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民國時期詞學理論批評衍化與展開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1744-2528
    【優惠價】
    1090-1580
    【作者】 胡建次邱美瓊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571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571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854304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8
    字數:4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胡建次,邱美瓊

        
        
    "

    內容簡介

    《民國時期詞學理論批評衍化與展開研究》立足於對不同詞學理論批評專題建構與展開的勾勒分析,努力摒棄以“名家敘論”遮蔽或取代詞學理論批評多向度衍展與具體流程的做法,注重考察“承納”“衍化”“創新”“發展”等環節,並將它們有機地納入到一個繫統中,尋求古今文論之“通”,探討傳統詞學之“變”,以期補充民國時期詞學研究中的一個短板。

    作者簡介

    胡建次,男,1968年生,江西豐城人。上海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復旦大學與山東大學文學博士後。現為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文藝學專業學科帶頭人。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項,省部級與廳局級項目十餘項,出版著作近十部,獲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其他獎多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與批評。

    邱美瓊,女,1966年生,廣西荔浦人。上海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省部級與廳局級項目近十項,出版專著兩部,合著近十部,獲省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一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詩學與中國古典詞學。

    目錄

    緒論
    上編 民國時期重要詞學理論命題的承納與建構
    第一章 民國時期傳統詞學中的體性論
    第一節 偏於從詞作體制與內在質性角度辨析之論
    第二節 偏於從創作旨向與藝術功能角度辨析之論
    第三節 偏於從音調變化與審美表現角度辨析之論
    第四節 偏於從面貌呈現與風格特征角度辨析之論
    第五節 偏於從詞作自然表現角度辨析之論
    第二章 民國時期傳統詞學中的詞情論
    第一節 對“情”作為詞作生發之本標樹之論
    第二節 對詞情表現特征與要求的論說
    一 真實自然要求之論
    二 含蓄蘊藉要求之論
    三 新穎獨創要求之論
    四 中和化要求之論
    第三節 對“情”與其他創作因素關繫的探討
    一 “情”與涉世關繫之論
    二 “情”與學力關繫之論
    三 “情”與構思關繫之論
    四 “情”與纔力關繫之論
    五 “情”與“辭”關繫之論
    六 “情”與“景”關繫之論
    七 “情”與“韻”關繫之論
    八 “情”與“意”關繫之論
    九 “情”與“境”關繫之論
    第三章 民國時期傳統詞學中的詞意論
    第一節 對“意內言外”的標樹之論
    第二節 對詞意表現特征與要求的論說
    一 新穎獨創要求之論
    二 含蓄深致要求之論
    三 真實自然要求之論
    四 圓融渾成要求之論
    五 不可取巧與精粹凝練要求之論
    六 切實充蘊要求之論
    七 直致真切要求之論
    第三節 對“意”與其他創作因素關繫的探討
    一 主體藝術表現與意致呈現關繫之論
    二 構思、用筆與意致呈現關繫之論
    三 “辭”與“意”關繫之論
    四 “韻”與“意”關繫之論
    五 “境”與“意”關繫之論
    第四章 民國時期傳統詞學中的詞氣論
    第一節 對“氣”作為詞作本質因素標樹之論
    第二節 詞氣審美特征與要求之論
    一 詞氣潛伏流貫與運轉自如之論
    二 反對迂腐與寒酸之氣論
    三 反對粗豪之氣論
    第三節 詞氣呈現與創作因素關繫之論
