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經驗的文學表達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1203-1744
    【優惠價】
    752-1090
    【作者】 聶茂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204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2040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7498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專著文庫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4
    字數:3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聶茂


        
        
    "

    內容簡介

    《中國經驗的文學表達》將世界性的評判視野與地域性的美學精神結合起來,全面聚焦並深入分析包括“文學湘軍五少將”在內的中國70後作家群的書寫特性、敘事規律和藝術建構,充分展示了轉型時期中國傳統價值、文化觀念和道德秩序搖搖欲墜所帶來的社會陣痛和時代巨變給70後作家造成的強烈衝擊與心靈震撼,作者在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裂變的風景中展現了他的探索之思與實踐之旅,寬闊幽深的批評眼光與細致深入的文本闡釋在書中內化為精神探尋與詩性承繼的完美融合,令我們從他的文字中,領悟到“被遮蔽的一代”深邃的思考維度與全新的價值評判標準。

    作者簡介

    聶茂,原名陳慶雲,湖南祁東縣人。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小說學會副會長,湖南省視覺藝術委員會副會長,首批湖南省“三百文藝人纔工程”人選者,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委,魯迅文學獎評委等。曾先後就讀於魯迅文學院、復旦大學和湘潭大學。1999年出國留學,2004年7月學成歸國,被中南大學以海外高層次人纔引進,同年9月由助教直接破格晉升為教授、學科帶頭人。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文壇》《小說評論》等發表文學評論130餘篇,其中CSSCI論文20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或觀點摘要10餘篇(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10項(含重大項目2項),出版各類著作40餘部,獲湖南省青年文學獎、《人民文學》優秀散文獎和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二等獎等。

    目錄

    第1章 世界文學與70後作家的中國表達
    1.1 代際敘事:70後作家的鏡與燈
    1.2 精神漂泊者的警醒意識
    1.3 70後作家的鋪路磚與壓艙石
    1.4 文學自信與70後作家的“潛形式”
    1.5 大國崛起與世界文學的新氣像

    第2章 出場:70後作家與文學湘軍五少將
    2.1 人文精神視野下的70後作家
    2.2 70後作家的書寫特質與詩性承繼
    2.3 時代夾縫中的清醒者
    2.4 轉型社會與中國經驗的異質性
    2.5 宏大話語的疏離與個體精神的生長
    2.6 列隊出發:文學湘軍五少將
    2.7 70後作家的文化鄉愁與精神困境

    第3章 聚焦:中國經驗與文學湘軍五少將
    3.1 田耳的飛翔與溫情
    3.2 馬笑泉的追尋與反思
    3.3 於懷岸的貓莊之表征
    3.4 瀋念的隱忍與關懷
    3.5 謝宗玉的悠遠之靜

    第4章 視野:70後代表作家的文學世界
    4.1 馮唐作品的研究肌理與方向
    4.2 《萬物生長》的精神氣質
    4.3 馮唐小說的語言特性
    4.4 《女神一號》的探險和超越
    4.5 徐則臣小說的寓言化書寫
    4.6 《耶路撒冷》的敘事路徑
    4.7 《耶路撒冷》:70後的心靈成長史
    4.8 《蒼聲》:向死而生的隱喻
    4.9 盛可以的文學王國
    4.10 《福地》中的生死觀

    第5章 闡釋:文學湘軍五少將的文本空間
    5.1 田耳的思想意蘊
    5.2 謝宗玉的精神還鄉
    5.3 於懷岸的現代維度
    5.4 瀋念的符號學
    5.5 馬笑泉的文化張力

