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耆年集:陸林文史雜稿三編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陸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2181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218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5764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8
    字數:308000

    作者:陸林

        
        
    "

    編輯推薦

    古典文學、文獻學者陸林先生六十年人生的學術小結與自我紀念。

    內容簡介

    《耆年集:陸林文史雜稿三編》是古典文學、文獻學者陸林的學術論文合集,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和現當代多種文史現像,收入文章長短不一,但均體現了作者“以實證和闡釋相結合的方法,去探索文學家的生存狀態、人際關繫、創作實跡”的治學方法。全書對各篇文章按專題、內容、形式精心編排,同時也是作者生前對其學術歷程的一次總結,具有很高的學術水準,對於相關專業領域的研究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陸林(1957~2016),安徽望江人。1982年獲安徽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南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生前為南京師範大學研究員,《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副主編,文學院戲劇戲曲學博士點學術帶頭人。出版著代戲劇學研究》(1999)、《知非明清文學與文獻論稿》(2006)、《求是集——戲曲小說理論與文獻叢稿》(2011)、《曲論與曲明清戲曲釋考》(2014)、《金聖嘆史實研究》(2015);合作雜劇研究概述》(1987)、《明代戲劇研究概述》(1992)、《清人別集總目》(2000);主編《清代筆記小說類編》(1994),整理輯校《金聖嘆全集》(2008)等。發表論文百餘篇。曾獲江蘇省社科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和重大招標項目子項目多項。

    目錄

    卷首語

    上 編

    清初周荃“安撫”蘇州事略及與“密雲彌布”匾諍關繫考論

    金聖嘆官員交往詩新考

    鄧漢儀心路歷程與《詩觀》評點的詩學價值

    朱用純詩文題解

    《王漁洋事跡征略》拾遺補缺

    清初戲曲家龍燮生平、劇作文獻新考

    從文學研究的角度淺談家譜文獻的整理編纂

    胡適《〈水滸傳〉考證》與金聖嘆研究

    魯迅、周作人論金聖嘆——明末清初文學與現代文學關繫之個案考察

    也談《給青年二十四封信》是否朱光潛作——兼議章啟群、商金林先生對其作者的“考證”

    附明清戲劇中包拯形像的演變

    下 編

    疑古脞錄

    唐代家訓《戒子拾遺》作者考

    楊維楨籍貫考

    高“東嘉”由來考

    朱國祚生卒年小考

    馮夢龍交遊文獻補記

    清初書畫家周荃生卒考

    《詩觀》作者鄧漢儀原籍與寓籍

    朱柏廬生卒和別號

    清代指畫名家高其佩小傳異說辨誤

    《清人筆記隨錄》補缺

    附錄:我與來新夏先生《清人筆記隨錄》(未定稿)

    讀曲叢札

    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賞析

    鄭光祖〔雙調·蟾宮曲〕《夢中作》賞析

    雜劇分期之我見——兼論周德曲五大家

    明包公戲三題

    《高文舉珍珠記·藏珠》賞析

    金批《西廂》問世時間補說

    廬劇《借羅衣》學習札記

    <曲家考略》讀書筆記

    淺析祝肇年先生讀《長亭送別》文

    讀《清初雜劇研究》

    自著序跋

    <代戲劇學研究》後記

    《清代筆記小說類編》總序

    《太平天國演義》校點前言

    《知非集》自敘

    《知非集》後記

    《皖人戲曲選刊·龍燮卷》整理後記

    《金聖嘆全集》整理後記

    《求是集》後記

    《曲論與曲史》自序

    《金聖嘆史實研究》後記

    附錄:陸林著作、論文目錄(1980—2016)

    整理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金聖嘆官員交往詩新考(節選)

    摘 要:金聖嘆與當地官員有關的詩作共有九題,向來為研究其政治思想和生平經歷者所關注,內容分別涉及晚明李瑞和、吳夢白和清初汪爚南、高文芳、夏鼎、吳明相等。與李、汪、夏詩分別寫於崇禎十四年、順治四年、十二年,而非崇禎十三年、順治三年、十三年;《下車行》寫於順治十年而非九年,撰述對像是知府高文芳而非御史秦世禎;壽“吳明府”詩分別寫於崇禎十七年和順治十三年間,分屬明末、清初兩個吳姓知縣,而非均為清代吳明相撰;“關使君”是指榷關使而非關姓知府,很可能是順治十年任滸墅關使的嚴我公。

