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江蘇記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譯林出版社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金偉忻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092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09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7409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8-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25
作者:金偉忻


    
    
"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秉承新聞記者的職責,做到“客觀呈現、本真表達、理性揭示”,為讀者打開了一扇扇深度洞悉社會現實的“窗口”。
本書是一本全方位了解江蘇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珍貴讀物,也是一份有關江蘇改革開放發展歷程方方面面的獨特記憶。

內容簡介

“時間如川,信息如流,應時察勢,川流觀瀾。”本書繫作者經過一年的編輯和整理,從其二十多年來見諸報端的1600餘篇、260多萬字的各類新聞稿件中擷取的幾十篇不同新聞題材作品的合集,或抒情、或言志、或狀景、或懷人……作品視野宏闊,熱點發掘獨到,切入角度新銳,行文恣肆暢達,由此勾勒出江蘇四十年來的前行軌跡,彙聚成一部感知歲月溫度的“江蘇記憶”。

作者簡介

金偉忻 1958年3月生,江蘇鹽城人。歷任新華日報社黨委委員、中國江蘇網總編輯、《新
華日報》副總編輯、江蘇省副刊協會會長、江蘇文化記者協會理事長。高級記者、江蘇
省高校新聞院繫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校外碩士生導師。
辦報、辦網、撰寫大型專題片解說詞,是江蘇新聞界的“三棲”人。發表文化散文、詩歌及各類新聞作品1600多篇,達260多萬字。策劃、主持制作的大型網絡專題《祭?憶》、網絡評論《拒絕空談:需從學會“不念稿子”做起》、《中美科普國際連線之極端天氣》分別榮獲中國新聞獎一、二、三等獎。先後有近30篇文章獲得全國黨報、黨刊、江蘇省報紙優秀新聞獎和江蘇省網絡好新聞獎一、二等獎;主持中國江蘇網改版轉型,創建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江蘇國際在線、江蘇文明網、江蘇省紀委政風熱線、紫金文創平臺等20多個政務網站及頻道。

目錄

【目錄】
應時察勢 思行不怠
典型篇
雷鋒車,文明的旗幟
一座歷史名城的世紀章回
龍騰虎躍重寫新南京
解放思想,“昆山之路”的永恆動力
張家港,走在時代的節拍上
蘇北上來了
最深刻的變化是人的“精氣神”
蘇通大橋,震撼世界的跨越
熱點篇
新的機遇正注視著我們
我們會玩物喪志嗎?
熱流中的冷思考
豐收之後防滑坡
讓歷史警示未來
我們面對著什麼樣的買方市場?
創新:世紀之交的呼喚
靠什麼確保10%
農民增收:突破口在哪裡
聚焦“走出去”
副廳公選衝擊波
我們需要營造什麼樣的創業環境
衝破思想上的“長江天塹”
蘇南城市綜合競爭力亟待提升
聚焦干部辭職經商現像
生態城市:蘇南城際間新一輪“品牌”競爭
沿江開發,全球視野中的戰略謀劃
留住千年姑蘇的“城市記憶”
重大歷史任務與長遠戰略布局
從“引進全球”走向“引領世界”
走向“創新紅利期”的江蘇選擇
無錫為萬物互聯烙上“太湖印記”
共赴“太湖之約” 引領物聯時代
大案篇
世紀警鐘
攻克腐敗堡壘
一串貪官是怎樣挖出來的
人物篇
站立著的靈魂
守護根基
讓正義的天平永衡
攜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人生中的閃亮數字
大愛無痕
現場篇
除夕,他與600 隻丹頂鶴相伴
情有獨鐘看升旗
英烈回家鄉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江蘇記憶》:
應時察勢 思行不怠