    一 詞作用筆與行氣關繫之論
    二 詞人性情與詞氣關繫之論
    第五章 民國時期傳統詞學中的詞律論
    第一節 偏於對協律的標樹之論
    第二節 偏於對協律的消解之論
    第三節 主張協律與破律相結合之論
    第六章 民國時期傳統詞學中的詞境論
    第一節 對“境”作為詞作審美之本的標樹之論
    第二節 對詞境表現要求的論說
    一 自然本真要求之論
    二 深致靜穆要求之論
    三 新穎別致要求之論
    四 奇特相成要求之論
    第三節 對詞境類型劃分的辨析
    第四節 對王國維“境界”說的消解之論
    第七章 民國時期傳統詞學中的用事論
    第一節 對詞作用事的要求之論
    一 用事自然妥帖圓融之論
    二 用事靈活、事為意用之論
    第二節 對詞作用事之法的探討
    第三節 對詞作用事的分析之論
    ……
    中編 民國時期重要詞學批評命題的承納與衍化
    下編 民國時期重要詞人批評的承納與展開
    結語
    附錄一 本書所涉主要詞論家簡介
    附錄二 本書所涉部分詞學文獻撰著或刊行時間簡列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民國時期詞學理論批評衍化與展開研究》:
    民國時期傳統詞學對詞作體性辨析的第五個維面,是偏於從詞作自然表現角度加以展開的。在這一維面,胡適、葉恭綽等有所論說。
    民國前期,胡適在《致錢玄同》中雲:“古來作詞者,僅有幾個人能深知音律,其餘的詞人,都不能歌。其實詞不必可歌。由詩變而為詞,乃是中國韻文史上一大革命。五言七言之詩,不合語言之自然,故變而為詞。詞舊名長短句。其長處正在長短互用,稍近語言之自然耳。即如稼軒詞:‘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此決非五言七言之詩所能及也。故詞與詩之別,並不在一可歌而一不可歌,乃在一近言語之自然而一不近言語之自然也,作詞而不能歌之,不足為病。正如唐人絕句大半可歌,然今人不能歌亦不妨作絕句也。”①胡適論說詞的創作本質並不在是否“可歌”之上。他認為,詞由詩之體中衍化而出,乃我國抒情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其根本優長在於詞的語言表達更合乎自然,更接近與切合人們的口語表達習慣。胡適以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詞為例,進一步闡明詩詞之別並不在以“可歌”為原則,其關鍵在是否更切合人們的口語表達。很顯然,胡適對“詞”這種文學形式,是寄寓“文學革命”使命的,也從一定意義上寓示傳統抒情文學的發展方向。其又雲:“然詞亦有二短:(一)字句終嫌太拘束;(二)隻可用以達一層或兩層意思,至多不過能達三層意思。曲之作,所以救此兩弊也。有襯字,則字句不嫌太拘。可成套數,則可以作長篇。故詞之變為曲,猶詩之變為詞,皆所以求近語言之自然也。”②胡適同時提出詞的創作也存在不足,一是“字句終嫌太拘束”,二是“隻可用以達一層或兩層意思,至多不過能達三層意思”。他認為,正因此,散曲之體從字語運用方面對詞體形成補充拓展之藝術功效,它更多地融合襯字襯語,有效地彌補了字句之拘束,可從不同的方面與程度上增擴與加強語言的表現效果;二是散曲之體在結構方面更顯示出一定的縱深性,可更有效地表現多方面與多層次意旨。因此,散曲從詞體中衍化而出,確將傳統文學之體推陳出新了,是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代發展的。
    民國中期,葉恭綽在《與陳柱尊教授論自由詞書》中雲:“詩詞曲本一貫之物,以種種關繫而異其體裁與名稱,其為敘事、抒情之韻文則一也。應求可以合樂與詠唱,則亦同。愚主張,曲之流變應產生一種可以合樂與詠唱之物,其名日歌。其詳已見拙著《振蘭簃裁曲圖詩序》,茲不復贅。尊著自由詞實即愚所主之歌。鄙意應不必仍襲詞之名,蓋詞繼詩,曲繼詞,皆實近而名殊。猶行楷、篆隸,每創一格,定有一專名與之,以明界限,而新耳目。”①葉恭綽肯定詩、詞、曲之體在內在本質上是相近相通的,認為它們乃因外在表現形式的不同而形成異別,但這並不是根本性的。葉恭綽倡導,從抒情性文學之體內在承衍與創變的過程與規律來看,將來應該出現一種可名之為“歌”的文學體制。它能較好地將“合樂”與“詠唱”,亦即協於聲調與大眾化吟唱融為一體,從而,既明確不同文體細微之界限,又將抒情性文學之體制推陳出新,是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代發展的。
