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陳銓評傳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市場價】
    828-1200
    【優惠價】
    518-750
    【作者】 孔劉輝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6592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65926
    版次:1

    商品編碼:13076450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包裝:平裝

    開本:16
    出版時間:2020-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0
    字數:266000

    作者:孔劉輝

        
        
    "

    內容簡介

    陳銓,具有強烈民族情懷的知識分子,也是一個深具浪漫氣質的小說家、戲劇家,同時又是一個卓有成績的學者和業務精湛的大學教授。本書以“新材料,新發現,新問題”為基本原則,成果中大量使用了新發現的史料,即大量家書、日記、手稿等一手資料;以傳為經,以評為緯,力求史、傳、評有機結合,全面的對陳銓的生平、業績、行跡等展開了信實可靠的考述與評估,對於構成傳主一生重要事跡,如他對中德文化所作的堪稱篳路藍縷的比較研究,他的對尼采等德國哲學、文學的介紹,他與“戰國派”的關繫及其主張,他的戲劇創作與實踐、特別是抗戰時期引起轟動也引發批評非議的《野玫瑰》風波,他作為清華畢業、留學歐美的一代學術精英在時代中的奮發與浮沉等等,都做了有益的、具體深入的學術探究。同時也對傳主所處的時代、所接觸的人物,如吳宓、林同濟、聞一多、瀋從文等,做了有價值的、真切細致的體現與反映。


    精彩書摘

    八、“親密的先生”

    清華學生一般在留美前一兩年纔“擇業”(學科方向),陳銓未雨綢繆,1923年就開始考慮了,並“問了很多有經驗的人”,據“他們的忠告”與“自己的審查”,一開始有學教育的動議。因為他認為“教育為國家精神之所托命”,“國中研究者之太少,又見教育對於國家人民之重要,故近來頗有學此趨向”1923年9月18日。

    1924年初,陳銓又多次請教“職業指導部”主任莊澤宣博士。莊為清華1917年留美生,作為過來人,他建議還是以打基礎為宜,到高等科二三年級再作定奪。1924年1月3日。當年秋,升入高等科的陳銓給自己定下了“造學計劃”:“把大部分的功夫來費在語言同科學上”,文科則“通通不學”,因為清華師資“不狠好”,“參考又不夠,費一年功夫,僅僅學一二本書而已”,“若是語言弄得好,將來到美國參考方便,不過一月功夫,學來還踏實些。至於語言是造學的工具,多一分氣力,多一分用處”陳銓:《海濱日記》,1924年7月21日。。

    自此,陳銓依計行事,鑽研“各種學科入門書籍”,打牢學業基礎,並“留心”與“各種事業上人的談話”,“以便作擇業預備”。1925年5月5日。可能越來越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優長,慢慢集中在“文字上面”,兼本來對文學就很有興趣,但陳銓卻並沒打算以之為終身志業,最終學“文學”,吳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經顧泰來舉薦,吳宓1925年初回到清華主持研究院國學部。雖因反對新文化運動和浪漫天真、不合時宜的行為做派,公開私下皆頗遭議論,但作為成名的學者和校友,在清華園卻有很高的人氣聲望,自然也引起陳銓的注意。初到清華,吳宓專門為中文根底好的學生開設了一門《翻譯術》課程。陳銓雖“本無意翻譯”,但欽慕其學問名聲,又被國文老師“舉薦”,並通過了考試,遂加入其中。賀麟曾回憶道:“吳宓先生是當時清華的一個精神力量。他開了一班‘翻譯’的課程,選習的人並不多。有時課堂上,隻有蔭麟、陳銓和我三人。我們三人也常往吳先生住的西工字廳去談論。”賀麟:《我所認識的蔭麟》。此後三人與吳宓過從密切,後世謂之“吳門三高足”。

    《翻譯術》是吳宓到清華開的第一門課程,其宗旨“在視翻譯為一種文學上之藝術,由練習而得方法,專取英文中之詩文名篇傑作,譯為中文,而合於信達雅之標準”,其教授方法為:先講授翻譯之原理,略述前人之學說,繼以練習,注重下列三事,為翻譯所必經之步驟:(一)完全了解原文,(二)以譯文表達之,而不失原意,(三)潤色譯文,使成為精美流暢之文字。練習分短篇長篇二種,短篇一學期中多次,題目由教師發給,專取各種困難繁復之句法,譯卷由教師批改,長篇一學期一次,學生各擇專書翻譯,而由教師隨時指導之。《科目說明·翻譯術》,《清華一覽1924—1925》,清華學校出版物,1925年,第48頁。平時多選西洋經典詩文,要求學生反復揣摩,並迭出新意地用近體詩格翻譯西洋詩歌,還將學生的翻譯習作,擇優登載於《學衡》雜志。經吳宓課堂內外的濡染熏陶,陳銓、賀麟、張蔭麟、董承顯等皆對文學和翻譯發生濃厚興趣。

