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譯林世界名著講義(外國文學通識讀本,名師導讀經典入門)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譯林出版社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餘斌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95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95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654113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20-05-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15
    字數:2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餘斌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教育部閱讀指導書目*新發布,《譯林世界名著講義》教你如何讀經典

    譯林出版社常年深耕世界名著出版領域,誠邀知名作家、世界文學資深專家、南京大學教授餘斌總結提煉其數十年的閱讀、寫作、教學成果,全新打造這一外國文學通識讀本,便於年輕讀者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名著、辨別譯本,挑選出適合自己閱讀的經典。
    《譯林世界名著講義》選目涵蓋“經典譯林”及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的重要品種,逐一作精要講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文學感受力、鋻賞力。

    2. 風靡南京大學三十年的外國文學公開課,南大中文繫考研必買課堂筆記

    從1990年留校任教開始,我一直在教外國文學。幾乎每次上第一節課,我都會跟學生說,課,你們可以逃,考試能過關就無妨,但希望能好好讀幾本名著。
    再好的導讀也代替不了閱讀名著本身。我隻希望我的講解不構成“遮蔽”或少些“遮蔽”。而揮開“煙幕”的*佳途徑,仍然是,你自己去讀。
    ——《譯林世界名著講義》後記

    3. 作家劉勃曾“聽得入神”而忘記抬杠,寫作教學之路由此開始

    他講課大抵隻說家常話,也無文藝理論裡常見的“大詞”,但旁逸斜出,倒時有雋語。我於是聽得入神,抬杠也忘了,下課時去打擾他抽煙,便都是老老實實提問請教了。如此一來二去,跟他也有些熟悉,便厚起臉皮討要他的著作看。餘老師的電腦經常壞掉,存稿便損失大半,於是把文章傳到網上備份。我就這樣在網上讀他的文章,不知不覺自己也成了一個寫書、教書的人。——劉勃《大學裡伸個懶腰》

    4. 至交葉兆言熱忱推薦,外國文學作品塑造了他們的世界觀、文學標準和尺度

    雨果、巴爾扎克、海明威、莫泊桑、托爾斯泰……這些早已進入世界經典文學之林作家的作品,亦是青年讀者葉兆言和餘斌書架上勤翻常談的書。外國文學的積澱,成為一代學者的文學與思想啟蒙。——葉兆言、餘斌《午後的歲月》

    5. 中譯本出版小史介紹名著被引介到中國的過程,譯本梳理極具實用性

    《譯林世界名著講義》特地在每一講的*後部分,簡要梳理名著作品的中譯本出版小史,介紹名著被引介到中國的過程。如“神曲”譯名受到日本學者、作家森鷗外的啟發,第一本以戲劇形式完整呈現的白話文譯本《哈姆雷特》(《哈孟雷特》)出自於田漢之手,《傲慢與偏見》第一個中譯本出版當年即被列入清華大學“文學與人生”課必讀書目,茅盾曾經翻譯了三章《簡.愛》且未發表。此外,專業而權威的譯本梳理也極具實用性,將幫助讀者面對五花八門的名著的中譯本不再“選擇困難”,便於他們更好地進入世界經典文學之林。


    內容簡介

    世界文學領域資深專家、作家、南京大學餘斌教授結合他多年教學、閱讀、寫作成果,精研譯林版世界名著選目,創作了《譯林世界名著講義》。本書共21講,餘斌引領讀者精研世界文學史上人人必讀的經典:《荷馬史詩》《神曲》《堂吉訶德》《哈姆雷特》《傲慢與偏見》《簡?愛》《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變形記》《了不起的蓋茨比》《老人與海》《麥田裡的守望者》等。解讀作家生平、作品內容、人物分析、文學流派、歷史定位……干貨滿滿,每一篇都像是一堂妙趣橫生的文學課。此外,更附有名家點評、中譯本出版小史和原版插圖,增加文本豐富性和可讀性,給讀者更全面的閱讀感受。


