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兒童成長之謎:影響父母育兒觀的50個迷思 [Great Myths of Child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761-1104
    【優惠價】
    476-690
    【作者】 斯蒂芬·赫普鄭淑明史晴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8285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828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714923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聰明養育繫列
    外文名稱:Great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20-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3

    字數:148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斯蒂芬·赫普,鄭淑明,史晴

        
        
    "

    內容簡介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專家說的、大家口耳相傳的自相矛盾的、容易讓人信以為真的育兒迷思。有些迷思會讓人心生愧疚,有些迷思會讓人對旁人指手畫腳,有些迷思會讓人浪費錢財,甚至有些迷思會使得人們錯過了好的救治時機……真希望這些,都是“父母別知道的”!
    1.揭示廣為流傳的迷思。
    2.探究人們為何相信這些迷思。
    3.討論循證實踐。
    孕期:有關受孕、懷孕、新生兒等。成長、身體和頭腦:有關孩子的成長、運動發育、認知發展和語言。
    情緒和行為:有關孩子的情緒情感和行為。社會環境:有關家庭和家庭之外的影響因素。
    為身處矛盾之中的父母破解22個非常受關注的迷思和28個速解迷思,追溯心理迷思之源,讓育兒不再盲目、不再糾結、不再茫然!

    作者簡介

    斯蒂芬·赫普(Stephen Hupp),博士,南伊利諾伊大學艾德華茲維爾分校臨床兒童和學校心理學教授。執業臨床心理學家,東聖路易斯“贏在起跑線”項目(East St Louis Head Start program)顧問。
    傑裡米·朱阨爾(Jeremy Jewell),博士,南伊利諾伊大學艾德華茲維爾分校教授,臨床兒童和學校心理學研究生項目負責人。2012年,獲得南伊利諾伊大學艾德華茲維爾分校本科生研究和創意活動(URCA)導師獎。

    精彩書評

    ★希望本書能成為你育兒路上的伙伴和參謀,幫你認清常見迷思的真實面目,並引導你深入思考和推敲書中並未提到的那些育兒理念,讓偽科學的觀點不攻自破,為你減少因錯信迷恩而產生的種種不良後果。
    ——張梅玲,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正是因為本書兩位作者在破解育兒迷思的過程中,引用了大量的科學研究進行論證,列舉了許多育兒的實際案例,可以幫助家長在育兒路上走得更順利,消除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懼,真正做到科學育兒、幸福育兒。
    ——蘇德中,劍橋大學心理學博士、YoKID教育集團創始人兼CEO

    ★在兒童領域有兩條探索路徑,一條是歷史悠久靠祖輩口耳相傳積累起的養育經驗;另-條是20世紀纔起步的理論和實驗室研究。然而,兩條路徑都有著各自無法彌補的先天缺陷。理論和實驗室研究過於理想化,與生活實際尚存距離,坊間經驗堆砌缺少科學依據,易陷入誤區。《兒童成長之謎》的兩位作者則嘗試在兩者之間找到一條新的路徑——既有科學嚴謹的調查,也有大量生活實踐的反饋。這本書可以算是兒童領域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激烈踫撞後的入門讀物,推薦家長和愛好者們仔細閱讀。
    ——奶舅吳斌,幼兒發展研究專家、我國酋份幼兒發展報告《可改變的人們》作者

    目錄

    第1章 有關孕期的迷思
    最受關注的迷思
    ? 迷思 1:同卵雙胞胎有一種始於子宮的心靈感應 … 015
    ? 迷思 2:患不孕癥的夫婦在領養孩子後會提高懷孕的概率 … 023
    ? 迷思 3:父母可通過檢查母親的身體形態預測胎兒的性別 … 028
    ? 迷思 4:所有男孩都有一條 Y 染色體(女孩則沒有)… 034
    ? 迷思 5:親密育兒法加強母嬰關繫 … 043
    速解迷思
    ? 迷思 6:同卵雙胞胎擁有相同基因 … 052
    ? 迷思 7:懷孕的女性不可能再次懷孕 … 053
    ? 迷思 8:可以根據中國的農歷準確預測寶寶的性別 … 054
    ? 迷思 9:女性胎兒的心率比男性胎兒快 … 054
    ? 迷思 10:硬膜外麻醉分娩風險高 … 055
    ? 迷思 11:滿月時嬰兒出生率較高 … 056
    ? 迷思 12:咀嚼喂養沒有已知風險 … 057

