在工作環境中歷練,也許正是推進有效培訓的一項創造性活動。至於“小課題”研究培訓模式的構建,編著者通過MOODLE平臺的試驗,提煉了五個主要的實施環節,其中每個環節都直接指向由培訓基點向教學實踐的轉移。這五個環節,除了在職培訓特別需要發揮優勢的“聽講”中學和“實做”中學兩個要害之外,還闡明了“答疑”中學和“表述”(包括模寫與試講)中學兩種頗具特色的培訓學習方式,因為對教師來說,工作中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有了問題不思改進等於沒有問題,有了改進說不清“道道”那是高一層次的問題。總之,一要學會發現問題,二要學會針對問題不斷改進,這纔是教師在職培訓的成功之道。
    顧泠沅2019年4月
    (本文作者繫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青浦經驗”創始人,上海市教育功臣,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上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