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掘墓人的女兒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市場價】
430-624
【優惠價】
269-390
【作者】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汪洪章付垚瀋菲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09225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0922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085444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2-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2
作者: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汪洪章,付垚,瀋菲


    
    
"

編輯推薦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編著的《掘墓人的女兒》通過德國猶太移民後裔瑞貝卡的敘述和經歷,向讀者展現了一個猶太移民終其一生在反猶環境下尋求猶太身份的歷程。本文試圖說明歐茨對其猶太文化身份的認識在本質上體現為梳理猶太移民追尋美國文化身份以及對猶太文化身份的重新認同。全文以小說主要人物瑞貝卡為線索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產生猶太身份危機的原因;二、追尋美國文化身份,融入主流文化;三、重新回歸並認同猶太文化身份。歐茨在化語境下探索猶太身份並展現認同過程,對文化交流及身份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內容簡介

《掘墓人的女兒》由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編著。《掘墓人的女兒》講述了:納粹黨勢力在德國迅速崛起的一九三六年,猶太人雅各布?施瓦特帶著全家逃離德國,移居美國。做過中學教師的雅各布來到美國後,隻能找到墓地管理員的工作,因此他的女兒在這個新國家被人們歧視性地叫做掘墓人的女兒。一家人在巨大的社會和文化壓力下過著苟延殘喘的生活,最終兩個兒子先後離家出走,雅各布開槍殺死妻子後也自殺了,隻剩下小女兒麗貝卡寄人籬下。長大後的麗貝卡嫁給了啤酒銷售員提格諾,並生下一子。然而,幸福的生活並未持續多久:提格諾竟然是一個背負命案、遭警察通緝的罪犯,他性情暴戾,常常對妻兒拳腳相向。無法忍受的麗貝卡帶著兒子踏上了逃亡之路,母子倆每到一地,都不敢停留太久,唯恐提格諾追來……

作者簡介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1938年出生於紐約州北部的工人家庭,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1960年畢業於錫拉丘茲大學,次年在威斯康星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68至1978年在加拿大溫索爾大學教英美文學,1978年以後,她搬到新澤西的普林斯頓,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文學創作。同時她和丈夫還經營一家小出版社,出版文學雜志《安大略評論》,直到她丈夫於2008年去世。