    總結民國時期傳統詞學對詞作體性的辨析,可以看出,其在承衍前人對詞之體性辨說的基礎上,較為集中地從藝術體制與內在質性、創作旨向與藝術功能、音調變化與審美表現、面貌呈現與風格特征,以及詞作自然表現的角度進一步予以了展開。他們對詞體與詩、曲等文體的相通相趨與相異相離進行了具體豐富而細致深入的辨說。這些辨說,從不同的視點上展開、充實、深化與完善了傳統詞體之論的內涵,為我們全面深入地把握詞體之性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平臺,也從一個視點顯示出民國時期詞學所達到的思維認識高度。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建次兄的書稿,在我的郵件中已經躺有大半年了。
    他偶爾會極有禮數地來信來郵催催序言的進展,而我則是一邊抱歉,一邊又隻能還是拖延著。倒不是我忙得一點時間也沒有,而是他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的著作,要集中時間讀完一遍,確實不易。因為我目前的時間實在是被切割得零碎不堪,深感在俗事中蹉跎了歲月,愧對了學術。
    按我向來的習慣,若為人作序,不讀書稿,是萬萬不敢下筆的。而今將書稿粗粗檢讀一過,卻又覺得同樣難以下筆了。何以會有這種兩難的情況呢?大概的原因是,在民國詞學的研究中,我雖然是較早介入者,但涉獵其實不廣,即稍有論及者,也成就平平,殊無足稱。面對這部對民國時期詞學理論從批評接納到建構與展開,具備宏大格局的著作,我一時張皇其間,真有點不知東西之感。
    但這篇序真是到了必須完成的時候了。
    我認識建次兄有年,每次見面我們都會交流彼此的研究情況,但也隻是淡淡地聊聊而已,在記憶中好像還沒有過把酒論文、激揚文字的時刻。這使得我與建次兄的交往一直保持在一種相當理性的狀態,如今想來,這其實是一種不摻雜質的學術狀態,純淨而清澈。
    我們雖至今尚無臨風把酒之時,但我一直關注著建次兄的研究。在六零後學者中,建次兄的勤奮與敏銳是相當突出的,他極為關注學術史,尤其關注當代的學術發展和學術生態,他的著作一部接著一部出版,而且往往篇制浩大,令人側目。學術一定給他帶來了許多的快樂,我總以為能夠享受學術快樂的人,纔是真正的學人。
    本書是建次兄的第三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結項成果。凡上、中、下三遍,上編側重民國時期若干重要詞學理論命題的承納與建構,主要從承傳和新變的角度,考察民國時期傳統詞學中的體性論、詞情論、詞意論、詞氣論、詞律論、詞境論、用事論等。這些命題雖一直是詞學中的主流問題,而在民國這個新變交替的時期,也必然面臨著承續與發展的問題。中編主要考察民國時期重要詞學批評命題的承納與展開,涉及尊體、雅俗、體派之宗、南北宋之宗、明清詞等論。下編則是對若干具有代表性詞人批評的承納與展開,主要涉及蘇軾、周邦彥、秦觀、辛棄疾、姜夔、吳文英、張炎等人。此三編,從理論、批評到詞人,層級而下,並以承納、展開與建構為關鍵詞,建構起對民國時期詞學的整體性認知,建次兄的學術魄力於此可見一斑。
    三編皆以“承納”一詞奠其基礎,這意味著學術史的源流是建次兄的論說之資;“展開”則側重梳理其源流在民國時期的特殊衍化軌跡,其中包含的新變是其關注重點;“建構”則涉及到民國時期詞學理論的重新建構問題,其實這種新的建構就是20世紀“新詞學”的肇端。從舊詞學的延續到新詞學的萌生,有力地豐富了“中國文論古今演變”這一主流學術思潮,建次兄大著的學理正在於此。
    建次兄對這一時期詞學資料的關注相當全面,他既注意列舉各說,更注意界說其異同。如關於詞境類型的分析,便先後羅列了唐圭璋、漚庵、梁啟勛、顧隨、朱光潛等人的說法,體現了民國學術史的若干共識以及介乎其中的差異性。而下編中關於周邦彥、吳文英等諸多詞人的批評,也在博征文獻的基礎上裁斷是非。故此書既是一部民國詞學的學術史,也是一部民國詞學重要資料的彙編,其文獻性與學術性都值得充分肯定。有此作為基礎,建次兄已經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完成一部以理論為綱、源流分明、體繫完整的民國詞學史了。我相信這樣一部詞學史,一定能給建次兄帶來更大更多的快樂。
    去年,建次兄從南昌大學加盟雲南師範大學。在彩雲之南的地方,沉浸在詞學的世界裡,我覺得他簡直就是直接生活在詞境之中。學術研究與詩詞創作一樣,也是從有我之境入、從無我之境出,纔見高致。而無我之境是需要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我直覺建次兄就是這樣一位值得期待的豪傑之士。
    我讀王國維著作有年,對《人間詞話》也曾反復玩味,但因為“陌生”而能瞬間觸動我內心的主要有兩則:其一是“詞人之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一則;其二是“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一則。前者說的是對自然、人事的敬畏,這種敬畏當然也可以移論學術;後者說的是從共花鳥憂樂的有我之境到“以奴僕命風月”的無我之境的精神提升。為人的境界一如為學的境界。我相信建次兄與我一樣,一直在追求更深更高更遠的學術境界。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