行走人生,是記者特有的一種生存狀態。
二十多年來,懷著新聞人的情懷與擔當,我行走在江蘇大地上,邊走邊看,邊記邊思,在一個個特定的時空與場景中,以直擊者的視角,記錄下江蘇發展歷程中許多重要的歷史“瞬間”,由此也彙聚成一部感知歲月溫度的“江蘇記憶”。
臨近退休的人生節點,自然有了一份回望來路的心境。老子雲:“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有時唯有理性地“觀復”,方能真正體察到歷史與現實循環往復中的內在規律。靜心“觀復”這些往日的作品,自有一種別樣的感悟:縱覽大局,尤需登高俯察;洞明世事,尚待歲月砥礪。
時間如川,信息如流,應時察勢,思行不怠。新聞生產是一條湧動不息的河流,它總是吸引人們把目光投向未知的前方,關注正在或者將要發生的一切。我深知,應時察勢是記者的天職,是主流媒體必須肩負的使命,然而又何嘗不是新聞人為之追求的終極目標?從一般的表像觀察,到融入理性的明察,再到把握社會發展趨勢的洞察,新聞人永遠都在路上。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新聞的本質從特定意義上說,就是引導人們察勢、明勢、馭勢的認知過程。
理性回望,倍感世事之難料,察勢之不易。當年許多報道的“流瀑效應”已成過往,但在歷經歲月洗滌之後,我堅信,其中仍有著一份獨特的歷史厚重。

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檢索自己二十多年來見諸報端的1600餘篇、260多萬字的各類新聞稿件,猶如穿越一段時光的“隧道”。
漫長的記者生涯,讓我有幸經歷了很多事,也面對了很多人:其中有尋常百姓、企業家、專家學者、人大代表、各類典型人物,也有基層干部、市縣領導、省委書記、國家領導人,直至總理和兩任黨的總書記。就其報道的題材而言,有特寫、消息、通訊、綜述、側記、評論、電視專題片解說詞、電影紀錄片解說詞、網絡評論、網絡專題等;就其報道的內容而言,既有社會熱點、各類典型、節慶紀念、視察調研、年終綜述,也有重要會議、重大決策、重大案件和重大事件……
往事歷歷,時事如海。集子裡擷取的幾十篇文稿,僅僅是我新聞歲月中的一部分“節點”,抑或是那些曾經令人矚目的幾朵“微瀾”。其中有許多現場的親歷親聞,也有對一些社會現像的所思所憂,既有下接“地氣”之勤,也有上達“天線”之望。當我用時間之“經”與時事之“緯”,重新“編串”這些文稿時,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場景,又一一浮現在我的眼前。令人感慨的是,這其中有的早已今非昔比,有的已是人事皆非,還有的則猶如劃過天際的彗星,倏然之間就隱沒在歷史記憶的深處……
荀子言“盡小者大,積微成著”。這些報道當年隻是一個個“孤立”的任務與場景,如今“聚合”起來則發現,這些新聞“碎片”客觀上大致勾勒出江蘇改革開放以來的前行軌跡,從中人們能夠聆聽到那個年代開拓進取的鏗鏘足音,感受到那個特定時空中社會進步的認知流變。

對新聞價值次序的評判,人們常常會因其觀察視角與維度的差異,產生不同的認知與解讀,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我以為,“新”有新的吸引力,“重”有重的關注度。從特定的角度看,“新”的時效是短暫的,而“重”的價值則是持久的;“新”是新聞的價值定位,“重”則是歷史的價值指向。作為新聞人,既要追“新”,更要求“重”,隨著時間流逝,它將成為人們認知歷史的重要參照之一。從這個角度看,對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重大案件、重大典型的參與報道,不隻是新聞人自我能力的顯現,更是衡量其作品所擁有的標杆高度。
歷經多年實踐,尤為難忘的是那些親歷親聞的一繫列重大事件、重大活動和重大案件報道。《江蘇記憶》收錄了許多“見證式”通訊:曾經驚動中央高層的無錫鄧斌大案和瀋陽馬向東窩案;蘇南、蘇中、蘇北區域的重大調整;江蘇率先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蘇通大橋的歷史性跨越;蘇北上來了這一歷史性拐點的理性呈現;等等。這些重大的事件、案件、決策、工程的采訪報道,不隻是為我打開了一扇扇深度洞悉社會現實的“窗口”,更是提升自己重大題材采訪和駕馭能力的一次次艱辛砥礪。
《世紀警鐘:無錫非法集資大案查處紀實》這篇兩萬多字的全景式報道,是一段“湮沒”二十多年之久的重大歷史“定格”。
1995年,江蘇省查辦一起北京興隆實業總公司下屬無錫新興實業總公司特大非法集資案,其涉案人員層次之高、涉案金額之巨、查案力度之大、牽涉面之廣,實為建國以來罕見。對該案的宣傳報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查辦案件之初,經由江蘇省委書記辦公會決定,由《新華日報》特派兩位記者前期進入采訪,而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另一位則是時任《新華日報》秘書長姚曉東。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應時察勢 思行不怠

