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理性之夢: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史 [The Dream of Reason A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817-1184
    【優惠價】
    511-740
    【作者】 安東尼·戈特利布肖聿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9897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98979
    版次:1

    商品編碼:13569510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3
    字數:39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安東尼·戈特利布,肖聿


        
        
    "

    編輯推薦

    可與羅素《西方哲學史》媲美的哲學發展史
    從理性探究的成功與失敗,全面講述理性之夢的故事
    本書與《啟蒙之夢》為姐妹篇
    作者文筆生動詼諧,是一本哲學史的入門書

    內容簡介

    安東尼·戈特利布認為在西方哲學迄今2500年的歷史中,有兩個極其活躍的爆發期,每個時期有150年左右。一個時期出現在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時代的雅典;第二個時期出現在歐洲宗教戰爭爆發和伽利略科學興起之時,這個時期從17世紀30年代延伸到18世紀後半期的法國大革命前夜,笛卡爾、霍布斯、斯賓諾莎、洛克、萊布尼茨、休謨、盧梭和伏爾泰留下了他們的標記。作者梳理兩個時期的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寫成《理性之夢: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史》和《啟蒙之夢:現代哲學的興起》。
    作者繫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前執行編輯。他花費近10年的時間搜集第一手資料和近代評論,以全新的視角梳理了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史,同時也重新思考了那些古老的、懸而未決的哲學問題。
    《理性之夢: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史》結構層次分明,作者本著嚴謹的態度旁征博引,但文風輕松機俏,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該書曾登上《紐約時報》好書榜,被《洛杉磯時報》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評為圖書,在業界享有很好的口碑。
    《理性之夢: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米利都哲學家為開頭,講述了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芝諾、恩培多克勒等重要哲學家及其思想。第二部分介紹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三位在哲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人物及其哲學思想。第三部分以伊壁鳩魯學派、斯多噶學派和懷疑主義學派結尾。

    作者簡介

    安東尼·戈特利布(Anthony Gottlieb),英國作家,出生於1956年。曾在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萬靈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的作品發表在《紐約客》和《紐約時報》上。