    第2章有關成長、身體和頭腦的迷思
    最受關注的迷思
    ? 迷思 13:“哭泣免疫法”妨礙發育 … 061
    ? 迷思 14:攝入糖分會引發多動癥 … 069
    ? 迷思 15:使用嬰兒學步車可以幫助學步兒童更快地學會走路 … 075
    ? 迷思 16:具有認知刺激性的視頻可以提高寶寶的智商 … 080
    ? 迷思 17:嬰兒期使用“兒語”會造成語言發育遲緩 … 087
    ? 迷思 18:疫苗導致孤獨癥發病率上升 … 094
    速解迷思
    ? 迷思 19:使用興奮劑取得良好效果可以證明孩子患有多動癥 … 103
    ? 迷思 20:要求孩子“光盤行動”可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 … 104
    ? 迷思 21:閱讀障礙癥的典型特征是翻轉字母 … 104
    ? 迷思 22:大多數寶寶可通過使用合適的學習產品學習閱讀 … 105
    ? 迷思 23:教育肌動學促進兒童學習 … 105
    ? 迷思 24:促進性溝通對孤獨癥兒童十分有效 … 106
    ? 迷思 25:海豚輔助療法可有效治療有特殊需求的兒童 … 108

    第3章有關情緒和行為的迷思
    最受關注的迷思
    ? 迷思 26:尿床是情緒出現嚴重問題的征兆 … 111
    ? 迷思 27:針對抑郁癥患兒的大多數抗抑郁藥均獲得 FDA 批準 … 118
    ? 迷思 28:繪畫包含用於識別潛意識問題的特定符號 … 124
    ? 迷思 29:大多數幼兒都有“可怕的兩歲”… 132
    ? 迷思 30:“恐嚇從善”項目可預防青少年犯罪 … 141
    速解迷思
    ? 迷思 31:父母通常可以判斷孩子何時會沮喪 … 149
    ? 迷思 32:小女孩比小男孩更容易患上臨床抑郁癥 … 150
    ? 迷思 33:幫助孩子逃避恐懼是減少焦慮的最佳方法 … 150
    ? 迷思 34:成年人通常可以判斷孩子是否在撒謊 … 151
    ? 迷思 35:目睹其他人攻擊會減少孩子的攻擊驅力 … 152
    ? 迷思 36:校園兇殺案正在增加 … 153
    ? 迷思 37:抵制非法藥物濫用教育可預防吸毒 … 153