    關鍵詞:金聖嘆;史實研究;今典;官員交往;事跡繫年;關使君

    金聖嘆官員交往詩,是指其《沉吟樓詩選》中所收的與當地官員有關的作品,並非其交遊對像具有行政身份的所有詩作。譬如,《送吳茲受赴任永州司理》、《送朱子莊赴任宜春》等送友詩,就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其官員交往詩現存者約九題十四首,多被學者所論及。如陳洪先生《從<沉吟樓詩選>看金聖嘆》(《南開學報》1982年第6期)雖不以“年譜”、“繫年”為題,在金聖嘆研究的著述中,卻是對此類寫作對像和時間考證最多、問世最早並影響最大的成果。此後徐朔方先生《金聖嘆年譜》(《晚明曲家年譜》第1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在此基礎上,亦不乏新見。他們的觀點對晚出的吳正嵐女史《金聖嘆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頗有影響,並在陳洪出版的《金聖嘆傳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和《金聖嘆傳》[增訂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中基本保存,筆者《金聖嘆年譜簡編》(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金聖嘆全集》附錄)亦多有涉及。陳寅恪先生曾經說過:“自來詁釋詩章,可別為二。一為考證本事,一為解釋辭句。質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當時之事實。後者乃釋古典,即舊籍之出處。”其研究錢謙益、柳如是之詩,便屬於對“今典”的“時地人三者考之較詳”的極好實踐 。筆者在陳寅恪重視研究“今典”的思路啟迪之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各家之說,對相關著述語有歧義處予以商訂,言或疏漏處試作補遺。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如有不當,敬請賜教。

    一 送李寶弓詩六首

    陳洪雲“《沉吟樓詩選》收有送李寶弓詩六首”,並引《小腆紀傳》和《松江府志》“在郡七年,征拜監察御史”等史料,指出“李瑞和崇禎七年署官,此詩當作於崇禎十三、四年之間。而詩中稱‘牲璧遍山川’,史載崇禎十三年夏秋江浙大旱。詩中又有“秋風忽作美人懷”語,故可定此詩作於崇禎十三年秋”。徐朔方於崇禎十四年(1641)雲“作詩送松江推官李瑞和內召。見《沉吟樓詩選》《送李寶弓司理內召》。詩雲:‘七年一鶚坐雲間。’據《松江府志》……李瑞和字寶弓,漳浦人。崇禎七年進士,八年起任松江推官,今年召為監察御史。”筆者將《送李寶弓司理欽召考選》繫於十四年,置《送李寶弓司理內召》於次年,並雲“松江推官李瑞和赴京任監察御史,作詩送之”。

    1.析疑。陳洪所雲“送李寶弓詩六首”,在出版的著作中具體為“《送李寶弓司理欽召考選》詩六首” 。此六首詩共為兩題:《送李寶弓司理欽召考選四律》和《送李寶弓司理內召二章(逸詩)》,但可能是一組詩歌的不同寫法。徐朔方及筆者將後題理解為應召赴任監察御史,不確。因為,從詩歌內容看,“終為金署讀書仙”、“名動君王已詔求”,均非確知官封御史之言,徐先生注前句為“時或誤傳升轉翰林院也”,其實是表示了聖嘆希望友人官拜翰林的願景,並非實有誤傳,也恰恰說明不是新職調令已下時的作品;從詩題看,此時如果是履新上任,就不會說“司理內召”了,既然還是送“司理內召”,就是送其應“欽召考選”,選中何官,尚不得知。所以,還是陳洪理解正確,題目雖異,實為一組。

    2.金詩寫作時間。陳洪雲李瑞和崇禎七年署官,徐朔方雲八年起任松江推官、十四年召為監察御史,都是推論而無實證。在他們所引的嘉慶《松江府志》中,對此沒有明確記載。如《職明府秩表》“推官”一欄,署李瑞和始任之時為“闕年”,訖止之年為崇禎十四年,下任林慎起於“十五年”,故“在郡七年”當如徐朔方所雲從崇禎八年算起,而聖嘆送其應召考選之詩,當撰於十四年,季節則如陳洪雲在秋天。一路風塵至京後經考試而選官到任,應在下年初了。筆者於崇禎十五年內雲聖嘆詩送“李瑞和赴京任監察御史”,誤。此年三月“定考選諸臣”,選任官職有各科給事中、監察御史等,李瑞和等被任命為“試監察御史”,七月“都察院考定御史”,纔考中一等“準實授” ,遠在蘇州的金聖嘆哪裡得知?進士履歷載其崇禎十五年“壬午行取考選陝西道御史、兩浙巡鹽” ,可證。詩句“三年師弟龍門合”,似乎表明兩人已相交三載。至於詩中或雲“六年鼕日為慈父”、“為政雲間成六載”,或雲“七年一鶚坐雲間”,當如陳洪分析“蓋取整數言之則曰六載,約略言之則稱七年”,即七個年頭、滿算六年。

