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安娜·卡列寧娜(插圖珍藏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市場價】
    540-784
    【優惠價】
    338-490
    【作者】 列夫·托爾斯泰謝素臺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392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39286
    版次:1

    商品編碼:13088232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包裝:平裝

    開本:32
    出版時間:2020-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024
    字數:742000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謝素臺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安娜·卡列寧娜》是列夫·托爾斯泰*傑出的作品之一,堪稱俄國十九世紀現實的教科書,安娜也成為世界文學畫廊中最令人難忘的女性形像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

    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學、宗教、哲學、美學、政論等著作,反映了俄國社會的一個時代,對世界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復活》等。

    譯者:

    周揚(1908—1989),湖南益陽人。原名周運宜,字起應,筆名有綺影、谷揚、周苋等。文藝理論家、文學翻譯家、文藝活動家。主要譯作有《安娜·卡列寧娜》(合譯)《生活與美學》等。

    謝素臺(1925—2010),河北人。194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繫。1951年起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業餘從事外國文學翻譯,主要譯作有《安娜·卡列寧娜》(合譯)等。


    精彩書評

    ★2019年《時代周刊》偉大的百部小說之一

    ★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作品可以和它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

    ★有一次納博科夫在美國的大學課堂裡開始講俄國文學。他進入教室以後,就讓大家把窗簾都拉上,把燈光都關掉,他打開一個燈,告訴學生們,這盞燈就是普希金,又打開了另外一盞燈,他說這一盞燈就是果戈理,再打開第三盞燈,他說這盞燈就是契訶夫,最後他又衝到窗簾之前,把窗簾一下打開了,陽光衝了進來,他指著照進教室的陽光,告訴學生說“這纔是托爾斯泰”。

    ★插圖珍藏版,收入原版經典精美插圖!


    目錄

    前言 1

    第一部 1

    第二部 147

    第三部 297

    第四部 439

    第五部 543

    第六部 681

    第七部 829

    第八部 951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奧布隆斯基家裡一切都混亂了。妻子發覺丈夫和他們家從前的法國女家庭教師有曖昧關繫,她向丈夫聲明她不能和他再在一個屋子裡住下去了。這樣的狀態已經繼續了三天,不僅他們夫妻兩個,連全家和僕人都為此感到痛苦。家裡的每個人都覺得他們住在一起沒有意思,而且覺得就是在任何客店裡萍水相逢的人也都比他們——奧布隆斯基全家和僕人更情投意合。妻子沒有離開自己的房間一步,丈夫三天不在家了,小孩們像失了管教一樣在家裡到處亂跑。英國女家庭教師和女管家吵架,給朋友寫了信,請替她找一個新的位置。廚師昨天恰好在晚餐時走掉了,廚娘和車夫辭了工。

    在吵架後的第三天,斯捷潘·阿爾卡季奇·奧布隆斯基公爵——他在社交場合叫斯季瓦——在照例的時間,早晨八點鐘醒來,不在他妻子的寢室,卻在他書房裡的鞣皮沙發上。他在富於彈性的沙發上把自己肥胖的、保養得很好的身體翻轉,好像要再睡一大覺似的,他使勁抱住一個枕頭,把臉緊緊地偎著它;但是他突然跳起來,坐在沙發上,睜開眼睛。

    “哦,哦,怎麼回事?”他想,重溫著他的夢境,“怎麼回事,對啦!阿拉賓在達姆施塔特達姆施塔特,現今德國的一個城市。請客;不,不是達姆施塔特,而是在美國什麼地方。不錯,達姆施塔特是在美國。不錯,阿拉賓在玻璃桌上請客,在座的人都唱我的寶貝原文為意大利語。,但也不是我的寶貝,而是比那更好的;桌上還有些小酒瓶,那都是女人。”他回想著。

    斯捷潘·阿爾卡季奇的眼睛快樂地閃耀著,他含著微笑沉思。“哦,真是有趣極了。有味的事情還多得很,可惜醒了說不出來,連意思都表達不出來。”他看到從一幅羅紗窗帷邊上射入的一線日光,愉快地把腳沿著沙發邊伸下去,用腳去搜索他的拖鞋,那雙拖鞋是金色鞣皮的,上面有他妻子繡的花,是他去年生日時她送給他的禮物;照他九年來的習慣,每天他沒有起來,就向寢室裡常掛晨衣的地方伸出手去。他這纔突然記起了他為什麼沒有睡在妻子的房間而睡在自己的書房裡。微笑從他的臉上消失,他皺起眉來。

