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偽善的道德形而上學形態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971-1408
    【優惠價】
    607-880
    【作者】 王強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8242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8242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2632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8
    字數:378000

    作者:王強

        
        
    "

    內容簡介

    偽善對現代道德生活的毀滅性打擊在於,它中斷了倫理道德的辯證發展,因而致使良善生活目標成為虛無,使傳統形而上學向上向善的社會歷史觀受到顛覆。作為一個現代性問題,偽善同現代社會轉型的價值重構與秩序重塑的觀念、思想資源緊密結合,但這並不是說現代啟蒙思想資源就不值得辯護,果斷割棄或舍棄就可以解決問題。偽善的重審需要重返道德啟蒙時期,重啟古典道德哲學資源。這不是“鄉愁式”的浪漫主義批判,祈求回到本真性的自然生活;也不是“後現代式”的自我消解,在回避、躲避崇高中尋求自我安慰。求善的基礎在於求真,而求真的現代人的精神實踐歷程,經歷了從知性到理性,從實踐理性到辯證精神,從善惡兩極到揚善抑惡的過渡。偽善的形而上學回溯與再審,揭示出偽善既是道德的敵人,它“中斷”了人們向善的可能;同時也是倫理道德發展的中介環節,揭示了道德生活的辯證法,展現了人類走向真善、至善的歷史過程。

    作者簡介

    王強,副教授,哲學博士後(復旦大學),上海市“青年撥尖人纔”,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部教師,主要從事道德哲學研究。在《哲學研究》《道德與文明》《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譯文五十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課題兩項,多次榮獲江蘇省、上海市社科聯優秀學術論文獎。

    目錄

    引論
    一 偽善問題的學術綜述
    二 偽善問題倫理學研究的雙重困境
    第一章 偽善的道德形而上學研究前提
    第一節 歷史類型
    一 道德理性主義
    二 道德精神的現像學
    三 道德人格主義
    第二節 哲學認識論前提
    一 至善的本體預設
    論的求真思維
    三 偽善的道德語言
    第三節 內在邏輯及其形態演進
    一 主觀性形而上學形態
    二 “主觀性”向“客觀性”的過渡形態
    三 客觀性形而上學形態

    第二章 主觀性形態(一):道德意識的分化與規定
    第一節 倫理實體的知性意識
    一 倫理的實體性世界
    二 善的本體規定
    三 善之自然與人為
    第二節 道德主體的反思意識
    一 現代道德反思思維的起點
    二 善的自我規定
    三 善之本然與實然
    第三節 道德經驗的直觀意識
    一 否定、分裂的道德經驗
    二 善的生活“原態”
    三 善之自然與精神

    第三章 主觀性形態(二):道德意志的邏輯局限
    第一節 道德行動邏輯的優先性及其界限
    一 作為過渡的“行動理性”
    二 否定性的倫理行為
    三 無法超越“思”的道德行動
    第二節 傳統形而上學對行動邏輯的否定
    一 求善的目的論倫理學
    二 無惡的道德世界
    三 道德行動“主觀性”界限的揭示
    第三節 道德行動的形而上學悖論結構
    一 道德實踐理性的邏輯悖論
    二 客觀倫理世界的實存悖論
    三 倫理生活世界的生存悖論

    第四章 過渡性形態:道德精神發展的“中斷”
    第一節 道德心理上“改惡向善”的中斷
    一 道德行為的主觀動機
    二 惡的嫁接與心理掩飾
    三 改惡向善的“中斷”
    第二節 道德意識上“自欺”的可能
    一 和解的道德行動經驗
    二 行為的“為他性”欺騙與“外在性”自欺
    三 倫理行為向外超越的“中斷”
    第三節 道德精神上“同一性”的分裂
    一 工具化的道德實踐
    二 道德價值非人格屬性的表現
    三 道德價值經驗感受的中斷

