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看不見的力量:有關成功、學習和創造力的真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883-1280
    【優惠價】
    552-800
    【作者】 江學勤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941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941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881117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8
    作者:江學勤


        
        
    "

    編輯推薦

    ● 來自心理學、腦科學、教育學的啟示。
    高智商是否決定了成功?創造力隻是少數天纔的專利?大腦的工作方式對學習有什麼啟示?學校的組織形式真的有利於學習嗎?父母的養育方式怎樣影響了孩子的一生?今天,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

    ● 跳出慣性思維,重新“看見”學習。
    在補習班上,我們看到了知識的淤積;在考場上,我們看到了無聲的拼殺;在不斷攀升的學區房價格中,我們看到了焦慮……在追逐紛繁復雜的教育現像時,我們看到了許多,也忽視了許多。而那些我們視而不見的,纔是決定我們一生的無窮力量。

    ● 本書,送給學習之路上迷惑的你。
    如果你是深陷競爭泥沼的焦慮家長;如果你是被應試裹挾的校長和老師;如果你是對學習科學感興趣的學習者,本書會給你想要的答案。

    內容簡介

    從卡羅爾?德韋克的成長型思維,到安德斯?埃裡克森的刻意練習;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從美國精英制的崛起,到未來學校的設計……本書結合心理學、腦科學、教育學等領域的領先研究成果,深入探討諸多有關成功、學習和創造力的話題,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想的踫撞之旅。

    本書在追溯美國精英制的發展、比較貧富家庭養育方式的不同、剖析大腦神經可塑性等的過程中,揭示了怎樣的教育纔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從而讓每個人都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作者簡介

    江學勤 1999年畢業於耶魯大學英國文學繫。現任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研究員、《課堂內外》雜志顧問、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專家。連續五年受邀擔任“全球教師獎”評委。2008—2010年創辦並管理深圳中學國際項目,2010—2012年創辦並管理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曾為《紐約時報》中文網、《中國青年報》專欄作家,2014年出版《創新中國教育》。

    趙小莉 美國理海大學教育學博士,愛哲學習中心教師,教育探索者。

    目錄

    第一部分 成功

    第一章 全球精英制的崛起
    1. 美國的民主
    2. 拓荒者精神
    3. 科南特的“天選之子”
    4. 選擇、分類和鋻別學生
    5. 劉易斯?特曼的聖戰
    6. 精英制的崛起
    7. 質疑精英制

    第二章 棉花糖實驗
    1. 高智商而無法戒煙的人
    2. 不喜歡贊揚的學生
    3. 棉花糖實驗再回顧
    4. 協作培養
    5. 馬拉松與黑森林

    第三章 尋找愛的科學家
    1. 勒內?斯皮茨的孤兒研究
    2. 尋找愛的詩人
    3. 情感調諧
    4. 救贖之路
    5. 一個國家,兩個世界
    6. 鄉下人的悲歌

    第四章 羅馬尼亞孤兒
    1. 齊奧塞斯庫的實驗
    2. 齊奧塞斯庫的遺產
    3. 哈佛大學的幸福研究
    4. 生而無安全感
    5. 追求安全感
    6. 芬蘭奇跡
    7. 回到羅馬尼亞

    第二部分 學習

    第五章 刻意練習
    1. 一萬小時定律
    2. 鄧寧―克魯格定律
    3. 學習和生活的階段
    4. 邁克爾?喬丹和他的教練
    5. 刻意練習的挑戰
    6. 高考如何拿高分

    第六章 神經可塑性
    1. 改變大腦的女人
    2. 破碎的人
    3. 自救的大腦
    4. 閱讀的大腦
    5. 大腦如城市
    6. 大腦懶且笨

    第七章 情緒的秘密
    1. 法國大革命
    2. 可預測的非理性
    3. 大腦幻想太多
    4. 記憶會欺騙
    5. 破解大腦

    第八章 修復大腦
    1. 阿羅史密斯-揚的學校
    2. 與眾不同的天賦
    3. 成功與自主性
    4. 愛的力量
    5. 創意搭檔
    6. 人類學習的方式
    7. 刻意練習幫我進耶魯

    第三部分 創造

    第九章 美國的創造力“聖經”
    1. 先知
    2. 文學的功能
    3. 安?蘭德的英雄
    4. 安?蘭德的創造力理論
    5. 科學管理的勝利
    6. 蠟燭問題

