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教師培訓 教師用書 今天怎樣做教科研——寫給中小學教師(第三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552-800
    【優惠價】
    345-500
    【作者】 馮衛東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7650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76502
    版次:3

    商品編碼:12798974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異16全
    出版時間:2019-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作者:馮衛東


        
        
    "

    編輯推薦

    ?非常實用的中小學教師教科研讀本,適合中小學教師培訓與閱讀
    ?第三版修訂更實用,更全面
    ?闡述了教育隨筆寫作、教育論文寫作、微型課題研究、規劃課題研究、課堂微觀觀察和教師的教育閱讀等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具體、典型的案例,繫統闡述了教育隨筆寫作、教育論文寫作、微型課題研究、規劃課題研究、課堂微觀觀察和教師的教育閱讀等問題。書中提出的策略和方法高度凝練了作者的實踐經驗和理性智慧,非常實用。
    這是一本實用、全面的中小學教師教科研指導手冊,適合中小學教師培訓與閱讀。

    作者簡介

    馮衛東,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主持並完成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資助課題和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各一項。成果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兩次獲江蘇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著有《為“真學”而教——優化課堂的18條建議》等。

    目錄

    前言

    第一講
    在心靈的漫步中回味生活
    —— 談教育隨筆寫作
    一、敘事隨筆:值得過的生活就值得回味
    二、事理隨筆:在一塊石頭裡看到風景
    【附】警惕另一種“話語霸權”

    第二講
    在理性的表述中組建靈魂
    —— 談教育論文寫作
    一、論文寫作諸種問題掃描及問題癥結揭示
    二、論文寫作成功案例舉隅及成功規律歸納
    三、論文寫作可行路徑描述及相關問題的建議
    【附1】讓“好課”成為 “好作品”
    【附2】文字是作者“喫”下去的東西 —— 散談論文寫作前的案頭工作

    第三講
    在“根雕”的行為中提升智慧
    —— 談微型課題研究
    一、蝴蝶振翅:一個精彩初顯的故事 —— 說運作
    二、麻雀解剖:一則具體而微的案例 —— 說要素
    三、抽絲剝繭:一些必須辨明的問題 —— 說品質
    四、沙裡世界:一片有待開發的風景 —— 說生成
    五、殊途同歸:一脈分而後合的溪流 —— 說研究
    六、拾級而上:一條可達高處的便道 —— 說升格

    第四講
    在藍圖的譜寫中實現突圍
    —— 談規劃課題研究
    一、規劃課題選題
    二、規劃課題申報文本寫作
    三、規劃課題的實施
    【附1】在“最近發展區”內做課題
    【附2】揣著問題 “回家”去

    第五講
    在細節的品玩中體悟真義
    —— 談課堂微觀觀察
    一、什麼是課堂觀察?
    二、 什麼是問題細節?我為什麼倡導課堂觀察關注問題細節?
    三、怎樣開展問題細節的觀察與研究?
    四、教師如何“觀察”自己的課堂?
    【附】透過一個點,推開一扇窗 —— 例談課堂微觀觀察的“焦點”選取

    第六講
    在理論的生成中加速成長
    —— 談教師的“實踐性理論”及其生成
    一、實踐性理論的內涵與特征
    二、實踐性理論的作用及作用機理
    三、實踐性理論能為教師專業成長提速
    四、教師怎樣生成實踐性理論
    【附】屬己的研究要有屬己的“詞彙”

    第七講
    在主張的修煉中升華品格
    —— 談教學主張問題
    一、為什麼要煉制和踐行教學主張?
    二、煉制和形成教學主張的方法

    第八講
    在潛心的閱讀中開啟征程
    —— 談教師的教育閱讀
    一、讀書作用觀:讀書改變命運
    二、讀書品位觀:讀書沒有什麼了不起
    三、讀書時空觀:隻有讀,纔有時間讀
    四、讀書結構觀:在做雜家的基礎上做專家
    五、 讀書方法觀:硬著頭皮讀,多本齊讀,把書讀薄,歸類整理,與作者對話,沿波討源
    六、 讀書有效觀:用思考與寫作串起讀書時收獲的散珠
    【附】教師專業進階的三種讀書姿勢

    後記 做教科研要兼具敏感性和鈍感力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做教科研要兼具敏感性和鈍感力