    “唉,唉,唉!”他嘆息,回想著發生的一切事情。他和妻子吵架的每個細節,他那無法擺脫的處境以及最糟糕的他自己的過錯,又一齊湧上他的心頭。

    “是的,她不會饒恕我,她也不能饒恕我!而最糟的是這都是我的過錯——都是我的過錯;但也不能怪我。悲劇就在這裡!”他沉思著,“唉,唉,唉!”他記起這場吵鬧所給予他的極端痛苦的感覺,絕望地自悲自嘆。

    最不愉快的是最初一瞬間,當他從劇場回來的時候,興高采烈的,手裡拿著一隻預備給他妻子的大梨,在客廳裡卻沒有找到他妻子,使他大為喫驚的是,在書房裡也沒有找到,最後終於發現她在寢室裡,手裡拿著那封洩漏了一切的倒霉的信。

    她——那個老是忙忙碌碌和憂慮不安,而且依他看來,頭腦簡單的多莉多莉,斯捷潘的妻子達裡婭的英文名字。,動也不動地坐在那裡,手裡拿著那封信,帶著恐怖、絕望和憤怒的表情望著他。

    “這是什麼?這?”她問,指著那封信。

    回想起來,斯捷潘·阿爾卡季奇,像常有的情形一樣,覺得事情本身還沒有他回答妻子的話的態度那麼使他苦惱。

    那一瞬間,在他身上發生了一般人在自己極不名譽的行為被突然揭發時所常發生的現像。他沒有能夠使自己的臉色適應自己的過失被揭穿時在妻子面前所應有的表情。他沒有感到受了冤枉,矢口否認,替自己辯護,請求饒恕,甚至也沒有索性不在乎——隨便什麼都比他所做的好——他的面孔完全不由自主地(斯捷潘·阿爾卡季奇是喜歡生理學的,他認為這是腦神經的反射作用在《安娜·卡列寧娜》寫成之前不久,在俄國的一份雜志上,《腦神經的反射作用》的作者謝切諾夫教授正和其他的科學家進行著激烈的論戰。對於這種事情一知半解的奧布隆斯基都輕而易舉地想起這個術語,可見這場論戰曾引起了當時公眾的充分注意。)——完全不由自主地突然浮現出他平常慣有的、善良的,因而愚痴的微笑。

    為了這種愚痴的微笑,他不能饒恕自己。看見那微笑,多莉好像感到肉體上的痛苦一樣戰栗起來,以她特有的火氣脫口說出了一連串殘酷的話,就衝出了房間。從此以後,她就不願見她丈夫了。

    “這都要怪那愚痴的微笑。”斯捷潘·阿爾卡季奇想。

    “但是怎麼辦呢?怎麼辦呢?”他絕望地自言自語,找不出答案來。

    斯捷潘·阿爾卡季奇是一個忠實於自己的人。他不能自欺欺人,不能使自己相信他後悔他的行為。他是一個三十四歲、漂亮多情的男子,他的妻子僅僅比他小一歲,而且做了五個活著、兩個死了的孩子的母親,他不愛她,這他現在並不覺得後悔。他後悔的隻是沒有能夠很好地瞞過妻子。但是他感到自己處境的一切困難,很替妻子、小孩和自己難過。他也許能想辦法向他的妻子隱瞞住他的罪過,要是他早料到,這個消息會這樣影響她。他從來沒有清晰地考慮過這個問題,但他模模糊糊地感到他的妻子早已懷疑他對她不忠實,她隻是裝作視而不見。他甚至以為,她隻是一個賢妻良母,一個疲憊的、漸漸衰老的、不再年輕也不再美麗、毫不惹人注目的女人,應當出於公平心對他寬大一些。結果卻完全相反。

