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黃金戰略:重建全球經濟格局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凱利·米切爾付穩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1315174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131517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4907
    品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6
    字數:306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凱利·米切爾,付穩

        
        
    "

    編輯推薦

    ★眼見不一定為實,人為編織的真相往往耍弄著大多數自以為是的聰明人,
    而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
    本書送給那些意識不斷覺醒、對主流的敘事抱以嚴肅的懷疑態度的人:
    他們渴求對現行貨幣制度有廣泛而深入的理解……
    他們願意將時間與精力投入於努力保護、捍衛他們家庭資產的現在與未來……
    他們尋求顛覆性的視角,拒絕居高臨下地灌輸,在大量詳實的描述中獨立思辨……
    而正是他們……
    渴望了解世界經濟和金融權力中心的舞臺究竟在上演著什麼戲……
    ★全景式展現世界黃金貨幣的發展歷程;
    縱覽世界經濟格局的動蕩與變革;
    詳述整個西方金融繫統的隱患、畸形與腐敗;
    喚醒公眾意識,揭穿中央銀行、卡特爾銀行的貨幣騙局!
    ★看政府、銀行如何以防止全球經濟崩潰、平衡世界金融體繫為名,操縱黃金市場、制造金融騙局,*終借由黃金儲備瓜分利益、重置世界權力比重。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人們把精力過多地放在探討貨幣戰爭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上,而忽略了貨幣背後更深一層的黃金戰爭。隨著金磚國家的崛起,一種新的由黃金支撐的貿易通貨將建的儲備貨幣地位也將逐步被取代,權力中心正從西方向東方轉移。《黃金戰略:重建全球經濟格局》立足於研究全球金融繫統不斷惡化、持續失衡等問題,講述的是整個西方金融繫統的畸形、動蕩與腐敗,詳細分析了黃金市場的種種技倆以及貨幣危機下的大國黃金戰略。

    作者簡介

    凱利·米切爾:全球戰略經濟分析師,投資顧問。長期從事金融投資領域,對全球化經與現代市場有獨到的洞察力和見解。著有:《投資是猥褻:為什麼你現在就應該炒了你的財務顧問?》、《給自己點建議:揭露金融規劃師的騙局》等。

    精彩書評

    如果你想逃脫我們所在的經濟‘母體’的虛幻現實,請閱讀凱利·米切爾的《黃金戰略》!
    ——保羅·克雷格·羅伯茨,前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

    目錄

    未來世界經濟格局的圖景預測
    ——《黃金戰略》新版序言1
    前言6
    引言11
    第一章為何黃金不再是貨幣24
    第二章法定貨幣體繫的崛起46
    第三霸權:從黃金本位制到本位制63
    第四章虛擬貨幣體繫中的人為陷阱
    ——影子銀行、量化寬松與零利率政策90
    第五章美聯儲:大而不倒的全球貨幣中心148
    第六章沒有哪個“通貨”是好東西193
    第七章看不見的統治力量:貴金屬交易、操縱與竊取223
    第八章金融壓迫的抵抗:重建全球經濟格局329
    第九章誰是全球經濟戰中的下一任領導者368
    結語:黃金,公民財富的天然保護者403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美聯儲:大而不倒的全球貨幣中心
    美聯儲與美國央行簡史
    美國與中央銀行那段頗具爭議的糾葛史並沒有出現在公立學校的教科書中。這令人感到十分遺憾,因為這段歷史充分地解釋了美國選擇的發展方向以及美國人心態的某些特征。1782 年,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 漢密爾頓嘗試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銀行,這家銀行就是北美銀行。三年後,賓夕法尼亞州以“駭人的國外影響力和虛擬的信用”為由廢止了北美銀行的特許權,該銀行隨之倒閉。人們發現,北美銀行的實際控制者其實是歐洲的利益集團。
    接著,漢密爾頓又創建了美國第一銀行。同樣,該銀行背後的支持力量還是來自歐洲的利益集團。北美第一銀行的成立歷經了艱難的過程。約翰· 亞當斯堅決反對建立北美第一銀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整個獨立戰爭主要就是圍繞國家貨幣主權問題而打起的。最終,政府發行貨幣的法令被寫進憲法,並於漢密爾頓的銀行開始運營之時生效。比起現代的銀行,美國第一銀行受到的限制是很多的。該銀行的特許權隻有20 年,而且法律禁止它購買美國債券。此外,法律規定,該銀行發行的貨幣(欠的債務)不能大於銀行的資本總額。正如銀行的名字所示,美國第一銀行不是國有銀行,而是私人營利性質的企業。該銀行運營的頭5 年,通貨膨脹率達到了72%,引起了全國範圍的大恐慌。
