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含混性/知識論譯叢 [Vagueness]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617-896
    【優惠價】
    386-560
    【作者】 蒂莫西·威廉姆森陳嘉明曹劍波蘇慶輝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723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723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575173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知識論譯叢
    外文名稱:Vagueness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3

    字數:327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蒂莫西·威廉姆森,陳嘉明,曹劍波,蘇慶輝

        
        
    "

    內容簡介

    《含混性/知識論譯叢》仔細檢視了現存的含混性理論,並為認知主義辯護。威廉姆森先從歷史來追溯含混性問題,以批判性的眼光瀏覽含混性哲學的歷史;他的觀察是:一方面,現存的含混性理論無法很好地解釋高階含混性的問題;另一方面,認知主義的觀點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有別於當時大多數學者將含混性問題視為一個語言問題,威廉姆森將含混性問題視為一個知識問題,亦即不知道含混語詞/概念的邊界,希望能為認知主義觀點提供一個趨近完備的理論。
    盡管《含混性》使用的邏輯不多,但讀者若有一定程度的邏輯基礎,將能很好地理解書中的論證,體會到論證的精妙之處。對研究含混性問題的學者來說,就算不同意認知主義觀點,也不能不讀《含混性》,因為《含混性》早已成為研究含混性問題的經典之一。

    作者簡介

    [英]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牛津大學教授,2000年被授予威克漢姆教授頭銜(Wykeham Professor)、1997年被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已經出版學術著作《知識及其限度》(2000)、《哲學的哲學》(2007)、《作為形而上學的模態邏輯》(2013)、《對與錯的真相:四人對話錄》(2015)、《作哲學》(2018)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未能從此書中獲益者,今後都不該寫關於含混性的文章。不僅因為此書對含混性議題的貢獻,還有它對知識的論述,我們應該去讀它;基於其風格的純粹性……作為哲學的一個範例。
    ——馬克·賽恩斯伯裡(MarkR.Sainsbury),《英國科學哲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含混性》為語言哲學與邏輯哲學的熱點問題之一提供了一個完整且清晰的說明……將認知主義引導至一個新的深度。
    ——羅伊·索倫森(RoySorenson),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一本絕妙的書。許久未讀到一本通俗、令人愉悅,且如此振奮人心的書了。
    ——亞當·莫頓(AdamMorton),《哲學書》(Philosophical Books)

    ★無疑,這本書將為未來提供一個標杆……對於當前可用的標準,是已經出版的研究。
    ——多米尼克·海德(Dominic Hyde),《心靈》(Mind)

