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荀子禮思想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617-896
    【優惠價】
    386-560
    【作者】 曹興江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312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312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3720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3
    字數:23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曹興江

        
        
    "

    內容簡介

    生活於戰國晚期的荀子,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調,批判吸收其他諸子各派(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的思想資源,創造性構築了以禮為宗的儒學思想繫統。
    《荀子禮思想研究》立足於《荀子》原典,秉持“史思相養”的研究方法,沿循禮之緣起、禮之本質、禮之道德功用、禮之政治功用這一總體思路,繫統深入描畫了荀子禮思想的邏輯脈絡。在荀子看來,禮是人文世界的至高原理,以層級化的名分秩序(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為其本質內涵,既能修一己之身涵養聖賢人格,又可治國平天下達致“群居和一”的至平境界。

    作者簡介

    曹興江,1983年生,江蘇贛榆人,講師,東南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史、中國倫理思想史。主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河流倫理與河流生態治理”1項,參與多項省級課題;代表性學術論文有《家庭倫理實體的生成與裂解——黑格爾家庭倫理思想釋要》《荀子君道思想論綱》等。

    目錄

    緒論
    一 研究之緣起
    二 研究之現狀
    三 研究之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 禮之緣起
    第一節 “性惡則貴禮義”:禮之必要的人性根基
    一 “性”概念之意涵
    二 “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禮之必要的“性惡”預設
    三 “稱情而立文”:禮之必要的情感訴求
    第二節 “人生不能無群”:禮之必要的群體向度
    一 “群”概念之意涵
    二 “人生不能無群”:群何以必要的生存論考察
    三 “制禮義以分之”:群何以可能的制度前提
    第三節 聖王制禮及其客觀根據
    一 “禮莫大於聖王”
    二 “上取像於天,下取像於地”:聖王制禮的客觀根據

    第二章 禮之本質
    第一節 人異於禽獸的族類特質
    一 “人道莫不有辨”
    二 “人能群,彼不能群”
    三 荀、孟人禽之辨的異同
    第二節 “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作為差序結構的禮
    一 “禮法之樞要”貴在“定分”
    二 “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

    第三章 禮之道德功用
    第一節 “塗之人可以為禹”的先天根據
    第二節 “禮及身而行修”的道德工夫
    一 “禮者,所以正身也”
    二 “不教無以理民性”的道德教化論
    三 “積善成德”的道德修養論
    第三節 “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道德工夫的聖賢旨歸
    一 “好法而行”的士人格
    二 “篤志而體”的君子人格
    三 “齊明而不竭”的聖人人格

    第四章 禮之政治功用
    第一節 “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君主角色的理論設定
    一 “君者,善群也”:群道的人格化身
    二 “聞修身,未嘗聞為國”:君主以修身為治國的基礎
    三 “人主者,以官人為能也”:君主通向無為而治的政治能力
    第二節 “隆禮至法則國有常”:禮法相養的治國術
    一 禮的治國效用及其限度
    二 法之治道地位的彰顯
    三 “明德慎罰”的德刑論
    第三節 “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禮之經濟分配功用
    一 “進則近盡,退則求節”:對待欲望的合理態度
    二 “禮者,養也”:養欲給求的分配原則
    三 “節用以禮,裕民以政”:養欲給求的政治擔保

    結語
    附錄荀子君道思想論綱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荀子禮思想研究》:
    (二)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對像
    荀子既然規定了“教化”概念的本質內涵,這說明他已預設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前提,即教化的施行具有必要性與迫切性,不然的話,他根本沒有必要界定“教化”概念。實際上,在苟子看來,教化的施行確實具有必要性與迫切性,《性惡篇》就是從人性層面專門地探討了這一問題。苟子認為,人天生具有“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等欲望,而且這些欲望蘊含趨“惡”的自然傾向,如若一味地順從這些欲望的盡情滿足,人們必然陷入無休止的紛爭,社會也就會動蕩不安,在此意義上,苟子提出了“人之性惡”的命題,正因為“人之性惡”,所以“人無禮義,不知禮義”②。既然人自身內部不存在“禮義”的先天根據,他們也就不知道“禮義”,因而若要切實發揮“禮義”範導個體言行的道德功用,社會層面的道德教化也就十分有必要了:“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③唯有接受“師法”“禮義”的轉化與引導,個體纔能懂得相互辭讓,遵循文理而行,由此,整個社會也就安寧和諧,從而歸於太平盛世。不難看出,在個體內在德性的涵養與社會外部秩序的整治過程中,道德教化無疑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可見,“人之性惡”是“君師”或“聖王”推行教化的重要緣由之一,所以說:“不教無以理民性。”④
    此外,戰國晚期的社會歷史境遇也加劇了“君師”或“聖王”推行道德教化的必要性。一方面,“邪說”“奸言”盛行於世,天下百姓受到它們的欺騙蒙蔽,迷茫不知所措,從而嚴重地動搖了儒家以“禮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荷宇嵬瑣,使天下渾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在者有人矣”⑤,所以荀子不但猛烈地批判了“六說”“十二子”①,而且還表現出更加極端的敵對態度,將他們看作“聖王”先要誅殺的“奸人之雄”:“聽其言則辭辯而無統,用其身則多詐而無功,上不足以順明王,下不足以和齊百姓,然而口舌之均,應唯則節,足以為奇偉偃卻之屬,夫是之謂奸人之雄,聖王起,所以先誅也。然後盜賊次之。盜賊得變,此不得變也。”②另一方面,世人信奉諸種迷信觀念(相面術、天人感應、鬼神等)成為普遍的社會風尚,司馬遷將戰國晚期的這一現像概括為“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機祥”,《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苟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機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③由於“消極地看待吉兇,在客觀上妨礙了人們在當下過一種積極的符合禮的生活。隻有揭示那些迷信觀念的虛妄性,纔有可能在根上撥除有害於‘道’的行為方式”④,所以荀子在《非相篇》《天論篇》《禮論篇》等篇章中曾沉重地批判了世人“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機祥”的社會現像。⑤綜上所述,無論是個體內在的自然本性,還是社會歷史領域的現實遭遇,分別從不同維度彰顯了“君師”或“聖王”教化民眾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