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中國文化概論(第4版)/新編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繫列教材·普通高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金元浦李有光薛永武劉登閣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7997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79978
版次:4

商品編碼:12893266
品牌:其他品牌
包裝:平裝

叢書名:新編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繫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外文名稱:An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6

字數:513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浦,李有光,薛永武,劉登閣

    
    
"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概論(第4版)/新編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繫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繫統介紹了中國文化的起源、發展、變革與轉型,分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征,從理想人格角度對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的內涵做了深入發掘,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美育等做了宏觀考察,並對傳統文化在近代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變做了整體闡述。
《中國文化概論(第4版)/新編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繫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章後附有大量經典文選,同時設置了富有啟發性的思考與研討題,還配有圖文並茂、內容生動豐富的教學課件以供下載(詳情請見書後“關聯課程教材推薦”頁),是一本獨具特色、繫統完備的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理想教材。
在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的背景下,秉承習近平關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精神,《中國文化概論(第4版)/新編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繫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進行了第四次修訂。
在這次修訂中,編著者對全文做了細致的校訂,並調換了相關文選,使之更具時代性與適用性。
自2007年出版以來,《中國文化概論(第4版)/新編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繫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已歷四版,暢銷全國,繫大學同類教材中被廣泛采用的版本。

作者簡介

浦,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十三五規劃專家智庫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科技美學學會會長、中國創意產業國際論壇秘書長。曾任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國文化發展綱要》起草工作小組專家組成員,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我國中心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軟實力競爭”項目主持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文化產業倫理”項目主持人。發表或主編論著50餘種,發表論文350餘篇。

目錄

緒論 觀乎人文化成天下
第一節 文化的概念、分類、結構與功能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與理想人格
思考與研討
延伸閱讀

上篇 中國傳統文化總論
第一章 天道有常周行不殆——中國傳統社會和文化的總體概貌
第一節 中國傳統社會特征之一:農業自然經濟
第二節 中國傳統社會特征之二:血緣宗法制度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概觀
思考與研討
延伸閱讀
第二章 文律運周日新其業——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演變
第一節 先秦:中國文化的萌發與爭鳴
第二節 漢魏六朝:中國文化的一
第三節 唐宋:中國文化的成熟與輝煌
第四節 明清:中國文化的繼往與開來
思考與研討
延伸閱讀
第三章 陰陽發散變動自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思考與研討
延伸閱讀
第四章 觀物取像引譬連類——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向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思考與研討
延伸閱讀
……

