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近佛與化雅-(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806-1168
    【優惠價】
    504-730
    【作者】 左志南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175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17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3696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
    出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作者:左志南

        
        
    "

    內容簡介

    本書力圖結合個案論析與整體研究、兼顧歷時性的梳理與共時性的比較,來進一步深化對北宋中後期詩歌流變的研究。本書選定該時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之關係為研究對像,從分析詩歌中所運用的佛教典故、所藉用的佛教術語入手,結合當時文人與佛教關係的考察,尋繹文人接受佛學思想的邏輯順序及其佛學思想體繫的構建生成,並通過解析該時期士大夫知識構成及演變之特點,深化對該時期詩歌流變原因及過程的研究。具體結構上,本書主要通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代表人物學習佛禪理論與文學創作之內在關係的研究,適當藉助相關的理論方法,詳細分析對比三人的學佛路徑、學佛對其詩歌語言運用的影響、學佛對其詩歌創作思維的滲透,大體勾勒出了士大夫學佛變化與該時期詩歌流變的關係。作為論題的延伸,本書還考察了北宋後期江西詩派諸人之學佛與其詩歌創作、詩論形成演進的關係。

    作者簡介

    左志南 (1981—),男,山東泰安人,201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於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2年至今任教於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現為該校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目前主要從事宋代文學研究,先後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一項、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一項、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一項,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目錄

    目錄

    緒論(1)

    一北宋中後期佛學語境的產生(1)

    二佛學語境影響詩歌創作之必然性及表現(4)

    三研究概況綜述(7)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創新點簡述(12)

    第一章北宋中後期佛學語境的形成與發展(16)

    第一節從相斥到相合:北宋佛教禪教合一的發展趨勢(17)

    一舊論新興:“禪教合一”在北宋的實現(17)

    二僧人士大夫化:禪教合一發展趨勢的具體表現(23)

    三“文字禪”:禪教合一發展趨勢的必然產物(26)

    第二節從排毀到融通:士大夫對待佛學態度之轉變(28)

    一北宋中期之前士大夫對待佛教之態度及得失(28)

    二王安石新學與佛學(31)

    三蘇軾“蜀學”與佛學(37)

    四黃庭堅對於佛學的吸收與學習(40)

    小結(43)

    第二章學佛路徑的文學書寫

    ——以王、蘇、黃之學佛與創作為中心(45)

    第一節從服膺空觀到體認禪悟:王安石學佛路徑的文學書寫(45)

    一王安石對佛教態度的轉變過程(46)

    二夢幻泡影、萬法本空:對般若空觀思想的服膺(50)

    三心佛眾生、本無差別:對平等觀思想的運用(54)

    四無住生心、隨緣任運:對禪悟境界的體認(56)

    五王安石佛學思想的邏輯順序(58)

    第二節從相生相待到平等不二:蘇軾學佛路徑的文學書寫(61)

    一蘇軾之學佛歷程(62)

    二平等觀:蘇軾研習佛學的切入點及關注點(66)

    三出於唱和需要而不自覺地援道入佛——由“相生相待”而至

    “平等不二”(上)(68)

    四自覺的融通佛道——由“相生相待”而至“平等不二”(下)(70)

    五蘇軾援道入佛與其晚年思想特點之關係(73)

    第三節從反觀內省到自在自為:黃庭堅學佛路徑的文學書寫(76)

    一從研習到親證:黃庭堅之學佛歷程(76)

    二反觀與內省:以儒入佛的真如自性體悟方式(81)

    三護持與堅守:真如自性之護持與倫理信念之堅守(86)

    四儒釋交融之自在自為境界的體悟(89)

    五黃氏佛學思想邏輯順序與其儒學修養理論的對應關係(91)

    小結(92)

    第三章佛禪語言的詩化運用

    ——以王、蘇、黃學佛與其詩歌語言、詩學思想之關係

    為中心(93)

    第一節王安石學佛與其詩歌語言及詩學思想(93)

    一王安石之詩學探源:以其唐詩選及集句詩創作為中心(94)

    二豐富語言與對偶求工:王安石以佛語入詩之動因考察(102)

    三揚棄悲哀、走向自持:詩道體認變化與其學佛經歷

    之關係(107)

    四澹泊沉靜、雅麗工巧:境界營造與學佛之關係(113)

    第二節蘇軾學佛與其詩歌語言及詩學思想(118)

    一求新:蘇軾詩學思想的核心(118)

    二現時概念與價值體繫的解構:運用佛禪語言

    求新方式之一(120)

    三表情達意與摹景狀物:運用佛禪語言求新方式之二(127)

    第三節黃庭堅學佛與其詩歌語言及詩學思想(132)

    一所指的陌生化:詩歌語言追求與融攝佛語之關係(133)

    二意指的非單一化:詩歌意脈表達與佛學語言的運用(137)