    目錄

    第一部
    1 原型:米利都哲學家
    2 世界的和諧:畢達哥拉斯學派
    3 探究自己的人:赫拉克利特
    4 “無”的真理:巴門尼德
    5 悖論之路:芝諾
    6 愛與鬥:恩培多克勒
    7 心靈與物質:阿那克薩哥拉斯
    8 笑到最後的人:德謨克利特
    9 打開潘多拉魔盒:智者
    第二部
    10 哲學殉道者:蘇格拉底及其信徒
    11 理性共和國:柏拉圖
    12 知者的大師:亞裡士多德
    第三部
    13 通向寧靜的三條道路:伊壁鳩魯學派、斯多噶學派和 懷疑主義學派
    14 虔誠的避難所:古代後期和中世紀
    15 重新發現之旅:文藝復興時期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前言
    多年前我開始寫作此書時,最不希望發現的是世上根本就沒有哲學這種東西。盡管如此,我還是發現了這一點,而這說明了很多問 題 。 我決心忘掉自以為知道的東西 , 著手研究以往 2 600 年中那些被視為西方偉大哲學家的人的著作。我的目的 (朋友們客氣地說它 “雄心勃勃”,而他們常用此詞來表示 “瘋狂”)是以記者應有的方式去了 解哲學史:僅僅依靠原始資料,隻要它們尚存;質疑已變為傳統智慧的一切;最重要的是盡力把它解釋清楚。
    我鑽研了哲學史上形形色色色的人物前5世紀前6世紀那些在傳統上被歸為哲學家的人,到蘇格拉底 (Socrates前469―前399年)、柏拉圖 (Plat前427―前347年)、 亞裡士多德 (Aristotl前384―前322年)(他們常被歸為三人組,可是,難道沒有三個彼此更為不同的人嗎?),再到古希臘有知識的醫者,再到古代後期的神秘主義者和術士,然後是第一批基督教思想家,即中世紀早期沉迷於邏輯學的修士,中世紀的科學家和神學家,文藝復興時期的魔法師、預言家、文法學家和工程學家,一直到 現代初期,“哲學” (它或許是最古老的學科)的大致構造纔呈現在我眼前。我的結論是:傳統的哲學史一直想把哲學與物理學、數學、社 會科學、人文學科區分開,因此顯得過分簡單化。把通常所說的 “哲學”限制在一門能被完整地繪入學術地圖的學科之內,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其理由之一是這幅地圖上的地名往往會改變。例如在中世紀, “哲學”其實包括未被歸入神學的神學知識的每一個分支。牛頓 (Newton,1643―1727年)(研究)的學科是 “自然哲學”,這個術語在19世紀上半葉仍被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使用,用來表示如今被我們當作科學和視為哲學的一些學科。人們所說的哲學思考,往往會自然地越出傳統的邊界。哲學思考的漫遊癖 (wanderlust)和無法滿足的 好奇心,往往會催生出一些新的思想領域,這會使繪制學術地圖的工 作更加復雜。我們將在本書的第一章看到,古希臘少數幾位思想家 (他們被稱為第一批 “哲學家”)墮落到忽視關於眾神的傳統說法,而 開始探究事件的自然原因,遂創造了西方科學。產生於更晚近時期的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則大多來自當時被稱為哲學家的人們的工作。同樣的創造過程一直持續至今。例如,計算機語言就萌發於長期被看作哲學家最令人討厭的那項發明,即形式邏輯。19世紀德國數學家格奧爾格?康托爾 (GeorgCantor,1845―1918年)的經歷就是個 典型的小例子,說明了 “哲學”如何產生了新分支。他對 “無限大” (infinity ) 這 個 課 題 的 研 究 , 最 初 因 為 被 他 從 事 科 學 的 同 事 們 看 作 “哲學”而被一筆抹殺,因為它似乎太離奇,太抽像,又毫無意義。如今每所學校都在教授這個理論,其名為 “集合論”(set-theory)。
    哲學史其實是大量具有鮮明探究性的思想的歷史,而不是一門被 精確界定的學科的歷史。哲學的傳統形像是:一門純思維的冥想科 學,莫名其妙地與其他學科毫不相干。這個形像大多是歷史視角造成的錯覺。這個錯覺是由我們觀察過去的方式造成的,尤其是我們的一 種習慣做法造成的,那就是給知識貼上標簽,把知識切碎,再重新給 它們貼上標簽。哲學的工作往往被其他學科盜用。昨天的道德哲學變成了明天的法學或福利經濟學,昨天的思維哲學變成了明天的認知科學。這條路是雙向的:其他學科的新探究也為哲學好奇心提示了新問 題。明天的經濟學會變為後天的道德哲學。不斷變換邊界造成的一個 結果,就是哲學思維往往易被看作毫無用處,即使對知識產業而言亦 是如此。這大多是因為,哲學的任何一角一旦被視為有用,它馬上就 不再被稱為哲學了,因此便造成了一種假像,即哲學家從未取得進展。
    據說,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WiliamJames,1842―1910年) 曾說哲學是 “對思想清晰性的一種格外固執的追求”。這個定義十分枯燥,但比我知道的其他任何定義都更貼切。許多人想到哲學時,首先想到的確實不是清晰性 (clarity)。不能否認,哲學家追求清晰思維 的嘗試往往會事與願違。 (例如,一切造就了海德格爾的學科都應向世界道歉 。)威廉?詹姆斯對哲學的描述也是正確的。即使是研究最晦澀哲學的哲學從業者也會盡力說清事物的意義,而正是這種努力使他們成為了哲學家。這種努力有時不會成功,但常常能夠成功。
