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誰在世界的中央 古代中國的天下觀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梁二平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1318114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131811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9945
    品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梁二平

        
        
    "

    內容簡介

    《誰在世界的中央 古代中國的天下觀》作者梁二平通過解析古漢字中的方位字詞、古代的天經地義、早期的方國形成、後來的天下一統,以及交通穿越與軍事防線……講述古代中國天下觀的文化來源;通過“王在世界之中”到“西方傳教士入華”的歷史演進,描繪中國與世界的主動與被動的接觸,分析封建王朝在歷史關口“關門大吉”式的應對,和後來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體用”攻略;展現了由於對自身的錯誤認識和對世界的錯誤判斷,中國被一步步拖入挨打、割地、賠款的可悲境地的歷史脈絡。
    《誰在世界的中央 古代中國的天下觀》從人文地理的角度,以文化隨筆的形式,在普及知識的過程中融入文化上的反思,實為一部別樣的古代中國的成長史。

    作者簡介

    梁二平,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海洋文化學者。著有海洋文史地理作品:《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誰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國的世界觀》、《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中國古代海洋文獻導讀》、《敗在海上——中國古代海戰圖解讀》、《海洋深圳——深圳海洋文化歷史地標田野調查》等。

    目錄

    第一章 遠古方位,天經地義
    遙遠的地平線
    頭頂一片天
    雙鳳朝陽
    先上後下
    左右逢源
    不識東西
    南北貴賤
    插旗立中
    十面埋伏
    風神統帥的四方
    以天分地的天經地義
    細分方位的二十四向山
    司南疑似指南物
    指南針的歷史真相
    河圖洛書中的方位謎團
    河伯獻圖與大禹鑄鼎的地圖夢

    第二章 方國天下,華貴夷賤
    在水一方
    傾國傾城
    大禹何時定九州
    攤一張“畿服”的大餅
    周人初定“宅茲中國”
    大中華概念的形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黃帝夢遊華胥國
    六億神州盡舜堯
    東夷的大人之弓
    西邊的胡子,東北的匪
    絲之貴與南之蠻
    被嘲笑的不知有“漢”
    楚河漢界一溝分
    最早的全國行政地圖《九域守令圖》

    第三章 山河湖海,王道地德
    大河文化的源頭-黃河
    文化共生的佐證-長江
    三山五嶽中的王朝地德
    “威加海內兮”的中原視野
    “忽聞海上有仙山”的探海情結
    五湖尚在,四海缺一
    華夏海洋文明的發祥地-東海
    虛寫的海,實錄的湖-西海
    最早進入天朝行政版圖的海區-南海
    一個海區的傷心史-從“北海”到“北洋”

    第四章 故國都城,天下之中
    禹都,傳說中的夏王城
    殷墟,中國都城的雛形
    京都,從兩都制到五都制
    洛陽,王在天下之中
    開封,“城摞城”的都市
    長安,漢唐風範千古存
    臨安,不得已的國都之選
    南京,從“六朝古都”到大明南都
    北京,八百年不老的國都

    第五章 家即天下,萬國來朝
    古代中國的“天下”有多大
    雲一樣遊動的“行國”
    “西域”到底有多遠
    遠西“大秦”的時空定位
    妖魔化的“西遊”
    西方之極謂“泰西”
    天涯海角“下南洋”
    不辨東西“下西洋”
    “東洋”入“西”的錯位幻影
    忽近忽遠的“佛郎機”
    自娛自樂的“萬國來朝”
    從有“國”無“際”到國際

    第六章 穿越阻隔,海陸通達
    古長城,自然切割與防御之功
    大運河,兩千年的內陸物流傳統
    秦直道,一條沒能高速發展的“高速路”
    通西域,為招兵買馬而開的絲綢之路
    海上探索,絲綢僅是個美麗的開頭
    唐宋市舶司,開放口岸的偉大開端

    第七擴張,東學東來開發海道北運漕糧
    “官本船”創建海上商貿新模式
    汪大淵“中國的馬可·波羅”
    “東學東來帝國的影響

    第八章 恩威四方,西學東進
    鄭和開啟東方的大航海
    海商變倭患的歷史脈絡
    中國人最早繪制的世界地圖
    尚未“混一”的疆理圖
    利瑪竇給中國帶來世界地圖
    新世界觀並沒改變中國
    西儒送來第一部中文版《世界地理》
    西文善本的中國傳奇
    大明王朝拉開中國近代史的帷幕
    海洋外交引領大明跨入近代史

