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先秦政治哲學史論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1092-1584
    【優惠價】
    683-990
    【作者】 宋寬鋒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5352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535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686915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8
    字數:2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宋寬鋒

        
        
    "

    內容簡介

    《先秦政治哲學史論》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首部分是“導論”,主要討論中國政治哲學史研究的範式建構問題,換言之,也就是對中國政治哲學史研究所必須面對的諸多前提性問題進行探究和闡述。第二部分是對先秦政治哲學史的相對完整的研究,這一部分內容無疑是《先秦政治哲學史論》的“主體”。作為第三部分的“附錄”則由有關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學”研究的三篇論文構成,它們大致上整體性地呈現了牟宗三政治哲學建構的思想理路及其曲折過程。

    作者簡介

    宋寬鋒,男,1967年生,陝西省興平市人。先後在山東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學習哲學,1999年7月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陝西師範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中西政治哲學史和哲學史研究方法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專著《科學的哲學解讀與西方哲學的知識論傳統》《論證與解釋——政治哲學導論》,合著《西方哲學多維透視》,主譯《羅伯特·諾齊克》。發表相關研究論文三十多篇。

    目錄

    導論:中國政治哲學史研究的範式建構問題
    第一章 中國政治哲學史研究的西方政治哲學參照繫及其相關問題
    第一節 中國政治哲學史的研究與西方政治哲學史的研究
    第二節 中西政治哲學的差異與中國政治哲學的特質
    第三節 日常的政治思考與中西政治哲學相互參照的基礎
    第二章 政治哲學是什麼
    第一節 政治哲學的非本質主義解說
    第二節 政治哲學的主要概念辨析
    第三章 中國政治哲學史概觀
    第一節 中國政治哲學史之發展階段與歷史分期
    第二節 中國政治哲學史的問題譜繫和思想結構
    第四章 中國政治哲學史研究方法論
    第一節 史學式的哲學史研究方式與哲學式的哲學史研究方式
    第二節 哲學史研究的“三階段論”
    第三節 理解者的“前見”與文本的解讀

    先秦政治哲學史研究
    第五章 “周禮”的哲學解釋與德政的主體奠基
    ——孔子政治哲學新探
    一 周禮與孔子的政治哲學
    二 “周禮”的哲學理解與“德政”的思想論述
    三 德政的主體奠基及其歷史效應
    第六章 《老子》規範性政治思考的多重意蘊及其內在統一性探析
    ——《老子》的政治哲學闡釋
    一 《老子》政治思想的三種解讀
    二 《老子》之“道”三義與《老子》“道論”的思想結構
    三 《老子》規範性政治思考的理路及其內在統一性
    第七章 “正義”與“仁慈”的混淆和“兼愛共同體”的建構
    ——墨子政治哲學新探
    一 墨子哲學與功利主義的糾葛及其疏解
    二 墨子政治哲學的思想結構
    三 對“政治”的道德審視與政治問題的道德解答
    四 “正義”與“仁慈”的混淆及其思想迷誤
    第八章 對“政治”的疏離和超越
    ——莊子及其後學的政治哲學探析
    一 遮蔽莊子政治哲學思想的認識根源
    二 對“政治”的超越與理想境界的追求
    三 對“政治”的疏離和是非之別的解構
    四 超越是非之別的政治理想與“治道”論述
    五 莊子後學對莊子政治哲學的發展和偏離
    第九章 “義利之辨”的政治哲學意蘊與“仁政”的實際可行性問題
    ——孟子政治哲學新探
    一 義利之辨與兩種政治思考方式
    二 仁政的制度之維與政治權威的傳承問題
    三 施行“仁政”的條件、時機和人性根據
    第十章 現實取向與思想整合
    ——《荀子》的政治哲學解讀
    一 合理的制度框架的確認及其衍生問題
    二 “治人”與“治法”的統一及其“以儒攝法”的思想取向
    三 為政者的德行與智識
    四 孟子與荀子的人性論之分歧及其政治哲學意義
    第十一章 天地無私與為政公正
    ——黃老之學的政治哲學解讀
    一 文獻依據與研究取向
    二 “案法而治”的合理性論證與“無為而治”的黃老式解釋
    三 “道生法”與“執道者生法”
    四 從《老子》之“道論”到黃老之學的“道論”
    五 天地無私和為政公正
    第十二章 形式正義的追求及其局限
    ——《韓非子》的政治哲學解讀
    一 “非道德主義”的概念分析與《韓非子》之政治哲學解讀的思想前提
    二 韓非“以法治國”的理想與形式正義的追求
    三 形式正義的單向度追求及其局限
    附錄一 中西文化比較模式與先驗哲學框架
    ——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學”建構的理路及曲折
    一 中西文化比較模式與先驗哲學框架之間的相互切換
    二 中西文化比較分析與儒家“新外王學”的建構
    三 儒家“新外王學”的兩次理論重述
    附錄二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之論說的辨析和反思
    一 中國傳統政治形態的特質辨析
    二 概念分析框架的辨析和反思
    三 儒家的“治道”與民主政治
    附錄三 牟宗三的“開出說”及其理論紛爭的回顧與總結
    一 “開出說”的特質及其產生的思想根源
    二 “開出說”及其理論紛爭的梳理和省思