    目錄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章連鎖悖論的早期歷史
    11第一個連鎖
    12克律西波斯學派的沉默
    13連鎖悖論與斯多亞學派的邏輯
    14古代晚期的連鎖難題
    15古代之後的連鎖難題
    第二章精確度的理想
    21含混性出現
    22弗雷格
    23皮爾斯
    24羅素
    第三章含混性的復興
    31含混性與日常語言
    32布雷克亨佩爾爭論
    33家族相似性
    34開放結構
    第四章多值邏輯與真值度
    41概論
    42真值函數性
    43三值邏輯:開端
    44三值邏輯:哈爾登
    45三值邏輯:科納
    46三值邏輯:二階含混性
    47多值邏輯:理論基礎
    48多值邏輯:真值表
    49模糊集與模糊邏輯
    410連鎖悖論的真值度處理方式
    411比較級語詞與修飾語
    412含混真值度
    413非數值化的真值度
    414真值度函數性
    415附錄:多值邏輯的公理化
    第五章超賦值
    51不完整的意義
    52根源
    53邏輯與語義論
    54超真理的難以捉摸
    55超賦值的真值度
    56超賦值與高階含混性
    57真理與超真理
    第六章虛無主義
    61絕望
    62全面虛無主義
    63局部虛無主義:外表
    64局部虛無主義:顏色
    第七章含混性是無知
    71二值原則與無知
    72二值原則與真
    73全知的說話者
    74含混性的隨附
    75意義與使用
    76理解
    77可決定的案例
    第八章不精確的知識
    81解釋的任務
    82群眾
    83誤差區間
    84不精確性的概念來源
    85含混概念的認知
    86不可區辨的差異
    87不精確的信念
    第九章世界中的含混性
    91隨附與含混事實
    92世界中的確定性
    93關於事物的不明確性
    附錄明確性的邏輯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本書源自我試圖反駁認知主義的主要論點:含混性源於我們不知道概念的精準界線,所以不需要修改經典邏輯。多年以來,跟大多數哲學家一樣,我認為這個含混性的認知主義觀點是明顯地為假的。1988年,學術期刊《心靈》(Mind)的編輯西蒙?布萊克本(Simon Blackburn)邀請我評論羅伊?索倫森(Roy Sorensen)寫的一本有趣的書《盲點》(Blindspots),這本書包含對認知主義觀點的辯護。書中的觀點並未說服我;我看不出有什麼東西會讓我們無知,而索倫森也沒有提供明確具體的解釋。還有一種處理含混性的方式――超賦值論――看起來比較適合。這種方式不同於其他常見的處理方式,例如三值邏輯或模糊邏輯,這些奠基於邏輯專技的處理方式總是看起來像是走入了死胡同。無論如何,我持續思考著認知主義的觀點,因為對認知主義觀點的典型批評似乎不是致命的。我們不清楚,這些批評是否假設了在“什麼是真”與“什麼是我們可檢驗的”之間存在一種可疑的關聯。接著,我突然想到誤差區間概念可以被用來提供一種明確具體的解釋,以說明我們為什麼不知道概念的明確邊界,而認知主義觀點開始看起來更可信。我在自己的著作《同一與分辨》(Identity and Discrimination,Oxford, Blackwell, 1990)中,嘗試提出認知主義觀點的一個弱版本。當批評認知主義觀點的論證被更仔細地分析,這些論證的威力似乎會更弱。下一步是聚焦於“含混語詞的意義隻能在一種那些語詞能被翻譯的語言中被陳述出來”這個事實;把我們用來提供含混性理論的語言視為一種精確語言,這是錯誤的。馬克?賽恩斯伯裡(Mark Sainsbury)在倫敦國王學院的就職演說《沒有邊界的概念》(“Concepts without Boundaries”),幫助我看清了這個論點的重要性,xii盡管我們以相當不同的方式使用這個論點。這個論點使我們可能對抗一大堆非認知主義觀點的論證,包含先前看似適合的超賦值論(super valuationism)(不過,我對超賦值論的批評不同於賽恩斯伯裡在演說中提及的批評)。爭論的天平似乎明確地傾向於認知主義觀點這一邊。用一本書的篇幅來處理這個議題,明顯是需要的。本書就是成果。
    本書中的部分內容在1990年底完成,當時我是位於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員。許多人促成了這次訪問,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與艾琳?佩蒂特(Eileen Pettit)是其中最重要的兩位。也感激牛津大學學院與牛津大學允許我在那個學年延長學術休假。
    泰德?杭德裡克(Ted Honderich)體貼地允許我在這一繫列叢書中用討論含混性的書來取代一本原先計劃討論另一個主題的書。研究含混性問題的歷史,其中我特別感到高興的一個結果是,我更好地領會了斯多亞學派邏輯的豐富性。為此,我要感謝戴維?塞德利(David Sedley),因為他允許我從他與郎格(A.A.Long)合編的《希臘哲學家》(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的第1卷中直接引用他們的譯文。
    第七章與第八章的部分內容來自我先前發表在期刊上的兩篇文章:《含混性與無知》\\[Vagueness and ignorance.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l.66 (1992), 145162\\]與《不精確的知識》\\[Inexact knowledge.Mind, 101 (1992), 217242\\]。我要感謝這兩份學術期刊允許我使用這些材料。