    3.關於卒年。陳洪所引《小腆紀傳》作“尋擢御史,視鹽兩浙。丁艱歸,家居十四載,竟不岀……國變後十二年而卒”。對照原文,“家居十四載”為“家居四十四載”(“鹽”為“鹺”) 。“國變後十二年”,即順治十三年(1656);但是所著《廧東集》最晚紀事為“丙寅”五月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下所引該集文字,均由侯榮川博士代抄,特此致謝),又不應卒於“國變後十二年”。瑞和為“崇禎十五年兩浙巡鹽御史”(下任李珽為崇禎十六年任 ),其父亡於三月十日 ,杭州至漳浦約兩千裡,知訊至少一月後,故當在崇禎十六年;另其詩有《癸未九月削籍歸裡……》(第四冊),癸未指崇禎十六年,削籍指革職,是指“先是瑞和為死難左都李邦華糾,削職,以按浙不簡也” ,可見《漳浦縣志》 和《小腆紀傳》所記丁艱歸並非實情,當已有所掩飾。如果“家居四十四載”按年頭算,則約卒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恰為“國變”後四十二年。陳洪看出《小腆紀傳》“家居四十四載……國變後十二年而卒”之間的矛盾,以前“四”為衍文而徑刪,易造成其卒於順治十三年(1656)的誤解。有關清人詩文集工具書或雲其“?~約1656”,或雲“生年不詳,卒於順治十二年(1655)” ,皆與“國變後十二年而卒”有關。

    4.關於生年。李瑞和,字寶弓,號頑庵,福建漳浦人。著有《學夫詩》、《莫猶居集》、《廧東集》。後者存康熙刻本,分體不分卷,共六冊。據《癸卯初度》“五十無聞又過之”(第五冊),似生於萬歷四十二年(1614)。康熙縣志雲“年八十以壽終”而未及家居多少載 ,光緒府志雲“家居四十四載” 而未及享年幾何。如據“年八十”推算其生卒:以萬歷四十二年(1614)生,則卒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則與國變後四十二年不合,可基本排除;以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則生於萬歷三十五年(1607),又與自述不符。以下根據其母(1584~? )生其年歲、其天啟六年(1626)結婚 、崇禎六年(1633)中舉並連捷進士等因素,將其生年的兩種記載列表比較如下:

    生年 母齡 結婚 舉人 進士 卒年 享年

    1607年 母24歲 20歲 27歲 28歲 1686年 80歲

    1614年 母31歲 13歲 20歲 21歲 73歲

    不是說某人不可能生於母親三十一歲時,或十三歲結婚,或二十歲中舉,隻是覺得種種並非古人常情之事不該如此高密度地集於一身。故,筆者傾向於《癸卯初度》“五十無聞又過之”或許不當理解為此年五十,或詩題、詩句文字有誤,而認為其生卒約為1607至1686。可為此說做旁證的是:第四冊《丙午老母生朝……》後三是《八月初七夜》,後六是《三山生日》,次首為《丙午放榜日作》(秋闈放榜在八月底、九月初)。引這一串詩題,不僅能證明其生日當如履歷為“八月二十一日”,且《三山生日》首聯為“六十年來花甲周,那堪多辱復多憂”,康熙五年(1666)丙午為六十歲,其生恰在萬歷三十五年(1607)。

    5.其他。“進士履歷”記瑞和為萬歷四十四年(1616)丙辰八月二十一日生,瞞九歲,此為晚明常態。朱茂暻生於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十八歲舉人,二十二歲進士,已經是非常優秀了,榜齡卻署為天啟六年(1626)“丙寅年八月十二日生”,結果在履歷上就顯示為十歲中舉。僅此一點,可見當時吏治的無序。“進士履歷”載瑞和“丙子應天同考”即其崇禎九年(1636)應天鄉試同考官,時人太倉陸世儀記其事:“初丙子南場,《禮記》分房,松郡節推李瑞和纔而佻,與華亭諸生潘扆通關節,有定約矣。編號者失檢,初場卷號誤編太倉增廣生孫以敬,二三場則無訛。榜發,以敬魁選,扆落孫山。” 無論此事之真偽,“纔而佻”的惡謚,代表著理學大儒對李瑞和、金聖嘆之類人的評價。瑞和康熙六年撰《書扇與小優》(尾聯“裝孤隨處滿,色藝肯誰同”)、《小優一部,經年入侍,自服事他家,驀然一見,幾不能識》(第二冊),可見其是有過家庭戲班的,可補當代研究所未及。其卒後,外孫蔡衍鎤有《哭外祖李頑庵先生》詩:“山陽一曲淚重重,獨向斜暉哭太公。白簡驅邪何慷壯,黃冠歸路亦從容祐傷司馬,星殞將營哭臥龍。無我文章誰獨擅,外孫終愧色絲風。”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卷首語