中篇 中國傳統文化分論
下篇 中國傳統文化新論

參考文獻
第四版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國文化概論(第4版)/新編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繫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中華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三大戲劇文化之一。它在中國這塊東方古老的土地上萌芽、成長並發展壯大,凝聚了中國各種文化藝術的優秀精神和傳統,深深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千百年來受到中國人民歷久不衰的喜愛和歡迎,成為有鮮明民族特征的、瑰麗壯觀的中華民族藝術之寶。
中國戲曲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但真正以今天人們所熟悉的“戲曲”概念相稱的時間並不是很久。歷史上,“戲曲”一詞最人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渾、詞說,金有院本、雜劇、諸宮調。”這裡的“戲曲”,實指流行於宋代瓦舍勾欄的雜劇本子,非今人所指嚴格意義上的戲曲藝術。清末姚燮作《今樂考證》,較為明確地把“戲曲”作為表演藝術的概念提了出來。及王國維戲曲考》問世,由於他的積極倡導,加之他在中國古典戲曲研究中的巨大影響,國人方對“戲曲”一詞普遍接受,用它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總稱,泛指中國傳統的戲劇文學和戲劇表演藝術。
作為一種豐富多彩的藝術表演體繫,中國戲曲有著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特征。
1.高度綜合性
中國戲曲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外來的各種戲劇樣式(話劇、歌劇、芭蕾舞劇等)都有著重大的不同。從形式上看,中國戲曲堪稱一種真正無愧於綜合性藝術的戲劇樣式。它全面運用了歌、舞、說、唱等藝術手段,並兼容了詩詞、小說、武術、雜技、音樂、繪畫、雕塑等多方面的藝術或技術因素,充分發揮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的長處,從而使自己在世界劇壇上獨樹一幟,形成了一種別具特色的表演體繫。這便是我們今天所通常概括的,以唱、念、做、打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戲曲中與舞臺表演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自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因而能夠產生十分強烈的審美效果,構成中國戲曲獨特的藝術魅力。
2.虛擬性
中國戲曲以虛擬作為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所謂虛擬,即利用舞臺的假定性,通過誇張的變形來表現生活,在舞臺表演的有限時間和空間裡,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以對生活作出廣泛而形像的概括。中國戲曲這種以抒情寫意為特征的觀念,與西方戲劇模仿寫實的觀念有著重大差異。像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在同一個舞臺場景中,借助於演員寫意性的虛擬動作表演,戲曲故事情節或人物可以從一個環境迅速轉入另一個環境。一個圓場,一個趟馬動作,即可表示人行千裡路,馬過萬重山,一個開門或關門動作,即可表示人在室內或者戶外,甚至有時利用一兩句虛化的臺詞,即可把一個漫長的過程交代出來等。較之那種模仿寫實的戲劇處理方式,確是更有利於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也給演員們帶來了更大的藝術創造自由。難怪一些西方著名的戲劇藝術大師會對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傾心嘆服。可以說,以虛擬性為核心的中國戲曲美學指導下的“寫意”的戲曲藝術體繫,是中華民族戲曲對於世界戲劇文化的一個重大貢獻。它把戲曲舞臺的局限性巧妙地化成了藝術上的獨創性,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接受,造就了它強大的生命力。
3.程式化
程式是一種運用歌舞手段表現生活的獨特表演藝術格式。借助於程式進行表演,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各種程式動作,實際上就是生活動作的規範化,是在生活形態的基礎上又經過一番選擇、加工和美化所形成的舞臺動作。如傳統戲曲舞臺上經常出現的開門、關門、飲酒、騎馬、劃船等,皆有一套固定化了的表演程式。這些程式動作是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既來源於生活,又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達到類似於音樂和舞蹈的境界,因而能夠更為集中地概括和反映生活。這也是運用程式化表演所產生的藝術審美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程式化的範圍不僅局限於人的表演動作,舞臺上所表現的一切,包括服飾化妝、唱腔音樂,乃至人物的各種表情如喜怒哀樂等,無一不是程式化的。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化,是構成中國戲曲基本特征的三大要素。自然,作為一個博大的藝術體繫,中國戲曲的藝術特征並不局限於這幾個方面。中國戲曲藝術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戲劇藝術共同存在、相互影響,在世界戲劇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戲曲以外,在廣闊的華夏大地上,五千年的文明古樹結出了豐碩的音樂之果,在世界樂壇上,以其獨特的藝術品格而占據一席之地。
宋代以前,中國音樂主要是在歌舞形式中發展起來的。原始社會中詩歌、舞蹈、音樂三位一體,稱為“樂舞”。自周初至春秋中期,湧現出大量民歌,初期的民歌表演隻是清唱,沒有樂器伴奏,稱為“徒歌”或“謠”,後來用人聲幫腔,稱為“但歌”,最後發展為演唱者手執一種叫“節”的打擊樂器,與笙、笛、琴、瑟等管弦樂器伴奏相互應和的“相和歌”。“相和歌”經專業音樂家改編,並與舞蹈結合起來產生“相和大曲”,也可作為純器樂合奏,稱為“但曲”。魏晉南北朝時,在南方“吳歌”和“西曲”的基礎上,形成了清商大曲,包含古樂中的清調或者商調。大曲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是唐代,唐代大曲是一種大規模的歌舞套曲,受統治階級的重視,設“九部樂”“十部樂”,在宮廷重要慶典或宴會上演出。由原始樂舞到唐代大曲,是藝術由低級向高級的進化過程,涵括了這段歷史時期音樂發展的主流。兩宋以迄明清,音樂便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分支發展狀態,出現了相對獨立的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器樂合奏等。
中華音樂的發達還表現在樂器方面。早在原始社會晚期至秦漢以前的數千年中,就產生了哨、笛、簫、竽、鐘、磬等數十種樂器。以材料分可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也稱為“八音”。這些樂器不僅制作精美、音樂動聽,而且演出規模之宏大,在當時世界上是罕見的。如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的戰國初期曾侯乙墓“鐘鼓”樂隊,共有樂器23件,其中最為壯觀的是編鐘,這套大型編鐘由65個大小不等的鐘組成,總重量達3500多公斤,音域寬廣達五個八度,而且幾乎十二個半音俱全,可以奏出完整的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是一架完美的大型樂器,代表了當時高度發展的音樂文化。
漢代以後,一些少數民族的樂器如胡笳、短簫、箜篌、琵琶、橫笛等傳人中原。明清兩代為戲曲、說唱藝術伴奏的拉弦樂器如胡琴、二胡、四胡、京胡等進一步發展,嗩吶也在戲曲、民間器樂及軍樂中被廣泛運用。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