    “唉,可怕呀!可怕呀!”斯捷潘·阿爾卡季奇盡在自言自語,想不出辦法來,“以前一切是多麼順遂呵!我們過得多快活;她因為孩子們而感到滿足和幸福;我從來什麼事情也不干涉她,隨著她的意思去照管小孩和家務。自然,糟糕的是,她是我們家裡的家庭女教師。真糟!和家裡的家庭女教師胡來,未免有點庸俗,下流。但是一個多漂亮的家庭女教師呀!(他歷歷在目地回想著羅蘭姑娘促狹的黑眼睛和微笑。)但是畢竟,她在我們家裡的時候,我從來未敢放肆過。最糟的就是她已經……好像命該如此!唉,唉!但是我到底該怎麼辦呀?”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用生活中解決最復雜難解問題的那個常用的辦法外,沒有其他解決辦法——即是:人必須在日常生活的需要中生活——那就是,忘掉自己。要在睡眠中忘掉自己現在已不可能,至少也得到夜間纔行;他現在又不能夠回到酒瓶女人的音樂中去;因此他隻好在白日夢中尋求遺忘。

    “我們等著瞧吧。”斯捷潘·阿爾卡季奇自言自語,他站起來,穿上一件襯著藍色綢裡的灰色晨衣,把腰帶打了一個結,接著,深深地往他的寬闊胸膛裡吸了一口氣,他擺開那雙輕快載著他肥胖身軀的八字腳,邁著素常的穩重步伐走到窗前,拉開百葉窗,用力按鈴。他的親信僕人馬特維立刻應聲出現,把他的衣服、長靴和電報拿來。理發匠挾著理發用具跟在馬特維後面走進來。

    “衙門裡有什麼公文送來沒有?”斯捷潘·阿爾卡季奇問,接過電報,在鏡子面前坐下。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前言

    《安娜·卡列寧娜》是俄國文學中稀世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璀璨奪目的明珠。

    小說中有兩條平行的線索,當時有人說它沒有“建築術”,有人說它是“兩部小說”。作者委婉地拒絕了這些批評。他說,該書結構之妙正在於圓拱銜接得天衣無縫——兩條線索有“內在的聯繫”。對此眾說紛纭。依我看,指的是有一個統一的主題,即當時俄國資本主義迅猛發展帶來的、作者所認為的災難性的後果:一方面是貴族受資產階級思想侵蝕,在家庭、婚姻等道德倫理觀念方面發生激烈變化,卷首“奧布隆斯基家裡一切都混亂了”一語有像征意義;另一方面是農業受資本主義破壞,國家面臨經濟發展的道路問題,也就是列文說的:“一切都翻了一個身,一切都剛剛開始安排。”以安娜為中心的線索(包括奧布隆斯基、卡列寧、弗龍斯基以至謝爾巴茨基等家族)和列文的線索,分別表現了這兩方面的問題。

    限於篇幅,下面隻簡單地談談男女兩位主人公以及有關創作藝術的點滴看法。

    小說以安娜·卡列寧娜命名,她的形像在小說中確實居於中心的位置。安娜不僅天生麗質,光艷奪人,而且純真、誠實、端莊、聰慧,還有一個“復雜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可是她遇人不淑,年輕時由姑母做主,嫁給一個頭腦僵化、思想保守、虛偽成性並且沒有活人感情的官僚卡列寧。在婚後八年間,她曾努力去愛丈夫和兒子。而現在由於“世風日變”,婚姻自由的思想激起了這個古井之水的波瀾。與弗龍斯基的邂逅,重新喚醒了她對生活的追求。她要“生活”,也就是要愛情。她終於跨越了禮教的樊籬。作為已婚的端莊的婦女,要跨出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決心和勇氣,雖則在當時上流社會私通已司空見慣了。但她的勇氣主要在於,不願與淫蕩無恥的貴族婦女同流合污,不願像她們那樣長期欺騙丈夫,毅然把曖昧的關繫公開。這不啻向上流社會挑戰,從而不見容於上流社會,同時也受到卡列寧的殘酷報復:既不答應她離婚,又不讓她親近愛子。她徒然掙扎,曾為愛情而犧牲母愛,可這愛情又成了鏡花水月。她終於越來越深地陷入悲劇的命運。

