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清代江南義葬與地方社會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993-1440
    【優惠價】
    621-900
    【作者】 黃永昌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0117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011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2146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明清群體·社會叢書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7
    字數:298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黃永昌


        
        
    "

    內容簡介

    慈善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慈善事業日益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在社會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慈善發展勢頭強勁,捐贈額和基金會數量屢創新高,公益行動、志願者、非政府組織、微慈善、網絡慈善……各種新生事物如雨後春草,正在改變中國社會的面貌。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大愛中國的巨大能量。2015年,國務院出臺《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3月,《慈善法》審議通過,中國慈善事業駛上了快車道。由於種種原因,制度法規不健全、監督管理不到位、慈善活動不規範、慈善氛圍不濃厚,影響了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引發的紅十字會信任危機,迅速殃及整個慈善事業。一次惡性事件,竟然撼動百年紅會基業,讓其信譽跌到谷底,也折射出當前慈善發展的尷尬局面:一邊是迅速增長的慈善組織數量與善款數額,一邊是脆弱的資金鏈條和社會信任的缺失。
    慈善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賴於全社會慈善意識的增強和慈善文化的培育。***同志指出:“要廣泛普及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宣傳慈善典型,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慈善的濃厚氛圍,共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應有貢獻。”①在汲取傳統精華、借鋻海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塑造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慈善文化,是中國當前慈善公益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儒釋道均強調慈善,各種典籍中相關記載更是汗牛充棟。《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道德經》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論語》說:“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佛教講:“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太上感應篇》講:“積德累功,慈心於物。”《了凡四訓》提倡:“命自我立,福自己求。”這些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深深扎根於民眾生活之中的主流價值。慈善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除關注慈善思想外,應該將目光更多投向慈善制度、組織及慈善家群體之中。
    回顧歷史,人們經常會陷入矛盾之中:對於先賢的嘉言懿行或制度典章如數家珍,贊譽有加;但對組織運作及具體實踐則語焉不詳,諸多貶斥。對於傳統慈善,這一點體現的格外明顯。中國*早的慈善組織是什麼?各種社會保障政策施行情況如何?政府的恤政能否納入慈善事業範疇?養濟院、育嬰堂、同善堂、清節堂都是哪些名堂?傳統慈善對當下有何借鋻之處?這些問題,慈善實務界和學術界很多人都說不清楚。對於中國傳統慈善,很長時間充斥著深深的偏見與誤解。十多年前,《中國大百科全書》“慈善事業”詞條,認為慈善“帶有濃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為了做好事求善報……它隻是對少數人的一種暫時的、消極的救濟……它的社會效果存有爭議。”這種表述在很長時間代表了輿論與學界的流行看法。如果追溯會發現,這種觀點晚清時期就很普遍了。120多年前,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HendersonSmith)在《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將仁慈列為中國人的“美德”,又認為中國人“缺乏同情心”。他寫道:“讓現實的慈善活動變成一種本能,無論是否有確知的需求,都利用一切機會去做善事,這樣的心理在中國人中間幾乎是完全看不到的。這的確不能說是人類的進步。”“任何一個有腦子的中國人都會意識到,為減輕災害所做的那些努力全都是徒勞無益的,無論是個人的善舉還是政府的干預。”他不無自豪地提出,中國人應該學西方,“必須經歷西方國家所經歷過的那個過程,這個過程使仁慈成為生活中一個固有的組成部分”。

    作者簡介

    黃永昌,1982年生,湖北麻城人,2010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供職於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副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中心武當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武當文化、慈善文化,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在內的課題10餘項。著有《傳統慈善組織與社會發展:以明清湖北為中心》,在《史學月刊》《近代史學刊》等發表論文30餘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何以生江南:清代義葬的淵源與背景
    第一節 傳統義葬思想與實踐
    第二節 清代江南的環境與社會
    第三節 禮俗之間:清代江南的喪葬弊俗
    第四節 江南的喪葬問題與社會應對

    第二章 時空脈絡:清代江南義葬的發展軌跡
    第一節 清代江南義葬階段特征
    第二節 蘇南義葬的發展
    第三節 浙西義葬的發展
    第四節 江南鄉鎮義葬發展