    托馬斯· 傑斐遜對它恨入骨。他說:“我堅信,銀行機構對我們自由的威脅甚於全副武裝的常備軍隊。”緊接著往往還有幾句話也被人們訛傳為托馬斯· 傑斐遜所言,雖然這幾句話慷慨陳詞,倒像是傑弗遜的風格:
    如果美國人民最終讓私人銀行(先通過通貨膨脹,再通過通貨緊縮)控制了國家的貨幣發行權,那麼這些銀行最終將不斷地發展壯大,剝奪我們的財產,直到有一天,當我們的孩子們一覺醒來,發現在這片曾被他們祖輩征服過的大陸上,他們自己卻已無家可歸。
    傑斐遜和麥迪遜堅持認為,政府應該立足於憲法,發行鑄幣而不是紙幣。他們還反對金融權力的集中,反對國家貿易的減少。但是,傑斐遜從根本上反對的還是漢密爾頓。他認為漢密爾頓是個貪腐的權力熏心者。“漢密爾頓的金融繫統有兩個目標……一是排除公眾於金融繫統的理解範圍之外……二是使其成為腐蝕立法機構的工具。” 漢密爾頓贏了,他的中央銀行也建立了。然而,1811 年,當第一銀行的特許權到期後,國會並沒有批準其續期。
    銀行家並沒有就此放棄。1812 年,英美再起衝突。為了解決戰後債務及通貨膨脹等問題,美國於1816 年批準成立了美國第二銀行。第二銀行因貪污腐敗以及利用特權打壓非特許銀行並從中獲利的行為而臭名昭著。更令人悲傷的是,因為發放的貸款遠遠超過其資本,第二銀行陷入資金周轉不靈的困境。一度的繁榮反而導致了房地產經濟泡沫。這與近代歷史出奇得相似。
    第二銀行也是按商業銀行模式運營的,因而,比起競爭者,第二銀行具有明顯的優勢。所有的聯邦資金都存在第二銀行。因此,它的運營資本是其他銀行的好幾倍。但是,第二銀行不能制定貨幣政策,不具備監管銀行體繫的權力,也不享有紙幣的壟斷權——而這最後一項權力卻是現代美聯儲所享有的特權。然而,盡管第二銀行有上述種種限制,它還有其他一些特權:聯邦政府隻接受第二銀行的紙幣作為繳稅工具,並且免除了第二銀行的所有稅負負擔。與前兩個銀行相同,第二銀行的大部分股權也是掌握在國外的利益集團手裡。任職期間出現經濟泡沫的第二銀行行長被辭退了。新任行長通過收回貸款來縮小貨幣的供應量,結果這一舉措導致房地產業崩盤。此外,他還用大量的州銀行發行的紙幣兌換黃金,導致州銀行經營癱瘓。經濟蕭條隨之而來。
    尼古拉斯· 比德爾(Nicholas Biddle)接管第二銀行之後,在銀行的經營上更具技巧性,也帶來了國家的一時繁榮。然而,第二銀行發展得過於龐大,已經開始制定實質性的貨幣政策,並且已經具備了能夠通過吸收小銀行黃金與白銀限制經濟增長的實力。
    這時,安德魯· 傑克遜登場,開啟了與銀行之間的戰爭模式。先前,傑克遜進行過一樁土地交易,交易是以紙幣支付的。結果,當紙幣支持者破產時,傑克遜收到的紙幣成了廢紙,他也因此損失了一大筆錢。從此,他對紙幣恨之入骨。他也厭惡信用,當然,他更討厭美國第二銀行。他喜歡的是鑄幣——實實在在的金幣、銀幣。“你們這窩毒蛇!”傑克遜對銀行家說,“我要驅逐你們!我以永生的上帝的名義驅逐你們!”在傑克遜看來,銀行的集權已經侵犯到了國家的權力。銀行的權力不受監管。此外,銀行獨一無二的特權還導致了通貨膨脹。當參議員佩蒂斯(Pettis)嚴厲批評銀行總裁比德爾的時候,比德爾的哥哥(會計長)趁佩蒂斯生病時襲擊了躺在酒店床榻上的佩蒂斯。隨後,佩蒂斯向比德爾的哥哥發起了決鬥挑戰,比德爾的哥哥隨即接受了挑戰。8 月27 日,兩人在伊利諾斯州的血腥島(Bloody Island)會面並展開了近身決鬥。幾天後,兩人因傷勢過重而亡。
    1832 年,當第二銀行提前4 年提出特許權續期申請時,傑克遜否決了這一申請。他發動攻勢,下令將所有聯邦資金從第二銀行的賬戶中取走。為此,他不得不連續撤掉兩任財政部長,最後纔由羅傑· 坦尼將聯邦的資金成功轉移走。國會並未承認坦尼的任命,但他並沒有停下手頭的工作。傑克遜將這筆錢轉進各州的銀行,試圖鞏固、拓展當地的經濟,並分散銀行的權力。為此,國家的富人指責傑克遜有君主專制的傾向,但其實,傑克遜是平民主義思想的鼻祖。
    傑克遜發起了針對銀行的戰爭後, 理查德· 勞倫斯(RichardLawrence)試圖刺殺傑克遜。他認為傑克遜抵制銀行的戰爭已經耗干了貨幣供應,進而導致他丟掉了工作。(隨後,勞倫斯稱自己為理查三世,並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並被拘於瘋人院。)在刺殺過程中,勞倫斯的兩隻手槍都啞了火(後來證明手槍沒任何問題),於是人們認為這是天命——連上帝都在保佑傑克遜的戰爭。
    在抵抗第二銀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聯盟。這個聯盟由紙幣和硬通貨的支持者組成。兩派支持者都反對聯邦政府無節制的權力。然而,不同的是,農民和工人階級(硬通貨的支持者)不信任銀行和紙幣,而紙幣的投機者則希望國家銀行在發行貨幣上擁有更大的權力。他們想要的是一個自由的、無監管的經濟。因此,他們將擁有實際監管權力的第二銀行視為了眼中釘。在這個共同的敵人面前,這兩派勢力求同存異,擯棄了他們在貨幣政策上的意見分歧,有策略地團結了起來,共同反對第二銀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終,勝利的天平傾向了紙幣的支持者。私有的中央銀行在貨幣發行上更為自由。
    盡管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傑克遜還是贏了。1834 年,考慮到傑克遜在第二銀行的問題上更得民意,國會投票否決了第二銀行特許權延期的議案。第二銀行成為普通的銀行,隨後於1841 年倒閉。6 傑克遜把反銀行之戰上升到了整個民族鬥爭的高度。直到今天,傑克遜仍然是許多穩健貨幣支持派心目中的英雄。