    作者簡介

    餘斌,作家,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教授,多年講授外國文學通識課程。受邀為譯林版文學名著撰寫多篇導讀。文章散見於《萬像》《讀書》《讀庫》等刊物,另著有《張愛玲傳》等。

    精彩書評

    餘斌的外國文學修養,我一向是佩服的,他為學生撰寫的世界名著講義,值得信賴。——葉兆言

    餘斌老師的新書,講世界文學名著,封面是一個躺著讀書的女子。文學名著,就該躺著讀。讀完後起身,仍當挺直腰板面對這個世界。——張偉劼

    名著滿足的是人的好奇心,以及人對世界復雜性的關注。——劉勃


    目錄

    【目錄】
    第一講 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與希臘神話
    特洛伊戰爭與“荷馬史詩”
    神的存在與人的存在
    是高峰,也是斷崖

    第二講 古希臘悲劇喜劇集
    古希臘的戲劇熱
    《俄狄浦斯王》的“打開方式”
    命運悲劇

    第三講 神曲
    政治失意與但丁的“離騷”
    作為靈感之源的柏拉圖之戀
    “方言”寫就的不朽之作
    神遊三界的虛與實
    從《喜劇》到《神曲》
    新與舊糾結之上的個人印記

    第四講 堂吉訶德
    坎坷人生與英雄主義情結
    反騎士小說之作
    喜劇性與滑稽模仿
    捍衛理想主義
    可笑復可敬的堂吉訶德
    與主人公捉對出現的桑丘.潘沙

    第五講 哈姆雷特
    永不下臺的“莎士比亞國王”
    作為“另類”復仇故事的《哈姆雷特》
    憂郁王子的“天問”
    性格悲劇

    第六講 浮士德
    “憤青”歌德與晚年歌德
    “浮士德”脫胎換骨
    幾代歐洲人的精神自傳

    第七講 傲慢與偏見
    “茶杯裡的風波”與奧斯丁的自信
    嫁女故事與小說裡的笑聲
    纔子佳人與世態喜劇

    第八講 簡.愛
    激情與詩意
    《簡.愛》與“灰姑娘故事”
    被“剝奪”了美貌的女主
    哥特小說的影子

    第九講 巴黎聖母院
    法蘭西的良心
    浪漫派詩人的小說
    傳奇色彩與美丑的兩極化

    第十講 紅與黑
    不受同時代人待見的大師
    “激情”與“幸福的少數人”
    《紅與黑》中的愛情與政治
    “往上爬”的基調與作為悲劇英雄的於連
    心理分析小說

    第十一講 高老頭
    近乎瘋狂的寫作
    紙上帝國《人間喜劇》
    對當代生活的全情投入
    《高老頭》:中產階級的李爾王?
    “厚黑學”與“成長”小說

    第十二講 大衛.科波菲爾
    自學成纔的大作家
    自傳色彩與人情世態
    懲惡揚善與說書人的角色

    第十三講 包法利夫人
    “苦吟”派小說家
    真實的與虛構的
    平庸的悲劇與悲劇的平庸
    冷漠無情與作者的退隱
    現代小說與現代派小說

    第十四講 羊脂球
    契訶夫眼中的“大狗”
    嚴師的訓練
    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佳構
    短篇小說成為一門藝術

    第十五講 湯姆.索亞歷險記
    “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
    頑童故事與“外面的世界”
    孩童視角與成人眼光的重疊

    第十六講 變形記
    “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
    人變蟲的故事
    荒誕的情節與逼真的細節
    洞察現代生活荒誕性的先知

    第十七講 安娜.卡列尼娜
    伯爵的荒唐與懺悔
    “悲劇”與“全部真相”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婚姻制度與生命衝動之間的裂隙