    第九章 認知世界,師夷長技
    三朝《職貢圖》固化的“天下觀”
    閉關鎖國的“鴕鳥”策略
    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大清的翻譯班底與西學東來
    華洋合一的現代報刊
    向內視野創造了最先進的大清版圖
    大清王朝為拒絕和懼怕西學
    走出國門認知世界
    從“洋務”考察到“走向共和”
    面朝大海,一曲悲歌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誰在世界的中央 古代中國的天下觀》:
    第一章 遠古方位,天經地義
    遙遠的地平線
    近代的符號學家說:“人不僅是理性和道德的動物,也是符號的動物”,人以符號的形式描繪世界,又用符號創造了新的世界。那麼,先讓我們從最簡單的符號,來看一看我們的祖先對這個世界的並不簡單的描述。
    祖先用“一”橫,描繪的是什麼呢?
    世界最早的符號刻記,多數都留在陶器上,距今至少有8000年的歷史。由於陶符陶文多是以單體形式出現,讓人們很難確信它是文字,隻能猜想它所表達的某種可能。
    漢字,恐怕隻有“一”這個字,出生之後就再沒有改變過。從陶符陶文、甲骨金文,再到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一”字的形體沒有絲毫改變。“一”是符號與文字的高度統一,以至我們無法比附它的前世,也很難知曉它是為何而造的。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構成因子,隻有進入漢字的內部,纔能對民族文化有所認知。
    “一”是符號之源,是刻劃記憶之物,“一”也是造字之始。它是原始人以簡單應對復雜,以簡單符號概括復雜生活的表現。後來,原始人越來越聰明了,面對的世界也越發復雜了,要表達的東西更多了。符號轉而升級到文字,文字也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像一幅畫了。
    無論是中國的“兩河流域”,還是西亞的“兩河流域”,其出土的遠古陶器上都有眾多的“一”的單體符號。我猜,橫的“一”除去人們猜想的計數的作用外,更早的時候該是祖先對方位的表達與思考。
    西方人認為字母出自陶文或泥板,東方亦認可漢字與陶文的淵源。
    我曾蹲在玻璃展櫃前,仔細觀看國寶“人面魚紋”陶盆。這件新石器時代的陶盆,是半坡先民繪畫與符號的經典之作。人們對“人面魚紋”的含義有30多種猜測,但我更想弄清楚陶盆邊上刻著多種符號,其中就有那神秘的“一”(見圖1。1)。
    蒙昧初開的先人,面對這個世界與自己的存在,他們用什麼來確定自己的所在,用什麼來區別空間所屬?在神產生之前,他們隻能自己為所處的環境命名。大千世界,祖宗最先命名了哪個方位?答案就在“一”的刻畫中。它既是天,也是地,更是天地之間那條縫—地平線—的精彩概括。
    祖先造“一”的時候,略去了地上的樹木,也不管天上的白雲,世界簡而約之為一條橫線。如果我們用西方語言學來分析,“一”的能指,它概括了世界的表像;而“一”的所指也進入了世界的本質。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一”是表位的,是表數的,是物理的;更是說理的,甚至是精神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談了他對“一”的體會:“一,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劉安在《淮南子·詮言》中說“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當然,說得最透的還是老子:“曲則全,枉則直,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而天下式。”老子心中“一”即是天理,他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中國人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哲學。
    漢字的高妙之處,在於它不像字母文字那樣,字母與意義是分開的;漢字的字,甚至是字中的一個筆劃,都有意義;字形與意義完全是一體的。此外,漢字還是向外不斷擴散的,一個字會變出另一個字。我們說它是“一”,它不僅僅是“一”,這偉大的一橫,代表的是天地方位的原點,它是原始部首之首,有著無數可能:一生“上”、一生“下”、一生“土”、
    一生“天”……“一”孕育著諸多方位和諸多意義的表達。
    一生萬物,萬物歸一。
    頭頂一片天
    漢字是最具哲學意味的字,就說人間最崇高的詞—“天”的創造吧,其像形意味與哲學思想的融合,真是妙不可言。
    甲骨文的“天”字有兩種:一種是,大字上面有個人頭的大頭人形像。另一種是,大字上面有一橫,近於頭頂藍天的形像。金文繼承了甲骨文的這兩種寫法,稍有變化。小篆將這兩個字合二為一,演進為“從一從大”的“天”字。
    “天”是個又具像又抽像的字,表達的意思,也是一步步統一的。
    最初的“天”字,指的不是天空。殷墟卜辭中的“天”,是人體之“天”,也就是腦袋。如,“疾朕天”,直譯即“病我頭”。甲骨文中,雖然沒有直接表示天空的“天”字的用法,但卻有表現降水的“雨”字。其字以“一”代天,下面是一串串“雨滴”。那個“一”表明了商朝人對天空的認識,並有了明確的表達。這“一”橫,看上去很簡單,實是偉大的定位。人們開始了對天的追問—甲骨文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是“天問”。
    金文中的“天”,已經有了天空意思,但所表達的是“上天”與“天命”的抽像概念。
    前1000多年時,周王朝處在上升期,風頭正勁。康王封賞武將盂,告誡他要頭腦清醒,少喝酒。為了紀念此事,盂鑄了一尊今天看來是西周最大的鼎——大盂鼎,上面鑄有291個字的“長篇”文章(商朝青銅器銘文很短,西周有所增加)。其銘文在贊美先王時,使用了“文王受天有大命”的說法。這裡的“天”是最早的“天命”表達。在傳世最長銘文(497字)的西周毛公鼎內壁銘文中,還可以見到關於“皇天”一詞,其清晰的“天”字的第一筆仍是像征人的頭部的圓點,“人”與“天”聯繫緊密(見圖1。2)。純粹描繪自然天空的“天”,其用法還要更晚一些。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