    作為一名在一線教學崗位工作近 20 年而後又於教科研專業領域“深耕”10餘年的“老同志”,我對教師做教科研的問題有很多話可說,也說了很多話,如果要“一言以蔽之”,則是“做我們自己的教科研”。
    做我們自己的教科研,要兼具敏感性和鈍感力。
    當然,這不是說,大學教師、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不必具備這敏感性與鈍感力,而是說,相形之下,這兩者更是一線教師的短項,因而尤有提出來並加以凸顯的必要。在敏感性上,我們普遍弱一些,或弱很多。關於鈍感力,更多人或者從未有過相關意識,或者壓根兒沒聽說過這一概念,不過可以“望文生義”,大致明白其含義:它是我們真正進行研究、進行真正研究並使其最優化地服從、服務於自我實際工作所不可或缺的一種耐性、一種定力。較強的敏感性會讓研究者頻獲啟發,擁有資源,建構基礎;而一定的鈍感力則有利於研究者凝神聚力,專注焦點,由表及裡,走向深入。任何個人或群體,隻要以研究為志業,隻要從事研究之事,都必須兼具這兩者。而在“教師作為研究者”的命題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的當下,比起其他研究者,我們更有必要強化、兼具這兩者。


    敏感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哪一項關於常態事實的質疑,有哪一類關於工作思路的創意,有哪一種關於事業局面的創造,有哪一個關於科學研究的成果,不是因了人們思維的敏感性而起?誰在細水微瀾中看見巨濤的潛伏,誰在草蛇灰線中發現運動的痕跡,誰在悄然靜態中察知動態的趨勢,誰在顯性現像中覓到規律的隱蹤,誰就是敏感穎悟的人,誰就是預見潮流的人,誰就是智慧多多的人。說千道萬,敏感性是當今時代人們開創局面、創造未來的必要條件,也是開展好教科研並切實發揮教科研作為“教育第一生產力”之作用與功能的先決因素。僅有敏感性,未必能成就教科研,成就創造教育,而沒有敏感性,則隻能讓“教科研”成為日常教育實踐活動的擺設,成為創造教育的累贅。與其說,我們呼喚教科研行為的創新性、時代感;毋寧說,我們期待教科研實踐活動能倍加敏感,能富含敏感性 。
    敏感性是對某些教育問題或亂像的一種“不自在感”。倘若對各種教育積弊、頑疾熟視無睹,習焉不察,甚至優哉遊哉,怡然自樂,那麼,他確乎為一個“自在之人”,但他的教育觸覺神經便在這種心境中壞死,個人的教育生命亦庶幾枯竭。我常提醒自己,“不要過得太愜意”,要對周邊有關教育的事物、事件、事實保持必要的警惕和適度的張力。看一堂初二年級的班會課 ――“我心飛翔”,老師讓孩子們反思過往的日子,一名女生為自己初一時一下課便找同學聊天、玩耍,沒把課間十分鐘用來做題、記英語單詞而真心難過、真誠悔過,贏得老師滿心歡喜、無限憐愛……為此我很“不自在”,痛感“休息時間學習化”對學生和諧身心發展之妨害,並思考、研究怎樣幫助教師引導學生明白“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的道理,學會勞逸結合。就此我發表了一篇隨筆《孩子,我難過著你的“難過” ―― 主題班會引發的思考》,引發一些讀者的熱烈反響。“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不自在感”使得我們對每日置身其中的教育生態有距離,能旁觀,生警覺,持異見,而這恰恰是“實踐 + 反思”型的研究者生成靈感、引發後續自我常態研修行為的一條可行之道。
    敏感性是在“不自在”中尋求更大的“自在”、自由的一種生命自覺。研究是一種透視,過往含糊的東西能看清,混沌的行為遭解構,合理的現實受質疑……可以說,折騰、不安生、不自在是研究與研究者的宿命。而我們正是在如此的“折騰”中,纔有了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喚醒、激活與放大,也纔有了“立己達人”願景成真的可能和希望。 20 多年前,我在農村高中任教,其時師生間的民主空氣普遍較為淡薄,不少教師視通俗文化如洪水,一味堵塞,使很多學生心生逆反。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對此我常有反感,常想著應該給學生留出一個通道,開出一些口子,讓他們學會理性對待、理智享用通俗文化。於是在班會課、作文課上,我讓學生唱通俗歌曲,辨流行文化,擷精華成分,師生間的代溝消失了,代之以彼此的平等關繫、共鳴情感。與此同時,我進行了將通俗文化轉化為積極因素、給予學生多樣精神營養方面的研究,並寫下《從語文教育的角度看教師與當代“通俗文化”新潮》。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研究的敏感性關乎師生和諧,學生幸福。它必定生成於教師的“憂患”情結中,或者消彌於耽於安樂而無所思的惰性之中。
    敏感性是在某些看似無關的因素之間形成的聯結關繫,它還是一種“黏合劑”。教師作為研究者,要善於聯想,聯想就是熔鑄整合,推陳出新。多年的研究生活使我變得越來越習慣於由此及彼的聯想,有時甚至有些“神經質”。一位作家講,創作生活非要有點兒“神經質”不可。在我的理解中,研究便是教師的一種創作,研究生活也要有點兒“神經質” ―― 這可以說是一種“巔峰性敏感”,有此敏感的人每每能享受創意泉湧的酣暢。
    完全可以講,沒有敏感,就沒有教育的困惑、思考和批判,沒有教育的重構、創新與開拓;優化我們的研究行為,創新我們的教育生態,也無妨從教師研究敏感性的培養開始。