    第十八講 罪與罰
    從“窮人”到靈魂拷問
    犯罪小說與拉斯柯尼科夫的“問題”
    罪與罰的大戲與靈魂的舞臺

    第十九講 了不起的蓋茨比
    比成名更像成名
    “垃圾幻想故事”與“純粹的創作”
    “美國夢”與“爵士時代”
    “幻滅”作為關鍵詞

    第二十講 老人與海
    偶像派作家與他的冒險生涯
    “硬漢”勇氣的底色
    代言與寓言
    “電報體”與文體家

    第二十一講 麥田裡的守望者
    塞林格與“垮掉的一代”
    髒話與霍爾頓的精神狀態
    童真與成人的世界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當時的報紙上登過一幅漫畫,上面畫著大頭小身變了形的福樓拜,一手拎著一顆鮮血淋漓的心髒—那是包法利夫人的心髒,一手持著放大鏡。其中的諷刺意味一目了然,是說福樓拜冷酷無情,對待筆下的人物,就像一個冷冰冰的外科醫生。

    浪漫派文學是主“情”的,情感的抒發是其主要的特征,雨果、喬治·桑絕對不會這麼寫。抒情之風到司湯達、巴爾扎克那裡明顯降溫了,他們更多地以客觀寫實的手法來扮演時代生活記錄者的角色,但他們從不掩飾對人物的態度,不時出面對書中的人與事指指點點,與他們同喜同悲。《紅與黑》中,司湯達對於連的回護乃至感同身受,不言而喻,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寫到高老頭被女兒拋棄的淒慘結局時大發感慨,差不多要呼天搶地了。福樓拜反其道而行之。他最在意的是真實,認定“美就意味著真實,雖說真實的東西不一定都美,可是最美的東西,永遠是真實的”,“喪失了真實性,也就喪失了藝術性”。寫實派的作家都將寫出真實定為自己的目標,問題是,材料取自現實並不就此保證作品的真實,在福樓拜看來,作家保持超然的立場,客觀冷靜的態度,纔能確保真實性的傳達。摻雜主觀情感好比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理想的狀態則應該像鏡子一般,隻負責映照,不負責評判,作者摻和其中,影像勢必走樣。

    福樓拜當真讓自己像鏡子般冷漠,比照一下巴爾扎克、司湯達筆下的主人公與包法利夫人的死,這一點就更顯突出。司湯達筆下於連的死顯出英雄氣概,巴爾扎克要喚起讀者對高老頭的同情,福樓拜呢?他隻是不動聲色地寫出死亡的實況。且看福樓拜怎麼落筆:

    愛瑪的下巴靠在胸前,兩隻眼睛大得像兩個無底洞 ;兩隻手可憐巴巴地搭在床單上,就像人之將死其心也善,其形也惡,恨不得早點用裹尸布遮丑一樣。……她仰起頭來,嘆了一口氣,又倒在枕頭上了,她的胸脯立刻急速起伏。舌頭整個伸到嘴外,眼珠還在轉動,灰暗的像兩個油盡燈殘的玻璃罩,人家會以為她已經死了,但是她還拼命喘氣,喘得胸脯上下起伏,越來越快,快得嚇人,仿佛靈魂出竅時總得蹦蹦跳跳似的。

    愛瑪與於連、高老頭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作者與人物的關繫也不一樣,於連之於司湯達,簡直就是替身,巴爾扎克對高老頭有無限的同情,福樓拜對愛瑪的態度要復雜得多,但她畢竟是他筆下的主人公,而他其實不無同情,可是寫到最能引起憐憫的死亡,他一點也不心軟,當真有一種科學家面對生物標本的冷靜。愛瑪的“死相”,怎麼說也引不起美感(同樣是自殺,托爾斯泰決不會以這樣的筆觸去寫安娜的“死相”),但對福樓拜而言,不容情地寫出來,纔是“藝術”,至少,無礙於“藝術”。圍繞著愛瑪之死,他還寫到了藥劑師、兩位醫生、神父等人的種種表現,他們對愛瑪毫無憐憫之心,藥劑師甚至因為趁這機會能請到外科名醫到家裡喫飯興奮不已,福樓拜無疑對這些角色極為厭憎,但就在這當口他仍然保持著輕松的口吻交代他們的種種做派—真是“冷”得可以。