行走人生,是記者特有的一種生存狀態。
二十多年來,懷著新聞人的情懷與擔當,我行走在江蘇大地上,邊走邊看,邊記邊思,在一個個特定的時空與場景中,以直擊者的視角,記錄下江蘇發展歷程中許多重要的歷史“瞬間”,由此也彙聚成一部感知歲月溫度的“江蘇記憶”。
臨近退休的人生節點,自然有了一份回望來路的心境。老子雲:“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有時唯有理性地“觀復”,方能真正體察到歷史與現實循環往復中的內在規律。靜心“觀復”這些往日的作品,自有一種別樣的感悟:縱覽大局,尤需登高俯察;洞明世事,尚待歲月砥礪。
時間如川,信息如流,應時察勢,思行不怠。新聞生產是一條湧動不息的河流,它總是吸引人們把目光投向未知的前方,關注正在或者將要發生的一切。我深知,應時察勢是記者的天職,是主流媒體必須肩負的使命,然而又何嘗不是新聞人為之追求的終極目標?從一般的表像觀察,到融入理性的明察,再到把握社會發展趨勢的洞察,新聞人永遠都在路上。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新聞的本質從特定意義上說,就是引導人們察勢、明勢、馭勢的認知過程。
理性回望,倍感世事之難料,察勢之不易。當年許多報道的“流瀑效應”已成過往,但在歷經歲月洗滌之後,我堅信,其中仍有著一份獨特的歷史厚重。

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檢索自己二十多年來見諸報端的1600餘篇、260 多萬字的各類新聞稿件,猶如穿越一段時光的“隧道”。
漫長的記者生涯,讓我有幸經歷了很多事,也面對了很多人:其中有尋常百姓、企業家、專家學者、人大代表、各類典型人物,也有基層干部、市縣領導、省委書記、國家領導人,直至總理和兩任
黨的總書記。就其報道的題材而言,有特寫、消息、通訊、綜述、側記、評論、電視專題片解說詞、電影紀錄片解說詞、網絡評論、網絡專題等;就其報道的內容而言,既有社會熱點、各類典型、節慶紀念、視察調研、年終綜述,也有重要會議、重大決策、重大案件和重大事件……
往事歷歷,時事如海。集子裡擷取的幾十篇文稿,僅僅是我新聞歲月中的一部分“節點”,抑或是那些曾經令人矚目的幾朵“微瀾”。其中有許多現場的親歷親聞,也有對一些社會現像的所思所憂,既有下接“地氣”之勤,也有上達“天線”之望。當我用時間之“經”與時事之“緯”,重新“編串”這些文稿時,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場景,又一一浮現在我的眼前。令人感慨的是,這其中有的早已今非昔比,有的已是人事皆非,還有的則猶如劃過天際的彗星,倏然之間就隱沒在歷史記憶的深處……
荀子言“盡小者大,積微成著”。這些報道當年隻是一個個“孤立”的任務與場景,如今“聚合”起來則發現,這些新聞“碎片”客觀上大致勾勒出江蘇改革開放以來的前行軌跡,從中人們能夠聆
聽到那個年代開拓進取的鏗鏘足音,感受到那個特定時空中社會進步的認知流變。