歐茨的創作力極為旺盛,以多產而聞名。自處女作短篇小說集《北門畔》(By the North Gate,1963)問世以來,迄今她已出版一百餘部作品,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詩集、劇本和文學評論等。1970年以長篇小說代表作《他們》(Them)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漆黑的水》(Black Water,1992)等三部作品曾獲普利策提名,《大瀑布》(The Falls,2004)獲2005年度法國費米納文學獎。《我們是馬爾瓦尼一家》(We Were the Mulvaneys,1996)於2001年入選“奧普拉讀書俱樂部”的推薦書。她被認為是196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美國小說家之一,也是多屆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入選。
她的獲獎作品《浮生如夢——瑪麗蓮·夢露文學寫真》和《中年——浪漫之旅》已經在中國出版;其他作品如《紋身女孩》、《強奸:一個愛情故事》、《帶上我。你帶上我》、、《偷去的心》等可讀性都很強。《我帶你去那兒》是歐茨的新作。

目錄

第一部 在肖托誇河谷
引子
紐約州的肖托誇瀑布
紐約州的米爾本
第二部 在世上
第三部 之後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紐約州的肖托誇瀑布 1 一九五九年九月的一天下午,一個年輕的工廠女工正步行回家。她 正走在蜿蜒於伊利運河邊上的纖路上,此地位於小城肖托誇瀑布東部。 她走著走著,突然覺得有人跟蹤她。一個男人,頭戴巴拿馬帽,老是保持 約三十英尺的距離尾隨著她。 巴拿馬帽!衣著淺色而怪異,這在肖托誇瀑布本地不常見。 年輕女人名叫麗貝卡·提格諾,已婚。她丈夫提格諾的名字使她頗 覺自負。 “提格諾。” 雖說已經不再是個少不更事的姑娘,而是個已婚婦女,還有了孩子, 可她還是那樣滿心蕩漾著愛意,還是像孩子那樣愛慕虛榮,每天總是把 “提格諾”這個名字呼喚個十來遍。 她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快,心想:“他最好不要這樣跟著我,提格諾知道 了會不高興的。” 為了不讓戴巴拿馬帽的男人趕上她,和她搭腔一——雖說,男人們並不 經常這樣,但有時卻喜歡如此——,她把穿著工作鞋的雙腳在纖路上跺了 一下,跺腳的那樣子很是好看。她確實有點緊張,顯得有點不耐煩,像匹 被蒼蠅折騰著的馬。 那天,她的手差一點被機器壓碎。真該死,她不該那樣心不在焉! 眼下又踫上了這麼個家伙!她扭過頭去,瞪了那人一眼,省得他再 跟著。 會不會是自己認識的人? 看上去不像是本地人。 在肖托誇瀑布這一地方,有時確有男人會尾隨她,至少用眼睛;可大 部分時候,她都裝著沒看見。她以前和她的兄弟們住在一起,她了解“男 人”。她可不是那種膽小怕事的姑娘。她體格健壯、豐滿,覺得自己能照 顧好自己。 可這天下午,她的感覺有點異樣。這天的天氣有點悶熱,天色有點陰 沉,像是著了墨魚汁似的,讓人覺得想哭。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不是說麗貝卡·提格諾哭了。她從來不哭。 那條纖路走的人很少,要是她喊救命…… 她對這條路了如指掌,路有近兩英裡長,走回家要花四十分鐘。每周 有五天。她都得早上從家徒步走到肖托誇瀑布這座小城去。下班再從城裡 徒步走回家。工作鞋雖很笨重,但走起路來很快。 有時,河面上的駁船從她身邊駛過。和駁船上的男人們打打招呼,說 兩句俏皮話使氣氛略微緩和了一下。就這樣,她和船上的好幾個男人漸 漸地熟悉了起來。 可這天的河面上空無一船,。七下遊都不見船影。 她緊張了起來,真該死!緊張得連後頸脖、腋下都冒起汗來。心跳也 快得像是肋骨間插著什麼鋒利的東西似的。 “提格諾,你究竟在哪兒啊。” 說真的,她不是在埋怨他,也決不會埋怨他。 提格諾帶著她來到此地生活。