    1837 年至1862 年間,政府隻允許州立銀行的存在。於是,這段時間內,州立銀行的數量增長了30 倍。州立銀行發行的紙幣必須有一定比例的金銀鑄幣作支撐。這些紙幣在市場上的流通價格往往低於票面價值,而且往往是曇花一現,其平均壽命隻有五年。這種粗放的銀行繫統在這一“自由銀行”時期占據了主導地位。內戰催生了《國家銀行法》。國家銀行有著更高的標準和準備金要求。國家銀行之間必須以票面價值接受彼此的紙幣。此外,國家銀行還須購買政府為了償還不斷攀升的戰爭債務而發行的國債。這段時期,國家銀行的數量驟增到了1500 家。1881 年,當時的總統詹姆斯·A. 加菲爾德(James A. Garfield)曾說道:“無論是誰,隻要他控制了我們國家的貨幣供應,他便成了國家全部工業和商業的絕對主宰……一旦你意識到整個繫統已經被某些位高權重的人輕易地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玩弄於鼓掌之間時,你也就會明白為何通貨膨脹和經濟大蕭條會周期性地出現了。”兩周後,加菲爾德被刺殺了。
    這之後不久,民主黨候選人威廉· 詹寧斯· 布賴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發表了著名的《黃金十字架》演說,激起了民眾對銀行家的憎恨。“金錢勢力將任何質疑其手段、揭露其罪行的人詆毀為人民的公敵。”《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這本寓言書中便影射了有關這一問題的全國性的大論辯。
    銀行繫統及其償債能力的狀況引發了1907 年的經濟恐慌。那一年,投機風氣盛行。投機商號利用垃圾股票渾水摸魚。大量的銀行聯合起來,共同出價企圖收購聯合銅業公司。收購失敗引起銀行擠兌。地方銀行紛紛從紐約銀行撤資。龐大的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轟然破產。受其破產的悲觀情緒傳染,整個股市暴跌50%。盡管歷史上認為,是摩根大通為需要資金的銀行提供了有息貸款,從而挽救了局勢。但並非所有人都贊同這一說法。
    阨普頓· 辛克萊(Upton Sinclair) 所著《錢商》(The Money Changers)一書算是一本紀實小說了。小說中的角色均以現實中的人物為原型。書中的銀行家沃特曼(Waterman)在現實中指代的就是摩根。沃特曼為人慷慨大方,深受人們歡迎。但是實際上,他隻是貸出從政府那裡獲得的無息資本,為自己謀取私利。而且,是沃特曼引起了銀行擠兌。他先是通過努力,形成一筆連鎖大交易的機會,隨後再暗中破壞這筆交易,從而引起了銀行的擠兌恐慌。從始至終,他對於這其中可能導致的後果都是心知肚明的。接著,沃特曼的銀行給政府提供資金,利用銀行的盈利將自己人安插在財政部。在今天,這種產業企業控制政府監管機構的現像被稱為“監管俘虜” 。當這些產業企業頻臨破產時,財政部便會利用政府資金幫助其擺脫困境。然而,與此同時,其他企業會紛紛倒閉,成千上萬人失業,國家金融緊縮等困境則會接踵而至。辛克萊小說的故事主線抓住了當時許多人的命運。這場危機是因為詹姆斯· 皮爾龐特· 摩根(James Pierpont Morgan)為了創建其私人的商業帝國而蓄意制造的。
    銀行家們以1907 年的危機為借口,要求恢復中央銀行,遭到了公眾的強烈反對。喬治· 阨爾(George Earle)代表公眾發聲:成立中央銀行是極其糟糕的政策,因為如此,自由便會遭到破壞;起初,中央銀行這種“獨裁勢力”運作良好並能帶來巨大利益,但從長遠看,權力的集中化終將走向腐敗。G. 愛德華· 格裡芬(G. Edward Griffin)在其1987 年的著作中公開稱美聯儲為一大敗筆,一個騙局。自美聯儲成立以的價值下跌了97%——而美聯儲的使命卻是保持貨幣價值穩定。美聯儲就是一個為少數精英而非廣大公眾謀利的卡特爾,它濫用定價權,享受著不公平的稅收豁免權,還動搖著社會經濟的穩定。
    1913 年,銀行家獲得了勝利,這勝利已持續了百年之久——是年,國會通過了《聯邦儲備法》。銀行家獲勝的手段頗不光明正大:在國會休假、大部分國會成員已經回家準備迎接聖誕節的時候,突然宣布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會議從凌晨1:30 持續到早上4:30,隻有屈指可數的幾位議員出席了會議。在這次秘密的會議中,所有與會者都投了贊成票,通過了《聯邦儲備法》。如今,在穩健貨幣的圈子裡,哲基爾島作為美聯儲的誕生地已是臭名昭著。1910 年的一天夜裡,全美勢力最雄厚的幾大銀行派員登上了一列開往哲基爾島的私人火車。時任國家貨幣委員會主席的參議員奈爾森· 奧爾德裡奇(Nelson Aldrich)也在其中。這次會面高度保密——為了隱瞞與會者的身份,整個過程不提及任何人的姓氏。我們隻知道,名為沃伯格(Warburg)、斯特朗(Strong)、萬德利普(Vanderlip)、奈爾森的人參與了此次會議,但對他們的姓氏卻一無所知。這次會議,旨在回應公眾要求施行貨幣改革的呼吁。銀行家的策略是人前樹立為公共服務的假像,背後行謀私利之實。
    銀行家向來聲名狼藉。他們所提出的修正案沒有任何能在國會通過的機會。由於公眾並不希望建立中央銀行,銀行家便為他們創造的東西起了個“聯邦儲備繫統”的名稱以便掩人耳目。聯邦儲備繫統聽起來倒像是公共實體似的,但是它其實是由私人機構所有(現在依然如此),並為私人牟利。雖然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成員由總統任命,但是,美聯儲真正的控制權掌握在“聯邦咨詢委員會”手裡,甚至決策權也有可能由他們所掌握。而且,聯邦咨詢委員會的成員名單是不對外公布的。