    陸 林

    《耆年集——陸林文史雜稿三編》,所謂“三編”是指本人自《知非明清文學與文獻論稿》(2006年)、《求是集——戲曲小說理論與文獻叢稿》(2011年)之後的第三本自選集。相對於前兩本的專業性或專題性,此集內容更加雜蕪,涉及古代和現當代多種文史現像,文字長短不拘,長者兩三萬,短者一兩千。為使如此雜亂的書稿眉目相對清晰,本書分上、下編。上編除了附篇是1981年7月寫成的安徽大學中文繫的學士學位論文,從未整體刊行過,其餘十篇皆為近些年先後發表。其中有關金聖嘆研究的三篇,在拙著《金聖嘆史實研究》中,雖時有片段重組和觀點融彙,卻沒有整篇的引入,論述的重心自有差異,故仍收入此集。寫於三十五年前的學士學位論文,固然難脫時代風氣和個人認識的局囿,但畢竟體現了普通高校七七級相關專業一般水平畢業生學位論文的基本面貌,且為鋼筆謄寫的手稿,經過多次遷徙而幸存,也算是一種緣分吧。

    下編近四十篇,皆為短文,所撰緣由不一,形式多種多樣。為便於閱讀,分為四個板塊。“疑古脞錄”收錄的是各種文史雜考,其中《馮夢龍交遊文獻補記》的來由是:在《曲論與曲史》(2014)這本臺灣出版的戲曲研究自選集中,收入《馮夢龍、袁於令交遊文獻新證》(原載於《文獻》2007年第4期),在結集和出版過程中,以“結集補記”的方式陸續新增了有關馮氏交遊的三則。故從中輯出,以便學者閱讀參考;《〈清人筆記隨錄〉補缺》一文,原為筆者《讀“書”雜“品”》(中華書局《書品》2003年第4輯)中的一節。“隨錄”作者來新夏先生看後,主動電話聯繫,請我為其五十萬字的書稿把關。幾經推辭,感其不恥相“求”之誠,將其書稿拜讀一過,提出意見若干條。去年上半年,本想撰寫《我與來新夏先生〈清人筆記隨錄〉》,以釋“隨錄”自序末尾所雲“南京師範大學陸林先生百忙中為通閱全稿,多所訂正”的來龍去脈。但是因為需要翻找來先生所示多篇信札,而時已行動不便,無力於此。現在隻能以當時在看完書稿後所呈電子信件和部分意見為主體,附載集中。在我看來,自然是未定稿,讀者也不妨視之為特殊的表達或撰述形式。

    下編中,另外兩組文章分別是讀曲叢札和自著序跋。“叢札”是將與戲曲、散曲有關的短文彙為一體,其中《廬劇〈借羅衣〉學習札記》,是對合肥本地傳統小戲名劇創作手法的賞析,大約寫於大三初期,經先父修改後,推薦給《安徽文化報》發表(1980年3月8日)。此次經內人和女兒反復翻檢(我在醫院遙控),終於在家中堆放無序的期刊和舊稿中找到報紙原件,收入集中,紀念意義自然是多重的。“自著序跋”,既指序跋的對像隻是由本人撰述的論著和編校的古籍,亦指序跋的性質是自序自跋。收入集中的跋即後記,序則大多不包括前言。因為相關學術著述的前言、緒論或導語,往往篇幅較長,多以論文形式單獨發表。如《清代筆記小說類編·武俠卷》(1994)選注前言,先期以《清代文言武俠小說簡論——兼談文言武俠小說發展軌跡》為題,刊於《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3、4合期(後收入《知非集》代戲劇學研究》導論,發表於《文教資料》1999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戲劇、戲曲研究》同年第8期轉載……回顧十多年來自撰的各種序跋,可以基本勾勒出個人的治學之路和求學之思,例如《知非集》自序,首次提出“試圖以實證和闡釋相結合的方法,去探索文學家的生存狀態、人際關繫、創作實跡”的學術理念和研究重心;《曲論與曲史》後記,則大致回憶了個人如何與戲曲研究結緣的心路歷程。