    第五章 客觀性形態(一):人格化現實
    第一節 從“宗教罪”到“道德惡”的轉換
    一 《聖經》中的“第一樁罪”:先驗的人性結構
    二 罪的倫理化轉向:道德主體的誕生
    三 從人性惡到世界惡:偽善邏輯的彌散
    第二節 倫理實體性的個體呈現與異化
    一 法利賽人與鄉願之徒
    二 倫理實體性向主體性轉變
    三 從律法之惡到教會的異化
    第三節 從“極端惡”到“平庸惡”的現實
    一 偽君子與異化的人
    二 從理性批判到世界批判
    三 從人性之惡到制度之惡

    第六章 客觀性形態(二):社會化現實
    第一節 現代世界“脫罪化”的個體行動
    一 道德角色現實行為的欺瞞
    二 無責任的服從
    三 無反思的平庸個體
    第二節 作為“虛假外圍”的生活世界
    一 虛假外圍世界的兩種路徑
    二 生活世界的制度化與技術化
    三 倫理同一性基礎的拋棄
    第三節 政治世界中道德實踐的異化
    一 政治認同對道德認同的優位
    二 從宗教罪到社會惡的轉化
    三 道德真空中的惡

    結語 偽善譜繫的揭示及其意義
    一 偽善的“譜繫”形態
    二 道德精神發展的內驅力
    三 作為道德存在者的堅守
    參考文獻
    學術索引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偽善的道德形而上學形態》:
    作為一種個體的、具體行為的價值判斷的主觀屬性的“意向”(Gesinnung),是一種持久的道德“性格”的表現;它區別於具體行為發生的“任意”(wellkur),同時也區別於普遍的客觀的道德法則(Gesetz);它同“道德準則”(Maxime)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或者說,作為道德行為主觀性根據的“意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準則”,因為意向也是超越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礎之上的“自由”規律,隻不過“意向”的這種“準則”概念的外延範圍要比道德準則“寬泛”得多,因為表現為道德上“惡”的準則也存在於這種普遍的根據之中,因而這種主觀意向“根據本身又是一個準則”。在此,康德對“惡”的起源說也進行了大膽突破,不再把“惡”視為人的自然本性的存在,這也就中斷了惡的“時間性”(天生)源頭。因為,在康德看來,“惡的根據不可能存在於任何通過性好來規定任性的客體中,不可能存在於任何自然衝動中,而是隻能存在於任性為了運用自己的自由而為自己制定的規則中,即存在於一個準則中”。同時,這也說明,道德的客觀實在性的存在並不能離開“主觀性”,並且,這種“主觀性”還能成為一種“普遍的”“持久的”性格因素;不僅是“善”的道德行為歸因的根據,還是“惡”的道德行為的主觀自由的根據。這樣,惡就從一種存在的“虛無”與“無力”狀態,轉變為同樣是在道德自由意志根據之上的行為。因而,一幅更為寬廣的道德秩序圖景就展現在我們面前,從道德法則的訂立、純粹實踐理性能力的奠立到道德準則、行為的自然稟賦等,都標示著道德秩序的“現實性”及其社會歷史的“共同體”特征。
    所以,歸根結底,道德意向的概念是為了將“惡”同樣歸因為“道德”自由的結果,而非自然的天生的存在。這一規定就完成了一個整全的“道德秩序”世界,道德行為的善惡價值根據得以歸納。但是,這其中也產生了一個矛盾:作為一個整體的道德意向既是善行的根據又是惡行的根據。這何以可能、何以克服呢?這在純粹實踐理性的智性世界中是不可想像的,因為這可能會直接導致道德在源頭上受到污染。
    道德秩序是一種“實踐”的“現實性”依據和表現,而這種具有現實性的實踐又是“自由的合目的性”與“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統一。當然,我們也知道,在理性世界裡,道德行為並不需要“先行於意志規定的目的觀念”的;但是,在塵世世界中,回答“從我們的這種正當行為中究竟將產生出什麼、將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就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道德行為的法則,道德規範在現實世界中要產生“效果”,雖然這種“效果”或“目的”不是“作為任性的規定根據和意圖先行的目的”,但是,“卻是作為它被法則規定為一個目的而產生的結果”。而且,尤其是對於一個自由存在者的“任性”的自我滿足來說,沒有“目的”就失去了實現的“對像”,這一通過行動而產生的對像,就是純粹理性的一個目的,倫理學除了形式之外的“質料”部分。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