    第4章有關社會環境的迷思
    最受關注的迷思
    ? 迷思 38:獨生子女很可能自私、驕縱,而且不會社交 … 157
    ? 迷思 39:離婚毀掉了大多數孩子的生活 … 164
    ? 迷思 40:“閑了棍子”就會“慣了孩子”… 170
    ? 迷思 41:短暫的計時隔離不足以幫助減少實際行為問題 … 179
    ? 迷思 42:把孩子放在日托中心會有損親子依戀關繫 … 184
    ? 迷思 43:有假想伙伴是兒童出現社會情緒問題的信號 … 191
    速解迷思
    ? 迷思 44:出生順序是預測兒童性格的強有力指標 … 198
    ? 迷思 45:手足衝突最常見原因是為了爭奪父母的愛 … 199
    ? 迷思 46:擁抱療法可以修復中斷的親子關繫 … 199
    ? 迷思 47:父親使用的體罰比母親多 … 200
    ? 迷思 48:獎勵通常會減少父母原本想增加的期望行為 … 200
    ? 迷思 49:誇獎會削弱孩子成功的可能性 … 201
    ? 迷思 50:我小的時候父母並不寬容 … 202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引言
    兒科醫生、作家本傑明?斯波克(Benjamin Spock)博士,數十年來一直用一句口頭禪勸慰父母們――“你知道的遠比你認為的要多”。這的確向父母們傳遞了一條好信息。家人、朋友、媒體,當然還有育兒專家,會給父母們很多建議。不過,斯波克博士警告稱,他人的建議往往會互相矛盾,並同時寫道:“你聽說要少擺弄寶寶,又聽說要多抱抱寶寶;你聽說菠菜是最有價值的蔬菜,又聽說菠菜毫無用處;你聽說童話故事會讓孩子神經緊張,又聽說童話故事其實是一種有益於身心的發洩方式。”在幾十年後的今天,父母們還是會繼續聽到這樣的矛盾信息,甚至更多。
    斯波克博士再三向父母們確證,他們本身了解得已經夠多了。事實上,不同出處的建議可能會相互矛盾,考慮到這種情況,斯波克博士的這種確證對父母們來說還是很有幫助的,因為他們通常不需要接受任何專業培訓,也不需要參加任何育兒工作坊或學習任何育兒課程,就能掌握育兒方法。實際上,“專家意見”有時會誤導父母們,因此有些時候父母們最好自己拿主意而不是聽從他人的意見。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胎兒、嬰兒還是兒童――什麼纔是最好的呢?關於這一點,父母們會接觸到無數的說法。有些說法已經得到研究支持,有些說法尚未經過研究,還有些說法已經被研究證實是錯誤的。
    有時候,專業人士們拍著胸脯做出的論斷並沒有研究依據,我們把這些論斷稱作“迷思”。兒童成長迷思的普及者不僅有斯波克,還包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威廉?西爾斯(William Sears)、詹姆士?杜布森(James Dobson)和勞拉?施萊辛格(Laura Schlessinger)。我們將會談到他們的一些建議,以及許多其他育兒專家的建議。但平心而論,每個人都會在特定時候對某些迷思深信不疑,包括我們自己。事實上,在研究開始之前,這本書所揭示的許多“重大迷思”我們都曾相信過。我們直到最近仍在相信的迷思,是我們最喜歡的迷思之一。因此,盡管我們在引言的開頭部分肯定了斯波克的那句口頭禪,但這句寬慰父母的話要經過稍加改動纔能成為我們這本書的重點――你知道的迷思遠比你認為的要多。
    本書不僅探究了斯波克博士及其他專家的建議,還引入了另一個“斯波克”――來自若干世紀後的“進取號”星艦。電視劇《星際迷航》(Star Trek)裡有一集講到,斯波克先生聽到星艦裡的醫生在用“兒語”和來自另一個星球的一個嬰兒說話。斯波克很迷惑,因為這顯然不是成年瓦肯人和幼年瓦肯人正常的交流方式。兒語是會阻礙還是促進兒童成長呢?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同樣重要的是,電視劇(如《星際迷航》裡的例子)又是如何幫助塑造我們的觀念呢?