    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先秦政治哲學史論》:
    導致中西比較的思想模式陷入困境和歧路的另一個假定和觀念就是,把給定的諸種中西哲學的思想體繫及其思想傳統之間的抽像比較,當成了中西比較分析的唯一形態。這裡所說的“抽像的比較”是指,脫離思想的事情和具體的哲學問題的思考而進行的中西比較分析;這種“抽像的比較”具有中立性的外在特征,並且缺乏明確的目的指向。這種“抽像的比較”所能看到的東西主要就是中西(政治)哲學之間的諸多差異,由“差異”走向對“差異”的優劣短長的抽像評價,由“評價”走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抽像主張,並最終合乎邏輯地趨向於融合中西(政治)哲學之優長的虛懸思想建構。然而,遊離於思想的事情和具體的哲學問題的思考之外的“抽像的比較”,其對“差異”的關注以及對“差異”之優劣短長的評價也就失去了依據和根基。我們知道,中西(政治)哲學之間的差異可謂多種多樣,但是嘗試對中西(政治)哲學進行“抽像的比較”的學者卻常常迷失於這種紛繁復雜的“差異”之中,因為他們無法確定自己應該關注哪一方面的差異。打個比方來說,一位老師對一位學生說:“請把張三與李四比較一下”,但這位老師並不告訴這位學生進行這一比較的目的是什麼,也不讓他知道這一比較服務於什麼問題的研究。不難想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會看到的就是這位學生的困惑和迷茫,他無法確定從哪方面進行比較,或者說,他缺失的是進行比較和觀察的視角。進一步地看,即便這種“抽像的比較”看到了中西(政治)哲學之間的某些“差異”,它也缺乏對這些“差異”進行評價的根據。例如,“抽像的比較”可能發現,西方哲學更為重視論證,而中國哲學相對更為強調體證性的功夫,那麼強調論證到底是優點還是弱點呢?重視體證性的功夫又是優長還是短板?不難看到,脫離了思想的事情和特定的研究指向,這些問題就變得不可回答了。反過來看,當我們從有所不同的思想的事情和研究指向出發,我們對某一“差異”可能會給出完全不同的評價。最終,正因為“抽像的比較”對中西(政治)哲學之間的“差異”的關注和評價是抽像的,由此所得出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主張和融合中西哲學之優長的思想創構也是抽像的和懸空的。
    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類比性的思考,來進一步地呈現“抽像的比較”及其思想歸宿的抽像性和虛幻性。按照“抽像的比較”的思想邏輯來思考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我們會合乎邏輯地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最好的飯菜就是融合中西飲食文化之優長的飯菜。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這樣一個“會通中西飲食文化”的新型的飲食文化,雖然中餐的改進可能借鋻一些西餐的做法,然而卻並不存在會通中餐和西餐的“中西餐”這一品種。與此相類似,先秦的諸子百家之間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也各自具有自己的優長和特色,而力圖將諸子百家的“優長”整合在一起的思想創構就是《呂氏春秋》,但這《先秦政治哲學史論》被看作雜家的代表,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都不高。同時,在佛教傳人中國之後,儒、釋、道之間的互動以及三教各自對“他者”的借鋻一直都是存在的,但中國哲學史上一流的哲學創構從來都不是會通三教的思想結果。
    超越“抽像的比較”的中西(政治)哲學比較分析,一定具有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要麼是(政治)哲學研究,要麼是(政治)哲學史研究。這裡,我們不討論服務於(政治)哲學研究的中西(政治)哲學比較分析這一論題,也不討論服務於西方(政治)哲學史研究的中西(政治)哲學比較分析的話題,而隻討論服務於中國(政治)哲學史研究的中西(政治)哲學比較分析的問題。我們知道,中國(政治)哲學史的研究不能脫離西方(政治)哲學史的研究,而從事中國(政治)哲學史研究的學者如果熟悉西方(政治)哲學史的話,那麼他將不可避免地在中西(政治)哲學之間進行比較。“比較”自然地就會發現雙方之間的“差異”,但對於中國(政治)哲學史的研究而言,我們卻沒有必要對中西(政治)哲學的“差異”進行優劣短長的評價,因為我們的“正事”乃是中國(政治)哲學史的研究,而“比較”以及對“差異”的關注都應該服務於它。換言之,當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於對中國(政治)哲學史更為切近的理解和更為合理的解釋的時候,我們關心的不再是中西(政治)哲學之“差異”的優劣短長,而是對兩者之“差異”的了解如何有助於中國(政治)哲學史的研究。