    早在十年前出版首部個人選集《知非集》時,便有如果生命允許,十年後再出一本的念頭,以之為本人六十人生的一個學術小結和自我紀念。關於這本選集的正名,我曾有過多種考慮。最初擬為“問津集”,因它寓含著我自負笈津門,纔正式走上學術研究之路,並在這裡獲得許多真摯的友情;同時也體現了個人治學的一些特點,即多著眼於乏人問津的小眾問題。可是,自去年以來,隨著身體的每況愈下,在思想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學術的詩意浪漫已失,代之而起的是內心漸生漸濃的消極情緒。物化於書名,便是想改為“謝幕集”。人生如戲,每個人的一生都在演戲。努力於事業的成功,即將人生大戲演好,應該是很多人的不懈追求。我並不知道自己在學業上是否有所成就,但是,在實際進入此書編纂之後,卻真切地感受到該“謝幕”了。於是,萌生以此為題,向一直關心或關注我的相識與不相識的學界朋友,做一學術的告別。雖然,它不意味著今後便絕緣於專業研究並退出人生舞臺(這不完全取決於主觀),退役並不妨礙復出;但畢竟心裡明白,自己不再會像近二十年那樣持續不斷地投入產出了。這一謝幕情緒,貫穿於選文的始終,規制了編纂的格局和體例。

    然而,真的進入敲定書名的最後階段,在考慮撰寫選集卷首語時,還是躊躇猶豫了。去年七月住院後,牽動了眾多友人的心。本地朋友自不必說,外地師友同學專程甚至多次前來問候,單位的同仁更是一如既往地給予各方面的具體幫助;弟子門人堅持輪流陪護值班,影響了他們各自的家庭生活和學習、工作,還要默默忍受我因病情反復引發的煩躁情緒。各級有關醫護人員,都盡心盡力地去延緩病況的發展,減輕身體的痛楚,半年以來的朝夕相處,已情如家人。以上涉及的諸位,是一份長到卷首語難以容納的名單,我隻能銘記於心底了。固然所有的朋友都真心勸我今後要一切以身體為重,不要再從事科研和寫作,但是我想:以“謝幕”為題流露出來的感傷情懷,辜負了友人對我一貫堅強並永遠堅強的認知和希望,一定是他們所不樂見的。可是,在如今的狀態下,也實在想不出什麼具有正能量的題目,經反復斟酌而定為此題。在古代,耆年本義指老年人,與耆相關的詞彙多含年高德重的褒義。作為今人,六十隻是中老年之交的初始階段,不能算老;就我個人而言,以“耆年”為題,隻是借用《禮記》“六十曰耆”,表明這是一本編成出版於虛齡六十的小書,既與年長壽高沒有關繫,亦無關乎道德高低、修養深淺。如果朋友們從題目中感受到積極正面的意義,我隻能將之視為是對自己的祝福和對他們的安慰,其實不過是指花甲或耳順之年而已。

    選集中所收文章,隻有“自著序跋”是基本按照寫作時間排序,其他各組多是根據寫作對像的時代先後編排。上編的各篇,原本沒有摘要的,一律補寫“摘要”或“說明”(仿邬國平先生《明清文學論藪》之例)。凡是已入《知非集》和《求是集》者,不再選入。除了已經說明的兩篇,皆屬正式發表者。書末附個人已經問世之論著、論文目錄,統計截止時間為2016年。

    本集扉頁後的那幅忘憂草插畫,是所住醫院的陳今雲護師於新年伊始所贈,希望我在新春開始,忘卻憂愁,遠離煩惱,諸事順利,一切向好。感其情誼,特將贈畫置於此書之中。本科同窗黃德寬教授,繼“知非集”、“求是集”之後,又為本書題寫書名。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前已請他預賜了“問津集”,雖然如今已換新題,但是其墨寶我會繼續收藏著,作為數十年從未間斷過的友情的一個見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朋友們,一如既往地關心著我的學術,熱情接納了此書的選題,這也是它能在年內順利問世的重要保證。

    陸 林

    2016年1月5日至12日初稿,1月18至27日二稿

    整理後記

    2016年3月9日16時15分,恩師陸林先生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耆年集》是先師在病榻上手自編訂的論文自選集,電腦顯示的最後修改時間為2016年2月20日上午9時22分。先師身後,門下弟子張小芳、裴喆、胡瑜為之通讀全文、訂正筆誤,並依《知非》、《求是》二集之例,統一注釋格式,補齊文獻信息;全書欄目、篇目、文字觀點等均未作任何改動。雖然梳理檢核之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遇疑問,反復討論,但以我們的淺陋,由此而出現的種種疏誤,在所不免,其責在弟子輩,請讀者諟正。

    王卓華、張小芳

    2016年4月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