    國會擁有憲法賦予的制造貨幣以及調控貨幣價值的權力。因此,美聯儲的成立與運作均是與憲法的規定相衝突的。國會定期與聯邦儲備委員會召開會議,但是對該委員會不具備法律意義上的領導關繫。國會隻能質疑或揭露他們的不法行為。幾年前,當美聯儲的提案還未通過時,銀行家花費500雇用專家智囊團來“教育公眾”,為其做輿論宣傳。奧爾德裡奇的方案與《聯邦儲備法》看似互相對立,實則大同小異。最終,《聯邦儲備法》勝出。這場盛大的表演旨在迷惑公眾,讓他們以為國會會為其利益而戰。但實際上,該法案卻把美國貨幣的發行權和控制權交到了私人企業的手中。
    美聯儲真正的領導者是由歷史學家尤斯塔斯· 穆林斯(Eustace Mullins)曝光的。聯邦儲備委員會與“聯邦咨詢委員會”每年召開四次會議。“聯邦咨詢委員會”的成員是由銀行家精挑細選的,而且所有成員保持匿名。他們可以隨意提出意見,不受限制。但是,整個繫統的存在前提在於實行秘密控制。繫統的行政層級乏味單調,繫統的術語行話設計得讓外人聽了能昏昏入睡,繫統的權力結構就這樣被這些所謂的行政層級和術語行話掩飾了起來。但是,查爾斯· 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卻洞若觀火:“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聯邦咨詢委員會作為美聯儲的最高權力機關,共同管理聯邦儲備繫統。比他們職銜低的官員即使有心,也不敢與他們交鋒。”
    美聯儲創建期間,伍德羅· 威爾遜(Woodrow Wilson)正擔任總統一職。然而,即便貴為總統,威爾遜也隻被允許任命一位聯邦儲備委員會成員。從某些方面來說,威爾遜似乎是位能干的政治家,但在經濟領域他卻是個新手。他全力支持美聯儲的創建,並為此付出了沉重的個人代價。考慮到其重要性,這兒引用他廣為流傳的名言:因而,整個國家的發展和我們所有的社會活動,現在都被少數人所控制。在整個文明世界中,我們的人民已成為經歷了最糟統治的人民,我們的政府已成為完全被操控、被主導的政府。從此,政府失去了自由輿論的環境,失去了多數人的堅定信念與支持,變成了任由一小撮主導勢力的意見所影響、所脅迫的政府……即便是美國工商界的一些最重要的大人物,他們也害怕著某一撮人,恐懼著某樣事物。他們知道,在國家的某個地方,存在著一股勢力,他們組織嚴明,行蹤隱秘,虎視眈眈,勢力通天。他們是個完整的機體,他們的勢力滲透到了各個角落。所以,當他們譴責這股勢力時,他們最好不要說出聲來。如引文所示,威爾遜公開承認美國的民主已死,繫統已淪為貨幣專政的工具。
    19 世紀30 年代,美聯儲將貨幣供應量擴大了60%,並鼓勵利用保證金貸款投機。接著,1929 年10 月,各大銀行收回了大量的保證金貸款。沒有人知道原因,但這次銀行間步調一致的行動對於大銀行、尤其是摩根大通而言無疑是一大福利。投機者被迫出售股票償還貸款,其損失如雪崩一般。銀行家趁機抄底,買進這些超低價股。美聯儲收縮了80的貨幣供應。在當時,這無疑是一筆大數目。12 本· 伯南克甚至承認,是美聯儲急劇收縮貨幣供應量的行為引發了經濟大蕭條。美聯儲是由會員銀行控制的私有企業,這個事實已經不再是什麼秘密了。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成員由總統提名。但是,總統一次提名,成員的任期卻長達14 年。而且,這份提名名單上的候選人很少,總統可供選擇的餘地不大。此外,其中隻有一名成員是可以由總統來任命的。然而,通過這一小小伎倆,美聯儲卻得以聲稱美聯儲是一個“準公共機構”。在其成立三年後,首個聯邦所得稅和美國國稅局(IRS)正式設立。
    美聯儲負責發行基礎貨幣供應並調控銀行對基礎貨幣的擴張。美聯儲同時還設定利率。控制通貨膨脹、預防經濟動蕩也是美聯儲的兩大使命。然而,考慮到以上章節所描述的情況,美聯儲在這兩大使命的完成方面,其能力實在令人高度懷疑。自從美聯儲成立以已貶值了97%。對於美聯儲的公有或私有地位問題,美聯儲一直諱莫如深。為了避免明目張膽地欺騙公眾,美聯儲的代表在媒體上的發言隻暗示美聯儲是一個政府機構。然而,法庭纔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在法庭上,作偽證是一項極其嚴重的犯罪行為。美聯儲的高級顧問伊馮娜· 水沢(Yvonne Mizusawa)在聯邦法庭上作證時說:“美聯儲的每一份股份都是由其成員銀行所有。它是100% 私有的”。13 彭博社揭露了有關美聯儲秘密的更多細節。“雖然美聯儲的聯邦儲備委員會坐落在華盛頓,並且是政府機構,遵守《信息自由法》以及其他相關的政府法律法規,但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以及其他美聯儲地方銀行堅稱他們是獨立的機構,由美聯儲會員銀行所擁有,並且不受聯邦政府的限制。”14 盡管聯邦儲備委員會隸屬於政府,但實際上其私有的“聯邦咨詢委員會”纔是大權在握者。
    這一點非常關鍵,原因也有很多。彭博社曾經前往法庭了解2008 年經濟危機期間美聯儲大額貸款的有關信息。美聯儲聲稱,其運作不受《信息自由法》的約束,因為他們並不是政府實體。既然美聯儲控制著美國(以及世界)儲備貨幣,那麼此信息的公開不僅影響著每一個美國人,同時也影響著世界各國。美聯儲的所作所為影響巨大。所以,很多人認為,在美國這樣一個標榜為民主社會的國家,政府應強制要求美聯儲這樣強大的機構實現其運作的透明化。秘密公開化應是中央銀行運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是眾議院財政委員會的負責人羅恩· 保羅也說,他能夠了解到的關於中情局(CIA)行動的信息都比關於美聯儲運營情況的信息要多。而且,中央銀行家的發言往往冗長乏味得難以用語言形容,其中充斥著行話術語,讓人雲裡霧裡不知所雲。比如,國際清算銀行是央行中的央行。盡管國際清算銀行承擔監管全球央行的責任,但該銀行卻是由美聯儲、英格蘭銀行、瑞士央行、意大利央行、荷蘭央行、德國央行以及法國央行所獨有。然而,幾乎沒有人了解這一信息,也沒人清楚為什麼要設置國際清算銀行或者它究竟是做什麼的。但是,一如既往的,問題的關鍵在於