    習慣巴爾扎克式小說的讀者到福樓拜這裡不免感到困惑,他的如同天道無親一樣的冷漠原來是要把主動權交給讀者,他將人物故事“和盤托出”,讓讀者自己下判斷,倒變成了對讀者的冒犯。打比方說,巴爾扎克式的小說,作者充當了導遊的角色,讀者跟著他,知道對書中的人與事采取什麼態度,不必擔心迷失方向—作者是上帝,信從上帝,哪會有錯?福樓拜拒絕承擔導遊之責,他比司湯達、巴爾扎克更精細地向你呈獻地形地貌,卻不指點路徑,你想詢問他也沒處去問。驟然沒了導遊,讀者陷入四顧茫然的狀態也是無怪其然。

    福樓拜是有意為之。用他的話說 :“作者的想像,即使讓讀者模模糊糊地猜測到,都是不允許的。”文學作品的“一行一頁,一字一句都不應當有一丁點作者的觀點和意圖的痕跡”。就是說,他要達到“純粹的客觀”。

    同時代人的筆下,福樓拜天性熱情,在現實中很看重人格、正義、友誼,會因為見到卑鄙之人、卑鄙之事而憤憤不已。但他有他自己的藝術的紀律,進入藝術之門,就得把那一切統統留在身後。在另一處他說過,作家應該“深深地藏匿自己,像木偶戲

    演員那樣小心翼翼地遮掩著自己手中的提線,盡可能不讓觀眾覺察出他的聲音”。既然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他小說中克制、超然、不動聲色的敘事調子就是必然的了。在情感的流露上,雨果都是做加法,巴爾扎克亦如此,福樓拜卻是做減法,減法的極致,就是作家仿佛不存在,至於拋頭露面發議論,當然更是懸為厲禁。

    話雖如此,在絕對的意義上,作家全然消失是不可能的,既然小說裡的世界是他一手制造的。福樓拜反對的是作家直接登場,但若“藏匿”得好,他並不反對。在《包法利夫人》中,他就“深深地藏匿”了自己。不像後現代作家,他對筆下的世界把控得很嚴,他的存在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所不在,他的態度滲透在故事的全部敘述中,像鹽溶在水裡。這比作者拋頭露面的指指點點要微妙得多,讀者必須耐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捕捉到蛛絲馬跡。

    《包法利夫人》因此是一部針腳細密的小說,有好多伏筆、照應和暗示,可以說是遍布機關暗道,通向福樓拜隱藏起來的觀點,不去仔細尋繹,就難解其中味。仍以愛瑪之事為例 :愛瑪彌留之際聽到外面傳來盲人的歌聲,唱的是民謠,似乎不相干的(這盲人前面就出現過,唱著同樣的小調),她突然“像僵尸觸了電一樣坐了起來,披頭散發,目瞪口獃”。“瞎子!”她喊道。愛瑪大笑起來,笑得令人難以忍受,如瘋如狂,傷心絕望,她相信永恆的黑暗就像瞎子丑惡的面孔一樣可怕。她隨即抽搐一陣便斷了氣。愛瑪到底為何傷心絕望,為何大喊一聲“瞎子!”,福樓拜一字未加解釋,對她的一生也未有一語評斷,但細心的讀者想起瞎子的一再出現,自然有理由去想,女主人公雖有一雙美麗的眼睛,卻如瞎子一樣看不清周圍的世界,隻顧撲向她的幻想。福樓拜的評斷就在其中,卻決不道破。愛瑪的大叫,是她大徹大悟了嗎? ——作者就這樣,引而不發。

