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風雨“中國夢”:清末新小說中的“救國”想像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651-944
    【優惠價】
    407-590
    【作者】 鄭麗麗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473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473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583960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4-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5
    字數:35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鄭麗麗

        
        
    "

    內容簡介

    《風雨“中國夢”:清末新小說中的“救國”想像》意欲突破習見的意識形態囿限,在歷史復雜性還原的語境中,展開文學一政治的關繫性梳理。以1902一1911年間的新小說作為分析對像,討論滲透其間事關“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政治文化心理。“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鄭風·風雨》),存現於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清末新小說,以其文化焦慮與文化自覺的雙重特質,開啟了“中國夢”的邏輯起點,正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

    作者簡介

    鄭麗麗(1975.11—),山東萊蕪人,文學博士,唐山師範學院中文繫副教授。本、碩、博分別就讀於煙臺師範學院(今魯東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已在《船山學刊》、《名作欣賞》、《蘭州學刊》、《西南大學學報》、《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南昌大學學報》、《河南師範大學學報》、《江漢論壇》、《理論與現代化》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主持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唐山師範學院博士基金項目一項,以主研人身份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兩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一項,以及市、校級科研項目五項。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病"的自覺與"藥"的尋覓
    ——清末新小說的興起
    第一節 清末新小說產生的語境
    第二節 "病夫"與"新民"
    第三節 "陸沉"與"醒獅"

    第二章 "病狀"鋪陳
    ——清末新小說中的現實批判
    第一節 清末官場的潛規則
    第二節 "排外"與"媚外"的政治文化解讀
    第三節 道德理念的弔詭

    第三章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救國"方案的政治理念論爭(一):改良與立憲
    第一節 "小說救國"論的勃興
    第二節 "立憲"進入公共話語
    第三節 改良派小說中的國家主義思想

    第四章 "藥"、"劍"、"火"的遞進
    ——"救國"方案的政治理念論爭(二):革命與共和
    第一節 革命派小說中的民族主義話語
    第二節 革命志士的"烈士情懷"
    第三節 女子舍"身"救國現像