    渡邊淳一的《鈍感力》一書,曾風靡一時。在作者筆下,“鈍感”是一種隱忍、包容、專注的處事風格,是人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事實也是這樣,“敏”與“鈍”可以並立共存。
    有時反思自己的研究生涯,不免心生感慨:我也許既成在敏感,常能在一塊石頭中看到風景,時不時有一些獨屬自我的體悟與心得;也憾於敏感,猶如小熊掰玉米,且拾且棄,所以所獲有限,也未能精準鎖定一個有特色又有效益的研究方向,更未能形成較好的研究體繫。好在覺醒不算太晚,眼下除了一如既往摸索與建構個性化草根研究方法外,我更致力於“以優教促真學”問題的探索,而其他所有的學習與思考都如百溪自流,卻彙集於此。
    客觀地說,就教師的研究行為而言,更多人是敏感不足而鈍感有餘的。(此處的“鈍感”與上節的“鈍感”有所不同,指對一些有“研究潛質”的因素反應不敏捷、較遲鈍,因而容易錯過、漏掉而未能使其“研究潛質”得以“兌現”。)基於此,我們一方面還是要倡導廣大一線教師通過各種專業修為不斷提高自我的研究敏感度;另一方面,則要吁請業已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素養與基礎的同行“敏鈍兼修”,修得一定的鈍感力,進而以有涯的精力在無涯的源頭活水中掬取最優質也最解渴的一捧,潤化研究行為,滋養教育生命。
    ―― 不是所有的教育事實或現像都值得我們敏感,也不是所有的敏感都是有益而無害、能成為後續教育及研究行為之正能量的。
    ―― 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論或領域都需要我們捷足先登,率先“置頂”的人有可能忽略了一路最美麗的風光、最動人的場景。
    ―― 不是所有的教育舊話或老題都必須被我們擱置,存而不議;“朝花夕拾”式的研究也別有風味和價值。前幾天,看一篇用“遺忘規律”理論指導學生進行文言文記誦的文章,其中用了對比實驗、量化分析等手段,較為熨帖地得出了幾點結論,我覺得頗為受用。
    ―― 不是所有的教育信息或觀念都能夠被我們所采用,並立馬轉化,助成我們“轉型升級”。有一位教科研人員,幾乎每一天都能捕捉一些最新教育資訊,然後很快整合出若干東西,它們不無價值,卻也有限。南通“二李”(李吉林、李庾南)則不然,分別用了近 40 年,持之以恆實踐與研究情境教育、“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


    敏於事者捷於研,鈍於“變”者精於研。如果說“捷於研”是通過研究實現專業快速撥節時期的行為特征;那麼,“精於研”則是提升研究品質、實現專業精進時期的應然追求。學者翁乾明說得好:“敏感力使人舉輕若重,鈍感力使人舉重若輕。”“舉輕若重”需要依靠高度的研究悟性,“舉重若輕”則要仰仗超俗的教育定力,它們都難以達成。潛下心來就一個名號也許不太響亮、形式也許不夠炫目的問題進行真正的研究、長線的研究和深入的研究,恰恰纔最有生命感,最具“度人力”。劉勰在《文心雕龍?養氣》中說:“水停以鋻,火靜而朗。”隻有靜下來,纔能思考問題;那種躁動冒進的人,很難登上學問的高地。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