對新聞價值次序的評判,人們常常會因其觀察視角與維度的差異,產生不同的認知與解讀,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我以為,“新”有新的吸引力,“重”有重的關注度。從特定的角度看,“新”的時效是短暫的,而“重”的價值則是持久的;“新”是新聞的價值定位,“重”則是歷史的價值指向。作為新聞人,既要追“新”,更要求“重”,隨著時間流逝,它將成為人們認知歷史的重要參照之一。
從這個角度看,對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重大案件、重大典型的參
與報道,不隻是新聞人自我能力的顯現,更是衡量其作品所擁有
的標杆高度。
歷經多年實踐,尤為難忘的是那些親歷親聞的一繫列重大事件、重大活動和重大案件報道。本書收錄了許多“見證式”通訊:曾經驚動中央高層的無錫鄧斌大案和瀋陽馬向東窩案;蘇南、蘇中、蘇北區域的重大調整;江蘇率先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蘇通大橋的歷史性跨越;蘇北上來了這一歷史性拐點的理性呈現;等等。這些重大的事件、案件、決策、工程的采訪報道,不隻是為我打開了一扇扇深度洞悉社會現實的“窗口”,更是提升自己重大題材采訪和駕馭能力的一次次艱辛砥礪。
《世紀警鐘—— 無錫3非法集資大案查處紀實》這篇兩萬多字的全景式報道,是一段“湮沒”二十多年之久的重大歷史“定格”。
1995 年,江蘇省查辦一起北京興隆實業總公司下屬無錫新興實業總公司特大非法集資案,其涉案人員層次之高、涉案金額之巨、查案力度之大、牽涉面之廣,實為建國以來罕見。對該案的宣
傳報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查辦案件之初,經由江蘇省委書記辦公會決定,由《新華日報》特派兩位記者前期進入采訪,而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另一位則是時任《新華日報》秘書長姚曉東。
這是一段令我刻骨銘心的獨特經歷。這起非法集資案涉及全國12 個省市,引發的案中案多達85 件,被追究紀律責任的黨員干部80 人,其中處級以上干部27 人;因嚴重經濟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黨員干部99 人,其中縣處級以上干部19 人。他們當中有時任無錫市副市長、市檢察院檢察長、市政協副主席以及周北方、王寶森等,最後,直至涉及陳希同。
時光荏苒,時移世易。當年中紀委常委、果斷決絕的一線指揮劉麗英早已退休多年,江蘇省負責查辦此案的總指揮曹克明書記也已去世,而時任省紀委常委、協助指揮的黃樹賢早在多年前就已榮升到中央擔任要職。辦案期間,江蘇省紀委副書記季奎順和無錫市檢察院首席檢察官先後殉職,許多奮戰在辦案第一線的年輕人,如今早已成長為全省紀檢戰線的中堅。此次收錄此篇通訊,意在紀念那段難忘的歲月,再現江蘇反腐史上的一段輝煌歷程,也以此緬懷那些一往無前的反腐先驅們。
《攻克反腐堡壘》是由我牽頭報道的又一篇震動全國的反腐鬥爭紀實。此案有兩點背景值得特別關注:一是當年瀋陽查處副市長馬向東等腐敗窩案,歷經十七個月未能突破,其中還有幾位“反腐者”反腐未成卻被腐敗者拉攏下水,令中紀委領導震怒不已;二是中紀委為切斷各種地方勢力和人際“關繫”干擾辦案,首次推出“異地辦案”這一重大舉措,江蘇省紀委攻克了這一繫列“腐敗堡壘”,並為全國首開異地辦案的重大實踐,如今早已成為黨中央嚴厲反腐的常規手段。
歲月流逝,鏡鋻猶在。相比之下,今天我們目睹的腐敗層級之高,腐敗官員所涉金額之巨,則屢屢使人“刷屏”,無不令人瞠目。不隻如此,過去那種局部的“窩案式”腐敗,現已演變成種種“利益集團式”腐敗,學者們稱之為“權貴經濟”,這其中的貪腐“虹吸”領域之廣,社會累積沉痾之重,塌方式官員懲治之艱,自是不言而喻。
這些昭示我們,二十多年前就在深刻反思的社會“痛點”與體制機制上的“堵點”,如今依然突出。近年來,黨中央以其雷霆般的氣勢,抓鐵有痕的果決,掀起了打虎拍蠅的懲腐風暴,值得我們為之慶幸。