那是一九五六年的夏季末。來到此地 後,她在肖托誇瀑布當地的報紙上讀到的第一條消息非常恐怖,令她難以 置信:有個當地男人謀殺了自己的妻子。他打她,把她扔進了運河,扔的 地點就在這條人跡罕見的小路附近。那男人把妻子扔進河裡後,又向她 投石塊,直到看著她活活淹死。那個男人後來對警察說,他投石塊投了約 有十分鐘之久。他說這話時雖不是在自我炫耀,但他對自己的行徑也毫 不感到可恥。 這狗娘養的竟然想甩了我,他說。 還想把我兒子帶走。 這則恐怖的新聞,麗貝卡恨不得從來沒有讀到過。最為糟糕的是,每 個讀過這則新聞的男人,包括奈爾斯·提格諾,都會搖搖頭,嘴裡發出竊 竊的笑聲。 麗貝卡曾問過提格諾那種竊笑聲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這事也好 笑嗎? “你鋪你的床,睡你的覺。” 提格諾隻撂下這一句話。 麗貝卡尋思著,肖托誇山谷裡的女人一定都知道這類故事。要是有 個男人把你也給扔進了運河裡,那該怎麼辦呢?(沒準就是這條河,扔進 去後也被人投擲石塊。)自打麗貝卡進城工作的時候起,她來來回回走在 那條纖路上,腦子裡就無時不在盤算著,要是這樣的事情真的有一天攤到 了自己的頭上,那該怎樣纔能救自己的命呢?P5-7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在當代美國作家中,像喬伊斯·卡羅爾·歐茨那樣多產的人並不是很多。現年七十四歲的她,有著近五十年的文學創作經驗,著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說集、戲劇集、詩集、文學評論集、文學研究專著、回憶錄及兒童文學作品,尤其能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推出鴻篇巨制的長篇小說。讀者面前的這部《掘墓人的女兒》,初版於二○○七年,是她的第三十六部長篇。最近五年來,她又有多部長篇問世。歐茨身兼大學教授,想必有一定的教學和研究任務,而耄耋之年各體文學創作競仍能如此多產,難怪批評界要感到驚訝了。《掘墓人的女兒》由一、二、三部和“跋”組成。讀完“跋”後,讀者或許會恍然大悟,原來前三部基本上是女主人公麗貝卡晚年意識流動的產物。此時的麗貝卡六十出頭,身患癌癥,正接受化療。她在讀完人類學教授弗萊妲。摩根斯騰的回憶錄《起死回生:我的少女時代》後,於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四日給從未謀面的作者寫信。回憶錄中所揭示的作者身世使麗貝卡堅信,這位女教授一定是她五歲時曾經日夜盼望的姨表姐。接連發出三封信後,姐妹倆終於聯繫上了。兩人間持續一年多的書信往來,一次又一次打開各自的記憶閘門,一幕幕往事又歷歷在目。整部小說以心理寫實的手法,成功塑造了一個身心皆受過嚴重創傷的女子形像。小說開頭寫青年女工麗貝卡正在紐約州北部一小鎮的尼亞加拉纖維管廠上班,時間是一九五九年九月的一天下午。廠裡的噪音有股奇異的催眠作用,麗貝卡沉沉若夢,驚魂不安,不幸的童年和少女時光在腦子裡重現,父母慘死的景像更是揮之不去……施瓦特夫婦在德國受過良好教育,夫妻倆愛好音樂、哲學,生活體面。一九三六年,為了逃避納粹迫害,雅各布·施瓦特攜懷有身孕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倉皇逃離德國前往美國。船到紐約港前,女兒麗貝卡誕生在污穢不堪的船艙裡。上岸後,一家人來到紐約州北部小鎮米爾本。迫於生計,雅各布在小鎮墓地當掘墓人,並負責看管墓地。一家人擠在墓地破舊的石屋裡,艱難度日。掘墓人工資低廉,遭人鄙視。墓地面向公路,背靠小山,呈坡形,石屋地處墓地下方。久而久之,一家人喫的井水遭地下腐敗尸體污染。情況報到鎮裡,工作人員搪塞說水質經過檢測,沒問題。一家人隱忍著度日。漸漸低,妻子安娜的性格變得日益沉默、內向,夫妻倆很少交流,“沉默就像巨大沉重的石塊,壓得兩人透不過氣來”。兩個兒子漸漸長大,放學能幫父親干活了。