    “誰控制著誰”。是國際清算銀行控制著各央行,還是各央行控制了國際清算銀行呢?要說清這一問題是不太可能的。國際清算銀行旨在鞏固各中央銀行的權力,將它們聯合起來,將它們的行動統一起來,以實現各央行利益的最大化。當然,我們無法強迫一個靠自我監管的行業能夠為公眾的利益而服務。此外,國際清算銀行免於繳納任何稅務,不受任何政府部門的監管,而且其成員銀行在大多數國家都享有最高級別的外交豁免權。16 可以說,他們已凌駕於法律之上。
    雖然可以說美聯儲就是一個私有的機構,而不是政府的一部分,其實換個角度,也可以說美聯儲實際上就是政府,其中被選舉當任的官員僅僅是該政府展示給世人看的門面。大多數的政客是無力為公眾服務的。他們在位,僅僅是因為他們渴求權力。真正的掌權者會采取一套胡蘿卜加大棒或者黃金加槍炮的軟硬兼施的雙重策略。統治權來源於武力或者資本。相比之下,資本更為強大。原因很簡單,士兵是需要付工資的。但是,士兵不能接管資本,因為他們對於如何管理資本以及資本如何運作等問題一竅不通。資本纔是真正的力量。而對於這一力量,美聯儲和其他中央銀行擁有絕對的控制權。研究黃金和貨幣的歷史學家斐迪南· 利普斯(Ferdinand Lipps)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20 世紀最具有破壞性的事件有兩個:一是創建了美聯儲,二是取消了金本位制。他解釋說,金本位制會迫使政府在財政上保持自律。如果政府揮霍無度,它就會發現,為了平衡貿易赤字會導致黃金不斷外流。黃金創造穩定的貨幣價值。當物價上漲時,黃金便會從國家流出;物價下降,黃金流入。如此一來,平衡便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普通人熱愛黃金,政客厭惡黃金。金本位制下,政府必須量入為出。
    在金本位的制度下,拜占庭帝國有著800 年作為全球貿易中心的穩定歷史。政府沒有經歷任何貨幣的貶值,也不存在什麼大規模的債務。19 世紀見證了世界的相對和平、貨幣的穩定以及無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然而,到了20 世紀,我們看到的卻是長期的通貨膨脹,多個國家發生的惡性通貨膨脹,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種族大屠殺,大規模的饑荒
    與大片的貧民窟,以及“最終文明的衰落”。1922 年,金彙兌本位制一經推出便引起通貨膨脹——因為它規定除黃金以、英鎊、瑞士法郎等都可以作為儲備金。因此,儲備金不再像以前那樣能夠保值了。這個松散的金彙兌本位制(相對於真正的金本位制)為高度的流動性與經濟的暴漲提供了空間,並最終導致1929 年全球經濟的徹底崩盤。1971 年,當尼克松與黃金脫鉤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軍事冒險主義不再有限制了。如果實行金本位制的話,金本位制會削弱國家對戰爭的資助能力,美國隨之發起的幾次戰爭也就可以避免了。相反與黃金脫鉤後,如今是全球的經濟都在資助著美國的債務擴張,讓美國可以發動戰爭來維護其全球經濟的霸權。
    利普斯認為,黃金遭到了金融勢力的攻擊,這說明了黃金的價格是如何在歐洲不斷升值然後每天又不斷地在開市後遭到瘋狂打壓的。利普斯主張,黃金不是適於投機的資產,而是一種“具有政治意義的金屬”。黃金與揮霍性的貨幣擴張是絕對水火不容的。為了維持法定貨幣卡特爾的地位,黃金的價格必須遭到打壓。黃金價格的驟升會威脅到卡特爾的全部根基。由於黃金的價格是不可能永遠地被打壓住的,卡特爾正努力控制金價的上升速度,以防止危機的全面爆發。
    垂死、美國瀕臨破產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正享受著瘋狂增印鈔票的盛宴,引爆一場世界範圍的貨幣貶值戰爭。堆積如山的債務以及各央行庫存黃金的消失使負實際利率的情況和股市的投機性質進一步加劇。貨幣毀滅的同時也摧毀了中產階級,貧富差距擴大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政局的混亂動搖著整個世界。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下降周期(全球經濟的大衰退)就要到來了。正如利普斯所說,“自由、金錢、智慧、戰爭、和平與黃金之間有著微妙的關繫”。在金本位制度下,政府的行為更規矩、更誠實,因為貨幣繫統也是誠實的。金本位制給政府強加了一個較好的道德指南針。如今,政府的擴張或行為已無所顧忌,貨幣的過剩與貪婪也沒有了限制。道德正逐漸消失。而且,道德的消失不同於無恥的減稅借口,它是的確會產生涓滴效應的。事實上,在一個腐敗的制度裡,道德的人隻會與自我為敵。在金本位的制度下,諸如用警察機器、防止饑餓或革命(不分先後順序)的福利制度或是大規模的金融腐敗等諸如此類的情況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在利普斯看來,隻有道德的貨幣纔會造就道德的國民。1933 年,國會議員路易斯·T. 麥克法登(Louis T. McFadden)代表美國人民以陰謀罪、欺詐罪、非法交易罪和叛國罪對聯邦儲備委員會正式提起控訴。控詞中提到了美聯儲是如何愚弄美國人民、讓他們以為美聯儲是政府機構的,而事實上,美聯儲隻是個私有機構。他認為,來自歐洲的銀行家將“12 家私有信貸壟斷機構強加” 給了美國人民。之後,麥克法登過躲過了兩次暗殺,最後因腸流感去世。美聯儲在其官網上這樣自我定義的:
    聯邦儲備繫統既不“屬於”任何人,也不是私人的營利機構。相反,它是政府部門內部的獨立實體,既服務於公共利益,也包含為私人利益服務的方面。
    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的權力由國會賦予。一般認為,美聯儲是一個獨立的中央銀行,因為它所做的任何決定無需經過總統或政府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的任何人批準。美聯儲不接受國會撥款資助,而且聯邦儲備委員會成員的任期將跨越幾任總統與國會成員的任期。然而,國會有權對美聯儲進行監督,定期監視其活動,並有權以法規的形式改變其職責。此外,美聯儲必須在政府經濟、金融政策總體目標的框架內運作。因此,將其稱作“政府內部的獨立機構”更為準確。
    由國會建立的1 個地方性的聯邦儲備銀行,旨在協助國家中央銀行繫統的正常運作。這些地方銀行的組織結構類似私有企業,因此可能會導致人們對美聯儲的“所有制”感到困惑。例如,聯邦銀行給其成員銀行發行股票。盡管如此,聯邦銀行的股份不同於私有公司的股份。聯邦銀行是非營利性的,而按照法律規定,持有聯邦銀行一定份額的股份隻是加入聯邦儲備繫統的條件。這些股票不得買賣、交易或用於抵押貸款。根據法律規定,股息為每年6%。
    美聯儲網站上的描述洋洋灑灑,沉悶冗長,多達20 多頁。但是,沒有任何語句提到過美聯儲實際歸誰所有——隻有對此的否認。下邊是一些典型的反對觀點:
    盡管如美聯儲官網所聲稱的那樣,聯邦儲備銀行不是私人企業。但是,很顯然,沒有任何“政府機構”像它那樣運作。例如,美聯儲不需要提交財務信息,不受國稅局審計規定的約束,甚至不用公布他們給美國人民印了多少貨幣。因此,考慮到這些條款,人們很難相信美聯儲所標榜的:即,美聯儲是個全心全意為美國人民服務的政府機構。人們普遍認為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而美聯儲官網上並未提及這一點。中央銀行應該執行國家的財政政策,監控國家的商業銀行,確保它們保持有足夠的資產(如現金),從而保證其償付能力與經營的穩定性。中央銀行之間也相互交易,如外彙兌換和黃金交易。理論上,中央銀行應該為國家的利益服務——除非中央銀行不是由國家政府所擁有或控制。私有的中央銀行,包括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並不是為公眾利益服務的,而是為商業利益所服務的。
    美聯儲是美國唯一被免除了聯邦與州稅收卻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美聯儲每年免稅吸收約一!每吸便免交 0美分的稅款。這些錢都流入了上述銀行家族的口袋。1有人說,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為國外的利益集團所有。作為迄今為止權力最大的分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為整個國家制定貨幣政策。鋻於此,上述說法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美聯儲有著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權力,倘若它為外國利益集團所有,那麼,這就意味著美國已經喪失了國家的貨幣主權——這或多或少算是一種隱形的征服了。但是,這些說法是否有依據呢?要確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所有權問題是不太可能的。雖說它是一個公司,但它並沒有進行公開交易,因此也無法得知它的股份所有情況。而且,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它沒有監督權力,也沒有強迫它公開其所有權的權力。
    然而,要成為國家特許銀行,就必須在國內持有美聯儲的股份。根據這一標準,8 家特殊的紐約銀行一定持有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股份,並且在該銀行內部享有絕對的權威。盡管如此,投票權卻不跟股票持有份額成正比。所有成員銀行隻有一票投票權。同時,美聯儲在國內的權力(在理論上)是相對分散的。因此,從理論上講,紐約銀行控制整個繫統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美聯儲向來以行事隱秘而著稱。例如,美聯儲的所有權本應公示於眾,但它卻對此遮遮掩掩。有一項對美聯儲的普遍的指責認為,紐約美聯儲實際控制了美聯儲的活動與政策,所有那些成立的其他聯邦儲備銀行分行隻是為了造成權力分散的假像以便掩人耳目罷了。這些地方性的分行可以(也曾)嚴厲批評美聯儲的行為,但是要說真正影響美聯儲的行為或決策,它們似乎還無能為力。迪恩· 亨德森(Dean Henderson)曾以《信息自由法》為依據,要求找出大銀行的主要控股者。然而相關部門以“涉及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研究員J.W. 麥卡利斯特(J.W. McCallister)認為,有八大家族控制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真正的美聯儲)80% 的股份。這八大家族分別是高盛、雷曼兄弟、洛克菲勒、華爾街投資銀行(Kuhn-Loeb)(以上全部位於紐約),以及拉扎爾(Lazar)、華寶(Warburg)、羅斯柴爾德、以色列摩西· 賽義夫(Moses Saif)家族(以上全部位於歐洲)。這些家族通過他們的銀行控制了全球的核心產業——石油、保險、電子以及糧食生產等產業。19 名義上,商業銀行擁有美聯儲,擁有表面的投票權,但它們幾乎沒有什麼實權。誰纔是美聯儲真正的主人?這個問題還沒有人能夠找出答案。國會議員賴特(Wright)、帕特曼(Patman)和麥克法登曾試圖回答這一問題,但是都失敗了。然而,通過一項法律中的發現,卻證實了“聯邦儲備銀行並不屬於聯邦政府機構……而是獨立的、非由中央控制的私有企業”。20