    三能指的可延展性:融攝佛典與詩歌意境營造的創新(141)

    小結(146)


    第四章靜定照物的引入借鑒

    ——以王、蘇、黃之創作對佛教靜觀的運用為中心(147)

    第一節靜觀與王安石詩歌創作思維(148)

    一寺院“場域”內王安石詩歌創作對佛教觀照方式的運用(148)

    二本質直觀的即興書寫:靜定照物與王安石詩歌創作思維(154)

    三潛在設定的詩化表達:禪悟境界之體認與王安石詩歌

    創作思維(161)

    四佛教觀照方式入詩與王安石對唐詩創作方式的

    承襲與突破(169)

    第二節靜觀與蘇軾詩歌創作思維(171)

    一“跡像”的陳列與“不定點”的營造(172)

    二靜觀所得的“催化”作用(178)

    三靜定觀照方式運用入詩與蘇軾學佛之關係(184)

    第三節靜觀與黃庭堅詩歌創作思維(186)

    一淡泊自持的人格精神特點與黃庭堅對詩歌本體的認識(187)

    二真如靜穆與超越灑脫——黃庭堅對“靜觀”之運用在詩歌

    創作中的體現(189)

    三“靜觀”運用與山谷詩學之關係(195)

    小結(197)

    第五章北宋中後期詩歌流變與文人學佛之變化

    ——以王、蘇、黃之比較為中心(198)

    第一節學佛路徑、關注焦點的變化及原因

    ——以王、蘇、黃之對比為中心(198)

    一禪學地位的凸顯:學佛路徑及關注焦點的變化(199)

    二學佛路徑、關注焦點不同所昭示的發展趨勢(206)

    三文人學佛方式、關注焦點轉變之原因(208)

    四禪宗化:文人學佛方式、關注焦點的變化趨勢(212)

    第二節學佛之變化與詩歌書寫內容變化之關係(213)

    一“雅健”:北宋中後期所凸顯出的詩學話語之一(214)

    二人格精神書寫的凸顯與“雅健”風格的實現(216)

    三自在平和:師法山谷及“雅健”審美範式確立所昭示的

    發展趨勢(223)

    四追慕雅健卻臻平和:學佛變化與內聖理論完善背景下的

    詩風走向(226)

    第三節詩歌語言之變化與學佛之變化

    ——以王、蘇、黃之比較為中心(227)

    一從佛學經典到語錄公案:典故來源變化之一(228)

    二從語言借用到事典融攝:典故融攝變化之二(230)

    三從用於再現到用於表現:典故運用變化之三(233)

    四文學疆界的重新劃分與再次穩定:典故融攝變化

    原因之一(236)

    五雅健風格的具體追求與句法呈現:典故融攝變化

    原因之二(239)

    六運用程度的由用及體與由淺及深:典故運用變化

    原因之三(242)

    第四節佛禪觀照方式運用變化與北宋中後期詩風流變之關係

    ——以王、蘇、黃之對比為中心(244)

    一明鏡映物與平等該羅:靜定觀照方式內涵的區別(244)

    二靜謐肅穆與灑脫隨緣:靜觀與詩思結合形成的

    審美風格(247)

    三由靜觀至活觀:儒釋整合趨勢下創作思維的轉變(250)

    四觀照方式的選擇與北宋中後期詩風的轉向(253)

    小結(258)

    第六章士大夫知識構成變化與北宋後期詩歌流變之關係

    ——以前期江西詩派為主(259)

    第一節江西詩派理禪淵源與其範式選擇、詩美追求(260)

    一江西詩派諸人禪學淵源及學禪特點論析(261)

    二江西派整合儒釋特點與範式選擇之關係(267)

    三人格範式之確立與詩美追求之特點(274)

    第二節學佛習禪與學詩論詩:江西派之學佛與其詩論走向(277)

    一語言運用與學佛及其詩論走向(278)

    二由親歷親為到自在自為:江西派禪學淵源影響下的詩論

    實踐方式(288)

    三“鍛煉而歸於自然”:江西詩派的詩論指向(293)

    第三節活觀照物:江西派詩歌創作論的理禪淵源與文學表現(294)

    一“活觀”:禪宗觀照方式對理學產生滲透的結果(294)

    二江西派諸人對觀物方式與詩歌創作過程關係的體認(298)

    三活觀照物創作思維論的具體踐行與詩歌書寫

    內容的轉變(300)

    四“貴富”:“活觀”運用所造就的江西派詩美追求(305)

    第四節呂本中“活法”說形成過程及內涵的理學觀照(307)

    一呂本中理學淵源及其理學觀點探討(307)

    二呂氏詩論發展脈絡及其與理學

    之關係(312)

    三呂本中“活法”說與楊時“執中”論的學理性相通(316)

    四南宋學者對“活法”一詞運用的啓示(320)

    小結(323)

    結語(325)

    參考文獻(328)

    後記(338)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