因是掘墓人的孩子,兩人在學校常遭同學辱罵、欺負,成績令人失望。麗貝卡五歲那年,有一天,姨父母一家要來美國的消息,把一家人樂壞了。麗貝卡看著父親攤在桌上的照片,喜歡上照片裡的表姐弗萊妲,幻想著和表姐一塊兒玩。苦等了好長時間,最終傳來壞消息,說姨父一家所乘船隻抵達紐約港後被集體遣返。親人團聚的幻想破滅。雅各布酗酒,常拿孩子撒氣;安娜自言自語,目光獃滯,整天像活在醒不了的夢裡。麗貝卡上學了,兩個哥哥卻先後輟了學。大哥赫徹爾在木材廠找了份工作,二哥古斯在墓地幫父親干活。一九四八年的萬聖節前夜,有一幫人又像往年一樣到墓地搞破壞,他們砸墓碑,還到處塗寫“□”字。赫徹爾怒不可遏,大打出手,還在一個家伙的額頭上刻了“□”字。遭到通緝的赫徹爾隻好離家出逃。孤獨的雅各布拿古斯撒氣,常羞辱虐待他,導致古斯也離家出走。絕望的雅各布買了杆獵槍,計劃實施報復。麗貝卡十三歲那年,父親在墓地遭到當地名人辛姆科兄弟羞辱,他在開槍打死威利斯·辛姆科後,隨即回到石屋,又將妻子打死,並飲彈自盡。麗貝卡讀小學時的老師駱特小姐收養了她,還出資安葬了施瓦特夫婦。麗貝卡在中學裡的成績每況愈下。她常遭人騷擾。一天,麗貝卡又受欺辱,她忍無可忍,予以還擊,結果遭到蜂擁而上的一群同學毒打。卷入鬥毆的學生全被開除。此時,麗貝卡未滿十六歲。由於自卑和寄人籬下的感覺,麗貝卡討厭起恩人駱特小姐來。一天夜裡,她悄悄離開駱特小姐的家。為自食其力,麗貝卡當過女招待、售貨員、旅館服務員。一天,在華盛頓大酒店打掃客房時,她險遭房客強奸。幸虧一個叫提格諾的男子趕到,痛打了那房客一頓。提格諾是啤酒銷售員,事發時也住在酒店。他的年齡是麗貝卡的兩倍。事後兩人常約會,後相愛結婚。當時麗貝卡不足十八歲。銷售員居無定所,麗貝卡跟著丈夫跑過不少地方。她第一次懷孕流產後,提格諾在鄉下租了房子,兩人算是有了固定的家。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兒子奈利出生。為貼補家用,麗貝卡到尼亞加拉纖維管廠做工。一九五九年九月,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麗貝卡發現遭人跟蹤,跟蹤她的人追上來後,問她是不是叫“黑茲爾·瓊斯”,麗貝卡回答說“不是”。那人似乎不信,還遞過來一張名片。從名片看,那人叫拜倫·亨得裡克,在奧瑞斯卡尼行醫。他說其父死前留有遺產,要轉交黑茲爾。麗貝卡心想他一定認錯了人,掉頭跑開,到麥爾策太太家去接兒子。奔波在外的提格諾回來了。他變得不修邊幅,脾氣日益暴躁,對妻子常拳腳相向。一次,提格諾又在毒打麗貝卡,幼小的兒子抱住爸爸的腿,求他住手。提格諾一怒之下,竟提起孩子的胳膊就往牆上撞。孩子暈了過去,差點死了。麗貝卡忍不下去,趁提格諾熟睡之際,帶兒子逃了出來。麗貝卡改名黑茲爾·瓊斯,兒子改名扎克·扎卡賴亞斯。母子每到一地,不敢停留太久,唯恐提格諾追來,殺了他們。黑茲爾發現兒子有音樂異秉。逃亡路上,她打工掙錢,逢有鋼琴的場所,便設法讓兒子練上一曲。一次,黑茲爾鬼使神差,帶兒子去了奧瑞斯卡尼醫院,想找跟蹤過她的那個亨得裡克。醫院裡的人告訴她,沒聽說死去的老亨得裡克醫生有個兒子。母子倆來到馬林角海灣。黑茲爾在海灣大劇院當引座員,有時兼售票員,掙錢維持兒子鋼琴教育。在此,她邂逅切特·加拉格爾。此人是媒體大亨賽德斯·加拉格爾之子,彈得一手好鋼琴,因思想與其父相左,父子關繫不甚融洽。切特離過婚,眼下正瘋狂地愛著黑茲爾。他介紹黑茲爾到沃特鎮齊默爾曼兄弟樂器行當銷售員。漢斯·齊默爾曼也是樂器行的股東,他是著名鋼琴家,已從音樂學院退休,扎克常能得到他的指點。切特正式向黑茲爾求愛,為了兒子,她答應了。兩人同居,搬進加拉格爾給母子倆買的房子裡。扎克首次公演,大獲成功。在羅切斯特青少年鋼琴大賽上,他的演奏也得到一致好評。比賽結束當天,一身穿工作服的男子突然出現,他問黑茲爾:“您是否記得我?我叫古斯·施瓦特。”黑茲爾忙搖頭說“不”。黑茲爾始終抹不去心頭陰影,擔心提格諾出現。她終於給麥爾策太太去電話,得知提格諾遭人敲詐,兩三年前就被人打死了。