    對於針對本書的部分初稿所做的一些書面評論,我要感謝邁克爾?巴卡拉克(Michael Bacharach)、賈斯汀?布羅克斯(Justin Broackes)、邁爾斯?波恩伊特(Myles Burnyeat)、彼特?卡羅瑟斯(Peter Carruthers)、比爾?蔡爾德(Bill Child)、傑克?科普蘭(Jack Copeland)、多蘿西?埃丁頓(Dorothy Edgington)、蒂莫西?恩迪科特(Timothy Endicott)、格雷姆?富比士(Graeme Forbes)、布賴恩?加勒特(Brian Garrett)、比爾?哈特(Bill Hart)、多米尼克?海德(Dominic Hyde)、弗蘭克?傑克遜(Frank Jackson)、羅贊娜?姬菲(Rosanna Keefe)、彼特?利普頓(Peter Lipton)、安德烈?馬默(Andrei Marmor)、格雷戈裡?麥卡洛克(Gregory McCulloch)、麥金托什夫婦(Karina and Angus McIntosh)、戴維?奧弗(David Over)、彼特?佩金(Peter Pagin)、菲利普?珀西瓦爾(Philip Percival)、菲利普?佩蒂特、馬克?賽恩斯伯裡、戴維?塞德利、喬納森?薩頓(Jonathan Sutton)、查爾斯?特拉維斯(Charles Travis),以及戴維?威金斯(David Wiggins)。在雷丁大學舉辦的研討會上,馬克?賽恩斯伯裡擔任主持人,彼特?西蒙斯(Peter Simons)針對《含混性與無知》做出了回應,我很享受當時的討論。我xiii針對認知主義觀點、不精確知識等相關議題在許多大學做過報告,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人在報告後提出了重要問題,這些大學位於世界各地,包含布拉德福、布裡斯托、劍橋(道德科學學會)、杜迪、愛丁堡、海德堡、利茲、裡斯本、倫敦(大學學院)、新英格蘭(阿米代爾)、諾丁漢、奧斯陸、牛津、昆士蘭、斯特靈、斯德哥爾摩與烏普薩拉等大學。我還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與莫納什大學做過報告。另外在下列會議中,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人也提出了重要問題:1991年5月由裡斯本哲學學會舉辦的會議、1991年9月牛津奧利爾學院針對邏輯與語言哲學議題舉辦的盎格魯-波蘭專題討論會、1992年6月在卡斯蒂利翁切洛舉辦的第二屆知識、信念與策略互動工作坊,以及1992年7月在雷丁大學舉辦的亞裡士多德學會與心靈學會的聯合會議。很遺憾,我隻能不公平地挑出喬治?比勒(George Bealer)與彼得?孟席斯(Peter Menzies),因為他們提出的問題與本書的內容存在具體的因果關聯。本書幾個章節的初稿在牛津的課堂上使用,結果有著可觀的改進;羅恩?克裡斯雷(Ron Chrisley)、麥克?馬丁(Michael Martin)與羅傑?泰克曼(Roger Teichmann)是其中不斷提出問題的人。通過跟下列幾位哲學家談話,我也獲益匪淺:瑪麗亞?貝雷米亞(Maria Baghramian)、諾奧?布蘭基紐(Jo?o Branquinho)、約翰?坎貝爾(John Campbell)、戴維?查爾斯(David Charles)、基特?芬恩(Kit Fine)、奧拉夫?耶爾斯維克(Olav Gjelsvik)與彼得?斯特勞森(Peter Strawson)(更不必說先前提過的那些人)。朱利安?克科黑克(Juliane Kerkhecker)引導我理解洛倫佐?瓦拉(Lorenzo Valla)的拉丁文。
    在我寫作本書的時候,熟知伊麗莎貝塔?佩羅西諾?威廉姆森(Elisabetta Perosino Williamson)的人會猜到她是如何幫助我的,以及對我的幫助有多大。本書奉獻給一位伯叔祖父與一位伯叔,我無疑地試圖效仿他們的開明理性(除了其他事之外),盡管有成功也有失敗。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本書源自我試圖反駁認知主義的主要論點:含混性源於我們不知道概念的精準界線,所以不需要修改經典邏輯。多年以來,跟大多數哲學家一樣,我認為這個含混性的認知主義觀點是明顯地為假的。1988年,學術期刊《心靈》(Mind)的編輯西蒙·布萊克本(Simon Blackburn)邀請我評論羅伊-索倫森(Roy Sorensen)寫的一本有趣的書《盲點》(Blind-spots),這本書包含對認知主義觀點的辯護。書中的觀點並未說服我;我看不出有什麼東西會讓我們無知,而索倫森也沒有提供明確具體的解釋。還有一種處理含混性的方式——超賦值論——看起來比較適合。這種方式不同於其他常見的處理方式,例如三值邏輯或模糊邏輯,這些奠基於邏輯專技的處理方式總是看起來像是走入了死胡同。無論如何,我持續思考著認知主義的觀點,因為對認知主義觀點的典型批評似乎不是致命的。我們不清楚,這些批評是否假設了在“什麼是真”與“什麼是我們可檢驗的”之間存在一種可疑的關聯。接著,我突然想到誤差區間概念可以被用來提供一種明確具體的解釋,以說明我們為什麼不知道概念的明確邊界,而認知主義觀點開始看起來更可信。我在自己的著作《同一與分辨》中,嘗試提出認知主義觀點的一個弱版本。當批評認知主義觀點的論證被更仔細地分析,這些論證的威力似乎會更弱。下一步是聚焦於“含混語詞的意義隻能在一種那些語詞能被翻譯的語言中被陳述出來”這個事實;把我們用來提供含混性理論的語言視為一種精確語言,這是錯誤的。馬克·賽恩斯伯裡在倫敦國王學院的就職演說《沒有邊界的概念》,幫助我看清了這個論點的重要性,盡管我們以相當不同的方式使用這個論點。這個論點使我們可能對抗一大堆非認知主義觀點的論證,包含先前看似適合的超賦值論(super valuationism)(不過,我對超賦值論的批評不同於賽恩斯伯裡在演說中提及的批評)。爭論的天平似乎明確地傾向於認知主義觀點這一邊。用一本書的篇幅來處理這個議題,明顯是需要的。本書就是成果。
    本書中的部分內容在1990年底完成,當時我是位於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員。許多人促成了這次訪問,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與艾琳·佩蒂特(Eileen Pettit)是其中最重要的兩位。也感激牛津大學學院與牛津大學允許我在那個學年延長學術休假。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