    我們還會把其他電視節目中的一些例子與本書中的迷思聯繫 起 來, 包 括《摩 登 家 庭》(Modern Family)、《辦 公 室》(The Office)、《宋 飛 正 傳》(Seinfeld)、《蛋 糕 店 老 板》(Cake Boss)、《辛 普 森 一 家》(The Simpsons)、《癟 四 與 大 頭 蛋》(Beavis and Butthead)、《美國達人秀》(America’s Got Talent)、《廣告狂人》(Mad Men)、《歡樂合唱團》(Glee)、《烈酒釀造者》(Moonshiners)、《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和《鴨子王朝》(Duck Dynasty)。如果你更喜歡看電影,我們的例子還包括:《冰雪奇緣》(Frozen)、《拜見嶽父大人 2》(Meet the Fockers)、《拜見嶽父大人 3》(Little Fockers)、《美 國 精 神 病 人》(American Psycho)、《第 六 感》(The Sixth Sense)、《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和《切奇和鐘的科西嘉兄弟》(Cheech and Chong’s The Corsican Brothers)等。我們還會分享名人案例,比如考特尼?卡戴珊(Kourtney Kardashian)、約 翰? 特 拉 沃 爾 塔(John Travolta)、 薩 爾 瑪? 海 耶 克(Salma Hayek)、 尼 爾? 帕特裡克? 哈 裡 斯(Neil Patrick Harris)、 珍妮?麥卡錫(Jenny McCarthy)、比爾?恩格瓦(Bill Engvall)和藝術家倫勃朗(Rembrandt)。如果你更喜愛讀書,我們在本書中還引用了繫列小說《黑暗塔》(The Dark Tower)和《愛心熊》(Care Bears)中的例子。好吧,我們承認,我們並沒有參考很多的文學小說,但還是希望你能喜歡我們列出的影視作品和名人!
    不光是育兒專家和媒體會塑造我們的觀念,我們經常也會根據所謂的常識得出自己的結論。不幸的是,常識通常具有誤導性。利林菲爾德及其同事曾合著過一本書,他們在這本書的引言部分指出,他們的目標之一就是“在評判心理學方面的說法時,讓你不信任自己的常識”。為什麼常識經常出錯?利林菲爾德等人提出了“心理學迷思的 10 個主要來源”,解釋了促使人們相信迷思的常見錯誤。幸運的是,一旦你牢牢掌握迷思的來源,你對迷思的免疫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心理學迷思之源
    不同來源的迷思代表了我們易犯的思維錯誤。我們將簡要介紹一下利林菲爾德等人提出的心理學迷思的每一個來源。
    1. 口耳相傳。我們傾向於相信我們經常聽到的或者聽起來容易讓人記住的信息。舉個例子,我們都聽說過“可怕的兩歲”這個朗朗上口的說法,但是兩歲這個年紀並沒有那麼可怕。
    2. 追求簡單答案和權宜之計。人類的本性就是用最少的努力換取最多的回報,這驅使我們想要相信,許多問題都有簡單的解決辦法。舉個例子,如果孩子能夠通過觀看視頻變得更聰明,那麼這對我們來說當然是再好不過了,但真相是――觀看視頻並不會對智力有太多的影響。
    3. 選擇性感知和記憶。一旦我們聽說了某種說法,就會認為(並記得)這個說法一直都受到支持,但是我們從頭至尾都忽略了(或是忘記了)這種說法並沒有被證實。比如,我們傾向於記得雙胞胎會同時感覺到一種神秘的疼痛,但是很少注意到有上千次,在雙胞胎之一受傷時,另一個並無大礙。
    4. 從相關性推理出因果關繫。我們經常誤認為一個變量會引發另一個變量的原因是,兩個變量傾向於同時發生。舉個例子,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兒童注射的疫苗種類越來越多。同時,兒童患孤獨癥譜繫障礙的概率也越來越高。此外,在過去的十年裡,美國女歌手、女演員麥莉?塞勒斯(Miley Cyrus)也越來越受歡迎。換句話說,麥莉?塞勒斯的受歡迎度與孤獨癥患病率相關。憑什麼人們認為孤獨癥與疫苗有關,而麥莉?塞勒斯則可以“逍遙法外”呢?
    5.“後發者因之而發”推理。拉丁語中,“後發者因之而發”的意思是“某事在此事之後發生,所以某事的起因就是此事”。換句話說,因為 A 在 B 前面,所以我們傾向於相信,A 引起了 B。比如,一對夫婦在領養了一個孩子後不久,妻子就懷孕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領養“導致”懷孕。