    第三章 清代江南義葬的形態功能
    第一節 捐設義塚與保墓護茔
    第二節 整頓停棺不葬與施棺助葬善舉
    第三節 尸骸問題與掩骼埋黹善舉
    第四節 善後之政:災荒與戰亂中的義葬
    第五節 安撫羈旅:客寓商旅的義葬善舉

    第四章 善的體繫:傳統慈善事業的諸面向
    第一節 義葬的思想文化根源
    第二節 清代江南善人群體與慈善網絡
    第三節 善舉與政教:義葬的政治文化內涵
    第四節 清代慈善發展的困境與應對

    第五章 國家與社會:明清社會變遷中的義葬善舉
    第一節 明清社會變遷與儒家困境
    第二節 從義葬看明清國家與社會
    第三節 慈善與法律之間:以尸場報驗善舉為中心
    第四節 清代江南義葬的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清代江南義葬與地方社會》:
    四 常州府
    順治初,因明制,常州共轄五縣。雍正二年(1724),析武進置陽湖,無錫置金匱,宜興置荊溪。一府之中,有3處兩縣同城者,全國僅蘇常兩地。此後,常州政區相對穩定。共領8縣即武進、陽湖、無錫、金匱、江陰、宜興、荊溪、靖江。其中,靖江縣在江北,與江陰隔江相望,今屬泰州。該地雖屬吳語區,經濟文化與江南差異較大,相關史料也較缺乏,此處從略。
    明清以來,常州社會經濟繁榮,文教水平與蘇松不遑多讓,在慈善方面也很發達。常州是善會善堂的發源地,東林黨人錢一本(字啟新)、顧憲成(號涇陽)、高攀龍(世稱景逸珍(號本孺)等在武進、無錫等地創辦同善會,是傳統慈善的標志性事件。萬歷三十二年(1604)十月,顧憲成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纔(“東林八君子”)等人,在老家無錫發起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叱咤風雨的“東林黨”登上歷史舞臺。東林黨不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扮演重要角色,也直接主導了同善會的創建和經營。康熙《常州府志》記載:“同善會之舉始自明,武進錢啟新,無錫顧涇陽、高景逸、劉本儒諸先生踵行之者,歲歲不絕。而丁彥超、堵濂生兩先生復為除夕一會,亦本此意行之。”①
    明清易代,常州慈善發展經歷較長沉寂期。康乾時期,常州府出現多處善會善堂,多是育嬰堂、養濟院等,義葬類相對較少。最早的當推宜興樂善堂,由邑人曹亮武倡捐施棺多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改為育嬰堂。②自乾隆中期到道光時期近百年間,常州慈善發展迅猛。從地域上看,府城武進、陽湖的善會善堂達60餘處,義葬相關者40餘處,嘉道時期形成了以武進存仁堂、陽湖同仁堂為核心的,遍及城鄉的“報驗網絡”,專辦各地報驗收埋水陸路斃浮尸事宜,武進鄉鎮善堂就多達30餘處。宜興、荊溪地方有各類堂局多達70處以上,義葬類數十處,廣泛分布於城鄉間。這在江南都是不多見的。江陰、無錫與金匱三縣則相對遜色,但為數亦不少。乾隆三十一年(1766),武進鄉紳張百齡集資在懷南鄉創建懷仁堂,主辦貧民棺殮、義塾等,這是常州最早的義葬類善堂。最具指標意義的無疑是武進存仁堂。該堂創辦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開始時依然是以賑濟無告為主,此後逐漸兼辦施棺、報驗等義葬善舉。①嘉慶六年(1801),紳士劉煊等主持創建了陽湖同仁堂;每年集捐制棺,收埋路尸及施給貧民不能殮埋者。存仁堂和同仁堂成立後,迅速成為當地善堂的核心,為城鄉競相效仿。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劉憲等在奔牛鎮創辦安西鄉同仁堂,辦理施送棺木。
    嘉道時期是常州義葬發展的一個高潮時期。嘉慶二年(1797),無錫人秦震鈞等在金匱城隍廟東倡建同仁堂,舉辦施藥、施棺、施棉胎事務,另附棲流所三處,義塚九處。②由於水陸路斃浮尸無親屬認領者,往往累及地主地鄰,該堂還規定,無論浮尸路斃有無傷痕,均由善堂報驗殮埋,不傳地主地鄰。這就是有名的“錫金成例”③。嘉慶十二年(1807),新陽天區三圖尚書裡創辦敦善堂,收埋暴露、報驗路斃兼施衣藥棺木。嘉慶十六年(1811),武進、陽湖官紳趙翼、劉弼全等,主張仿照錫金成例,辦理報驗,武進地方以存仁堂為總局,陽湖以同仁堂為總局,由兩知縣給發蓋印聯單,交堂董報驗,通詳院司立案。臬憲每年發給堂董護照,載明有傷報驗、無傷由堂董驗明殮埋。其中存仁堂由堂董劉弼全負責,同仁堂歸堂董張利貞、董敏善負責。由於經費不敷,兩堂隻舉辦近城五裡以內報驗事務,不及遠鄉。推行幾年後,效果顯著。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慈善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慈善事業日益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在社會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慈善發展勢頭強勁,捐贈額和基金會數量屢創新高,公益行動、志願者、非政府組織、微慈善、網絡慈善……各種新生事物如雨後春草,正在改變中國社會的面貌。