    第五章 病樹前頭萬木春
    ——文明排外論域中的"救國"方略
    第一節 "教育救國":民族國家建構的先導
    第二節 "實業救國":民族國家富強的基礎
    第三節 "理想一科學小說":民族國家的願景
    餘論
    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一章 “病”的自覺與“藥”的尋覓
    ——清末新小說的興起
    作為通常的近代史研究起點的鴉片戰爭,事實上並未使其時國人的思維形態產生質的轉變。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依然把西方列強視為“蠻夷”,天朝帝國心態與文化優越感並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真正使得中國進入“近代” (Mordcn)的乃是甲午戰爭。把國人的“身體”乃至由這些“身體”組成的“國家”視為是“病態”的,則流行於“庚子事變’’以後。清末小說中多有“病”的隱喻,並且與“陸沉”的心理恐懼相交織,也即“亡國滅種”的判識。 “病”之隱喻,恰切地表征出當時社會的基本共識。
    隨著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及對西方國家制度的曰益了解, “治療”方案的設計已經突破了傳統“向後看”的思維定式,而與“世界”接軌。建立在進步主義基礎上的“未來意識”這一線性歷史觀,也隨之突破了傳統的歷史循環論。
    清末新小說創作者的心態,正是對上述判斷的“應激反應”。盡管民眾對“民族一國家”相當陌生,但是作者們正是以“西方”作為“健康”的尺衡而給出了“救國”方案,不但具有了現代社會國民動員的政治意味,而且也具有了啟蒙主義的身位。同時,有別於稗官野史和街談巷議的瑣屑,“新小說”幾乎宿命般地以其先天不足的文學性,波天大潮般進入了中國文學史。
    第一節 清末新小說產生的語境
    無疑,隻有較為清晰地還原出清末新小說產生的語境,亦即把當時救國方案的政治理念論爭大致歸納為漸進與激進兩端,纔能構建出清末新小說之詮釋學的語境,並以此為思維的平臺,進而理解清末新小說異軍突起之深層原因。如此,探析上海及其公共空間的萌生,成為邏輯的必要。
    一 “救國”方案的政治理念論爭
    雖然時人對於甲午戰爭敗於日本,有著震驚、指責、麻木、反思等諸種反應,但今天重新評估這場戰爭,對於中國注定失敗已經沒有什麼異議。甲午戰敗的刺激加上瓜分危機,使清廷的開明派與民間有識之士均認識到隻有進行一場改革、甚至隻有革命纔能夠拯救中國。以康有為與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與以孫文為代表的革命派,都從理念與實踐兩面,參與了推動歷史的進程。”
    康梁制定的全面現代化目標因其激進、缺乏經驗與來自各方面的阻力,使得自上而下的改革失敗;昧於國際事務的頑固保守派鼓勵與慫恿的義和團運動及隨之而來的八國聯軍占領北京,使得清廷終於意識到“野蠻排外”的虛妄。面對改良派的鼓動、革命派的激進,以及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清廷不得不改革自救,庚子事變之後開始實施比之戊戌變法更為激烈的“新政”。
    以往學界更多提及的是鴉片戰爭與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的歷史影響,本書則特別指出日俄戰爭的分水嶺意義。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鄭麗麗是我招的第一個博士生,她於2006年人學,2009年通過答辯,順利獲得了博士學位,回到唐山師院工作。日前接到她的電話,說她的博士論文已被出版社接受,快要出版了,讓我為她將要出版的新著寫個序,這讓我非常高興,同時也感到有些惶恐,因為我一向還自感年輕,突然驚覺到了自己也到了要為學生寫序的年齡了,俗諺“長江後浪推前浪”,信然!關於鄭麗麗的論著,當年學位答辯委員會的諸位專家已給予了較為充分的肯定和褒揚,我就不再多談了,略談一點由她的這部論著所引發的一些感想。
    鄭麗麗選擇近代文學、文化為她的研究對像,與我近十餘年來將研究興趣轉向清末民初這段時期的文學文化現像有關。中國由傳統向現代的社會轉型始於清末追求自強的洋務運動,至今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但此轉型至今仍難說已經完成,現實社會中出現的諸多迷局、困境以及尖銳的、棘手的問題,都往往要促使我們去回顧、思考我們這一百多年來所走過的道路、做過的取舍、獲得的收獲以及支付的代價。對於此一時期的文學,學界近來從西方學界學來的一種流行的定性是將其稱為“民族國家敘事”,這種定義不能說不對,但就我的感覺來說,則有點隔靴搔癢。當然相對於傳統的王朝國家而言,進入現代時期的中國國家形態自然會屬於民族國家形態,但民族國家建構在中國文化的現代性中並不足以作為人們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終極目標,它隻是作為一個初級目標和基本要求存在’對文化思想界而言它屬於一個“卑之無甚高論”的問題。文學作為時代的最高精神追求的體現者,它所關注的並不止於民族國家問題,而是在此之上的世界大同、文明秩序、進化鐵律、時代潮流、歷史趨勢等終極性問題。所以考察清末至民初的啟蒙救亡訴求,我們會發現一個救亡者的所救對像在不斷縮減、變化的過程,從自強運動和維新變法時期的“保國保種保教”到“國”、“種”、“教”被不斷消解重構的過程。清末時期的魯迅在其《破惡聲論》中就已提到兩種典型的相互矛盾的救亡主張,即國家主義和世界主義,他說:“聚今人之所張主,理而察之……一日汝其為國民,一日汝其為世界人。前者懾以不如是則亡中國,後者懾以不如是則畔(叛)文明。’’①可為一例。由此可知在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立國與立人之間的矛盾,在現代性的初起階段就已出現,而且在思想文化界引發激烈的論爭,並且占據上風的往往並非是與民族國家建構直接相關的民族主義者、國家主義者,而是世界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這不但是因為他們的理論後出,而且還因為他們具有更強的現實超越性。所以單從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角度來把握近現代文學,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它也許會遮蓋近代文化變革中的一些重要的指向。晚清時期的“立國”、“新民”是一個比較現實的政治目標,但這對於志存高遠、矚目於“為萬世開太平”的近代士人知識層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如針對梁啟超的民族國家主義,章太炎當時就大唱反調:“國家之事業,是最鄙賤者,非最神聖者也。””在他眼中一切國家學說均是:“謬亂無倫之說的炫耀,直與崇信上帝同其混悖。””他稱國家隻是一種“虛幻”,隻有個人纔是“實有”,因此更關心的還是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存境遇問題。晚清救亡、啟蒙思潮的豐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響到了中國近現代變革的廣度和深度,它不隻是一個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問題,還是一個創造一種現代性的新文明、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的問題。因此單從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以及主權國家的角度等尚不足以概括中國式的現代性的特質,因為中國式的現代不隻是要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而且要成為一個自由、昌盛的文明國家,即使它以民族國家的形態出現,它也不同於西方經典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其終極關懷仍具有超越於民族國家之上、“藏天下於心”的超越性和包容性,這與中國固有的文化特性有關。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