    可事實上,陳銓、張蔭麟諸人此時都不想學文科。1925年8月6日,陳銓造訪吳宓,具體若何不得而知,隻見吳宓在當日日記中憤憤寫道:此間一二優秀學生,如張蔭麟、陳銓等,亦皆不願習文史之學,而欲習所謂實際有用之科學,以從事於愛國運動,服務社會。甚矣,習俗移人,陷溺之深,竟無有能脫離污泥而克自樹立者。哀哉。《吳宓日記》(三),第53—54頁。吳宓的無奈喟嘆大概也是有感而發,蓋因在剛發生的五卅運動中,“三高足”皆滿懷熱忱參與其中,賀麟還被選為清華“滬案後援團”的代表,暑假中還曾到河北、河南等地宣講鼓動愛國主義和三民主義。當然,師生之間的巨大差異,不隻是學以致用、匡救時弊的救國理念,還在於思想觀念上的衝突和交鋒。

    1925年初,吳宓在一篇譯文的按語中,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制”,來例證“遽爾全行革除,則為患實深”,並批評“今之治國學者,但知從事考據,瑣屑推勘,甚或專務疑古,以推波助瀾,破壞禮教”\\[美\\]吉羅德夫人撰,吳宓譯:《論循規蹈矩之益與縱性任情之害》,《學衡》,第38期,1925年2月。。吳宓的觀點本不值得一駁,但彼時陳銓正受包辦婚姻困擾,情郁於中,見如此言論,不啻如鯁在喉,便著文予以質疑。在陳銓看來,“方術”和“標準”應該適時而變,“與今日之社會情形,是否扞格不合?苟其不合而有害也,則改之”,“不然,則錯取一標準,可害人於無窮”,“萬不能含糊過去”,不獨舊式“婚禮”之荼毒人性,中國“數千年來死於不良禮教者,多不可勝計,皆由其中不良之標準在,而人乃憚故習而不改也”②陳銓:《評〈學衡〉記者談婚禮》,《清華周刊》,第353期,1925年10月2日。。

    據陳銓所言,反駁文章完成後,“恐吳先生有未盡之論,或有對於婚禮具體建設之主張,為予所不知,或為先生未嘗為文發表者,故寄示之。後又與之晤談,承其詳為解釋,約二時之久,然予心不以為然”,並寫道:予深慨今日之學風,非盲目信從,互相稱譽,即不分黑白,盡力詆諆,對於一種問題,每多不努力於平情建設之論,而徒從事於怨歌嗟歌之言,與意氣之爭執,故於師友交遊,均不敢隨意阿附,毅然以求真為念,想亦吳先生之所贊同歟?②實際上,對於五四以來關於傳統和西化問題,陳銓有非常清晰的判斷:“外國化與不外國化並沒有什麼要緊,隻看化得對不對”,“不必見著采用外國制度風俗文物,就搖頭咋舌,深嘆國粹國糟,不能保存”,“隻要化得對,也並沒有什麼可怕的”陳銓:《閱〈願全國教育家反省〉以後》,《清華周刊》,第349期,1925年5月29日。,可謂是十足的“拿來主義”。在激進的文化革命潮流中,文化保守主義者吳宓逆勢而動,援引其哈佛大學導師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以一己之力辦《學衡》,致力“昌明國粹”,以期保留和重建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人文傳統參見瀋衛威:《吳宓與〈學衡〉》,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3—14頁。。陳銓則多受新學思潮和愛國運動的濡染熏陶,崇尚自由民主、科學理性之現代觀念,更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謀圖拯溺的濟世情懷。這是師生間思想觀念上的根本區別。

    吳宓終究是一個容忍異見的謙謙君子,也表現出一個良師的胸襟風範,隻是在日記中憂心忡忡地寫道:“清華新派之對宓攻詆,此其開端矣。”《吳宓日記》(三),第60頁。擔心的事情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這場小小插曲,映射了雙方不同的價值取向,但並不妨礙師生間的密切過往。受吳宓課堂內外的循循善誘,陳銓的興趣逐漸轉向文學,也每每得到吳宓的褒揚鼓勵:“昨翻譯班教員吳宓先生,將男所譯安諾德英文詩一首,深為嘉許,並擬以登《學衡》雜志”;“近日讀英文詩甚多,常擇其優者,譯成中文詩,作為翻譯班功課,吳宓先生頗為贊賞,已登數首於《學衡》雜志。”1925年3月27日;1926年4月29日。

    即便如此,陳銓仍無意於學文學。此時,他可能滿腦子都在琢磨究竟哪種學術,能迅速發生作用,起溺圖強,洗雪國恥。1926年3月13日,在清華孫中山逝世周年紀念會上,陳銓撰寫一副“最長”的挽聯:重揮急淚哭先生:看今朝華夏,此鬥彼爭;主義信徒,筆酣墨飽;霖雨蒼生之望,悠悠者,竟誰堪指數乎?四十載辛苦經營革命事,成功未竟;群龍失首,大陸倉皇,外患燃眉,新亭飲泣;熱血已如怒濤起,道所痛與世間離,妙藥可返魂,願活我公於九京,領袖同胞,實現三民主義!