    第6章 燭照:田耳與馬笑泉的生命鏡像
    6.1 田耳的荒誕與真實
    6.2 馬笑泉的斷裂與承續

    第7章 撳開:謝宗玉、瀋念與於懷岸的精神亮度
    7.1 謝宗玉的精神原野
    7.2 瀋念的迷宮世界
    7.3 於懷岸的小寫歷史

    結語 全球視野與70後作家的文學世界
    附錄 聶茂著作一覽
    參考文獻
    後記 文學批評與70後作家的書寫經驗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國經驗的文學表達》:
    從傳統寫作來講,源於日常的往往是瑣碎的、無意義的,這與文學界一直推崇的宏大敘事相較,實在是上不得臺面。但70後作家在迷途中跌跌撞撞著前進,他們以身試法,探索性地從身邊的喫飯、穿衣、睡覺等日常著手,從隨處可見的透過樹葉漏下來的陽光、趴在門口打盹兒的土狗、炒菜時的油煙味等日常審美體驗切人,意圖超越生存表像,更多、更深地探究生命與存在的哲學依據。隻是在社會強烈呼吁作家們要著眼於大題材,寫歷史、寫時代之際,如此先鋒性地嘗試一定會讓他們背負不少壓力,甚至是非議,而這些壓力和非議可能來自讀者,也可能來自評論界,甚至也有可能來自他們自己。其實,不僅是中國的作家會面臨這種兩難抉擇,放眼望去,世界各國皆是如此。曾有不少人將托爾斯泰與卡夫卡進行對比,托爾斯泰因他的《戰爭與和平》而被公認為是偉大的作家,而卡夫卡盡管是現代派鼻祖,開創了一個世紀的寫作之風,寫盡了人間百態,但若是將其列入“偉大作家”的行列,恐怕會引起不少爭議。因而,所謂的“偉大”或許從一定意義上而言並非由作家的個人能力來決定,而是由時代的需求與風尚來選擇。所以對於70後作家而言,包含在敘事中的個人化體驗、碎片化生活、日常的警醒意識,其實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時代的寫作的力度,開闢了異質性的道路。
    在這日常警醒中,70後作家的自我書寫是否又能展現其精神指向呢?有研究者曾在研究代際敘寫之時說道:50後作家寫的是自己以外的世界,60後作家寫的是自己眼中的世界,70後作家寫的則是自己的世界。從整體上看,70後作家建構的是“屬於個人的文學博物館”①。因為他們從自我出發,又回到自我,所以他們面對的是精神禁閉的囚徒困境和世界無限敞開的繁雜多樣。他們始終關注個人生存尊嚴,關注世界存在的合理性,不斷探索精神世界的邊界。追問世界本質的徐則臣,挑戰文學極限的李浩,專注於精神追問的弋舟,把小縣城灰色人生寫得活色生香的張楚,在青春敘事裡不斷強化自我的路內,偏執而又憂傷的阿乙,執著於靈魂敘事的鬼金,帶著南方潮濕陰郁氣息的朱山坡,有著飽滿的生活和土地溫度的李駿虎,回歸民間充滿傳統文化憂思的劉玉棟,還有溫潤的魯敏,犀利的喬葉,諳熟大上海小市民文化的滕肖瀾,擅長虛構和想像的王秀梅,在精神世界裡自由遊弋的李燕蓉,等等,他們小說中的精神世界,充滿了時代的、人生的、哲學的各種疑問,不僅關注人的現實生存,更關注入的精神困境及靈魂依托。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自新文學誕生,中國文學創作和批評都是以西方現代性為絕對準繩。近年來,人們纔開始意識到,除了現代性之外,與本土社會、文化、大眾的關聯也是文學創作和評價中的重要內容。但是,要將這一認識真正落實到實踐中來,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為其一,許多理論問題需要深化和完善。長期以來,許多人對文學本土性(以及民族性)抱有很強的偏見,認為它意味著孤立和封閉。但其實,本土性與現代性之間不是簡單的矛盾關繫,而是深入的互補和交融。以文學思想為例,毫無疑問,文學應該追求現代的精神視野和深廣的人性關懷,但這種追求不應該是凌空蹈虛,而是需要立足於本土現實。隻有如此,現代性思想纔可能落到實地,也纔可能真正地深入而獨特。由於理論界長時間的偏見和忽略,文學本土化的許多概念內涵及具體辨析都很不完備,需要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其二,如何真正將本土思想傳統融會於現代創作和批評當中,也有許多需要探討之處。比如時下創作界盛行“向後走”,章回體、話本體、舊體詩等傳統文學形式頗有復歸乃至興盛的趨勢,但我以為,這一方向值得斟酌和商榷。那些塵封已久的文學形式是否擁有足夠的創新性和生命力,是否能夠脫胎換骨、融人現代社會當中?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以為繼承傳統,最核心的是精神層面,而非具體的器物層面。與文學創作一樣,文學評論與本土生活和文化之間的聯繫也需要探索。我以為,聶茂教授的文學批評著作《中國經驗的文學表達》在這方面做出了有啟迪意義的探索和思考。
    首先,該著的視野很宏闊,擁有現代性的思想前提。著作評論的是田耳、馬笑泉、於懷岸、瀋念、謝宗玉等五位“70後”湖南青年作家,也就是被人們譽為“湘軍五少將”的五位實力作家。但是,該著的視野並不限制在這些作家之內,而是在更深遠的背景上來展開。其第一章,開宗明義賦予整部著作以“世界性”的背景,中間各部分對這些作家的論述,也時刻與這一背景密切關聯。到結尾部分,又重新回到“全球視野”上,將對作家創作具體論述中總結出的“巫文化”等本土文化特征放置其中,從而實現在現代性視野下對本土性問題的考察。而在具體的論述中,該著也非常注意將所論述的幾位作家與國內同年齡段的其他作家進行比較,也就是說,它不是將研究對像封閉起來,而是將其與整個“70後”作家群體結合在一起,通過闡釋這一代人共同的代際特征,進一步凸顯出所評論的幾位湖南作家的獨特個性——正如人們經常說,真正的個性是共性當中的個性,該著的這種比較方法顯然是很合適的。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