歷經新聞職業歲月的磨煉,自己對洞明世事的預期倍感敬畏,對新聞力量的感知也日漸理性。在實踐中時常自我告誡:必須堅守新聞的基本準則—— 客觀呈現、本真表達、理性揭示。有人認為,這是記者最起碼的職業操守,其實這也是新聞人最高的職業遵循。
在一般性的人物典型與工作典型報道中,我們見到的大多是“格式化”多於“個性化”,“高大上”多於“自然美”,人為“盆景”多於天然“風景”,因而使得許多典型缺少感動人心的內在張力,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權威媒體的公信力。而要真正做到客觀呈現和“本真”表達並非易事,它需要記者能深入典型人物生活的情境之中,擁有開掘各類生活細節的能力;需要我們貼近和還原工作典型的現實“場景”,從中發現其獨到的個性化表達視角。比如《雷鋒車,文明的旗幟》,我們采用的是“體驗式”采訪。寒夜裡記者與“雷鋒車組”一起守候,與被服務者一起交談,不回避質疑、
矛盾與困惑,層層推進,客觀呈現,從多維視角中袒露這個群體的內心堅守與社會評價的外在衝突,傳遞出一個城市在市場經濟生態下所擁有的溫度與溫情。《大愛無痕》《站立著的靈魂》也都是力求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處,去展示人物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悲歡交織的心靈軌跡。實踐證明,典型能否打動人心,首要的是報道者先要“過心”,要對筆下的文字心懷敬畏。能否打動人感動人,並不在於我們所賦予的“標簽”有多高大,不在於我們是否將其“淨化”為純粹的“標本”,而在於有沒有站在應有的認知高度,真實地揭示出引領時代的價值認同。沒有困惑和矛盾、沒有痛苦和衝突、沒有糾結與選擇的人生是不存在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這些都是構成典型報道感動人心的內在要素。顯而易見,典型報道一旦失去真實可信,也就失去了可親、可敬和可學的傳播價值,隻能是自說自話與自娛自樂,這是提升新聞報道傳播力不可逆的“內在大邏輯”。
不同歷史時期的典型報道,總會呈現出不同的表達形態。從今天的視角看,集子中所遴選的典型大多是以紙媒為主導語境采寫的,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表達方式已經大相徑庭。但是相比之
下自有其不可輕忽的“長處”,因為透過字裡行間,我們還能體會到當年的“從容”表達與采訪的深入。在這些深入的背後,是多個側面的深訪、多維視點的聚焦和生動細節的挖掘,今天讀來依然
鮮活。由此我們不難感悟:凡是能夠穿越時空的典型無不顯現出兩個“高點”:一是人物操守和創新成果的制高點;一是報道者對價值認知站位的“智”高點。這是生產優質內容的客觀要求,也是
提升媒介公信力的必然路徑。
時間是一切生命的塑造者。對記者而言,唯有深入采訪和本真表達,纔能讓典型傳播得更為久遠。