    再到碧雲追往跡:正斜日暖風,鶯呢燕語;青衫紅粉,踵疊肩摩;盡忠報國之成,嘖嘖者,更互相口道矣!五千年神明種族奴隸恥,誓死不承;眾志成城,危邦拯救,內憂逼目,遺範遵循;睡獅近自長夢醒,豪傑何須文王作,精靈終弗泯,建興偉業於中土,排除萬險,保全一片河山!《中山先生周年紀念》,《清華周刊》,第371期,1926年3月19日。這極具像征性的話語和行為,既是對孫中山的敬仰,也是其彼時所思所慮和理想抱負的真實寫照。一星期後,陳銓在家書中寫道:“去年曾告阿父,男頗有志於教育,今則興趣已變,頗有志於政治與新聞,自審纔力,尚能有一番建白。”1926年3月19日。

    一直以來,清華留美生“多攻應用科學”,尤以“習工程實業者,為最普遍”,1920年代以後,“兵戈四起,瘡痍滿目,民不聊生,遑言工業”,“英雄無用武之地”,選理財經國者漸多朱君毅:《丙寅級留美之學校與選科》,《清華周刊》,第383期,1926年6月11日。,甚至學軍事學的也不少(如曾錫珪、孫立人、李忍濤、梁思忠、謝明旦、王之等),但學文學者一直寥寥無幾,如1924到1926每年均為一人(李方桂、孫大雨、李唐晏),1927年也隻有朱湘和柳無忌,隻有1923年稍多有謝文炳、方重、梁治華(實秋)、盛斯民(赴美後學哲學)、孫成歟(孫瑜,實際學電影)等5人。。於此就不難理解,陳銓即使頗有興趣,卻並不想以文學為業。

    從某種意義上說,與吳宓的相遇,改變了陳銓的人生軌跡。幾個月後,他改變了主意。1926年10月,弘毅學會登記會員時,陳銓在“專習科目”一欄寫下“文學”二字《弘毅學會會員名錄》,《弘毅》第1卷第3期,1926年10月。,三十年後,他寫道:“吳宓,清華時我親密的先生。我常去請教他,他許我為天纔,盡力提撥我”,“因為他的勸告,我學文學”《陳銓檔案》,南京大學檔案館。。

    吳宓的春風化雨,終見成效,賀麟、陳銓、張蔭麟皆學的是“文史之學”。得英纔育之,從博學溫雅之良師,乃人生之幸事,三人日後各有建樹,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皆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吳門三高足”名不虛傳,隻是公開反駁老師,也讓吳宓多少有些芥蒂。師生情誼是一輩子的緣分,陳銓後與吳宓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又同事八年。據說,後來執教於重慶西南師院的吳宓,凡遇富順籍學生,總會提及這位得意門生。隻是造化弄人,晚年的吳宓居然還要為學生寫下長長的“交代材料”。此繫後話。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陳銓評傳》序

    陳光還(陳銓之子)

    盡管時常想念父親,很多年來卻極少與人談及父親,研究者若有需要,大多是找我的小妹光琴。2016年12月,我受邀參加了在四川富順召開的“全國首屆陳銓學術研討會”,代表家屬在會上作題為《我印像中的父親》的簡短發言,講著講著,覺得大家挺感興趣,不知不覺就多講了幾句。後來據錄像的朋友告訴我,整整講了17分鐘,走下講臺,郭娟女士就前來和我約稿,希望把這次發言整理出來,可以刊登在她主編的《新文學史料》上。

    後來我纔明白,我的發言之所以受到與會專家教授們的關注,是因為他們沒有親眼見過父親,盡管他們讀過我父親的書,寫過有關父親的著述。由此可見,學術界迫切需要一本以可靠的事實為根據,反映父親的成長經歷、學術思想變化,以及各個時期的工作和遭遇的傳記,以消除對他們研究對像的陌生感。由這一點出發,在我讀過的有關父親的研究著述中,孔劉輝先生的這部評傳是最值得閱讀的一本力作。

    多年以前,大哥光群就和我討論過,作為家屬我們到底可以幫那些研究父親的學者們什麼忙,他的意見是可以做兩件事:一是提供父親未曾公開的資料,如照片、日記、信件以及未發表過的文稿;二是回憶我們所知的有關父親的工作、生活以及習慣、交往等日常瑣事和有趣的細節。至於我們家屬的個人的觀點和看法,就不必行諸文字,而應讓學者們自由發揮和討論。在和學者們的交往中,我盡可能地這樣去做了,希望對他們的研究工作有些幫助。

    記得父親生前常說:“如果沒有事實為依據,又缺乏邏輯性,那寫出來的文章就是胡說八道!”這是我一生奉為圭臬的原則,也是我十分贊賞這本書的原因。在多年的研究實踐中,孔先生不辭勞苦地收集了大量有關陳銓的資料,對於原本不太清楚的問題,凡有所得,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些資料中有許多是我過去不清楚甚至不了解的。孔劉輝先生曾經對我說:“我希望寫的每一句話都有文獻和事實為根據。”這本《陳銓評傳》就是按照這個要求去做的,當然要完全做到這點非常困難,但能夠這樣去想去做,就已經十分難能可貴了。

    2020年5月18日於桂林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