    第十章 大師和他的徒弟
    1. 功利主義之父
    2. 繼承人
    3. 約翰?穆勒對哈麗雅特?泰勒的紀念
    4. 海法托兒所的實驗
    5. 利己模式與利他模式
    6. 心流理論
    7. 一種創造力理論
    8. 利他、創造力與幸福
    9. 創造帶來幸福

    第十一章 創意階層的崛起
    1. 羅伯特?摩西
    2. 簡?雅各布斯的反抗
    3. 創意階層的崛起
    4. 社會物理學
    5. 陌生人
    6. 硅谷的真相
    7. 另一個天纔
    8. 大創業家

    第十二章 精英制的陷落
    1. 蘇格拉底的審判
    2. 洞穴寓言
    3. 哲人王
    4. 精英制的陷落
    5. 優秀的綿羊
    6. 拯救霍華德?洛克
    7. 創造力的真相

    第四部分 遊戲化

    第十三章 從邏輯電路到海明威
    1. 龐然大物
    2. Nand2Tetris 課程
    3. 遊戲化學習
    4. 如計算機一般思考
    5. 耶魯的精讀法
    6.“遊戲化”精讀
    7. 重構海明威
    8. 人機混合

    第十四章 從耶魯到成都
    1. 改變我命運的老師
    2. 追逐夢想
    3. 科學革命
    4. 無知的革命
    5. STEAM 教育
    6. 與現實迎頭相撞
    7. 打碎雞蛋
    8. 創造的過程
    9. 新的教學方式

    第十五章 遊戲化教學
    1. 通向創造之路
    2. 遊戲化教學
    3. 遊戲化教學三角模型
    4. 遊戲化教學的實例
    5. 讓學生學習的更好方法
    6. 愛每個學生
    7. 建造社群
    8. 聚焦使命感
    9. 精英制終結的那一天

    第十六章 精英制之死
    1. 合作的天性
    2. 混合視角的創造力
    3. 混合感官
    4. 新評價模型
    5. 全新的課程
    6. 尊重教師
    7. 理解芬蘭奇跡
    8. 美麗新世界

    後記新的開始
    注釋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棉花糖實驗再回顧

    沃爾特?米歇爾和卡羅爾?德韋克都相信,來自任何社會經濟階層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培養自控力和成長型思維。盡管他們的理論對成功的解釋比智商理論更有力,但他們和智商論者一樣過於樂觀了。研究者發現,在棉花糖實驗中,家庭富裕程度和成長型思維的相關度很高,正如家庭富裕程度和智商的相關度也很高一樣。為什麼富人更有自控力、更具成長型思維呢?

    為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再次檢視棉花糖實驗。許多研究者為此而重復了米歇爾的實驗。

    米歇爾認為棉花糖實驗的結論很明顯:學校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控力,或他所謂“延遲滿足”的能力。在棉花糖實驗中,他觀察到很多孩子使用各種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包括閉上眼睛、唱歌分散注意力等:

    成功的延遲者使用多種方法分散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他們在艱難等候的時間裡發明各種富於想像力、好玩兒的方法,減少意志的掙扎:他們編小曲兒、做鬼臉、挖鼻孔、挖耳朵、玩兒周圍的其他東西、玩兒手和腳。當所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都用盡時,有些孩子干脆閉上眼睛試圖睡覺。

    因此米歇爾得出結論:隻要有意識地想辦法,每個人都能控制自己。

    如果要我總結關於自控力的研究,我想起笛卡爾(René Descartes)的名句“我思故我在”。關於思維、大腦、自我控制的這些研究,讓我們可以將這一名句修改為:“我思,故我可以改變自己。”隻要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就能改變我們的感受,改變我們的行為,從而改變我們自己。如果有人問我:“我真的可以改變嗎?”我就會用喬治?凱利(George Kelly)的句子來回答:“你想改變嗎?”――當患者追問凱利他們是否能控制自我命運時,凱利直視對方,如此反問。

    因為棉花糖實驗又好玩兒又簡單易行,很多老師都在自己的學生中嘗試。網上有很多孩子嘗試棉花糖實驗的有趣而溫馨的視頻。但是這些視頻都存在一個相似的規律:不能等待的孩子一般一分鐘內就會敗下陣來,而且似乎是有意放棄的,成人一離開房間他們就把整顆棉花糖吞下去了;那些成功等待、通過測試的孩子可能會哀鳴、吼叫、痛苦地搖頭,但是他們成功了,最後得以享用兩顆棉花糖。

    因此某些研究者懷疑,棉花糖實驗的本質,是一個檢驗是否相信權威的測試,而不是自控力的測試。該測試是在一個孩子和一個成人間進行的,孩子如果認為成人不可信,為什麼不立刻喫掉棉花糖呢?