    說哲學思維 “固執”,這格外貼切。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el,1872―1970年)曾說哲學思維 “異乎尋常地固執”。這是因為有個特點使哲學思維區別於其他思維:哲學思維不肯接受傳統的答案,即使從實踐角度看,這似乎也說不通。正因為如此,哲學家們纔成了絕頂可笑的人物。對此,早期的希臘哲學家對世界的解讀超過了我們今天的理解,因為他們的書中布滿了可笑的趣聞軼事,其中一些也許真有其事,而大部分事件即使是虛構的也非常有意義。反對嘲諷 這種可以嘲諷之事,就失去了哲學核心中的玩笑精神。對於人們誤認為常識的東西,哲學家往往會挑起眉毛,不以為然;一旦事實證明 “常識”都是大大的誤解,哲學家便會妙語連珠,大開玩笑。玩笑有時開錯了,最終被看成傻瓜的正是哲學家。但有工作便會有風險。 把理性的探究不懈地推向極端,這注定會失敗,會使激發哲學家思考的理性之夢成為海市蜃樓。但在另一些情況下,這種探究也取得了極大成功,使理性之夢成了取得豐碩成果的靈感。本書力求從成敗兩方面講述理性之夢的故事前6世紀講到文藝復興時期。本書下一卷 《啟蒙之夢》將繼續講述這個故事,從笛卡爾講到法國大革命。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多年前我開始寫作此書時,最不希望發現的是世上根本就沒有哲學這種東西。盡管如此,我還是發現了這一點,而這說明了很多問題。我決心忘掉自以為知道的東西,著手研究以往2600年中那些被視為西方偉大哲學家的人的著作。我的目的(朋友們客氣地說它“雄心勃勃”,而他們常用此詞來表示“瘋狂”)是以記者應有的方式去了解哲學史:僅僅依靠原始資料,隻要它們尚存;質疑已變為傳統智慧的一切;最重要的是盡力把它解釋清楚。
    我鑽研了哲學史上形形色色色的人物前5世紀前6世紀那些在傳統上被歸為哲學家的人,到蘇格拉底(Socrate前469-前399年)、柏拉圖(Plat前427―前347年)、亞裡士多德(Aristotl前384-前322年)(他們常被歸為三人組,可是,難道沒有三個彼此更為不同的人嗎?),再到古希臘有知識的醫者,再到古代後期的神秘主義者和術士,然後是第一批基督教思想家,即中世紀早期沉迷於邏輯學的修士,中世紀的科學家和神學家,文藝復興時期的魔法師、預言家、文法學家和工程學家,一直到現代初期,“哲學”(它或許是最古老的學科)的大致構造纔呈現在我眼前。我的結論是:傳統的哲學史一直想把哲學與物理學、數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區分開,因此顯得過分簡單化。把通常所說的“哲學”限制在一門能被完整地繪入學術地圖的學科之內,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其理由之一是這幅地圖上的地名往往會改變。例如在中世紀,“哲學”其實包括未被歸入神學的神學知識的每一個分支。牛頓(Newton,1643-1727年)(研究)的學科是“自然哲學”,這個術語在19世紀上半葉仍被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使用,用來表示如今被我們當作科學和視為哲學的一些學科。人們所說的哲學思考,往往會自然地越出傳統的邊界。哲學思考的漫遊癖(wanderlust)和無法滿足的好奇心,往往會催生出一些新的思想領域,這會使繪制學術地圖的工作更加復雜。我們將在本書的第一章看到,古希臘少數幾位思想家(他們被稱為第一批“哲學家”)墮落到忽視關於眾神的傳統說法,而開始探究事件的自然原因,遂創造了西方科學。產生於更晚近時期的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則大多來自當時被稱為哲學家的人們的工作。同樣的創造過程一直持續至今。例如,計算機語言就萌發於長期被看作哲學家最令人討厭的那項發明,即形式邏輯。19世紀德國數學家格奧爾格·康托爾(Georg Cantor,1845―1918年)的經歷就是個典型的小例子,說明了“哲學”如何產生了新分支。他對“無限大”(infinity)這個課題的研究,最初因為被他從事科學的同事們看作“哲學”而被一筆抹殺,因為它似乎太離奇,太抽像,又毫無意義。如今每所學校都在教授這個理論,其名為“集合論”(set-theory)。
    哲學史其實是大量具有鮮明探究性的思想的歷史,而不是一門被精確界定的學科的歷史。哲學的傳統形像是:一門純思維的冥想科學,莫名其妙地與其他學科毫不相干。這個形像大多是歷史視角造成的錯覺。這個錯覺是由我們觀察過去的方式造成的,尤其是我們的一種習慣做法造成的,那就是給知識貼上標簽,把知識切碎,再重新給它們貼上標簽。哲學的工作往往被其他學科盜用。昨天的道德哲學變成了明天的法學或福利經濟學,昨天的思維哲學變成了明天的認知科學。這條路是雙向的:其他學科的新探究也為哲學好奇心提示了新問題。明天的經濟學會變為後天的道德哲學。不斷變換邊界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哲學思維往往易被看作毫無用處,即使對知識產業而言亦是如此。這大多是因為,哲學的任何一角一旦被視為有用,它馬上就不再被稱為哲學了,因此便造成了一種假像,即哲學家從未取得進展。
    據說,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iamJames,1842-1910年)曾說哲學是“對思想清晰性的一種格外固執的追求”。這個定義十分枯燥,但比我知道的其他任何定義都更貼切。許多人想到哲學時,首先想到的確實不是清晰性(clarity)。不能否認,哲學家追求清晰思維的嘗試往往會事與願違。(例如,一切造就了海德格爾的學科都應向世界道歉。)威廉?詹姆斯對哲學的描述也是正確的。即使是研究最晦澀哲學的哲學從業者也會盡力說清事物的意義,而正是這種努力使他們成為了哲學家。這種努力有時不會成功,但常常能夠成功。
    說哲學思維“固執”,這格外貼切。伯特蘭·羅素(BertrandRusel,1872-1970年)曾說哲學思維“異乎尋常地固執”。這是因為有個特點使哲學思維區別於其他思維:哲學思維不肯接受傳統的答案,即使從實踐角度看,這似乎也說不通。正因為如此,哲學家們纔成了絕頂可笑的人物。對此,早期的希臘哲學家對世界的解讀超過了我們今天的理解,因為他們的書中布滿了可笑的趣聞軼事,其中一些也許真有其事,而大部分事件即使是虛構的也非常有意義。反對嘲諷這種可以嘲諷之事,就失去了哲學核心中的玩笑精神。對於人們誤認為常識的東西,哲學家往往會挑起眉毛,不以為然;一旦事實證明“常識”都是大大的誤解,哲學家便會妙語連珠,大開玩笑。玩笑有時開錯了,最終被看成傻瓜的正是哲學家。但有工作便會有風險。把理性的探究不懈地推向極端,這注定會失敗,會使激發哲學家思考的理性之夢成為海市蜃樓。但在另一些情況下,這種探究也取得了極大成功,使理性之夢成了取得豐碩成果的靈感。本書力求從成敗兩方面講述理性之夢的故事前6世紀講到文藝復興時期。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