在傳播媒介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人們的注意力正在被遷移—— 許多人已經越來越多地注重“傳播用戶”的多少和“傳播速度”的快慢,而常常忽視其思想力的引領。值得憂慮的是,一方面傳統媒體的優質內容生產,正在被新興媒體呈現出來的商業化、娛樂化、情緒化、碎片化的表達方式所覆蓋;另一方面,精致的“利己主義”之風,早已在現實的新聞生態圈裡蔓延恣肆,弱化
成缺鈣的“跟風病”和“獻媚潮”,不少傳統媒體常常滿足於當復讀機、傳聲筒,滿足於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最終隻能是人雲亦雲、亦步亦趨。由此,也帶來了新聞隊伍整體思考力的缺失與新思想、新理念輸出能力的弱化。毋庸置疑,新聞人不能僅僅滿足於“信息傳播者”的角色定位,也許我們不能成為一位思想家,但是應努力成為一名敢於直面現實的“思考者”。
時政記者常常有其獨特的采訪“資源”:因為其接觸的對像多數是各級領導和具有重要決策能力的管理精英,他們的所思、所慮、所憂、所做,既有較高的新聞含金量,也有很強的社會關注度。重要的不是我們報與不報,而是怎麼報、報什麼。隻有以敬畏百姓和遵循規律的態度,以敏銳的問題導向和建設性思維去報道,纔能使其擁有內在的思考張力。老子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新聞人一旦失去真實表達的銳氣,其新聞報道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歷史價值。
多年來,自己有幸參與各類重要會議,如全國兩會、省兩會和全國黨代會、省黨代會,不同層級領導的座談會、調研會、通報會、協調會等。其實這些“會議場”無不是新聞采集的“富礦”,其中的熱議與痛點,也無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與難點。實踐中我總是力求帶著問題去選題,帶著思考去采訪,帶著難點去交流,帶著思辨去表達,諸如《豐收之後防滑坡》《我們面對著什麼樣的買方市場?》《我們需要營造什麼樣的創業環境》《衝破思想上的“長江天塹”》《走向“創新紅利期”的江蘇選擇》等,從這些選題中,不難看出報道的問題導向和價值指向,許多話題即使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深入反思。就其報道方式而言,則力所能及地做到了幾點:一是將觸手可及的重要決策信息提升為對社會關切的回應;二是把人大代表委員的建議和批評轉化成對決策盲區的警示;三是從反思流行的社會認知誤區中提煉出導向鮮明的新理念新觀點。這些報道見報後不僅在當時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如今“重讀”依然能從中感受到一種責任,一種情懷,能感知到那個特定時期
開放包容的輿論生態。
視野決定高度,格局決定布局。新聞的內在張力也源於記者的站位高度與觀察大勢的能力。好新聞的價值常常是見別人之未見、言他人之未言。而要先人一步,做到“見勢利導”,則要善於跳出行業視點與地方視野的局限,能夠在多向度中開掘題材的深度,提升理性思維的高度。《聚焦干部辭職經商現像》是我在十多前年通過鹽城幾位縣、市長辭職現像,旗幟鮮明地傳達出干部人生價值選擇已經時代的客觀趨勢。報道發表後立即引起中央領導的重視,批示要求中組部深入調查此事。如今面對越來越多的干部離職潮,人們早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它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當初的判斷所擁有的前瞻性與客觀性。《從“引進全球”走向“引領世界”》一文,則是力求以“地方視點+ 全國視野+
全球坐標”,在宏闊的歷史與現實維度中,審視江蘇舉行首屆世界智能大會的戰略意義,揭示江蘇從“引進全球”走向“引領世界”的發展新趨勢,給人以信心與啟迪。
思考是新聞人應有的擔當與“底色”。實踐表明,唯有強烈的責任擔當、不畏艱辛的職業情懷和勇於砥礪的人生境界,纔能給作品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凱文?凱利說:“一切都正在生成,我們已經習慣於生活在一個越來越陌生的世界。”隨著新興媒介的勃興,中國的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正在產生深刻“裂變”,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都在重構之中,有的在衰敗中沒落,而有的則在順應變局中新生。
流變永無止境。如今紙媒的衰落與移動網絡媒介的興起同樣不可逆轉,傳統主流媒體與商業化傳播平臺的邊界日漸消融,受眾和用戶角色的多重化趨勢不可阻擋,特別是伴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革命,每個人都在生生不息的“信息流”中生存,他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信息社會資訊的采集方式與生產方式也在由專業化、職業化逐步走向社會化,智能終端的“算法”,催生了由“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深刻轉變,過去是“千人一面”,現在是“千人千面”;過去是“大眾媒體”小眾傳播,現在則是“自媒體”大數據傳播;等等。總而言之,我們生活在一個泛傳播化、泛媒介化、泛資訊化、泛數據化的“刷屏”時代。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當下,已知的在淡然遠去,未知的正撲面而來。我想,無論這個時代多麼喧囂,每個人都應該堅守一種信念,一份理性的思考;無論這個年月多麼浮躁,身為記者都應該擁有一種定力,一份純粹的本真。
我自激情,不忘初心;歲月流逝,努力無悔;人生直播,盡力無憾。
不揣淺陋,以此為序。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