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On Becomin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982-1424
    【優惠價】
    614-890
    【作者】 卡爾·R·羅傑斯楊廣學尤娜潘福勤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0572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0572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995283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外文名稱:On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0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7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卡爾·R·羅傑斯,楊廣學,尤娜,潘福勤


        
        
    "

    內容簡介

    這是——本寫給“有智慧的普通人”的書。
    20世紀50年代,羅傑斯成名以後在各地作演講,《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即主要根據這些演講和未發表的文章整理而成,體現了羅傑斯的基本思想。
    《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包括羅傑斯與各種各樣群體的對話,對人們善意的提問和攻擊性的挑戰的回答,主題涉及羅傑斯的個人背景與生活經歷、關於助益性人際關繫尤其是治療關繫的實質和要素、個人形成的方向以及過程、人生哲學的討論、對心理治療的研究,還包括當事人中心治療觀在學校教育、家庭生活、企業組織溝通甚至國際關繫領域的應用含義。

    作者簡介

    [美]卡爾·R·羅傑斯(Carl R.Rogers,1902-1987),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性本善,有自我實現的發展潛力;他創立的“當事人中心療法”主張心理治療師要有真誠關懷當事人的感情,在真誠和諧的關繫中啟發當事人運用自我發展潛力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增強自信心。
    羅傑斯的心理療法在當今歐美各國廣泛流行。他認為這一原理也適用於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以及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繫。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的影響遍及全世界,而且至今魅力不減。

    精彩書評

    ★羅傑斯的聲音——充滿愛心和激情,自信而懇切——將《個人形成論》的多篇論文連成了一個整體。
    與我們對話的這個人資源異常豐富,然而又十分耐心,他仔細聆聽別人,也聆聽自己。這種全神貫注的聆聽有利於促進個人的成長,也有利於我們思考一個宏大的理論問題:成為一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得·科雷莫

    目錄

    導言
    自序:致讀者
    第一編 從個人的角度說話
    第一章 “我是這樣的一個人”——我的專業思想和個人歷史的發展

    第二編 助益性的人際關繫
    第二章 關於促進個人成長的若干假設
    第三章 助益性關繫的特點
    第四章 關於心理治療的知識——客觀與主觀

    第三編 個人形成的過程
    第五章 心理治療顯示的指向
    第六章 個人形成意味著什麼?
    第七章 心理治療的過程構想

    第四編 一種關於人的哲學
    第八章 “成為真實的自我”——一個心理治療師的人生目的觀
    第九章 一個心理治療師對美好生活的見解——充分發揮人的機能

    第五編 讓事實說話:研究在心理治療中的位置
    第十章 要人,還是要科學?——一個哲學問題
    第十一章 心理治療中的人格變化
    第十二章 關於當事人中心治療的研究思路

    第六編 生活的實踐應用
    第十三章 關於教和學的思考
    第十四章 心理治療和教育中有意義的學習
    第十五章 學生中心的教育——一個參與者的體驗
    第十六章 當事人中心療法應用於家庭生活
    第十七章 個人和團體交流障礙的干預
    第十八章 試論人際關繫的一個普遍定律
    第十九章 關於創造性的理論
    第七編 行為科學與個人
    第二十章 行為科學的力量擴張
    第二十一章 行為科學的新世界與個人的位置