    有人稱《包法利夫人》是“最完美的一部小說”,與福樓拜同時代的大作家左拉稱《包法利夫人》為“新藝術的法典”,前者重在稱贊小說本身的完成度,小說藝術的爐火純青,無可挑剔,後者則點明這部小說的開風氣之功,為後來的作家立了新的規則。今天看來,左拉的話一點也不誇張。《包法利夫人》之“新”在哪裡?新就新在福樓拜異常執著並貫徹始終的那一點,即作家的退隱。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石破天驚,在小說領域,福樓拜要求作家消失,隱身到作品後面去,同樣是革命性的(想想看,作家在他的想像世界裡,正是等同於上帝的)。

    福樓拜以前,並非所有的小說家就不知“限制視角”為何物(事實上,我們在《紅樓夢》裡也可以找到限制視角的運用),但福樓拜顯然是一個更自覺地接受“限制”,並將其當作某種原則的小說家。而且從他開始,作者退隱,不動聲色的敘述,限制視角的使用,在西方小說的寫作中,已然成為一種潮流。

    名家點評
    福樓拜復興了法國文字的生命。——馬塞爾·普魯斯特
    沒有福樓拜,就不會有法國的普魯斯特、愛爾蘭的詹姆斯·喬伊斯,俄國的契訶夫也不會成為真正的契訶夫。——納博科夫
    他是世界文學中最講究文法修辭的大宗師。他本人是個對世界的絕望者,深知人的劣敗,無情揭露。——木心

    中譯本概況
    1925 年,中華書局出版作家李劼人翻譯的《馬丹波娃利》,這是《包法利夫人》的首個中譯本。
    1948 年,李健吾譯本問世,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之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流傳甚廣。
    1992 年,譯林出版社出版許淵衝譯本,後收入“經典譯林”。
    1998 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周克希譯本,2015 年譯者授權譯林出版社出版,收入“名家名譯”繫列。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後記】