    對質疑聲音的壓制也並不少見。1955 年,德國間諜找出並焚毀10000 本尤斯塔斯· 穆林斯所著《美聯儲的陰謀》(The Federal Reserve Conspiracy)一書的譯本。至於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至今仍難以理解。
    美聯儲的公共使命是穩定物價和擴大就業。但是,一些人認為它的終極使命是維護銀行卡特爾的利益。考慮到美聯儲是由其成員銀行所有和運營的,這種說法不無可能。如果成員銀行的利益受到美聯儲公共使命的威脅,究竟哪個會勝出呢?這些銀行是否會為了拯救實體經濟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呢?不太可能。自美聯儲成立以已經貶值了95%以上,美國的經濟已經經歷了一繫列繁榮、蕭條、崩潰、資產泡沫以及銀行擠兌的循環,而這些現像在金本位的制度下是幾乎從未發生過的。此外,失業率已經變得越來越高——如果不受那些虛假的就業數據的蒙蔽,目前的失業率其實已經高到了令人無法承受的地步。
    很多分析家認為,整個美聯儲的存在都是違法的,因為法定貨幣的存在可能是不符合憲法規定的。根據憲法第1 款第10 條規定:“各州不得使用除金銀幣之外的貨幣作為賬款的結算工具。”同時,憲法規定,憲法未規定的權力由各州保留,但並非由聯邦政府保留。憲法並未明文賦予聯邦政府發行或者授權發行無支撐法定貨幣的權力。聯邦儲備券的存在是與憲法的規定相衝突的,很可能就是非法的,隻不過這一點還從未在法庭對峙過而已。
    行事詭秘的風格和對權力的欲望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了蒙塔古· 諾曼(Montagu Norman)的影響。這個不同凡響的男人作為英格蘭銀行行長不間斷地控制了英格蘭銀行長達24 年之久(1920 年至1944 年),並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歐洲的貨幣獨裁者”。他藐視所有民主與政府,認為民主與政府對私人銀行構成了威脅。他有極端的偏執癥。雖然
    他將這份偏執癥控制得很好,但它卻深深地影響了他的觀念。他認為,他生命的全部就是一次秘密地與穩健貨幣的倡導者作對的旅程。他每年都會扮作“斯金納教授”旅行上萬英裡。他導演了英國貨幣權力的急劇衰落,眼睜睜看著英國的貨幣權力向瑞士的巴塞爾轉移。他認為,隻有在那裡,私人銀行纔可以完全不受政府的干涉。剛好在此之前美聯儲的創立使諾曼和美聯儲的第一任領導人本傑明· 斯特朗(Benjamin Strong)能夠結為盟友。即便如此,這兩人本身其實也並未掌握了實權——說到底,他們隻是強大的私人銀行家族的代理人而已。
    喬治敦大學歷史學教授卡羅爾· 奎格利(Carroll Quigley)在其著作《悲劇與希望》中深刻地揭露了美聯儲與圍繞在它周圍的銀行卡特爾。封建經濟歷史從農業封建主義開始已經經歷了多個階段。在農業封建主義階段,集中的貴族財富導致了貿易的產生。商業資本主義標志著第二階段的興起。需求的增長和生產的優化帶來了工業資本主義。隨後利潤增加,金融資本主義從其強大的擴張能力中崛起,導致了第五階段卡特爾(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特權階級試圖保留並擴張他們的私有權力,而大眾階層則試圖利用政府限制前者的權力。每個階段都伴隨著經濟蕭條的出現,因為舊的強大的利益集團必定試圖通過打壓大眾財富與新體繫來保留其權力。
    奎格利繼續論述道,因為自身利益與經濟活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繫,資本主義有自我分裂的傾向。資本主義對社會是利是弊,取決於其手段、目的以及成員的參與方式。這又導致了參與者的分化,產生了包括商人、交易者、消費者、勞動者和銀行家的不同團體。最初的活動是公開透明的,然而貨幣的運動卻並非如此。銀行家的利益與社會其餘團體的利益是背道而馳的,前者通過加強貨幣運動的隱蔽性來刻意迷惑大眾。事實上,銀行家的做法盡管會為他們帶來利潤,但是卻極具社會破壞力:
    在金融資本主義中期階段,金融資本主義的組織已經進化到了一個高度復雜的證券發行與投機階段,並且無需任何生產性投資作為基礎。公司以控股公司的形式衍生新的公司,這樣便可以發行大量證券,給金融資本家帶來可觀的費用和傭金,然而對生產性經濟的增長卻不起任何作用。
    確實,這些金融資本家發現,他們不僅可以通過發行證券大賺特賺,而且可以通過讓這些企業破產而獲利——破產的企業重組時,他們就可以再次收取費用和傭金了。因而,這些金融資本家樂此不疲地開啟了操作公司上市、破產、再上市、再破產的循環。公司上市籌集的資金越多,他們的利潤就越大,面臨破產的公司也就越多。破產的頻率越高,重組所帶來的利潤就越大,再上市籌集資金並獲利的機會也越快。
    上述兩段話雖然寫於1975 年,但卻準確地描述了近年來的狀況:金融資本主義已經創造出了自己的世界,有著自己的運作模式,其獲利條件脫離了實體經濟,甚至與實體經濟相對立。幾個世紀以來,資本主義通過金融資本主義路徑的演變,最終導致銀行部分準備金制度和中央銀行的誕生。在這種演變運動中,實力能夠動搖君主制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高居權力之巔,後起之秀摩根家族憾列第二。這些家族有著明顯區別於實業家的現代特征。這些家族是國際性的,實力已滲透進了各國政府。他們的既得利益扎根於債券而並非商品。他們(起初)致力以金本位制的形式發展穩健貨幣。他們的運作以及他們對政府的影響異常神秘。