    不過,雖說造成她的悲劇的是包括卡列寧、弗龍斯基在內的上流社會,安娜作為悲劇人物,本身也不是沒有“過錯”;再說她的性格後來還發生了令人惋惜的變化。這位留裡克王室的後裔,受時代的洗禮而敢於為“生活”而同社會抗爭,但她自己卻未能完全掙脫舊思想意識的桎梏,她不僅一再對卡列寧懷有負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斷同上流社會的血緣關繫,因此以見逐於它而感到無地自容。實際上她也沒有真正學會愛。同弗龍斯基的一見鐘情,似乎因他慷慨好施,主要卻是傾心於他的儀表、風度,出於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的自發要求,並不基於共同的思想感情。這種愛情是盲目的,實際上幾乎全是情欲,而情欲是難以持久的。弗龍斯基初時為了虛榮心而獵逐她,一度因安娜的真摯的愛而變得嚴肅專一,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的蠕動而厭棄她。而安娜把愛情當做整個生活,沉溺其中,要弗龍斯基與她朝夕廝守在一起,甚至甘為他的“無條件的奴隸”。於是她的精神品質漸漸失去了光彩。為了重新喚起弗龍斯基的愛,竟不惜以姿色的魅力編織“愛情的網”,並且逐漸習慣於“虛偽和欺騙的精神”。最後,她的愛越來越自私,以致在“不滿足”時變成了恨。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責備安娜,須知她生活在歷史的轉折時期。如果說她同社會的外在矛盾,是由於新事物受舊事物壓制,那麼,她自身的矛盾,則是新萌發的意識未能戰勝根深蒂固的舊意識。何況當時能代替舊的道德觀念的新觀念尚未形成。因此可以說,她身上集中了時代的各種矛盾。她的自殺,從主觀上說是尋求解脫,也是對弗龍斯基的報復及對上流社會的抗議;客觀上則是由於集中了各種時代的矛盾而無法克服,從而無可避免地成為這個轉折時期祭壇的犧牲。這種必然性表明了安娜悲劇的深度。

    列文也是深刻矛盾的人物。他鄙視彼得堡的宮廷貴族,卻以出身世襲貴族而自豪;他不滿於上流社會的荒淫和虛偽,卻認為奢侈是貴族的本分;他反對以農奴制的“棍子”壓制農民,卻又向往於貴族的古風舊習;他厭惡資本主義並否定資本主義在俄國發展的必然性,但他自己的農業經營顯然是資本主義方式;他斷言資產階級所得的是“不義之財”,而自己卻和勞動者進行“殘酷的”鬥爭。這些正是這位“有心靈”、有道德感情的貴族在歷史轉折時期面對歷史發展所必然產生的思想矛盾。

    與安娜不同,列文可以說是獲得了真正的愛情和家庭的幸福。然而,良心的痛苦在折磨著他,在自己富裕同人民貧困對比下,他深深抱有負罪感。隻是他不同於一般的懺悔貴族,他積極探索同人民接近的道路,並探索通過“不流血的革命”以達到與農民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這種歷史唯心主義的幻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破滅了。他轉而懷疑自己生存的意義,從社會經濟的探索轉向思想和道德的探索,要在各種哲學和宗教中尋求答案,卻毫無所獲。失望之餘,他甚至要以自殺來解脫,最後從宗法制農民那裡得到啟示:要“為靈魂而活著”。他的不安的心靈似乎得到了歸宿,但這歸宿純然是空想,無助於實際矛盾的解決,隻不過是心靈悲劇的麻醉劑罷了。清醒的現實主義使作者在這裡把小說煞住。如果情節再朝前進展,人物會從麻醉中蘇醒過來,心靈的悲劇必定照舊在他面前展開。

    與這兩位主人公相聯繫的,亦即在他們這兩條線索上的一些次要的人物,是伴隨著他們出場並圍繞他們而活動的。與安娜—卡列寧和安娜—弗龍斯基相聯繫的,主要是彼得堡上流社會的三個圈子和軍界的某些貴族;與列文相聯繫的,主要是外省貴族、地主、農民以及個別商人。一般說來,安娜這條線索上的人物大多涉及道德倫理問題,列文這條線索上的人物大多涉及社會經濟問題。當然,兩者間有時也相互交叉。這些人物絕不僅是兩位主人公的陪襯或對照物,而且常常居於前景,在情節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正是賴有他們,作品纔得以超出家庭關繫的範圍,突破家庭小說的框架,成為作者所說的“內容廣泛的、自由的小說”,從而成為廣泛反映俄國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生活的史詩性傑作。

    就藝術來說,《安娜·卡列寧娜》確實令人嘆為觀止。它的融合無間、互相呼應的兩條線索的結構,繼《戰爭與和平》之後,又一次成為“背離歐洲形式”、找到“新的框架”的不世之作。再則這部小說的每一場面、每一插曲、每一畫面,一般不隻是“背景”或偶然的“布景”,而是整體的有機部分,這也顯示出結構的嚴密性和完整性。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