    6. 基於有偏樣本的推論。我們更願意相信一個群體的少數人可以代表這個群體的所有人。舉個例子,幼兒園的老師上新聞通常都是發生了不好的事情。這可能導致人們相信,很多幼兒園老師都存在問題,而事實是,絕大多數幼兒園老師悉心照料著孩子們,卻很少出現在新聞裡。
    7. 代表性推理。當我們看到兩種事物在某個方面具有相似性,我們就會傾向於認為,這種相似性使兩種事物產生了有意義的聯繫。比如,男孩子喜歡籃球等運動,女孩子甜得像西瓜;因此,一些人錯誤地認為,如果孕婦的大肚子和其中一樣物品形狀相似,就可以據此判斷出胎兒的性別(這確實是一個有性別歧視的比較,並非我們憑空捏造出來的)。
    8. 誤導性的電影和媒體刻畫。當媒體刻畫心理現像時,往往會將這種現像描繪為比現實更具有轟動性,我們也信以為真。比如,電視節目和電影樂於展示孩子們喫了糖後變得多麼亢奮。因為,平靜的孩子鮮有能夠提高收視率的!
    9. 事實的誇張。我們傾向於用微小的事實證明更廣泛、更復雜的說法。比如,母乳喂養嬰兒大約一年可以帶來多種好處,但是有一些人聲稱,母乳喂養五年、六年甚至七年纔會有益於孩子,盡管並沒有研究支持這一說法。
    10. 術語混亂。我們通常停留在術語的表面意思,盡管這些術語可能本身就不正確。比如,術語“同卵雙胞胎”暗示一對雙胞胎有著完全相同的(也就是“同卵的”)基因。然而,如果你之前看過其中一個“速解迷思”,你就會發現這一術語具有欺騙性。
    定義“重大迷思”
    本書包含 50 個“重大迷思”,是從上百種可能性中揀選而出的。在決策過程中,我們認為有必要定義什麼是兒童成長的“重大迷思”。以下是我們界定“重大迷思”的七個標準:
    1.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一迷思;
    2. 很多人目前依然相信這一迷思;
    3. 人們首次聽到這一迷思時,覺得“真實”且可信;
    4. 這一迷思得到許多專家(或者說是偽專家)的支持;
    5. 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這一迷思的矛盾性;
    6. 相信這一迷思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產生不良影響;
    7. 這一迷思不利於人們運用可行的循證實踐。
    其他影響迷思篩選的因素都是基於以下訴求:
    1. 涵蓋廣泛的主題(如走路、說話和畏縮不前);
    2. 跨越不同年齡組(如胎兒、嬰兒和兒童);
    3. 主要關注兒童(不同於青少年或成年人);
    4. 專屬於本書(不同於利林菲爾德等人所著書中的迷思)。
    在本書中,最受關注的迷思有 22 個,因為它們最能反映上文
    中對“重大迷思”的定義。除此之外,我們還在一些“速解”主題的部分回顧了另外 28 個迷思,因此本書一共包括 50 個迷思。之所以安排,是因為這 28 個迷思並不完全符合我們對“重大迷思”的定義;但是我們依然認為這些迷思非常重要,值得在此一提。
    帕克(Park)在其著作《巫術科學:從愚蠢到欺詐之路》(Voodoo Science: The Road from Foolishness to Fraud)中,將值得懷疑的說法進行歸類,描述了另一種思考迷思的寶貴方式。第一,科學家們善心開展研究,卻因研究設計的內在問題自欺欺人,“病態科學”隨之出現;第二,理論家故意提出沒有研究依據的觀點,“垃圾科學”隨之出現;第三,實踐者有意使他們未經證實的說法聽上去科學嚴謹,因為他們相信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偽科學”隨之出現;最後,故意利用糟糕的研究快速撈錢,“欺詐科學”隨之出現。如你所見,帕克根據專家們(或偽專家們)散播錯誤信息(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不同方式對巫術科學進行分類。依照這種思路,人們可以把迷思劃分為:病態迷思、垃圾迷思、偽科學迷思,或是欺詐迷思。
    誠然,我們認為必須小心使用“偽科學”或“迷思”等諸如此類的詞。比如,外星人造訪地球的說法就是一個迷思,因為目前並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曾發生過此類現像,但是也很難“證實”其不存在。外星人很有可能在某一天就來光臨地球;因此,如今的迷思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成為現實(盡管如此,你還是不要對外星人抱太大希望)。同樣重要的是,要謹慎使用“證據”或“真理”等術語,因為我們的認知水平正不斷發展與進化。