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大愛中國的巨大能量。2015年,國務院出臺《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3月,《慈善法》審議通過,中國慈善事業駛上了快車道。由於種種原因,制度法規不健全、監督管理不到位、慈善活動不規範、慈善氛圍不濃厚,影響了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引發的紅十字會信任危機,迅速殃及整個慈善事業。一次惡性事件,竟然撼動百年紅會基業,讓其信譽跌到谷底,也折射出當前慈善發展的尷尬局面:一邊是迅速增長的慈善組織數量與善款數額,一邊是脆弱的資金鏈條和社會信任的缺失。
    慈善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賴於全社會慈善意識的增強和慈善文化的培育。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廣泛普及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宣傳慈善典型,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慈善的濃厚氛圍,共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應有貢獻。”①在汲取傳統精華、借鋻海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塑造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慈善文化,是中國當前慈善公益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儒釋道均強調慈善,各種典籍中相關記載更是汗牛充棟。《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道德經》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論語》說:“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佛教講:“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太上感應篇》講:“積德累功,慈心於物。”《了凡四訓》提倡:“命自我立,福自己求。”這些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深深扎根於民眾生活之中的主流價值。慈善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除關注慈善思想外,應該將目光更多投向慈善制度、組織及慈善家群體之中。
    回顧歷史,人們經常會陷入矛盾之中:對於先賢的嘉言懿行或制度典章如數家珍,贊譽有加;但對組織運作及具體實踐則語焉不詳,諸多貶斥。對於傳統慈善,這一點體現的格外明顯。中國最早的慈善組織是什麼?各種社會保障政策施行情況如何?政府的恤政能否納入慈善事業範疇?養濟院、育嬰堂、同善堂、清節堂都是哪些名堂?傳統慈善對當下有何借鋻之處?這些問題,慈善實務界和學術界很多人都說不清楚。對於中國傳統慈善,很長時間充斥著深深的偏見與誤解。十多年前,《中國大百科全書》“慈善事業”詞條,認為慈善“帶有濃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為了做好事求善報……它隻是對少數人的一種暫時的、消極的救濟……它的社會效果存有爭議。”這種表述在很長時間代表了輿論與學界的流行看法。如果追溯會發現,這種觀點晚清時期就很普遍了。120多年前,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HendersonSmith)在《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將仁慈列為中國人的“美德”,又認為中國人“缺乏同情心”。他寫道:“讓現實的慈善活動變成一種本能,無論是否有確知的需求,都利用一切機會去做善事,這樣的心理在中國人中間幾乎是完全看不到的。這的確不能說是人類的進步。”“任何一個有腦子的中國人都會意識到,為減輕災害所做的那些努力全都是徒勞無益的,無論是個人的善舉還是政府的干預。”他不無自豪地提出,中國人應該學西方,“必須經歷西方國家所經歷過的那個過程,這個過程使仁慈成為生活中一個固有的組成部分”。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