從理論上說,中西(政治)哲學的比較分析以及對兩者之“差異”的意識之所以會有助於中國(政治)哲學史的研究,就是因為研究者有了西方哲學的借鏡,而且能夠在兩者之間進行相互的參照,而借鏡和參照的存在無疑會增進研究者對中國(政治)哲學史的理解和解釋。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哲學發展史的歷程表明,任何最為抽像的哲學觀念、哲學理論的提出,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都有其深厚的人類生存與生活的根基,都是對於某種現實問題的回應、詮釋和批判性反思。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各種外部表現證明,哲學正在獲得這樣的意義,哲學正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①馬克思的上述論斷深刻地表明,任何一個富有時代氣息和旺盛的生命力哲學,都擔負著時代賦予它的使命,都必須回答時代提出的最根本問題,都必須密切關注、思考和回答現實中提出的重大問題。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此人類文明轉型的新的歷史時期,當代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當今中國也正在經歷更為全面、更為深層次的社會轉型。面對愈益復雜的歷史變遷格局,如何運用哲學思維把握和引領這個大變革、大轉型時代,是重要的時代課題。
    本套叢書的選題,從論域來看,涵蓋了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科技哲學等多個學科。本套叢書的作者,均是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繫一線教學科研人員,多年來專心致力於相關理論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哲學理論素養和扎實的學術功底。
    本套叢書的鮮明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倡導中西馬的辯證融通與對話。叢書編輯的主題思想,在於倡導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觀上的會通。隨著經濟全球化,哲學在精神領域從過去的各守門戶、獨持己見而開始走向融通、對話與和解。不容否認,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解世界、認識人類發展命運上都獨具自己的認識和思考。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橫向層面的哲學形態,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相加和並列關繫,而是一種“互補互用”的互動關繫。中國傳統哲學的整體性思維,對理解世界與科學的復雜現像提供了具有中國文化精神特質的歷史思維淵源;西方哲學則從個體性、多樣性,多角度地闡釋科學人本內涵的復雜性和深刻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於“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的科學論斷,以“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的姿態,深入而全面地闡述了人及其實踐與世界關繫的理論,努力推動哲學由傳統向現代形態的轉變。隨著中國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國哲學界的主體意識的覺醒,迫切需要通過中西哲學的對話,以及現代與傳統中國思想之間的融通,找到一條適合當代中國哲學未來發展的路徑,探尋哲學創新的突破口。
    2.返本與開新並重基礎上的創新努力。在研究方法上,本套叢書的作者們嚴格遵循“立本經”、求“本義”宗旨,力戒空疏的抽像詮釋,務求“實事求是”的學風和求真、求實的治學精神,從而在新的時代和語義環境中實現返本開新意義上的當代哲學創新。創新是一個艱深的理論難題,其目的在於以新理念、新視角、新範式、新理解、新體會或新解釋等形式出現的對時代精神的高度提煉和精準把握。無疑,思想、時代與社會現實是內在地統一在一起的。換言之,隻有切入時代的思想,從問題意識、問答邏輯、問題表征和問題域等方面展開對問題範式內涵的分析,纔能真正把握社會現實的真諦。同時,也隻有反映社會現實的思想,纔能真正切入時代。“問題範式”內含於“哲學範式”中之中,以問題導向展現研究者的致思路徑,通過對時代問題的總結歸納,實現從不同視角表達哲學範式及範式轉換的主旨。本套叢書分屬不同的哲學研究領域,涉及不同的思想主題,但其共同的特點在於,所有的作者要麼是基於對於特定問題研究中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的質疑,要麼是致力於核心理念、研究範式的糾偏和,要麼強調思維邏輯的變革與創新。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