切特驅車帶黑茲爾去見父親賽德斯·加拉格爾。和賽德斯交談中,黑茲爾得知切特的過往經歷,包括婚姻,還得知賽德斯患了癌癥。後來,黑茲爾常收到賽德斯的來信和禮物。信中稱贊扎克的音樂纔華,他還匿名向特拉華音樂學院捐贈三,立專項基金贊助扎克的音樂教育。一九七一年三月,黑茲爾又收到賽德斯的郵件,內裝幾份剪報復印件。黑茲爾讀後纔知道,十一年前跟蹤過她的亨得裡克原來是個變態殺人狂,已死。警方在其住處挖出六具女性尸骸,其中一具是“黑茲爾·瓊斯”的。看了剪報,冒名“黑茲爾”的麗貝卡忍不住發出刺耳的笑聲,她決心要把一切都告訴給切特。一九七二年十一月,麗貝卡和切特相愛同居十周年,兩人舉辦了一個簡單的婚禮,扎克因此也成了切特的正式養子。扎克用功練琴,囊括過各種比賽的冠亞軍,眼下在為舊金山鋼琴賽做準備。此時扎克快十八歲,交了女朋友。他興趣廣泛,哲學、宗教均有涉獵,還常和養父辯論有關問題。他正值青春期,情緒不穩,易衝動,讓人擔心。決賽前六天,他竟然說要退賽,這可急壞了周圍人。還是切特設法緩解了扎克的心理壓力,沒有退賽。一家人奔赴IEI@〔LI。輪到扎克登臺了,他走上舞臺,顯得異常沉穩。聽著兒子在臺上的演奏,麗貝卡百感交集。扎克技巧嫻熟地演奏著貝多芬的奏鳴曲《熱情》,淋漓盡致的發揮和不乏爭議的創造性闡釋,吸引著每個人。演奏結束,全場爆發出雷鳴般掌聲。扎克成功了!可他不會知道,等待著母親的又將是個漫長的不眠之夜……人們在談論小說時,通常將“故事情節”並提,其實,故事是故事,情節是情節,在敘事學上是兩碼事。原生態的故事就像以上所做的“故事梗概”一樣,指的是在一維時間序列中接連發生的一個個事件,讀來未必有趣,因為它不是“肌理細膩骨肉勻”的小說本身。原生態的故事不可能全部進入小說文本。人類個體的故事基本是一樣的,無非是在社會環境的擠壓和人與人關繫中出生成長、喫喝拉撒、戀愛結婚、工作娛樂、老弱病死之類,但講故事的方式卻千差萬別。與故事不同,情節處理的正是講故事的方式,它涉及小說藝術結構要素的安排,更多地與創作手法有關。好小說家在創作時對講什麼、不講什麼、先講什麼、後講什麼,總會有個大致規劃,煞費苦心地設計作品的情節結構。《掘墓人的女兒》的結構頗為奇特。全書由長度極不對稱的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三百三十五頁,第二部一百七十八頁、第三部僅三十六頁,由二十九封書信組成的“跋”僅占二十六頁,呈“虎頭蛇尾”狀。這種篇幅結構看似突兀,但細究起來,頗能響應整個小說情節結構的要求。我們倒過來先看“跋”。該部分由麗貝卡和弗萊妲兩人的二十九封書信組成,盡管所占篇幅最短,但在整部小說敘事中,所起結構作用卻很大。沒有這個部分,我們甚至無法知道小說敘述人是誰。而在讀完這個部分後,我們纔知道,前三部的內容像是從女主人公流動的意識中自然淌出似的。正因如此,前三部裡的敘述人視角可說是“固定的內視角”,而且大致是“有限定的視角”,不是全知全能的視角。也就是說,六十二、三歲時的麗貝卡身患癌癥,她回憶所及的內容,要麼是她當時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要麼是她以不同時期的情感狀態和智解能力可以想像得到的。不過,前三部裡的敘述視角的限定並不十分嚴格,其中不少場景,按理說是麗貝卡不可能看到或不可能想見到的。比如,第一部裡有關她父母在小石屋裡有否性愛生活的議論和描寫,就是個明顯的例子。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篇幅最長的第一部。三百多頁的文字寫的主要事件發生在一九五九年九月到十月。麗貝卡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被人跟蹤,虛驚一場;忍受不了丈夫施暴,帶兒子倉皇出逃。但是,麗貝卡不幸的童年和少女時光、父母的慘死、寄人籬下的生活、打工經歷、戀愛及性愛所帶來的快樂、嫁為人妻、初為人母,等等內容,基本都是用意識流手法濃縮、穿插在了這第一部裡,讀後讓人對女主人公的性格養成有極為直觀的了解。