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儒家生態意識與中國古代環境保護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761-1104
    【優惠價】
    476-690
    【作者】 陳業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1307987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13079879
    版次:1

    商品編碼:11003117
    品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2-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7
    字數:52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陳業新

        
        
    "

    內容簡介

    《儒家生態意識與中國古代環境保護研究》以儒家生態意識為對像,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對傳統環境意識和歷史時期的生態保護進行研究。具體包括儒家生態意識、歷史上的環境保護兩方面內容。儒家生態意識則由其發生的哲學基礎(“天人合一”論)、生態學知識基礎(生態繫統論)、儒家合理利用與保護生態資源的主張、《周易》“三驅”禮的生態保護意義等內容構成;環保實踐的考察,主要以先秦、秦漢時期為對像,在勾勒其基本生態狀況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國家制度層面,如生態法律、生態職官等具體內容的研究,展現儒家生態意識在古代生態保護方面的作用,進而顯明儒學於當代“人與自然和諧”關繫構建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

    作者簡介

    陳業新,1967年生,安徽霍邱人。2001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歷史文獻學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1-2003年,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曾任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現為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繫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技術史專業),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2010年)。主要從事歷史時期環境變遷、災害史研究,先後發表論文50餘篇,著有《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2004年)、《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災害環境與社會應對研究》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天人合一”論:儒家生態意識的哲學基礎.
    一、近些年來關於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評——以“人與自然”關繫的認識為對像
    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論略——以“人與自然”關繫的認識為對像
    三、結語

    第二章 生態繫統論:儒家生態意識發生的生態學基礎
    一、生物“類”的認識及其生態保護意義
    二、關於生態繫統內生物生存環境的認識——生境論
    三、關於生態繫統內生物間關繫的認識
    四、九州的劃分——儒家生態繫統觀的具體反映

    第三章 “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儒家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主張
    一、“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儒家合理利用和保護山林資源的主張
    二、“鴛鴦於飛,畢之羅之”——儒家合理利用和保護動物資源的思想
    三、結語

    第四章 《周易》“三驅”考釋——兼論“三驅”禮儀的生態保護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三驅”考釋
    三、“成禮三驅”:戰國至漢唐時期蒐狩禮與“三驅”禮的性質變化
    四、“申三驅於大信”——儒家對“王用三驅”大義的申說
    五、結語

    第五章 戰國秦漢時期的氣候狀況研究
    一、兩漢時期氣候狀況的歷史學再考察
    二、戰國秦漢時期長江中遊地區氣候狀況研究

    第六章 秦漢政府行為與生態
    一、秦漢政區劃分與生態
    二、秦漢人口政策與生態
    三、移民實邊、屯墾政策與生態

    第七章 生態職官考述——以先秦、秦漢時期為對像
    一、先秦生態職官考述——以《周禮》為對像
    二、秦漢時期生態職官考述

    第八章 秦漢生態思想與生態保護法律
    一、秦漢時期生態思想探析
    二、秦漢時期生態保護法律
    餘論
    附錄:儒家生態意識特征論略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陰、陽之氣的不同,使得人的生理器官具有其他動物器官所不具備的突出功能。邵雍說:“人之所以靈於萬物者,謂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皇極經世書·觀物內篇二》)動物雖在聽、視諸方面與人有相同的功能,但人類耳、目等器官的功能遠比禽獸等器官的功能高級和復雜得多。“目之所睹者,禽獸皆能視也;耳之所可聞者,禽獸皆能聽也。視而知其形,聽而知其聲,各以其類者,亦禽獸之所能也。視萬形,聽萬聲,而兼辨之者,則人而已。睹形色而知其性,聞聲音而達其義”(《胡子知言·往來》)。正是因為人擁有這些其他生物所不具備的辨識能力,人纔成為萬物之靈者:“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日:以其有辨也。……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荀子·非相》)。
    其次,儒家認為,人在萬物中的至靈、至貴地位,還與人的社會屬性有關。第一,人有仁義道德意識。荀子認為,天“生”之物有四類:一是如水火等沒有生命的物質,二為如草木等有生命而無知覺的植物,三乃如禽獸等有知覺但無道德意識的動物,四是既有生命、知覺且有道德意識的人類。上述四類存在物中,“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有了仁義等道德意識,並將它用於自然界之群、分,“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令萬物能從中獲益,人類因此而“最為天下貴”(《荀子·王制》),是天“生”萬物中最有價值者。董仲舒也說“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究其因,乃在於“物疚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春秋繁露·人副天數》)。《漢書·董仲舒傳》載董仲舒又曰:
    人受命於天,固超然異於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