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詩教之彀與審美之維:當代詩歌中的比興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507-736
    【優惠價】
    317-460
    【作者】 張雨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5483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548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5387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5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張雨

        
        
    "

    編輯推薦

    《詩教之彀與審美之維:當代詩歌中的比興研究》選擇比興,從話語方式的角度人手,梳理古代詩學、探討當代詩歌的研究思路是很值得肯定的。在他的努力中,可以看出年輕學者在現代學術中的焦慮、甄別與抉擇。他在借鋻西方現代學術路徑的同時,用中國自身的傳統去考量現實,用傳統中固有的詩學資源,去梳理詩歌理論,觀照當下創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這種研究,有助於我們從更廣闊、更深入的層面,審視文學的過去與當下。

    內容簡介

    傳統比興詩學,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詩教的價值觀念繫統,二是文學的審美屬性。張雨編著的《詩教之彀與審美之維:當代詩歌中的比興研究》在梳理傳統比興詩學的基礎上,考察了十七年詩歌、朦矓詩與第三代詩歌,呈現了傳統比興詩學在當代的延續、更新與消逝,呈現了文學現代化的過程中,歷史影響的焦慮,以及遠離歷史後,詩歌寫作的尷尬。《詩教之彀與審美之維:當代詩歌中的比興研究》立足當下,打通古今,為詩歌研究提供了深度思考的空間。

    作者簡介

    張雨,男,1981年生,漢族,甘肅定西人。2005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及教學工作。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比興的雙重內涵
    第一節 比興與社會批評話語的形成
    一 比興的意義轉換模式
    二 比興與美刺
    三 比興與諷諫
    第二節 比興與詩歌之美的形成
    一 興——詩情的發生
    二 方法的自覺
    三 詩後效應——詩歌的蘊藉性
    四 從詩歌意境到人生境界——生命詩學的形成·

    第二章 “十七年”時期的比興研究
    第一節 “美刺”、“諷諫”的文化語境
    一 “理”的統一與“禮”的規範
    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二節 “鳥獸草木”的詩歌景觀
    一 從“鳥獸草木”到“草木”“禽獸”
    二 艾青的“鳥獸草木”
    三 郭沫若與《百花齊放》
    第三節 審美比興的消逝
    一 比興與民歌改造
    二 蘊藉表達的危險
    三 “十七年”詩歌中的“自然”
    四 “十七年”詩歌中的自然人性

    第三章 朦矓詩與比興研究
    第一節 最後的“詩諫”
    一 “詩諫”的發生——悼賢臣、清君側
    二 “詩諫”的高潮——“一切政策必須落實”
    三 “詩諫”的尾聲——控訴官僚主義
    第二節 告別“諫者”
    一 個人英雄的出現
    二 從“相信”到“懷疑”
    第三節 告別“溫柔敦厚”——新的美學原則的確立
    一 “溫柔敦厚”的當代景觀
    二 告別“溫柔敦厚”
    三 比興的現代轉型

    第四章 第三代詩歌與比興研究
    第一節 無“志”可言——第三代的詩歌處境
    一 “天狗”的解救之道
    二 絕望的“天狗”
    三 絕路而返——第三代詩人的誕生
    第二節 “去意存像”與“靠近能指”
    一 去意存像
    二 靠近能指
    第三節 告別遠方
    一 遠方的“聲音”
    二 告別遠方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詩風背後有靈魂的秘密,主流詩歌界的診斷是準確的。但是,命名卻是粗暴的。命名意味著定罪。為藝術方法和藝術風格規定政治屬性,是50年代以來,詩歌批評的主要模式。與語言的蘊藉性聯繫起來,有以下兩個判斷標準:明朗直白——積極熱情——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政治思想上也是社會主義的;朦矓晦澀——消極頹廢——資產階級的現代主義——政治思想上也是資本主義的。
    另外,產生這種判斷,也和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在古代社會,統治者要對臣民的語言方式進行規訓,希望他們溫柔敦厚不質直言之;但在另一方面,皇帝和朝廷,對文字非常警覺——認為言語晦澀是因為不敢直言,不敢直言就是包藏禍心。在這種奇特詭異的文化心理、政治氣候中,文人戰戰兢兢、擔心禍從口出,統治者充滿警惕、杯弓蛇影。於是,比興諷諫的禮儀之道,常常成為戲弄權威的證據,成為羅織罪名的材料。朦矓與晦澀為什麼有罪呢?在批判《草木篇》的過程中,一篇文章闡述了其中的奧秘:“一位老作家說得好:解放前我們某些革命作家為了反抗國民黨的統治,揭露社會的黑暗,是常常用這種隱晦的表現手法的:托言花草、寄情鳥獸,以表達自己的怨和恨。這樣可以逃過官方的審查,既罵了他們,在法律上也構不成罪名。”那麼,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還堅持運用這種隱晦的表現手法,到底意欲何為呢?《草木篇》的罪名就這樣落實了:“在那含義晦澀的詩句裡……他所憤恨和菲薄的,不是革命者共同的敵人,而是我們自己的社會和人民。”這種把語言蘊藉與包藏禍心聯繫起來、上綱上線的文學批判模式形成於195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中更加盛行,一直到80年代初,在“朦矓詩”的論爭中,許多深受其害的詩人,也用這樣的思維模式來批判新的詩歌。
    其實在1949年以前,很多表達隱晦的詩文,並不都是為了躲避審查,而是出於文學語言的審美自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風,此起彼伏,本屬歷史的正常現像。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