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哲學的切問與近思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王慶豐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294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29446
    版次:1

    商品編碼:12460070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07-01
    用紙:膠版紙

    作者:王慶豐

        
        
    "

    內容簡介

    本書提出: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其具獨特性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追問和致思方式。“切問”與“近思”在某種意義上體現的正是哲學本性的研究方法。所謂“切問”是指哲學的追問方式是追根究底式的切中性追問;所謂“近思”是指哲學的致思方式是從近身切己之事出發的反思的思維方式。由此出發,本書共分為四編:第一編哲學基礎理論問題研究,追問了哲學本性的理論自覺;第二編辯證法理論研究,反省了哲學的思維方式;第三編《資本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澄清了歷史發展的內涵邏輯;第四編現像學與西方哲學研究,呈現了哲學所謂的事情本身。


    作者簡介

    王慶豐,男,河南林州人。出生於1978年10月10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中國馬哲史學會理事等。出版《德裡達發生現像學研究》《〈資本論〉的再現》《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哲學》等多部學術著作。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30餘篇。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各類項目20餘項。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2014年被評為吉林省第十三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纔,2015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撥尖人纔,同年被聘為吉林省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2016年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

    目錄

    第一編哲學基礎理論問題研究
    哲學 :成為科學抑或不是科學 ———對哲學與科學關繫的哲學史反思 ……………………………(3)
    如何追問哲學的基本問題 ……………………………………………(19)
    後形而上學與形而上學的覺解 ………………………………………(26)
    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原像 ………………………………………………(41)
    資本形而上學的三副面孔 ……………………………………………(52)
    中國文化傳統的 “舊邦新命冶 ———中國文化傳統現當代轉化的理論自覺 ………………………(67)
    第二編辯證法理論研究
    辯證法的旨趣與使命 …………………………………………………(83)
    辯證法理論的思想移居 ………………………………………………(100)
    重思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 “顛倒冶 ……………………………(114)
    恩格斯為什麼要研究 “自然辯證法冶 ………………………………(128)
    馬克思 “合理形態冶的辯證法 ………………………………………(143)
    批判的辯證法與共產主義 …………………………………………… (160)
    哲學的切問與近思
    第三編《資本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研究
    《資本論》中三個嶄新的因素 ———馬克思對《資本論》的自我解讀 ……………………………(175)
    《資本論》的術語革命 ———恩格斯解讀《資本論》的重要貢獻 …………………………(189)
    《資本論》與哲學的未來 ………………………………………………(203)
    商品的界限 ……………………………………………………………(219)
    資本的界限 ———現代社會的合理性邊界 ………………………………………(233)
    發展的合理性觀念 ……………………………………………………(247)
    第四編現像學與西方哲學研究
    何謂現像學的 “事情本身冶 …………………………………………(265)
    現像學的發生概念 :從胡塞爾到德裡達 ……………………………(283)
    如何奠基形而上學 :康德與海德格爾 ………………………………(300)
    海德格爾思想譜繫中的實際性解釋學 ………………………………(314)
    德裡達發生現像學研究中的 “歷史冶概念 …………………………(329)
    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理論的語用學轉型 ………………………………(342)