    他們與穩健貨幣的關繫耐人尋味。銀行家以金券的形式將貨幣作為黃金貸出。銀行家厭惡通貨膨脹,因為這會降低他們貸出的貨幣的價值,導致貸出的資金在收回時價值貶低。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貸出的資金則會升值。但是,通貨緊縮具有很大的破壞力——它會極大地抑制生產者的積極性,因而,銀行家也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通貨緊縮。他們隻利用通貨緊縮來鞏固實力——便宜地購買低價資產。然而,他們還會面臨這樣的難題:將貨幣貸出去的做法本身就帶有通貨膨脹的性質。為了經營,他們不得不推動著繫統背道而馳。但是,如果不將貨幣貸出去,他們又將失去收入。
    因此,銀行家說服了商業和政府,向他們灌輸了兩條重要的公理,即:①貨幣必須以黃金為支撐;②不能將發行貨幣的權力托付給政客,因而銀行家就成了控制通貨制度的合理選擇。奎格利繼續說道:“有必要向政府和人民隱瞞甚至誤導他們對貨幣本質及其運作方式的認識。”作為銀行家的一貫政策,他們積極地尋求通過通貨控制機制、尤其是政府債券市場來控制他們各自的政府。政治上的經濟政策優惠和財政支持也是非常有用的。當然,它們現在也是如此。
    不了解通貨及其產生的過程,就無法理解中央銀行的歷史。這就是中央銀行的殘酷事實。幾百年來,銀行家的騙局一直是致力於成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銀行,然後再通過貌似恭順的私有投資銀行控制該中央銀行。20 世紀中葉,出於責任保護的目的,大多數家族銀行基本都轉變成了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共銀行。摩根、洛克菲勒、拉扎德等都是如此,唯獨極其神秘的羅斯柴爾德銀行仍然保持私有。這樣,它也免去了向公眾披露財務信息的義務。
    奎格利發現,這些人的目的在於“創立一個私人掌控的世界金融監管體繫,這個體繫不僅要能夠左右每個國家的政治體制,還要有能力去支配整個世界經濟。這一體繫要由多輪踫面及會議後達成的秘密協議來控制。最終,這一體繫的巔峰便是建立了位於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一家由各國央行所有、受各國央行所控的私有銀行”。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有一比喻,形容本書很貼切——它就像一把待人扭動的門把手,推開門便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此處恰也可以提一下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騙局。據主流媒體報道,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然而,此獎純屬子虛烏有。瑞典央行經濟學獎(Sveriges Riksbkank Prize)創立於1968年,是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而設,但卻被瑞典央行偷換概念,將“為諾貝爾而設”充作“由諾貝爾而設”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其目的不過是為了挽回經濟學日薄西山的名聲罷了。諾貝爾的一位後人對此評論道:“該獎常常被頒發給了那些股票市場的投機分子。”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①和邁倫·斯科爾斯①(Myron Sholes)曾因為提出對金融衍生品進行估值以降低風險的公式而獲頒此獎。然而,獲獎九個月後,他們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便幾乎引爆了全球債券市場,並因而觸發緊急干預措施。
    瑞典央行之所以設法讓該獎躋身於那些由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親設的諾貝爾獎項之中,是為了使該獎顯得更具科學權威,也是在同民主進程爭奪掌控權——中央銀行這一堅持不懈的策略在所有國家都是如此。科學家憤懣,而民眾則蒙在鼓裡。然而,這便是央行行事之道。大多數非圈內專家對央行心存鄙夷,將它們視為一撮篡奪了掌控權的大逆不道者,而公眾在持續的輿論宣傳下,很少了解這其中的激烈鬥爭。更糟的是,他們並沒意識到這其中的利害關繫已是與他們自身生活緊密得不能更緊密了。
    現代經濟學理論其實一無是處。事實上,它不僅一無是處,而且很危險。全球經濟正經歷一場範式的轉變。在主流經濟學家的眼中,那一繫列的危機(房地產泡沫、銀行業危機、主權債務問題)均是外因引起的——即這些問題源於各參與方自身以及在總的經濟大環境下不能正確掌控經濟形勢。正如有人所言,經濟學的用處也僅僅是為經濟學家謀份差事而已。在實際生活中,經濟學理論不僅具有誤導性,還會加劇形勢的惡化。上述問題絕非是外因引起的,也非一繫列孤立的事件。它們是預警全球貨幣體繫崩潰的前兆。我們所見證的是一次世界範圍的範式轉變。當前的體繫正面臨著崩潰。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