在這一部分裡,麗貝卡生命中二十三年裡所發生的或喜或悲的主要事件,幾乎都得到了具像的呈現。在米爾本墓地小石屋裡,施瓦特一家遭人鄙視欺辱,孤獨寂寞,過著畸形、變態的生活,寫得更是真切可感,讀著令人感到透不過氣來的壓抑。童年、青少年時期的生活記憶是深刻而持久的;艱苦屈辱的生活如漫漫長夜,難耐又難忘;兒時的不幸和較早的性愛經歷又同樣是刻骨銘心的。這樣看來,第一部的篇幅之所以長,不僅是小說敘事內驅力使然,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像征意味。也正是在第一部裡,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女主人公從小到大不斷蛻變的形像,生動地浮現在了讀者面前。我們甚至可以瞥見這個十六歲時就輟學的青年女子所具有的宗教觀、哲學人生觀。作品劈頭一句就是“在動物的世界裡,弱者的命總是長不了。”這是父親常常教導麗貝卡的。受過高等教育、當過數學教師的雅各布·施瓦特,不僅愛好音樂,對亞裡士多德、芝諾、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叔本華、尼采等人的思想,也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兩個兒子先後離家出走後,靈魂孤獨、生活幾近絕望的雅各布,常對年幼的麗貝卡叨嘮著他腦中的那些哲學見解,好像年幼懵懂的女兒完全能聽懂似的。麗貝卡十二歲時,雅各布就有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女兒比兩個兒子更像自己,“她和他一樣聰穎,一樣地不輕易相信人,在這一點上,她和她盼母親完全不同。……麗貝卡好像是個不會笑的人。也許是由於她過早地感覺到自己過的是非人的生活。她神情憂郁,為人固執,這一點像她父親。她整天心事重重,愁眉不展,臉上缺乏表情,像個大男人似的。’’實際上,麗貝卡這種早熟的個性特征,是在特殊的家庭境遇和父親不知不覺的教育下,潛移默化地形成的。雅各布深受費爾巴哈影響,是個無神論者。麗貝卡上小學時受過駱特小姐的感化教育,曾一度相信上帝,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團永不熄滅的微弱火焰。父母慘不忍睹地離開人世後,收養她的駱特小姐常領麗貝卡去教堂做禮拜。此時的麗貝卡上了中學,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盡管她仍強迫自己信上帝、信耶穌,甚至產生幻覺,以為自己能親眼見到耶穌,但禮拜堂的沉悶空氣,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特別是由於受父親影響太深,她終於沒能堅信到底,輟學前後就對基督教產生了深刻懷疑。小說在後來的部分裡,幾乎看不到有關宗教的實質性議論,原因也許正在於此。小說的第二、第三部合計二百一十四頁,表面上主要寫兒子的音樂教育,但麗貝卡躁動不安的意識一刻不停地仍在釋放各種信息,使讀者得以不斷補足、修正麗貝卡的身世經歷,使她的形像變得不斷豐滿起來。在這兩個部分裡,隨著扎克及幾位音樂大師的鋼琴演繹,讀者仿佛隨時能聽到旋律優美、內含豐富的德國古典音樂,尤其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熱情》。母親安娜和父親雅各布在德國時有過幸福美滿的家,母親經常彈奏肖邦、貝多芬和門德爾松等大師的樂曲。小說第一部就曾寫到如下情景:年幼的麗貝卡和母親在石屋裡過著孤苦寂寞的生活,母親常趁父親到墓地干活時,偷偷打開收音機,母女倆依偎在一起,聽著貝多芬的《熱情》,隨著樂曲旋律的起伏,生活的苦難像是一下子消失了似的。母親當時聽這支曲子,臉上所浮現的異乎尋常的幸福表情,給讀者深刻印像。