    後記 ………………………………………………………………… (354)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哲學:如何切問,何以近思?在《論語·子張》篇中,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前一句“博學而篤志”,是就治學態度而言,後一句“切問而近思”,則是就治學方法說的。兩者兼具,則可問“道”求“仁”。但前者易做,後者難為。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其最具獨特性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追問和致思方式。在我看來,“切問”與“近思”在某種意義上體現的正是哲學本性的研究方法。學習哲學,最為緊要的是要把握住哲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哲學如何切問,何以近思,就成為我們從事哲學研究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哲學的追問方式是由哲學這門學科的理論本性決定的。我們把哲學的追問方式定義為“切問”,是因為哲學的追問是切中性的。切中什麼?切中事情本身。這就要求哲學的追問方式必須是追根究底式的。我們常說抓問題要抓住根兒,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康德經常自詡德國哲學具有一種徹底精神。其實,“徹底”不僅僅是德國哲學所具有的精神,而應該成為哲學本身的本質性要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指出:“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如何“抓住事物的根本”?我們隻有通過哲學的追問方式來實現。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哲學的追問方式明確為“何以可能”式的發問。“何以可能”指向的正是根據、標準和尺度,指向的正是事情的根本。哲學的核心是“本體論”,本體論旨在尋求“何以可能”的根據。尋求“什麼”何以可能構成特定的本體論和哲學形態。“何以可能?”這是哲學最樸實無華而又最切中要害的追問。這個追問不僅直指事情存在的根據,而且要求我們把這種存在的根據訴諸人本身,訴諸人類的存在方式。
    哲學的切問作為一種切中事情本身的思維方式,如何保證其具有切實性或可操作性?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追問範例。海德格爾在追問存在的時候,曾經把追問分成“問之所問”“被問及的東西”以及“問之何所以問”三個層次。他的這一發問框架集中展現了哲學的追問方式。海德格爾追問的第一個層次是“問之所問”。“問之所問”就是發問作為“對……”的發問。一切“對……”的發問都以某種方式是“就……”的發問。作為一種尋求,發問首先需要一種來自它所尋求的東西的性質界定。在“問之所問”的層面上,必須澄清自己所追問的問題本身的獨特性。海德格爾追問的第二個層次是“被問及的東西”。這意味著:發問不僅包含問題之所問,而且也包含被問及的東西。在探索性的問題亦即在理論問題中,問題之所問應該得到規定而成為概念,這就是對“被問及的東西”即問題的內涵的追問。海德格爾追問的第三個層次是“問之何所以問”。“問之何所以問”要求對發問的原因、意義和必要性給出解釋。在哲學的追問中,“問之何所以問”是最關鍵的。這是真正的意圖所在,發問到這裡達到了目標。
    在哲學的開端處,柏拉圖以對話的方式記錄下來許多蘇格拉底的談話。在這些對話中,蘇格拉底雖然把這些追問和討論引向了理念的層面,但是並沒有給出最終的確定無疑的答案。我們經常為了蘇格拉底對話不給出明確結論而頗為遺憾,而這實際上正是哲學追問方式的高明所在。給出答案就等於鎖閉問題。哲學追問的目的不在於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而是為了在追問的過程中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因此,對於哲學來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哲學的追問是永遠敞開的,它為人類思想的可能性提供了無限開放的空間。
    南宋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從浙江到福建與朱熹會晤,兩人在寒泉精舍相與讀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四子著作,感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遂輯成《近思錄》。按照朱熹的本意,其取名“近思”用意在於把《近思錄》當作學習四子著作的階梯,四子著作又作為學習《六經》的階梯,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三國時期曹魏玄學家何晏集解:“近思者,近思己所能及之事。”哲學之思看似好高騖遠,實則關心的都是與人休戚相關的近身之事。即使古希臘的自然哲學,表面上看是追求宇宙秩序,實際上則是為城邦秩序進行奠基,確立人在宇宙中的安身立命之本。位我上者之燦爛星空,實則是人心中之道德律令。哲學之近思,所思之事皆是近身切己之事,這是哲學近思的首要含義。
    從哲學致思的開端來看,哲學之近思往往是從不證自明、不言而喻的常識性觀念出發。這種既定性的常識性觀念造成一種沒有區別的流俗的理解力。對哲學來說,人類所形成的全部思想,特別是這些思想所蘊含的諸種“前提”,構成全部的“流行觀念”。哲學的致思就是要從這種教條當中超撥出來。哲學“創新”,就是哲學家以新的哲學理念和新的思維方式為人類展現新的世界,提示新的理想。因此,哲學的致思方式或者說近思首要的是要做到“流行觀念陌生化”。所謂“流行觀念陌生化”,就是要反對流行的思維方式、時髦的價值觀念、現成的理論體繫,反對人們躺在無人置疑的溫床上睡大覺。哲學之思就是要以否定性的反思思維去檢視各種理論的前提,提出新的挑戰,並把這種反思和批判意識逐步轉變成全人類的自我意識。
    做到“流行觀念陌生化”需要的正是哲學反思的思維方式,哲學正是依靠反思的思維方式纔能把自己同其他學科區別開來。反思就是思想以自身為對像反過來而思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把哲學的反思也稱為“後思”。密涅瓦的貓頭鷹隻有在薄暮降臨時纔悄然起飛。反思隻有在思想形成之後纔能獲得自己思考的對像。哲學反思的思維方式隻有在哲學同科學的區別當中纔能夠被清晰地辨識出來。科學以整個世界為對像,形成關於整個世界的知識,而哲學則以科學所形成的關於整個世界的思想為對像,反過來而思之。科學標志著人類理論思維的“構成思想的維度”,而哲學則標志著人類理論思維的“反思思想的維度”。因此,哲學不是科學的延伸和變形,而是對科學的反思,也就是對科學的超越。