    2012 年,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重新設計了棉花糖實驗,以驗證這一假說。研究者在進行棉花糖實驗之前先讓孩子和成人玩兒紙牌遊戲,約定勝者有獎品。孩子被分成兩組。第一組的成人故意輸掉遊戲,然後給孩子獎品。第二組的成人也故意輸,但是沒有給孩子獎品。然後再進行棉花糖實驗。正如研究者所預測的,第一組的孩子通過實驗的比例高得多。

    之後在2018年,紐約大學和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共同發表了一項研究,復制米歇爾的原始實驗。他們認為米歇爾的樣本(90名斯坦福幼兒園學齡前兒童)太小,而且過於均質,所以招募了來自不同社會經濟階層、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區的900名兒童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強化了2012年羅切斯特大學研究者的結論:棉花糖實驗是一個關於是否信任權威的測試,這也是為什麼來自中上層家庭的兒童更可能通過棉花糖實驗的原因。研究還發現,比起棉花糖實驗,社會經濟背景更能預測一個人成功與否。來自中產階級家庭但沒有通過棉花糖實驗的孩子,比起通過實驗但出身貧窮的孩子在學校裡成績更好、學歷更高、婚姻更穩定。


    大腦懶且笨

    這裡我們還需要討論人類大腦的一個特性:它很懶。大腦建立身體的肌肉記憶和腦內的突觸連接,是為了減少能量損失。而它懶是因為它笨――精確地說,大腦效率低下、結構冗餘、老舊過時。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家戴維?林登(David Linden)在其著作《進化的大腦:賦予我們愛情、記憶和美夢》中指出,人類大腦是數百萬年進化的結果,新功能必須在已有的結構之上構建,因此大腦的構造粗糙累贅。

    大腦有三個主要部分:腦干是我們大腦中最內核的部分,負責關乎我們生存的自動化功能(如呼吸、心跳);邊緣繫統負責情緒調節;額葉負責理性決策。

    額葉使我們成為文明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幼兒難以通過棉花糖實驗――因為我們的額葉直到20多歲纔發育成熟。所謂讓某人受教育,其實是說讓他的額葉發育,這樣他纔能夠控制自我,做出理性決策和長期規劃。額葉受到損傷會讓快樂健康的人變得喜怒無常、行為暴力。一些衝擊性運動,例如拳擊和美式橄欖球,會造成大腦額葉慢性損傷,導致一些運動員在退役幾年後自殺。

    為什麼大腦的設計缺陷重重?讓我們假想一座老房子。這座房子空間太小,隻能容納最基本的功能區域――一個衛生間和一個很小的廚房。突然有一天我們發財了,打算蓋座新房子,但城市規劃部門說不能把舊房子推倒重蓋,隻能在舊房子邊上蓋新房。於是我們照做了,蓋了新客廳、新廚房、新衛生間――舊廚房和舊衛生間成為多餘之物。朋友終於可以來新的客廳做客了。我們開始還挺滿意,但後來又覺得房子不夠大,想要一間書房,用來讀書、學習、思考。於是我們又在原來的房子邊上蓋了一間書房。

    我們在愚蠢的城市規劃條例下蓋的這座房子就如同大腦,疊床架屋,構造冗餘。而且,大腦不僅設計充滿缺陷,其工作方式也充滿缺陷。回到城市的比喻上。這座城市的修路工又懶又笨,多數時間不干活,即使干活的時候動作也很慢。但是人們需要道路,所以城市隻好雇傭更多的修路工。

    大腦也是如此――建造突觸回路是一個緩慢低效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寶貴的能量。戴維?林登指出:“大腦的重量約3磅,占體重的2%,但需要消耗身體所需能量的 20%。”

    城市建造新路難,但重建舊路則更難――大腦也如此。因此盡管大腦有可塑性,但到我們 20 多歲,大腦的結構基本建成的時候,它就希望我們保持現狀――多數人也確實如此。這是神經可塑性的另一個關鍵點:我們的大腦不再改變,並不是因為它失去了可塑性,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