    為什麼要讀經典,是一個問題 ;怎樣讀經典,又是一個問題。這些問題,無數的人提供過答案,事實上也有諸多經典的示範。比如西方當代文學中的兩尊大神,卡爾維諾和納博科夫,前者有一篇名文,題目就是《為什麼讀經典》,後來干脆做了書名 ;後者有《文學講稿》,講解了幾部西方文學名著,特別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但對普通讀者而言,那是雅人深致,陳義太高,或是難以效法—— 有幾人能像納博科夫那樣下水磨工夫玩味細節,將骨頭縫裡的滋味都咂摸出來?
    “為什麼讀經典”之問,與“為什麼要讀書”,其實是同一問題。這裡所謂“書”已預設為“好書”,“開卷有益”顯然不是把爛書也包括進去。以“開卷有益”的標準,許多貌為書者,不宜以書論,隻可叫讀物。
    勸人讀書,有不同的勸法,“黃金屋”“顏如玉”一類的利誘不上臺面,可以不論,正論當是與知識掛鉤——書籍乃是知識的載體。培根的名言小學生也能背,“知識就是力量”;蘇格拉底的話則不大有人提了,“知識即美德”。“力量”是向外的,通向外部世界的征服 ;“美德”則是內傾的,通向心智的開啟,境界的提升。“力量”是有用的,“美德”有用無用,就難說。
    從 1990 年留校任教開始,我一直在教外國文學。幾乎每次上第一節課,我都會跟學生說,課,你們可以逃,考試能過關就無妨,但希望能好好讀幾本名著。說這話沒有一點矯情的成分在裡面—— 讀書比規規矩矩聽課會有更多的收獲,這的確是我的個人經驗。直接面對名著,不要經過“中介”。不少學生名正言順地翹課了,這在我意料之中,倒也不急。隻是他們是不是用這時間讀書,越到後來,我越懷疑。要能如我所願,得有一個前提 :大家都認定,那些書值得一讀,或者有趣,或者有益。而這並非不證自明。
    並沒有學生當面問過我,讀經典、名著有什麼用?其一,如此發問太唐突,等於挑戰“開卷有益”的古訓 ;其二,我猜想學生會以為,得到的答案無非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之類,那是一些老生常談的“大道理”。大道理之為“大”道理,就因它們是必須、應該搬出來說,卻終於不及物。而任何沒有經過一己經驗印證的道理,就逃脫不了淪為“大道理”的命運。
    雖然無人發問,我知道那疑問確鑿無疑是存在的,事實上不獨外國文學,在現今這樣“務實”的氛圍中,人文學科的內容皆已顯得華而不實,何“用”之有?以文學名著而論,“進”不能為求職升學助一臂之力,“退”不能像網絡文學、電玩遊戲、影視節目那樣令人輕松過癮,讀它做什麼?當然,不可把話說絕,至少中小學語文有課外必讀書目,其中大多為中外名著,大綱上有,考試會涉及,豈能說讀名著無用?敲門磚之用正是所謂“有用”的正解。無如這裡的有用恰恰在消解閱讀的本義。
    閱讀的本義,正在閱讀本身,其他種種,都是從閱讀過程中獲得的愉悅與滿足之上疊加而來。閱讀過程索然寡味,則一切的一切皆無所附麗。而要讓讀經典變得愉悅,前提便是放棄有用無用的考量。不妨干脆說一句,經典就是無用的,它的價值,正在其無用— 如果“有用”之“用”指的是實用。“文革”年間“讀書無用論”曾大行其道,作為反撥,後來又有一種說法成為“共識”:“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是“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的說法在特殊情勢下的變體,所強調者在於“技”。偏偏經典無關乎“技”。現在,也許是到了該“正視”這一點的時候了 :沒用,那還讀不讀?我們不妨來宣揚另一意義上的“讀書無用論”,好比“丑話說在前頭”,丟掉實用主義的雜念,開啟真正的經典、名著之旅。
    …………
    糟糕的是,在以正確方式打開經典之前,我們的偏見已然形成 :經典意味著枯燥乏味,假如非讀不可,就必得正襟危坐,打點起十二分精神硬著頭皮上——仿佛讀經典等於閱讀快感的剝奪。中小學的必讀書目變成了某種反向的提示。硬塞到面前的書總是令人排拒,於是尷尬的局面出現了,越是強調讀經典的重要,聞者反而躲得越遠。學校裡,教師在接受了這個事實(更因為應試式學習的效率問題)之後,開始不遺餘力地助讀,其要義就是就每部作品歸納出諸多“知識點”,其極端是要求熟讀以至會背,名著本身的閱讀倒變得可有可無。如此這般,名著已然死在“知識點”下,毫無樂趣可言。對讀經典的視如畏途,至此似有了經驗的證明,於是乎惡性循環。
    打破這循環,唯有一途,就是擱置對經典的刻板印像,直接進入,比如說,《包法利夫人》的世界中去。倘若對經典沒有“傲慢”的話,我們的“偏見”則委實不少。對經典懷有敬仰之心沒錯,認定其拒人千裡,卻是大錯特錯。真正打開書,你會發現,許多文學經典,隻是望之儼然,何況這裡的“儼然”,往往還是我們的偏見造成的。事實上,相當多的文學經典,在自己的時代,其流行之廣,可比今日的暢銷書。“荷馬史詩”、古希臘悲劇的欣賞在彼時的雅典,幾乎是全民性的,這且不說 ;狄更斯、馬克?吐溫可都是相當流行的小說家,《傲慢與偏見》則至今依然流行。無數中國讀者的經驗也可以證明,西方文學經典成了與自己的人生水乳交融的一部分。 50 後、 60 後、 70 後,將《紅與黑》《安娜?卡列尼娜》《簡?愛》等書讀得津津有味、滾瓜爛熟的,大有人在,今日的年輕讀者從中獲得閱讀快感的,亦復不少。