    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哲學和科學的區別,我們可以看出哲學不僅僅與科學一樣是一種理論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哲學是以思考科學的理論前提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繫”為其基本問題的。科學致力於在規律層面上實現“思維和存在”的統一,為人類提供科學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範,哲學則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繫”作為“問題”進行反思,從而使作為人類活動及其成果的“科學”成為哲學反思的對像。哲學對科學的關繫,從根本上說,既不是普遍性對特殊性的關繫,也不是一種特殊性對另一種特殊性的關繫,而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繫問題”為中介所構成的哲學對科學的反思關繫。
    哲學“反思”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繫”作為“問題”進行“反思”。相對於“構成思想”致力於實現“思維和存在”在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的統一而言,“反思思想”則是以人類把握世界的諸種方式及其全部成果作為“反思”的對像,去追問“思維和存在”統一的根據,考察斷定“思維和存在”相統一的標準,揭示“思維和存在”之間的更深層次的矛盾,實現人類思想在邏輯層次的躍遷。哲學之所以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全部基本方式中具有其特殊的價值與功能,就在於它不僅僅是“構成思想”的一種方式,而且是“反思思想”的方式。正是後者,標志著哲學理論的特殊性質,標志著哲學思維方式的特殊功能。
    從思維方式的意義上來看,哲學就是反思。日新月異的科學是一個發現連著一個發現向前邁進,自然思維的工作已經結出了無限豐富的成果,它根本就不會到要提出關於認識的可能性的問題。而認識的可能性即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在哲學態度的思維中一下子變成了“神秘的東西”,思維與存在的關繫成為了問題。胡塞爾在《現像學的觀念》中指出:“隨著認識和對像之間關繫的反思的蘇醒,出現了深不可測的困難。認識,這個在自然思維中最顯而易見的事物一下子變成了神秘的東西。”[德]胡塞爾:《現像學的觀念》,倪梁康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頁。黑格爾從哲學發展史的意義上指出:“近代哲學的原則並不是淳樸的思維,而是面對著思維與自然的對立。”因此,“近代哲學並不是淳樸的,也就是說,它意識到了思維與存在的對立”[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賀麟、王太慶等譯,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7頁。。在哲學思維方式理論自覺的意義上,胡塞爾和黑格爾在此表現了驚人的一致。我們之所以堅持把“思維與存在的關繫”問題看作哲學的基本問題,就在於哲學的基本問題所體現的正是哲學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決定著哲學的理論本性。
    海德格爾曾言:“問乃思之虔誠。”對於哲學這門學科來講,問即是思。哲學的切問與近思都是基於哲學這門學科本性的。如果我們要為哲學下一個定義,那麼哲學最古老的定義就是最為恰當的:哲學就是愛智慧。這種愛是對智慧的反思與批判,在這種無限的反思與批判中,我們不斷趨向和接近於真理本身。這也是哲學“近思”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人類永遠無法把握住絕對真理本身,所能尋找到的永遠隻是一個本體的“替補”。正如柏拉圖所告誡我們的:隻有神纔擁有智慧,而人隻能愛智慧。
    人不是神,神是全知全能的,而人是處於一定歷史時期的有限性的存在。無論是哲學的切問還是近思都是由“哲學家”這一主體發出的。因此,哲學既是哲學家以人類的名義在講個人的故事,也是哲學家以個人的名義在講人類的故事。哲學的切問和近思都是切己性的。換句話說,哲學的切問和近思都蘊含著哲學家的生活體驗。這種生活體驗既有哲學家個人生命的體驗,也有時代的體驗和歷史的體驗。每個哲學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閱歷,對生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是不一樣的,這在哲學家的寫作中會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和理論旨趣;每個哲學家都是處於不同時代的哲學家,都無法跳出自己時代的羅陀斯島。問題是時代的呼聲,每個真正的哲學家都需要回答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按照黑格爾的說法,每個哲學家的哲學思想都處在不同的精神史環節之中,必然是對以往哲學思想的揚棄,會受到他所閱讀的哲學史上的著作的影響。這種切己性的追問與致思,決定著任何一種哲學思想都隻是一種“相對的絕對”,而不是一種“絕對的絕對”。
    蘇格拉底說:“我知道自己的愚昧,我非智者,而是一個愛智的人。”當我們為蘇格拉底的對話沒有答案或結論,從而懊惱不已的時候,殊不知,這纔是哲學的理論本性。保持蘇格拉底式的謙遜,保持一種持久的愛智之忱,纔能成為真正的愛智者。海德格爾曾深有感觸地說,“就其本質而言,哲學決不會使事情變得淺易,而隻會使之愈加艱深”。在哲學的反思與批判中,人類纔能逐漸深化對事情本身的認識,無限地接近真理本身。
    王慶豐
    2018年3月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