    你需要了解:循證實踐與資源
    有很多迷思我們還是不要相信為好。從本質上講,本書的重點就是你不需要了解的知識(盡管我們認為,你有必要了解你不應該了解的知識)。然而,我們還是想花些時間寫一寫許多人可能想了解的兒童成長知識。我們界定“重大迷思”的操作性定義時,最後一個標準是“這一迷思不利於人們運用可行的循證實踐”。這一標準引發了一個問題:兒童成長中是否存在循證實踐?
    約翰?羅斯蒙德(John Rosemond)既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他最近寫道:“沒有一種兒童療法的功效――沒有一種!――曾在對照研究得到印證。”這句話出自他所著的一本書。與本書相似的是,羅斯蒙德在其書中也揭示了一些兒童心理學迷思。他的書有很多地方還是不錯的。另一方面,羅斯蒙德也幫我們說明了懷疑主義和犬儒主義的區別。羅斯蒙德對於他(還有我們)所處的臨床兒童心理學行業持消極態度。懷疑主義要求證據。
    犬儒主義不接受證據。的確,有大量證據表明,臨床兒童心理學有多種不同類型的循證實踐。
    本書大部分章節有一個共同的主線,即循證實踐。比如,美國心理學會的一個工作組通過開展調查研究,檢驗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並根據調查研究的數量和質量確立相關標準,將治療方法分為“確認有效的”和“可能有效的”。這一工作組總結了上百個(甚至上千個)關於兒童心理治療的規範研究。我們推薦有興趣的讀者登錄 www.effectivechildtherapy.com,這一網站由“兒童和青少年臨床心理協會”贊助發起。對於常見的兒童問題,這一網站可提供有用的信息鏈接,內容包含有研究支持的治療手段。
    目前的兒童治療實踐面臨一定程度的阻礙,我們能夠報以理解。許許多多迷思仍然存在。幸運的是,還有很多真理正待發現。許多人致力於區分心理學的“重大迷思”和心理科學。正如卡爾?薩根(Carl Sagan)所寫:“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內都有與其相關的偽科學。”的確,迷思並非心理學所獨有。不過,薩根是懷疑論者,而不是犬儒學派。薩根曾著有《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The Demon-Haunted World: 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這本書的副標題喚起了人們的希望――科學之光會照亮偽科學的黑暗。
    本書不僅有檢驗兒童成長迷思的研究,還分享了兒童成長方面的循證實踐信息。大部分章節的末尾還會有簡短的一節(“你需要知道的”),我們會在這一小節分享研究、網站、書籍等,幫助父母和兒童成長領域的學習者。我們基於循證實踐挑選資源,但是很多時候開展類似研究的臨床醫生也會著書立說。
    我們認為本書可以培養父母和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也就是說,本書可以為尋找自助書或其他有研究依據的資源提供方法。如此一來,我們希望父母們(或準父母們)能夠將本書自助”書使用。傳統的自助書具體論述一個主題,而我們自助書調查題材廣泛,可讓讀者查詢到傳統意義上的(基於研究的)自助書。我們希望本書能夠通過這種方式點亮黑暗中的蠟燭。
    我們的研究
    關於本書中的“迷思”,我們有時可以輕易找到相關的民意調查,有時卻不能。這一難題促使我們決定開展自己的研究,調查關於兒童成長迷思的觀點。鋻於我們會在每一章參考“我們的研究”,並將在本節闡釋我們的研究,因此我們不必在每章提供相應的細節。我們首先制定了一份問卷,即《關於兒童量表的看法》(Opinions About Kids Scale,OAKS)。這份問卷包含 26 條我們認為是迷思的觀點(如“學步車有助於幼兒學習走路”)。我們的問卷將這些迷思穿插在 26 條我們認為有研究依據的觀點中(比如,大部分嬰兒的視力要比大部分成人的視力差)。被調查人在評估每條觀點時有四個選擇,分別是“同意”“有點同意”“有點不同意”“不同意”。為方便理解,回答“同意”和“有點同意”的調查對像都被算作同意(至少部分同意)此觀點的人。