到小說後兩個部分裡,《熱情》這首曲子不僅折射出麗貝卡的思母之情,同時也恰到好處地映襯出她的整個生命情態。作者將這支曲子安排為扎克大賽自選曲目,讓它的旋律在第三部裡不斷回旋,從人物塑造和情節發展來看,都很合乎情理。人有歷史,物也同樣有歷史。恰當的物件在小說中不僅具有一定的像征意義,而且能將人物鮮活的生命樣態自然地呈現出來。那臺收音機是雅各布移民美國後買的第一件貴重物品,曾花去他幾乎全部的積蓄。他活著時正是憑著這臺收音機了解二戰及戰後的歐美大事。讓人難忘的是,在第一部裡,同樣是那臺收音機,成了父母慘死後留給麗貝卡的幾乎唯一遺產,也同樣是那臺收音機,後來給了麗貝卡的兒子最初的音樂教育。我們若從小說情節結構的內在需求來看,第二部的目的可能主要是--為解開第一部裡設置而未予解決的若干懸念。一、提格諾的結局如何?不解決這個問題,麗貝卡隨時會有危險,無法過安定的生活,也無法和切特正式結婚。到了小說第二部第-t~章時,麗貝卡在逃離提格諾八年後,終於給麥爾策太太去了電話,這纔得知提洛諾在麗貝卡帶兒子逃出後兩三年裡(具體時間不明)已被敲詐勒索他的人打死。提格諾的暴戾性格,麗貝卡是知道的,她知道提格諾的這種性格一定使他與不少同行競爭的人結怨很深。不過,她一直蒙在鼓裡,不知道提格諾早有命案在身並因此被警方通緝過。麗貝卡在得知提格諾已死的消息後,自己似乎意識到,當初以身相許嫁給提格諾,可能是中了提格諾設計的圈套。想想當時那草率的婚禮,麗貝卡不由得感到一切都是提格諾騙婚的結果。二、那個亨得裡克到底是何人?不解除這個懸念,整個小說的結構大廈都有垮塌的可能,因為小說第一部的開頭就花了不少筆墨寫到此人如何跟蹤麗貝卡。麗貝卡帶兒子逃離提格諾後改了名,竟然叫“黑茲爾。瓊斯”,而這個女子卻正是亨得裡克要找的人。麗貝卡帶兒子到奧瑞斯卡尼醫院去找亨得裡克,明顯是想踫踫運氣,看能否要回那份子虛烏有的遺產,因為此時的麗貝卡和兒子生活正無著落。再者,這第二個懸念不解,麗貝卡的真實身份也得不到確證和恢復。第二部快結束時的第二十九章,這個懸念終於有了解決。麗貝卡讀了賽德斯寄來的剪報復印件,得知那個亨得裡克原來是殺人狂。而此時,麗貝卡冒用“黑茲爾·瓊斯,,之名已有十多年之久,這聽起來確像麗貝卡本人所說的,是個莫大的諷刺。曾寫過不少通俗作品的歐茨在設計和解決懸念方面是高手,但在《掘墓人的女兒》裡,有一個懸念似乎沒能給出一個很好的交代。那就是,哥哥赫徹爾和古斯命運後來究竟如何?按時間順序,麗貝卡最後一次聽人提說赫徹爾,是在第一部裡。當時麗貝卡和提格諾約會後,提格諾給了她一筆錢,還說那錢是身在加拿大的赫徹爾讓他轉交麗貝卡的。但事實真相究竟為何,始終不得而知。讀者難免心生疑問:提格諾是怎麼認識赫徹爾的?赫徹爾是否早被提格諾殺了,提格諾當時給她的那筆錢會不會是從赫徹爾身上搶來的?這些問題後來在女主人公麗貝卡的腦子裡其實也曾閃現過。另外,兒子扎克有一次在參加青少年鋼琴比賽結束後,那個貌似賽場工作人員的人和麗貝卡打招呼,此人顯然是二哥古斯,但麗貝卡沒有相認。不知何故?是否是怕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因而誤了扎克的前程?當然,涉及眾多人物的長篇小說不可能將其中每一個人物的命運都交代清楚,除非將篇幅無限制地拖下去,比如寫成三部曲的家族史。而這又另當別論了。整體看來,作品第二、第三部與第一部還是能構成首尾圓合的整體,加上一個不可多得的“跋”,基本做到了敘事詳明,將掘墓人的女兒悲慘不幸的身世和相對完滿的結局藝術地呈現了出來。全書成功塑造的形像不隻麗貝卡一個,施瓦特夫婦、赫徹爾、提格諾、切特,都各有特色,寫得都比較成功,給人以較深的印像。當然,就性格鮮明程度而言,我們可以說,第一部裡的父親形像雅各布絕不亞於女兒形像麗貝卡。假如小說的敘事車輪在第一部就剎住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說作品的真正主人公是那掘墓人,而不是掘墓人的女兒。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