    羅傑斯著作年表
    主題詞中英文對照
    譯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二個體會可以用下面的話說明——我感到,當我以接納的心態聆聽自己時,當我能夠成為我自己時,我感覺自己會更有效力。多年來,我覺著自己已經學會變得更真切地聆聽我自己,以至於我比過去能夠更真切地知道在特定時刻我所感受到的東西——意識到我在生氣,或者的確感到我在排斥某當事人;或者感到對某個人充滿了熱誠和友愛;或者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毫無興致,厭煩不已;或者我急於理解某個人;或者我渴望或害怕與某個人建立關繫。我認為,所有這些形形色色的態度都是我能夠聆聽到的。換一種表述方式,就是說,我感到,如果我能夠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真實自我,我會變得更加真切充實。我自己肯定是一個不完美的人,肯定沒有完全達到自己所設想的機能狀態,而接受這一點對我來說現在已經變得比較容易。
    有些人也許會說這有點像是一個奇怪的發展趨向。對我來說,它的重要意義在於這樣一個自相矛盾的悖論:當我接受自己真實的存在時,我就會發生變化。我相信我已經從我的來訪者那兒以及從我自身的體驗中了解到這一點——我們隻有徹底地接受自己的真實存在,我們纔能夠有所變化,纔能夠超越自己的現有存在樣式。那時,變化在不經意間就會發生。
    實現真正自我的過程會導致另一個結果,那就是人際關繫會隨之變得真實。真實的人際關繫充滿活力,富有意義,因而令人神往。假如我現在對某個當事人或學生感到不耐煩,或者厭倦,如果我能接受這個事實,那麼我就更有可能接納他的情感反應。雙方都有可能出現情感的變化,而且我也能夠接受變化了的經驗和情感。真實的人際關繫趨向於變化而不是保持停滯不變的固定狀態。
    所以,我感到,在我的態度中使自己成為真實的自己,會有實際的效果;知道何時自己達到了耐心和容忍的極限,而且把它作為事實接受下來;知道何時我急切地想塑造他人,左右他人,而且把它作為我內心的事實接受下來。我願意接納這些感受,如同接納溫情、興趣、寬厚、友好、理解等感受一樣,因為這些負面感受也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隻有當我把這些態度作為事實接受下來,作為自我的一部分接受下來,我與他人的關繫纔會變得真實自然,纔能不斷成長,纔能流暢地變化。
    我現在已談到了一個對我來說極富意義的核心性的體會。我用下面這句話陳述這個心得:我發現,容許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極大的價值。我的這種措詞方式對你們來說似乎很奇怪。有必要容許自己去理解另一個人嗎?我認為有必要。對於從別人那裡聽到的大多數陳述,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對此做出直接的評價或判斷,而不是去理解它。當一個人表達了某種感受、態度、信念,我們傾向於不假思索地認為:“那是對的”;“那是愚蠢的”;“那是不正常的”;“那是不合理的”;“那是錯誤的”;“那是不友好的”。我們很少容許自己去細致地理解他人的陳述對他本人來說究竟有什麼意義。我認為,這是因為理解會帶來風險。如果我讓自己真正去理解另一個人,我或許會被那種理解所改變。我們都害怕變化。正如我所說的,容許自己去理解另一個人,去透徹地完全地共情地進入他人的參照框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也是十分罕見的事。
    理解是在以一種雙重的方式豐富自己。我發現,當我與那些陷入痛苦的來訪者一起工作時,我進入並努力去理解精神病患者的稀奇古怪的世界,去理解並認識那個感到生活過於悲慘而無法忍受的當事人的態度,理解一個覺得自己卑微無用的人——每一種理解都以某種方式豐富了我自己。我從這些體驗中以各種方式學到的東西使我發生改變,使我與眾不同,並且使我成為一個更能與他人共鳴的人。也許更為重要的事實是,我對這些當事人的理解使得他們也發生變化。這種理解使他們接納自己的恐懼和稀奇古怪的想法,接納不幸和沮喪的感受,接納他們充滿勇氣、善良、愛和敏銳感受的那些重要時刻。很多當事人的經驗以及我自己的經驗都說明,對於這類情感的理解使人能夠如實地接受自己內心的這些情感。於是,人們會發現,他們的情感和他們的自我都會發生變化。有一個女人真實地感到在她的腦袋裡有一個鉤子,別人拉著這個鉤子,在牽著她走;一個男人,他感到沒有人像他那樣孤獨,沒有人像他那樣與人疏離。理解這樣的女人或男人,對我來說是有價值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得到理解對這些當事人來說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下面是另一個對我來說很重要的體會。敞開心靈的渠道,使他人可以借此把他們的感受、他們私密的知覺世界傳達給我,我感到很有意義。理解會帶來豐厚的回報。因此我希望減少我和他人之間的隔閡,以便他人能夠——如果他們願意——更充分地展現自己。
    在治療關繫中有許多方法,借助於它們我可以使來訪者更從容地表達自己。通過我自己的態度,我能夠在人際關繫中創造一種安全的氛圍,使得交流更容易成為可能。理解的敏感性也有幫助,它使我能夠像當事人看自己一樣來看他,並如實地接受他所有的知覺和情感。
