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梵學論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795-1152
    【優惠價】
    497-720
    【作者】 黃寶生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1774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17743
    版次:1

    商品編碼:11199122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5
    字數:38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黃寶生

        
        
    "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梵學論集》體現了著作者在科學研究實踐中長期關注的某一專業方向或研究主題,歷時動態地展現了著作者在這一專題中不斷深化的研究路徑和學術心得,從中不難體味治學道路之銖積寸累、循序漸進、與時俱進、未有窮期的孜孜以求,感知學問有道夕修養理論、注重實證、堅持真理、服務社會的學者責任。

    作者簡介

    黃寶生,1942年7月出生,上海市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繫梵文巴利文專業。1965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現任研究員。主要作品有專著:《印度古代文學》(1988)、《印度古典詩學》(1993)、《<摩訶婆羅多>導讀》(2005)和《梵語文學讀本》(2010);譯著:《佛本生故事選》(合譯,1985)、《摩訶婆羅多》(合譯,2005)、《梵語詩學論著彙編》(2008)、《奧義書》(2010)和《薄伽梵歌》(2010);譯注:《梵漢對勘<入楞伽經>》(2011)、《梵漢對勘<入菩提行論>》(2011)和《梵漢對勘<維摩詰所說經>》(2011)。

    內頁插圖

    目錄

    代序
    論迦梨陀娑的《雲使》
    《本生經》淺論
    勝天的《牧童歌》
    古印度故事的框架結構
    印度古代神話發達的原因
    《管錐編》與佛經
    印度戲劇的起源
    印度古典詩學和西方現代文論
    梵語文學修辭例釋
    禪和韻——中印詩學比較之一
    在梵語詩學燭照下——讀馮至《十四行集》
    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談
    佛經翻譯文質論
    書寫材料與中印文學傳統
    季羨林先生治學錄
    金克木先生的梵學成就——讀《梵竺廬集》
    《故事海選》譯本序
    《摩訶婆羅多》譯後記
    《摩訶婆羅多》前言
    神話和歷史——中印古代文化傳統比較之一
    宗教和理性——中印古代文化傳統比較之二
    語言和文學——中印古代文化傳統比較之三
    《梵語詩學論著彙編》導言
    《奧義書》導言
    《薄伽梵歌》導言
    《梵漢佛經對勘叢書》總序
    《梵漢對勘<入楞伽經>》導言
    《梵漢對勘<入菩提行論>》導言
    《梵漢對勘<維摩詰所說經>》導言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文字的產生,意味書寫材料的產生。印度古代的書寫材料主要是樺樹皮和貝葉。貝葉是印度多羅樹(即棕櫚樹)的葉子(Patra,音譯“貝多羅”或“貝多”)。按照印度的氣候條件,這兩種書寫材料都不宜長期保存。另外有些書寫材料,如竹、木、布、獸皮、金屬和岩石等,由於不實用,不可能普及。中國的紙張至遲在七世紀末葉傳人印度,但一時不可能廣泛使用。此後,中國的造紙法也傳人印度。盡管如此,紙張直至近代都未能在印度完全取代貝葉。以蘇克坦卡爾主編的《摩訶婆羅多》精校本第一篇為例。他所利用的六、七十個抄本大多是十六至十九世紀的抄本,其中雖然紙抄本居多,但貝葉抄本仍不少,還有個別樺樹皮抄本。
    這樣,由於印度古代缺乏合適的書寫材料,文化領域裡長期保持遠古時代口耳相傳的方式。現存整個吠陀文獻中,幾乎找不到任何關於書寫的知識。盡管我們不能據此斷定吠陀時代根本不存在書寫,但毋庸置疑,口耳相傳是當時學習、掌握和保存文化知識的主要手段,書寫居於無足輕重的地位,至多偶爾用作輔助手段,因而不屑一提。又如,中國古代前往印度取經的高僧在遊記中寫道:“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法顯《佛國記》)“咸悉口相傳授,而不書之於紙葉。”(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但實際上,法顯、義淨和玄奘都搜集到大量梵本貝葉經,攜帶回國。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