    …………
    給“正襟危坐”留下餘地,蓋因說讀經典可以是有趣的,並不意味著閱讀的過程從頭到尾都那麼輕松。經典自有其嚴肅的一面,不僅因為它直面社會、歷史、人生種種,拒絕提供心靈雞湯式的撫慰,還因為經典面對讀者時有它的矜持與尊嚴。不像通俗文學從內容到形式的投你所好,它有完全不同的閱讀路徑的設定 :是你向它走去 ;而非相反,它向你走來,甚至體貼入微地討好你。所以四仰八叉躺那兒接受按摩式的被動閱讀是不行的,你必須調動自己進入狀態,進入情境,在自己與書中世界之間建立起相關性。
    很顯然,隻有建立起相關性,閱讀纔不再是一樁不得不然的外在行為。梁啟超所謂“熏、浸、刺、提”,魯迅所說“增人感”,根底裡都在閱讀時的移情。博物館裡的古董已是鋻賞的對像(雖說對古董移情也不是不可能的),而文學經典不是,它們在一代一代人的閱讀下仍然活著,且經由閱讀這個中介實現與當下世界的對話,因此更具移情的可能性。
    論移情,當然是在書中所寫內容我們熟悉,主人公與我們有很多相似性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而外國文學名著敘述的是不同文化的異邦故事,且是年代久遠的過去故事,時間上、空間上的隔好似蒙上了一層厚厚的殼,似乎難以找到經驗上的對應,也就難有代入感。但人是可以自我調動的,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裡”是調動的極致,穿過相異文化、不同社會、不同時代、不同人情風俗等壁障,如同破了外面的殼進到裡面去,你會發現書中看似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居然有幾分眼熟,甚至,你還發現了諸多與周圍的世界和人的重合之處。而文學經典之所以為經典,重要的一端,恰在於它們經過了時間的檢驗,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可以讓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讀者常讀常新,在你的參與下,它們的過去完成時可以變成正在進行時,終而完成。
    因為“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社會在變,時代在變,自然界甚至“滄海桑田”,但人性不會變,人性中的高貴面—— 正直、善良、勇氣和人性中的陰暗面——貪婪、嫉妒、鄙吝一直在那裡,是人性大戲上演的不變內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剝去外在的差異性還原到最後,不同時空中的人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同樣的處境。文學經典提供了“原型”,人物的原型,故事的原型,我們不好說其他的書都是對經典的“山寨”,但不妨說,它們“萬變不離其宗”,經典就是那個“宗”,而這個“宗”建立在人類的共通性之上。
    …………
    “名著”與“經典”一樣,是一個彈性的概念,都要看在什麼層面、什麼意義上說。除了“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神曲》、《浮士德》等少數幾部,選講的都是小說, 19 世紀以後,更全是小說— 無他,相對而言,敘事的文學比較好講,而小說在文學家族中,顯然是最親民的文類。
    我不知道是否當真如我所願,如此這般的選目和介紹性的講解多少能令讀者有興趣且以懸置有用無用的放松心態走近外國文學,有一點是肯定的 :再好的導讀也代替不了閱讀名著本身。
    卡爾維諾有言 :“中學和大學都應加強這樣一個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討論另一本書的書,所說的都永遠比不上被討論的書 ;然而他們竭盡全力要讓學生相信的,事實上恰恰相反。這裡存在一種流行很廣的價值的逆轉,即是說,導言、批評機器和書目被用得像煙幕,遮蔽文本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必須說和隻能說的東西——而中間人總是宣稱他們所知比文本自身還多。”
    很不幸,教師扮演的正是“中間人”的角色,百分之百信這話而又在做這工作,不免自相矛盾。好在尚算有自知之明,我隻希望我的講解不構成“遮蔽”或少些“遮蔽”。而揮開“煙幕”的最佳途徑,仍然是,你自己去讀。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