    但是作為一個教師,我還感到,如果我敞開心扉,使他人能夠同我分享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我也會因此而充實自己。所以,我試圖——通常不是特別成功——在教室裡創造一種氛圍,以便讓大家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感受,可以表現自己的獨特性——同學之間可以彼此不同,也可以與老師不同。我也經常要求學生填寫意見反饋單,表達他們個人對課程的特殊看法。他們可以說出哪種方式滿足了或沒有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可以表達對教師的感受,或者可以講述他們現在與課程有關的個人困難。這些反饋單絕對不會影響他們的成績評定。有時候,對於同一個學期的同一門課程,學生們的體驗會完全相反。一個學生說:“對這堂課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厭惡。”另一個外籍學生在談到同一堂課時說:“我們的課使用了最好的、富有成效的、科學的學習方法。但是對那些和我們一樣,被演講式的、權威式的方法教了很長時間的人來說,這種新措施完全是不可理喻的。我們這樣的人已經習慣了服從老師,為了考試被動地記筆記,做作業。當然,人們要花很長時間來擺脫他們的習慣,盡管這可能是些老掉牙的、毫無效果和益處的習慣。”把我自己完全敞開,面對學生們這些截然不同的感受,得確使我覺得受益匪淺。
    在一些團體中,我被看作是一名管理者或領導者。在這裡我也發現了同樣的規律。我希望減少恐懼或自我防御,以便大家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最令人激動的,它讓我對管理者能怎樣做有了一個整體的全新的看法。但這裡我不再展開談了。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我做心理治療師(或者叫做個人咨詢師)已經33年有餘,對此我自己都感到有點兒喫驚。也就是說,在三分之一個世紀中我一直在努力為各式各樣的人們提供某種幫助:兒童,少年,成年人;在教育、職業、個人和婚姻方面遇到難題的人;被分類為“正常的”、“神經癥的”、“精神病的”人(使用這些引號表示我認定這類標簽完全是誤導性的);自願來求助的人以及被人強迫送來的人;問題輕微的人以及深陷絕境、希望渺茫的人。有機會與如此眾多而獨特的人們如此親密、深入地交往,是值得我深深感謝的一種特別恩惠。
    總結這些年來的臨床經驗和學術研究,我已經寫了幾本書,發表了多篇論文。本書收集的文章是最近十年(1951-1961)中所寫的。在此我願向讀者說明出版本書的一些初衷。
    首先我覺得,幾乎所有這些文章對我們在令人困惑不安的當代世界中的個人生活仍然具有切身的意義。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為人提供建議的“生活指南”,也與所謂的“自助手冊”之類毫無共同之處,但個人經歷告訴我,很多讀過這些文章的人發現自己的心靈受到了震動,生活得到了滋養。這些文章曾經多多少少幫助讀者增加自信,有勇氣選擇並實施個人的生活計劃,致力於實現自己向往的個人理想。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我願意出版此書,讓更多可能有興趣的讀者,即所謂“有智慧的普通人”,更容易看到這些文章。對於這一點我個人深有感觸,因為我以前出版的著作都是針對職業的心理學工作者,其影響也沒有超出專業的圈子。所以我真誠希望,許多對咨詢或者心理治療領域並無特別興趣的人們能夠發現,在這個領域的學習收獲可以對他們自己的生活有所助益。我還希望並且堅信,那些從未尋求咨詢幫助的人們,通過閱讀本書收錄的治療會談的個案記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勇氣和自信,通過自己的想像和情感體驗,借鋻他人成長的艱苦經歷,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路歷程。
    促成我出版此書的另一個因素是,越來越多的人對我關於咨詢和治療以及人際關繫的觀點有所了解,他們熱情地期望以方便的形式得到我最近的思考和工作的記錄。他們抱怨說,很難找到未公開發表的文章;翻查過時的期刊很不方便;所以希望能把這些文章編成一本書。這個要求對於任何一位作者都可說是一種過譽。這也是我試圖要承擔的一份責任。我希望他們對我選編的內容感到滿意。從這個角度說,本書是對在專業中借鋻過我的工作的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教師、教育專家、學校咨詢師、宗教工作者、社會工作者、言語治療師、工商界領袖、勞工管理專家、政治學家等人士的回復。我將此書真誠地奉獻給他們。
    此外還有一個更加復雜的個人動機。這就是我在尋找一個合適的聽眾群。十幾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明白,我要說的話隻合一部分心理學家的口味。大多數的心理學家一——刺激一反應、學習理論、條件作用之類的術語可以顯示他們的興趣所在——一心一意地認定人隻是一個客體,所以在他們看來,我要說的話經常顯得不可理喻,甚至讓他們心情懊喪,大倒胃口。我也明白,我的話隻合一部分精神病學家的口味。他們中的許多人,也許是大多數,都認為心理治療的真理早就由弗洛伊德說過了。他們對於新的可能性不感興趣,對於這個領域的科學研究不感興趣,甚至進行抵制。我也明白,我的話隻是合乎自稱為咨詢師的復雜群體的一部分人的口味。這些人大多數主要關心的是預測性的測驗和測試,以及輔導的方法。
    所以,每當我準備發表一篇論文時,呈送給上述專業領域的任何一份期刊,我都覺得很不滿意。我曾經在這些類型的專業期刊上發表過文章,但是近年來我的大多數手稿積壓成堆,沒有去發表,而是以油印的方式私下流傳。這說明我對於自己究竟想要與哪些讀者對話,還是猶豫不決的。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