    隨後,我們將調查問卷發放給兩組人。我們先調查了 163 名本科生,他們來自美國中西部地區一所中等規模的大學,調查當天也是他們“兒童心理學”課程開課的第一天。他們都是自願參與這項調查的,並且對他們的信息都是保密的,也不會和他們的課程成績相關聯。後來,我們又通過網絡問卷的方式在全美範圍內調查了205 名父母。
    調查結果顯示,本科生和父母們的回答相似度很高。例如,78% 的大學生和 76% 的父母贊同“學步車有助於幼兒學習走路”這一迷思。而對於有研究依據的觀點,我們也會分享兩組人對其中一個觀點的看法。具體來說,52% 的學生和 66% 的父母贊同“大部分嬰兒的視力要比大部分成人的視力差”這一有研究依據的觀點。因此,參與者實際上更容易相信迷思而不是有研究依據的觀點!我們將繼續在本書中分享關於此類迷思的相似結果。
    最後幾句話
    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將會和一群聰明人辯論。
    我們曾努力謹言慎行,以免落人口舌。然而,我們意識到自己會不可避免地犯一些錯誤。我們希望你能用懷疑的態度看待兒童成長,所以,為了公平起見,你最好帶著適度的懷疑(而不是憤世嫉俗的觀念)閱讀本書。請隨時提出我們觀點或者研究中的錯誤。如果你知道其他符合要求的迷思、流行文化範例或者調查研究,也請聯繫我們。我們的網站是:
    www.stephenhupp.com
    www.docotorjewell.com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整本書圍繞兒童成長的迷思展開。你可能認為這並不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話題,直到你發現有一些迷思給人們的生活(包括身心健康)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比如,有些迷思阻礙了人們接受有效的心理治療,還有些迷思使人心生愧疚,對旁人指手畫腳,或是浪費錢財。我們對兒童成長方面的重要話題研究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促進整個社會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書將遵循以下結構來闡釋:
    1.揭示廣為流傳的迷思:
    2.揭示人們為何相信這些迷思:
    3.討論有研究依據的實踐、,
    本書有兩個主要的目標讀者群。首先,本書獻給身處矛盾中的父母,他們從家人、朋友、專家和名人那裡獲取的意見經常互相矛盾。我們也為人父母,像許多人一樣,曾對其中的許多迷思都堅信不疑。我們曾考慮過將“父母最好別知道”作為本書的副書名。其次,本書也希望成為一本大學教材。比如,本書可用作本科階段兒童成長課程的輔導書,或者是本科和研究生階段更高水平的兒童心理學課程。我們也曾考慮過這樣的副書名——“學生最好別知道”。本書也可能幫助到其他群體,包括老師、決策者,以及其他懷有好奇心的人。
    為了兼顧大學課堂的需求,我們按照兒童成長課程的典型特點設計本書。有的大學課程按照時間順序講述兒童成長(如受孕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有的大學課程按照主題劃分內容(如孕期、身體發育、認知發展、情緒發展等)。本書以後者為向導。
    具體來說,我們學校的所有兒童心理學課程都在使用羅伯特·凱爾(Robert Kail)的教材,而本書的章節與其互為補充。事實上,大部分按主題分類的書籍都與凱爾的書有著相似的順序,因此,如果能將本書與大部分按主題分類的兒童成長書籍搭配使用,效果一流。比如,我們提出的第一個迷思主要是關於始於子宮的雙胞胎心靈感應,兒童成長類書籍往往會將雙胞胎研究安排在第1章。同樣,本書的前幾個迷思主要都是關於受孕、懷孕或者新生兒的,兒童成長類的書籍也往往是將這些內容安排在前面。
    本書第2章也與兒童成長類書籍的設置相似,包括成長、運動發育、認知發展和語言;第3章與包含情緒發展和行為問題的教材章節相一致;最後,第4章對應有關家庭和家庭之外影響因素的章節。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